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3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文化与医药.docx

传统文化与医药

传统文化与医药

学文

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非常困难。

从广义理解,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理解,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

在广义上我们可以简单化一些,理解为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

在狭义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例如思想、知识、、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与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开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各种思想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医药文化等;各种制度、法律、习惯;各类知识如天文、地理、医药;各类文化形态如散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民俗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形态是多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三、传统文化对医药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医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局部,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文化根底之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产生、繁衍、开展、成长。

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1.古代典籍对医药的记载与传承

医药知识起源于远古先民们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上古时期有“神农尝百草〞之类的传说。

经先民们不断总结经验,口耳相传,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对医药已有了较多的认识,但中国的医药学知识,目前,还没有发现在战国以前有专门的书籍。

我们只能从一些古代典籍中,见到有关医药知识的记载。

甲骨文、尚书、周礼、易经等都有记载。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周朝广阔的社会生活。

《诗经》一书,记载了西周与其以前的药物知识。

据统计,仅植物药50余种,对某些药物的采集、产地与医疗作用也有简略表达。

其中的《诗经•芣苢》就描写了对药用植物“芣苢〞〔“芣苢〞就是“车前子〞〕的采集。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容。

人们熟悉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具体成书年代与作者不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1000字。

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经5篇、大荒经4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

《山海经》亦非医药专著,据统计,收载药物达126种,其中植物药52种,还明确记载了药物产地、效用和性能,反映出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其中记载了关于“适宜生育、绝育〞的药物。

《山海经•经》说:

“青要之山……其中有鸟焉,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

《山海经.西山经》又说:

“……有草焉,其叶如穗,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骨蓉,食之使人无子。

《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那么。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容广博,门类杂多,涉与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

其中也有根据时令采集储藏多种药物的记载。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前87年),字子长,西汉阳夏〔今城〕人,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共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善于用简炼生动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不但为医家立传,而且对当时的医学水平作了生动的描绘,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首先采用传奇的笔法,介绍了扁鹊学医的经过;然后通过三个典型医案,记载了早在战国时期,扁鹊就能熟练采用“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尤其擅长切脉,“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治病采取扎针、药物熨烫、服用汤药等多种方法,生动地说明扁鹊高超的医疗技术。

“扁鹊名闻天下。

过,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闻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随俗为变。

〞精通妇科、耳鼻喉科、儿科等各科。

形象地塑造了一位在历史上享有盛誉,深受人民爱戴的古代名医形象。

对淳于意的记载,详细的描述了他的诊断记录。

有人称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份医案。

这些,反映出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成就。

2.《易经》对医药的影响

关于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局部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国成立后,还在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

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

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

甲骨卜辞和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关于《易经》

《易经》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统称为《易经》。

“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

“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所以有人认为《周易》是周人筮占材料的总结。

汉代以后的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局部,“传〞是对“经〞的解释。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

《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

近代,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以证明《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所据不一。

《周易》应当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卜官整理长期积存的占卜档案,经过挑选、加工,分别系于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之下,这便是《周易》的筮辞,卦辞、爻辞的容反映了奴隶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我认为,大约在春秋末流传于当时社会。

《周易》由卦爻符号和筮辞构成。

《庄子•天下》篇说:

“《易》以道阴阳。

〞由阴、阳两个符号组成八经卦,又由八经卦两两相重组成六十四卦,再用六十四卦与其包含的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解释万事万物,预测事物的开展变化。

这中间始终贯穿着阴阳观念。

所以《周易》是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反映阴阳思想的最早文献,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经》对医药的影响,主要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

《易经》把天、地、人作为三个动态元素,放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解释和预测人的开展前景。

对祖国医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儒家对医药的影响

儒家是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曲阜〕人。

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个开办私学教育的人。

《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籍都曾经他整理。

儒家思想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学派者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家

人本思想确实立者

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主。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底,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开展,做了极其重要贡献,有着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深远影响。

儒学的许多重要论著,特别是做人、处事、立国的至理名言,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

儒家思想对医药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原那么、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那么、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说:

