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241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doc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

目录:

1.点眼法---治疗各种眼表疾病

2.洗眼法---治疗结膜、角膜异物及化学性眼外伤

3.熏眼法---角膜炎、巩膜炎、前葡萄膜炎

4.浸眼法---过敏性结膜炎、眼睑皮肤炎症、化学性眼外伤

5.眼部注射,穴位注射---治疗角膜深层疾患,神经视网膜疾病

6.针刺疗法---各种外眼炎症性疾病、麦粒肿

7.敷眼法---眼睑疖肿、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眼外伤(钝挫伤)

8.穴位敷贴(冬病夏治)联合针灸科开展---治疗功能性溢泪

9.耳压---眼科慢性疾病,近视

10.拔罐法---儿童弱视,视疲劳

11.饲鼻法---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12.发泡法---角膜炎、角膜翳等眼病

13.药枕法---慢性眼病伴睡眠不佳的病患

14.摩顶法---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力疲劳、眶上神经痛及眼病兼头昏沉重或头顶痛者

15.刮洗法---沙眼、结膜炎

1.点眼法

[简介]

本法是将药物直接点于眼部,多用以消红肿、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

适用于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药粉与眼药膏三种。

(一)滴眼药水

[适应症]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无

[操作规范]如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方放置一块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小眦侧。

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向下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或滴瓶,将药水滴人大眦角或白睛下方1—2滴。

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物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

一般每日3—4次。

遇急重眼病,次数可增加。

[注意事项]滴眼前要细心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勿触及胞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如滴人毒性药物,则滴后需用手指压迫睛明穴下方l一2分钟,以防药液通过泪窍流人鼻腔,引起中毒。

(二)点眼药粉

[适应症]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无

[操作规范]将药物制成极为细腻的粉末后应用。

用时以小玻璃棒头部沾湿生理盐水,

再蘸药粉约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医生用手指轻轻分开胞睑,一般将药物轻轻放置于大眦角处,令患者闭目,以有凉爽感为度。

点毕,患者以手按鱼尾穴数次,以助气血流行,闭目数分钟后,渐渐放开。

每日3次。

[注意事项]一次用药不可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刺激而带来不适,甚至可致红肿刺痛等反应。

同时注意玻璃棒头部要光滑,点时不能触及黑睛,尤其是黑睛生翳者,更应慎重。

(三)涂眼药膏

[适应症]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无

[操作规范]现一般皆用软管药膏,用时将药膏挤出少许,置于胞睑皮肤患处或眼内白睛下方,轻轻拉提下睑后,令患者闭眼,用棉球轻轻按揉胞睑2—3分钟即可。

如用玻璃棒取药,则当患者闭眼时,将玻璃棒横向徐徐自眦角方向抽出。

每日3次或临睡前用一次。

[注意事项]当抽出玻璃棒时,切勿于黑睛表面擦过,以防擦伤黑睛。

本方法为眼科常用方法,熟练掌握。

2.洗眼法

[简介]

本法一般以清水、淡盐水、药物煎液洗涤眼目。

当结膜或角膜受伤时,冲洗结膜囊可除去结膜囊内的异物或分泌物,减少对眼的损害。

可清除灰尘或细菌,避免感染。

[适应症]

外障眼疾刺痒多痂、眵泪胶粘等证。

[禁忌症]

角膜有炎症及溃疡患者慎用

[操作规范]

1.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以塑料布置于枕后或前胸。

2.病人自持接水器并紧贴洗眼一侧的颧弓下,保持水平。

3.操作者左手4、5指挟棉球,拇指和食指翻上睑,并使拇指固定于眼眶上缘,再以食指翻下睑,将上下眼睑分开。

右手持洗眼壶,让病人作眼球转动以配合冲洗。

4.冲洗完毕,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擦干冲洗时留下的液体。

5.将接水器中的污水倒出,并将接水器消毒。

[注意事项]

1.操件者操作前必须严格消毒双手,避免交叉感染。

2.冲洗时不要直接冲在角膜上,以免损伤角膜上皮。

3.冲液水温以32—37℃为宜,过热或过冷均会引起眼睛不适。

  

4.洗眼壶壶嘴在冲洗时不要距眼过近,以免失手损伤眼球。

本法古代眼科医家颇为重视,积累了大量的外用洗方,如:

洗眼方、洗眼散等。

现在临床多用本法于术前冲洗及异物入眼,化学性眼外伤等。

3.熏眼法

[简介]

本法是用中药煎剂的热气蒸腾上熏眼部的治疗方法,具有物理温热敷及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

适用于角膜炎、巩膜炎、急慢性葡萄膜炎等。

[适应症]

适用于角膜炎、巩膜炎、急慢性葡萄膜炎等

[禁忌症]

眼部恶性肿瘤、出血性眼病初期或是有复发倾向的、急性结膜炎

[操作规范]

将煎好的中药端离火炉,立即用厚纸或有孔厚纸罩住药罐,在热气蒸腾上熏眼部。

其温度以能忍受而不烫伤为佳,温度过低不起作用,可重新加温后熏眼,每次15分钟左右,每日1~3次。

[注意事项]

温度要控制好,过凉起不到治疗效果,过热容易烫伤。

常用方剂:

①角膜溃疡:

血竭儿茶洗剂(《熏洗疗法》)血竭、儿茶、山奈、自然铜、铜绿、五味子各6g,上药煎汤过滤去渣,乘热熏患眼,每日3~5次,7天为1疗程。

功能清热活血。

主治角膜溃疡。

②黄液上冲:

清热解毒洗剂(《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银花15g,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防风15g,荆芥15g,薄荷(后下)15g,生地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上药煎汤趁热熏洗患眼约20分钟,每日2~4次,7天为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黄液上冲。

临床多熏洗配合,或先熏后洗,或先洗后熏,用于瞳神紧小症,可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

4.浸眼法

[简介]

本法是指将药物制成水溶液,将眼部浸泡于水液中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

适用于过敏性结膜炎、眼睑皮肤炎症、化学性眼外伤

[禁忌症]

眼部恶性肿瘤、出血性眼病初期或是有复发倾向的、急性结膜炎

[操作规范]

选择适当的药物煎成药汁,也可将内服药渣再度水煎,煎水后用消毒纱布过滤,滤液温度适宜时,用消毒眼杯盛装过滤后的药液,将杯口扣住眼眶,胞睑不停眨动,使眼部组织广泛与药液接触,可维持数分钟,以便药力渗入眼部组织,还能机械的清除眼部浅表有害物质,本法可起到洗眼、热敷、药疗的作用。

[注意事项]

使用此法,一定要将药液严格过滤,以免造成结膜角膜异物和角膜擦伤。

常用方药:

龙胆草,苦参,枯矾,白鲜皮,煎水洗眼,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及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配合局部眼液,止痒效果良好。

5.眼部注射、穴位注射

一.眼部注射

(一)球结膜下注射

[简介]

本法是将药物注射人结膜下的方法。

它多用来治疗黑睛深层病变及其他眼内病变,起到滴剂较难达到目的的治疗作用。

此外,还常用于手术前的麻醉。

[适应症]

适用于葡萄膜炎、视神经及视网膜疾病

[禁忌症]

急性结膜炎等

[操作规范]

用0.5%一1%地卡因溶液作表面麻醉。

注射时,患者的头应固定不动,注射者用一手的拇指或食指牵开下睑,另一手持盛有药液的注射器,嘱患者向上注视,充分暴露下方球结膜,然后将注射针头(常用皮内针头)针孔向上,在角膜缘与穹窿部之间,使针头与角膜缘平行,避开血管,约呈45℃角,刺人球结膜下,勿刺伤巩膜(若为散大瞳孔药物,应尽量靠近角膜缘进针)。

缓缓注人药液,一般用量为0.2—0.5毫升。

如需在上方球结膜下注射者,则嘱患者向下注视,并牵拉上睑,方法同上。

注射后闭目2—3分钟,再涂人抗生素眼膏,加眼垫包眼。

[注意事项]

结膜下注射可多次反复进行,但注射部位需经常更换,以免造成粘连。

对患眼有较多眼眵者,不可用此法。

(二)球后注射

[简介]

本法是将药物注入眼球后部的方法。

多用来治疗眼底病变,或用于内眼手术的麻醉。

[适应症]

治疗眼底病变,或用于内眼手术的麻醉

[禁忌]

急性结膜炎等

[操作规范]

