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655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docx

精品新课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答案汇总(全册)

第1单元《光与色彩》教材中问题解答

第1课光源

1、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P2)

篝火萤火虫礼花雷电

答:

萤火虫、雷电是自然光源,篝火、礼花是人造光源。

2、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

(P3)

玻璃幕墙月亮发光

答︰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第⒉课光的传播

1、你认为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

(P4)

答︰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或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都有光束射出,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2、在研究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P5)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他们排整齐了吗?

你是如何判断的?

(P5)

答︰整齐。

因为向左(右)看齐,是调整队列的基本动作,其要领是︰身体立正,头向左人右)摆动60°,脚用小碎步前后左右移动至与左(右)人员看齐,要求能够看到相邻人员的腮部,且看不到其后边的人,不能低头或仰头。

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

1、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哪些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说说反光效果好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P8)

答∶图片分别呈现了不锈钢广场雕塑,平面镜及摆放的苹果,湖水及景物。

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哪怕是细微的凹凸也没有),那么当光线照射其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人们就会看到明亮的镜像。

2、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P8)

答∶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

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

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

3、人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P9)

答︰古希腊学者认为,眼睛发出的光碰到物体,人就能看见东西。

后来,又有人认为,是眼睛发出了像触须那样的东西,人通过触须看到物体。

公元11世纪初,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赛姆纠正了上述看法。

他认为,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

1、雨后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彩虹。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彩虹?

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P10)

答∶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

彩虹最常在雨后初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有雨云而较暗,彩虹较容易被看到。

另外,瀑布附近也常出现彩虹,晴朗天气里向空中洒水或喷水雾,亦可以出现彩虹。

2、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快速旋转时你会看到什么?

(P12)

答︰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快速旋转时看到的颜色应该是白色,因为白色的光就是由七种不同的颜色组合而成的。

第2单元《热传递》教材中问题解答

第5课热传导

1、他们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P14)

答∶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2、热是怎么传到衣物、板栗上的?

(P14)

答∶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3、下图中,烧杯里的热水温度会怎样变化?

水槽里的冷水温度又会怎样变化?

(P15)

答︰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当温度差不多时,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很慢,最后二者温度达到一致。

4、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能说说它们的传热过程吗?

(P16

答∶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第6课热对流

1、将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冷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P17)

答∶红色的热水会上升,到达冷水顶部会向四周流动,然后沿着水槽壁向下流动。

2、在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和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这两个实验中,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P18)

答︰水和空气受热之后都上升,遇冷下降。

第7课热辐射

1、夏天,站在烈日下你有什么感觉﹖在哪些情况下还会有类似的感觉﹖(P19)

答︰夏天,站在烈日下会感觉很热。

当人的身体或身体的某个部分(如手)靠近篝火、燃烧的蜡烛(或火柴)热水袋、火炉等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2、怎样才能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

(P20)

答∶可以通过改变受热物体颜色的深浅、太阳灶的材料、形状、大小,反光板聚焦的位置等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

3、说说这些产品运用了哪种热的传递方式,它们是如何传热的。

(P21)

答∶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

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

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

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

4、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P21)

答∶左图:

火炉和水壶外壁的传热方式是热传导;壶中的水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火炉向周围空气传热的方式是热辐射。

右图∶锅的外壁和铲子的导热方式是热传导;菜汤的导热方式是热对流﹔锅、菜等向周围空气导热的方式是热辐射。

5、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P21)答︰相同点︰都是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热量。

不同点:

一是热传递的过程不同。

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直线传递。

二是热传递的媒介不同。

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第8课物体的传热本领

1、这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样吗?

(P22)

答︰它们的传热速度不同,依次是木勺、塑料勺、钢勺、铝勺、铜勺。

木勺最慢,铜勺最快。

2、下面的事例说明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

(P23)

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

答∶说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蓬松棉被或者双层窗户中都有空气做隔层,有助于保温。

3、体验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地毯上的感觉,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P23)

答∶光脚站在瓷砖上感觉最凉,因为瓷砖是热的良导体,脚的热量通过瓷砖迅速散发,造成脚底温度降低,感觉很凉。

光脚站在地毯上不会觉得凉因为地毯是热的不良导体,脚底温度不容易散发,不觉得凉。

4、这些厨具的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

(P23)

答∶铲子头和铲子杆是不锈钢材料,不锈钢虽然是热的良导体,但坚固、耐用;手柄是塑料的,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防止烫伤。

高压锅的锅体是钢制的,导热性能好,手柄是塑料制的,是热的不良导体,以免烫伤。

5、冬季,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为什么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

(P24)

答︰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可减少水分蒸发,帮助小树保温,以抵御严寒。

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

6、利用下列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盒。

(P24)

提示︰制作前要思考以下四个问题︰保温盒有什么用?