仁者“爱人〞,“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仁者“爱人〞。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儒家思想的“仁〞,也成为2000多年来医药工作者尊奉的最高的道德原那么、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儒家思想也称孔孟之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与人之老;幼吾幼,以与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完善了儒家的人本思想。

在先,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到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

儒家教育对医药的影响。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个开办私学教育的人。

以学习经典为主的儒家教育,在传授儒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知识渊博的儒家学者,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容,儒家学者有的进士做官,有的幼习儒业,长研医术,许多医学名家本身就是儒家。

尤其是宋代,儒士以医为孝为仁。

宋仁宗庆历年间,进士常,廉洁方直,性寡合,不得志,潦倒场屋。

因游东华门,见翰林医官,跃马挥鞭,从者雄厚。

叹曰:

吾穷孔孟之道,焉得不与知甘草大黄辈也?

始意学医,奋发攻读,虚心请教名公。

因此,孔孟之道,医理技术,有才有行,颇多感悟“吾闻儒识礼仪,医知损益,礼仪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与医岂可轻哉?

儒与医岂可分哉?

宋代医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最高为翰林医官,相当于五品大夫,后世遂称医生为大夫。

历史上相当一局部医药学家都是儒学大家,如:

公光称淳于意为“圣儒〞,仲景、华佗、思邈、时珍等都是儒学大家。

4.道家思想对医药的影响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以前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

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老子,又称老聃、耳?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开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

他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又说:

“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

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道存在于万物之中;道无形无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论“道〞是当时哲学的最高成果。

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

他揭示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事物,如:

有无,难易,长短,高低,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等。

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他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关于道的理论,在当时具有前所未有的革命意义。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今〕,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的精神自由。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他说: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

他说:

“道不当名〞,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

他说: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一方面他又开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涵。

他说:

“通天下一气耳。

〞认为道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运行的在原因。

黄老学说,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杂糅〞的人物。

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

黄老学说哲学思想的特点是:

把“道〞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

稷下学派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也者,气也者,气之精者也〞,黄老学的最盛时期在西汉初年,是“文景之治〞,汉初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主要哲学依据。

道家思想对医药学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阴阳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阴阳互生,阴阳互根,以与精、气理论。

这些理论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阴阳被古代医家引用于医学领域,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依存互根、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用以认识和探讨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问题,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

《黄帝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

5.阴阳家对医药的影响

大约在战国后期,阴阳说与五行说互相结合起来,并且用以阐释社会历史现象,出现了“五德始终论〞的新学说。

其创立者邹衍〔公元前305-前240〕是齐国人,为稷下学派的学士之一,号称“谈天衍〞。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他的《主运》,重点阐发了关于五德终始的理论。

这一学说认为,但凡人的各项活动,都和阴阳五行相通,由此引起各种吉祥变化;人间天子一定要得到“五行〞也就是“五德〞中的一“德〞,并由上天显示符应;当他的“德〞衰了,有在“五行〔德〕〞中足以胜过前一“德〞的另一“德〞者,就取而代之,按照土、木、金、火、水的五行〔德〕相胜次序运转下去,便形成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

“五行〞早在《尚书•洪》中已有记载,“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学说并非说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对五种不同属性事物的抽象概括。

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根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展归纳。

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

五行学说在医药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分类、定性的工具,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纳入“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属性,辛甘酸苦咸“五味〞、青黄赤白黑“五色〞、心肝脾肺肾“五脏〞、忧思喜怒恐“五志〞等等。

并在类比思维的指导下,建立起五类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例如木生火、木克土,火生土、火克金等。

中医药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属于“借用〞,但二者在医学中皆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中医的自然观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与对诊断、治疗、药物等等的理解,都可以用阴阳五行来加以说明和述理。

6.最早的医药专著的形成

《黄帝经》和《神农本草经》等医药专著,绝非一人之作,完全是在总结了之前医药知识的根底上形成的。

《黄帝经》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知识的总结。

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理论比拟完整的医学专著。

应该是在西汉完善。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汉时期众多从事医药学的人总结、搜集、整理之前的药物学经验成果,形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黄帝经》和《神农本草经》等医药专著,是中华民族先人生活知识的积累,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总结,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底之上孕育产生的。