常规消毒患眼下睑及近下睑的眶缘皮肤。

嘱患者眼球尽量向内上方注视,在眶下缘外、中l乃交界处,将盛有药液的注射器,用齿科5号针头(长约35—40毫米)垂直刺入皮肤(亦可从外下方穹窿部进针)约10—15毫米,然后将针尖倾斜向鼻上方,指向眶尖部,缓缓推进,深达25—30毫米,针尖恰好在肌椎内睫状神经节与球壁之间(当针进入肌椎时,有轻微抵触感),抽吸无回血后,即可缓缓注入药液,一般注射量为1.5—2.5毫升。

出针后稍压针孔,并轻轻按摩眼球,促进药液迅速扩散。

[注意事项]

出现眼球突出,转动受限,则为球后出血现象,应迅速以绷带加压包扎1—2天,并给用止血药。

眼部注射是眼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二穴位注射

[简介]

是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中注入某种药物,通过针刺和药液的双重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

治疗眼底病变,或用于内眼手术的麻醉

[禁忌]

伴有全身疾患,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者,慎用

[操作规范]

将药液吸入1-20ml的消毒注射器中,一般穴位用牙科5号针头或7号针头,常规消毒皮肤后,按毫针刺入法刺入相应的穴位至得气后,回抽注射器无血液返流,则缓慢注入药液。

通常头面部注入0.3-0.5ml,四肢部可注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10ml。

刺激性小的药物可较大量,刺激性的药物,用量尽可能的小。

[注意事项]

①注射针头刺入后,应确认针头不在血管内方可注药。

②注药速度不可过快,一次注入的药量不宜过多,注药次数以隔日1次或3日1次为宜。

③作项部、脊背部及胸腹部腧穴注射时,应注意针刺深度及角度,以防伤及内脏及神经。

本法古人就已灵活应用,现代加入提炼的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常用穴位及药物:

穴位有太阳穴、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肾腧、肝腧、球后、风池等。

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维生素B1、B12等,酌情选用。

6.针刺疗法

一三棱针法

[简介]

以三棱针点刺穴位部分的皮肤,使其放出少量血液。

有攻逐邪毒、邪热破瘀之功,达到消肿、止痛、退赤的目的。

[适应症]

治疗眼部红肿热痛等实热症

[禁忌]

病久及寒症忌用

[操作规范]

先行消毒皮肤,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放出少量血液。

多选太阳穴、耳尖、指尖、丝竹空等部位。

[注意事项]

必须辩证属实证、热证方可用此法。

只可暂用,不宜重施。

点刺也不宜太深,以免出血过多。

二挑刺法

[简介]

用三棱针将一定部位反应点,或皮肤红点,将皮肤挑破,挤出粘液或血水,从而人为的对穴位或反应点造成创伤而起刺激作用,从而治疗疾病。

止痛、退赤的目的。

[适应症]

治疗眼部红肿热痛等实热症

[禁忌]

病久及寒症忌用

[操作规范]

根据疾病,找到一定部位反应点,或皮肤红点,将皮肤挑破,挤出粘液或血水,如针眼患者,在背部肺腧穴附近,通常能发现有皮肤红点,将其挑破放血,或粘液,多可加速针眼的恢复。

[注意事项]

进针位置不宜太深

此法是中医的独特治疗方法,早在<<证治准绳.开导说>>、<<审视瑶函>>中便有详细的记载。

临床灵活应用,可促进眼部红肿热痛的消退。

7.敷眼法

[简介]

是用冷、热敷或用药直接敷于眼的外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热敷

[简介]

湿热敷是用药液或热水浸湿纱布趁热敷眼,还可用湿毛巾包热水袋外敷;干热敷与熨烫法类似,以热水袋裹毛巾外敷熨也可

[适应症]

眼睑疖肿、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眼外伤48小时后的眼睑及结膜瘀血以及非器质性眼病喜温喜按者。

[禁忌症]

热证、外伤后48小时以内忌用

[操作规范]

用药液或热水浸湿纱布趁热敷眼,还可用湿毛巾包热水袋外敷,还可以热水袋裹毛巾外敷熨也可,常用生盐、葱百、艾叶、吴茱萸等炒热,布包敷,熨患眼或敷熨太阳、百会、涌泉等穴,能散寒通气。

[注意事项]

热敷时注意温度适宜,

二冷敷法

[简介]

用冷水浸湿纱布或毛巾,也可用冰袋外敷,有清热凉血,止血止痛效果。

[适应症]