要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制作?

做好后如何检测﹖即保温盒要在什么情境下怎样使用,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制作、检测。

制作时可以任意选择材料。

7、比比谁做的保温盒效果好,并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

(P24)

答︰锡纸表面像镜子一样光亮,可以反射电磁波,阻止热辐射,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

泡沫板内存在很多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减少热量传导,收到良好的保温效果。

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材中问题解答

第9课地球的表面

1、摸两种地球仪,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P26)

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

答∶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国家的颜色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

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注释也不同。

2、观察下面图片,说说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P27)

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答︰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

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

第10课火山和地震

火山喷发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喷发后又是什么样的?

(P28)

答∶火山喷发的场景︰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

,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喷发后的场景∶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

第11课地球的内部

1、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吗?

(P31)

火山地震地热

答︰根据火山喷发可以推测出地球内部不是空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存在炙热的岩浆。

根据地震能推测出地球内部是不稳定的,会运动和变化,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所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根据地热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有大量的热能,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2、如果把水换成黏稠的液体,泡沫块会怎样运动呢?

(P32)

答︰运动的速度会更加缓慢。

前期能量慢慢积累,释放时现象也会更明显。

3、根据发现的化石,你能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吗?

(P33)

答︰早在4000万~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所处地区是一片湛蓝的大海4、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两亿年前的有什么不同。

(P33)

答:

两亿年前,地球大陆板块是连接在一起的,现在则是相互分离开来的。

第12课地表雕刻师

温度、风、水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下面地表形态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

(P35)

破碎的岩石岩石女王头像海边沙丘

亚马孙河海蚀拱桥溶洞

答∶六幅图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均暗含了不同的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因素。

依次为:

图一,昼夜或季节性温度变化导致岩石开裂;图二,风携带沙砾磨蚀岩石形成典型的风蚀石﹔图三,海风搬运沙子堆积成沙丘﹔图四,流水在河道中速度不同,且不断侵蚀河岸形成弯曲的河道;图五,海浪不断冲刷侵蚀而成海蚀石;图六,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材中问题解答

第13课云和雾

1、图中哪里是云﹖哪里是雾?

(P38)

答︰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

2、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

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P39)

答︰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3、根据实验和下图,说说云是怎么形成的。

(P39)

答:

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第14课露和霜

1、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P40)

答︰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

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2、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P41)

答︰加盐后杯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面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小水珠。

3、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P41

答∶将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壁的霜花会慢慢融化成小水珠。

这说明霜也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

4、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指哪24个节气?

(P41)

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第15课雨和雪

1、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之处?

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P42)

答∶不同之处:

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夏秋冬都有。

相同之处:

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

2、为什么培养皿底部会形成小水珠?

在培养皿中放冰块起什么作用?

(P43)

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碰到冷的培养皿,会在培养皿底部凝结成小水珠。

放入冰块会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

3、你能根据下面的示意图,说说大自然中的雨、雪是怎么形成的吗?

(P43)

答∶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形成小水滴、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聚集变成了雨滴、雪花→雨滴降落或雪花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了降雨。

雪花降落过程中没有融化便形成降雪。

4、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P44)

答︰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边形。

雪花之所以多呈六边形,是因为水分子形成冰的过程中是按六方晶系排列的

5、这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点?

(P44)

雨夹雪冰雹冻雨

答︰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一样,是从云里掉下来的。

它是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物。

多发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一样,是从云里掉下来的。

它是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物。

多发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

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由雨滴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而成,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第16课水滴的“旅行“

1、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

(P45)

答︰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

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降水。

2、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到哪里去了?

空气中的水蒸气又来自哪里?

(P45)

答∶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后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

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地表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3、根据下图,说说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

你知道红色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吗?

蓝色箭头呢?

(P46)

答︰红色箭头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种水体、陆地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一个向上的过程。

蓝色箭头表示降水,以及水从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海洋的过程,还包括地下水的渗透,是一个向下的过程。

红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太阳,蓝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地球引力。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

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

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

第5单元《人体“司令部"》教材中问题解答

第17课刺激与反应

1、你认为下图中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P48)

答∶左上图:

这是人被闹钟叫醒时的情景。

闹钟发出声响。

闹钟声是刺激,起床动作是反应。

右上图:

这是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的情景。

感受到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而又憋不住。

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

左下图:

这是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的情景。

绿灯亮是刺激,过马路的行为是反应。

右下图:

这是老师宣布明天大家秋游时的情景。

教室宣布了“明天大家秋游”的消息。

教师的话语是刺激,学生欢呼的行为是反应。

答∶(供参考)

3、观察下面两幅图,每幅图中两条线段一样长吗?