7.佛教思想对医药的影响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产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之一。

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医药学产生了影响。

这影响大体表现在:

西域来华僧人传来了西域特别是印度的医药学知识;大量佛经的翻译,以文字形式将印度的医药学知识介绍了进来;同时中国出现了一批懂得医药学知识并能为人用药治病的僧人。

佛教的慈悲思想,梵语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公元七世纪,藏传佛教在吸收、融合中医药理论的根底上形成了独特的医药学。

这些,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流派之一。

8.道教对医药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

因为把“道〞作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

它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根底上,吸收神仙家的修炼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

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体制化的,道教不仅有其观念形态的经典教义、有组织的方术和活动仪式,而且还有其团体、可戒制度和活动场所〔宫观〕。

这种成熟的、完整意义上的道教,经历了长期的形成和开展过程。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根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

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得到广泛传播。

到汉灵帝时,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

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开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开展。

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

洪〔约281~361年〕,别号抱朴子,晋代丹阳句容人,精于医药,著《肘后方》传世,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

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开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

《抱朴子》为其主要著作,这部书可说是集汉、以来炼丹术之大成,容丰富、详细而具体,而且隐讳性较少,所含化学知识较为丰富。

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道士兼修医术。

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他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他“一事不知,深以为耻〞。

唐,唐高祖渊认老子耳为祖先。

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

宋末元初,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三丰与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清以后,道教根本停止了开展。

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

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道教相信人类通过修炼养生能够战胜疾病死亡,得道成仙。

因此而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修持理论和方术。

这些方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是源于古代神仙家的服食术,包括服用采集的天然动植物药物和人工炼制的金丹大药〔外丹〕。

目的在于借助药物力量强固自身,延年祛病,长生不死。

第二类是源于古代养生家的炼养方术,包括思神守一,吐纳胎息、房中固精、屈伸导引、辟谷食气与咽液、叩齿、按摩、梳洗等各种卫生保健方法。

目的在于通过自身精神、形体的锻炼调养,达到强身健体,安定精神,延年益寿。

这两种外服丹药,炼形神的方术融合开展,又形成了道家后期的丹术。

第三类方术是源于古代巫师术士的法术,如画符念咒斋醮祈祷、跪拜首过等。

目的在于召神驱鬼辟除妖邪侵害,祛病消灾。

这类方术较多迷信成分,但在医巫混杂的古代,也被认为有治病的成效。

道教对医药的影响主要是,追求长生不老,修炼养生,得道成仙,炼丹、服食等,不少道教的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医药学家,对医药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国家政权对医药学开展的促进

在周朝初期,国家就设立了专门的医药管理机构。

《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事。

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疕疡者,造焉,那么使医分而治之。

岁终那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公元前221年,始皇消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车同轨、书同文。

焚书坑儒,“医药卜筮之书〞不在之列。

始皇追求长生不老。

汉朝廷令侍医柱国校方书,征召方术、本草等教授去京城。

唐代,设太医署,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

宋代,皇帝重视医药,在太宗时完成《太平圣惠方》,仁宗创铸针灸铜人,设置了“校正医书局〞,系统地整理了古代医学典籍,印刷出版了一系列医药典籍。

如:

妇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儿科专著《小儿药症直诀》、眼科专著《银海精微》、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等。

宋代皇帝在医药方面多有建树。

明代编成《普济方》。

五、优秀医药文化的扛鼎者

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人,〔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相传曾举孝廉,做过太守?

,所以有之称。

他“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开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那么,是中医临床的根本原那么。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那么,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那么的医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他:

“进那么救世,退那么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医药学家。

兼通儒、道、佛三家之言,尤精老庄之学,最精医药。

他拒绝隋唐两代帝王邀其任职的聘请,行医民间,长期隐居太白山中。

去世后,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