挫伤性眼部出血之早期止血、急性结膜炎局部热涩痛者

[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

[操作规范]

用冷水浸湿纱布或毛巾,也可用冰袋,外敷于患处即可。

[注意事项]

因有凝滞气血之弊,只可暂用,不宜久施。

三药物敷

[简介]

是用新鲜的中药捣烂外敷患眼,以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目的。

[适应症]

外眼病症均可应用,常用于眼部挫伤的青、紫、肿、痛者

[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

[操作规范]

用新鲜的中药如鲜地黄、白萝卜、芙蓉花或根等,捣烂外敷;也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等药物,研细末后加入蜂蜜或醋调成糊状,先涂眼膏于眼内,眼部盖消毒纱布,然后将外敷药置于棉纸内敷眼,

[注意事项]

事先局部小面积试用,以免过敏反应。

8.穴位敷贴(冬病夏治)联合针灸科开展

[简介]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中药汤剂浸渍无纺布,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于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适应症]

功能性溢泪

[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

[操作规范]

以杞菊地黄丸为主要组成成分,制成饼剂,久流泪者,取天府、肝腧二穴,将饼剂粘于膏药上,贴敷于穴位;肝虚迎风泪流不止者,灸睛明穴。

风池穴贴敷。

功能性溢泪即泪点没有内外翻、没有角膜炎、结膜炎,泪道没有狭窄与阻塞、结膜无松弛、泪阜无肥大年龄在45岁以上,眼睑皮肤松弛者。

冬季症状较重,夏季较轻。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其华在爪。

故流泪症常从肝治,肝之虚实盛衰,常反映于爪甲的色泽。

流泪症相当于临床上功能性泪溢,其原因是泪囊周围轮匝肌松弛,其位在眼睑,按中医五轮学说,上下眼睑为肉轮,属脾,故泪囊周围轮匝肌松弛宜从脾治,升举脾阳。

我科联合针灸科,在每年的入伏时节开展冬病夏治,以杞菊地黄丸为主要组成成分,制成饼剂,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辨证取穴,并艾灸治疗功能性溢泪。

9.耳压法

[简介]

耳压疗法是在耳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

我科一般采用小颗粒的植物种子,如王不留行子、绿豆等,将其置于0.5~0.8cm见方的胶布中,准确地贴敷在耳穴上,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效应,以达到治病保健的作用。

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

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

耳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

本法具有适应证广,奏效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

[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

[操作规范]

所取穴位为耳部的眼穴及压痛点。

多用于治疗虹睫炎,眶上神经痛,失眠,小儿近视,视疲劳等疾病。

耳压疗法也要讲究手法,也存在着“得气”和“气至病所”的问题。

临证时,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按虚、实、寒、热对各耳穴施术,都会达到“得气”和“气至病所”的。

一般地说,虚证、老、弱、孕妇、儿童常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实证、年轻力壮者常施以直压或对压法。

需补的耳穴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应泻的耳穴用直压或对压法。

①对压法

术者用食、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压迫贴于耳穴上的丸,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

此时,术者的食、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作圆形移动,寻找痛、胀较明显的位置。

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压迫20-30秒钟。

也可在耳廓前面和背面相对贴压2个丸进行对压,其刺激量则更大。

将全部耳穴如法对压完毕后,嘱患者照此压法,每天行按压3-5次。

[注意事项]

本法属泻法,是一种强制刺激手法。

对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

②直压法

术者以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患者产生胀、痛感。

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技压,每穴压4-6次。

施术完毕,嘱患者如法每天按压3-5次,其适应证同对压法。

有些耳穴难以用对压法,如下脚端(即交感)、艇角(前列腺)、大肠等穴,用泻法时,多用直压法。

耳甲腔、耳甲艇的穴位也常用直压法。

[注意事项]

此法的刺激强度弱于对压法,仍属泻法,也是一种强刺激手法。

③点压法

术者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

本法不宜用力过重,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

视其体质、病症和术者要求,每穴每次可点压27下。

[注意事项]

本法属补法,是一种弱刺激手法,适用于各种虚证、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失眠、心悸、头昏等。