(P53)

答∶看起来每组线段的长度不一样,而实际上它们的长度相同。

第20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

1、下图是怎样表现大脑功能的?

(P57)

大脑功能图

答∶用气泡图的形式,将大脑与其各功能连线,表示各功能之间的并列关系。

2、你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做哪些事?

(P58)

答︰人工智能未来可运用在生产、生活、军事、航空航天等各领域。

3、下面的做法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为什么?

(P58)

答∶开窗通气----正确。

因为大脑的工作耗氧量大。

戴头盔----正确。

因为大脑柔软,经不起撞击。

不吃早饭----错误。

因为大脑是人体消耗能量最多的器官。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阳光射在室内的镜子上,镜子又能把光射在墙壁上,这是光的()现象。

A.反射B.折射C.斜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传播。

A.直线B.折线C.曲线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人类最早记载光的直线传播的是“小孔成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翟。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3.戴着蓝色眼镜的同学看到的白色瓷砖是()。

A.蓝色B.绿色C.红色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的颜色过滤掉。

蓝色眼镜只能透过蓝色的光,把其他的颜色过滤掉,所以看到的白色瓷砖也是蓝色的。

4.牛顿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利用的是()。

A.凸透镜B.三棱镜C.平面镜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

5.牛顿通过()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A.凸透镜B.凹透镜C.三棱镜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6.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衣服是()色的。

A.红B.白C.绿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反射的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透过的色光。

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7.阳光透过红色的玻璃纸后,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

A.黑影B.白光

C.红光D.彩虹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物体所反射的光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吸收的光色决定。

阳光透过红色的玻璃纸后,红色的玻璃纸是透明的,吸收红光,白色的墙壁反射所用颜色的光,故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红光。

8.用喷水壶制造彩虹,要选择()。

A.通风处B.背对太阳C.面向太阳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喷出的小水滴对光进行折射,形成彩虹。

在晴朗无风的白天,背对太阳喷射水雾制造彩虹。

9.能产生色散现象的光是()。

A.蓝色光B.黄色光C.太阳光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一现象叫做光的色散,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能产生色散现象的光是太阳光。

10.下列物品中()反射效果最好。

A.白色的瓷砖B.砖块C.树皮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因此白色瓷砖的反射效果比砖块和树皮好。

11.透过红色的玻璃纸看绿色的西瓜皮,看到的瓜皮颜色是()。

A.红色B.绿色

C.黑色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物体呈现什么颜色取决于它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红色的玻璃纸只能够通过红光,绿色是不能通过的。

透过红色的玻璃纸看绿色的西瓜皮,看到的瓜皮颜色是红色,所以A符合题意。

12.物体的表面越(),反射效果越好。

A.光滑B.粗糙C.大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射物。

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13.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

下面三幅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

两个镜面必须要相对放置,平行放置,A符合题意。

14.画报纸上有“爱科学”三个字,用滴管在“科”字上滴一滴水,并透过水滴看字,看到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根据题目所知,水滴形状中间厚,边缘薄,正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之内时所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分析判断。

玻璃板上小水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过水滴看报纸上的字,报纸上的字处在水珠(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15.服装店的试衣镜可以让顾客穿衣显瘦,让新衣服更好卖。

下面的解释合理的是()。

A.因为试衣镜很窄

B.因为试衣镜很宽

C.因为试衣镜镜面不平

D.因为店里很亮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服装店的试衣镜可以让顾客穿衣显瘦,让新衣服更好卖。

通过观察可知,试衣镜大都是细长型,镜面很窄。

16.下列发光的物体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有()。

A.月亮B.电灯C.蜡烛D.雷电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发光的物体是自然光源。

月亮本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电灯、蜡烛属于人造光源,雷电属于自然光源。

17.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行进的。

A.曲线B.直线C.折线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的传播速度极快,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空气和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小孔成像、影子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18.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B.和光的行进无关C.孔越大像越清晰

答案:

A

解析:

A

【分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详解】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说法正确;

B和光的行进无关,说法错误,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孔越大像越清晰,说法错误,应该是孔越小像越清晰。

19.地球的构造有些像鸡蛋,蛋壳好比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鸡蛋的相似:

地壳、地幔、地核分别相当于蛋壳、蛋白和蛋清。

20.潜望镜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

A.光的直射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潜望镜是两面平面镜组合到一块可以从水下观测水面的物体,这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反射是一种光学现象。

潜望镜里有个平面镜,都与水平面成45°的夹角,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