④轻揉按摩法

用指腹轻轻将压贴的穴丸压实(贴牢,不宜损伤皮肤为原则),然后顺时针方向带动穴丸皮肤旋转,以病人有胀、酸、痛或轻微刺痛为度。

一般每穴轻擦按摩27次。

此法属于补法,具有补虚的作用。

适用于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过敏者。

【注意】1.防止胶布潮湿,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在,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2.夏季汗多,宜勤换;冬季冻疮及耳廓炎症者不宜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忌用。

3.定时按压比不定时按压效果好,耳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4.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急性疼痛直重手法,强刺激,一般患者宜中度刺激,孕妇可用轻刺激。

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10.拔罐法

[简介]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

视疲劳、儿童屈光不正及弱视

[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

[操作规范]

先在治疗点上涂适量凡士林,然后用拇指、中指捏住针囊,用力捏瘪,放在皮肤上,与皮肤吻合松手即可。

针完取下时,捏瘪针囊,轻轻取下,不要直接硬拔,以防损伤皮肤(凡士林是配合哈慈五行针针灸使用的耦合剂,汗毛重的人多涂些,反复涂抹,使汗毛贴在皮肤上)。

每点针15分钟

取穴多选眼眶一周的穴位,以及四白,攥竹等穴位

近年来,儿童屈光不正及弱视发病率日渐增长,且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视疲劳的患者也层出不穷。

我科针对这些人群,使用哈慈五行针,联合艾灸法,辨证取穴,收到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11.饲鼻法

[简介]

是将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置于鼻腔内取嚏以治眼病的方法,具有宣肺通窍、疏散外邪的效用。

[适应症]

适用于外眼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

[禁忌症]

角膜穿孔,眼底出血及高度近视者忌用此法

[操作规范]

选用芳香刺激性药物,如碧云散等,取药少许吹入鼻内,每日1~3次,因药物刺激涕泪交流,喷嚏频作,上窍宣通,风热邪毒外泄;也可用鲜鹅不食草适量,捣烂纳入鼻内。

[注意事项]

对角膜穿孔,眼底出血及高度近视者忌用此法,突然的压力改变,会引起病变。

药物不宜用的太多,以免反应太大。

12.发泡法

[简介]

是用对皮肤较强刺激性的药物贴在一定穴位上,使之起水泡的方法,主要用于角膜炎、角膜翳等眼病。

[适应症]

角膜炎、角膜翳等眼病

[禁忌症]

夏季易感染时忌用

[操作规范]

一般选用新鲜威灵仙的根、鲜毛茛菜等药,常选内关穴或太阳穴,用一块胶布中间留一小孔贴于穴位上,将所用发泡药捣烂,取蚕豆大小发泡药置于胶布上,再贴一块胶布封盖固定,一天后起泡后即可除去

[注意事项]

局部发泡后注意清洁,不要弄破,以免感染。

因属于又创操作,病人不大愿意接受,临床应用较少。

13.摩顶法

[简介]

是用药物制成膏剂,置于头顶并反复摩擦以治眼病的方法。

可使药物通过头皮(百会穴)吸收,并兼有按摩刺激穴位作用使脑中清爽、清窍通利、气血畅行。

[适应症]

适用于角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力疲劳、眶上神经痛及眼病兼头昏沉重或头顶痛者。

[禁忌症]

对刺激性药物过敏者慎用,

[操作规范]

治疗时选用冰片、细辛、石菖蒲、红花、樟脑等研细末调以凡士林或蜂蜜、清油等调成糊状,取少量涂于头顶,然后反复按摩,约8分钟,每日1~2次,最好剃除头发。

[注意事项]

按摩时间用力需均匀,避免擦伤头皮。

14.刮洗法

[简介]

是以锋针或表面粗糙之器物轻刺或刮患眼病灶处,然后用水冲洗的方法。

常可除去邪毒瘀血,故称刮洗法。

[适应症]

胞睑内面有瘀滞或粗糙颗粒的眼病,如沙眼、结膜炎等。

[禁忌症]

急性结膜炎忌用

[操作规范]

先滴0.4%奥布卡因做表面麻醉,然后用消毒的小锋针刺刮患处或用特制海螵蛸棒(高压消毒)反复摩擦颗粒部,直至轻微出血,颗粒基本消失为止,并用生理盐水冲洗,滴抗生素眼药水与眼膏,不需包扎。

[注意事项]

不要过度摩擦,以免反应过大

目前临床多用针刺刮患处,但海螵蛸本身具有止血敛疮的作用,疗效优于针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