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2749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doc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

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1.阳虚证表现:

虚寒之象(+气虚)

2.阴虚证表现:

虚热之象(+血虚)

二、气病证治

1.气虚证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

补虚益气

2.气陷证

【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

益气升提

3.气不固证

表现:

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气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气滞证

【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

治法:

理气行滞

6.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

理气降逆

二、血病证治

1.血虚证

【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

补血养血方药:

四物汤

2.血脱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

3.血瘀证

【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

活血化瘀

4.血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失眠甚则燥扰发狂、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发斑疹,或为疮痈;舌质红绛,脉数疾等。

血热证以身热口渴,斑疹吐、烦躁谵语、舌红绛、脉数有力等为辨证要点。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

5.血寒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局部肌肤紫暗、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血块;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弦涩等。

治法:

温经活血

三、辨津液证候

1.津液不足病证

表现:

咽干口渴,口唇干燥,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黄赤,舌红少津,脉细、治法:

养阴增液

2.水液停滞证

(一)水肿

1.阳水

【临床表现】发病急,恶寒发热身痛,眼睑面部先肿,渐及全身,尿少,身重,体倦,脘闷纳呆,苔白腻,脉浮或濡。

治法:

由表证者,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无表证者,健脾利水

2.阴水

【临床表现】发病慢,全身浮肿,下肢肿甚,尿少,面色恍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少便溏,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二)痰证

1.风痰(肝风夹痰上扰清窍)

【临床表现】痰清稀多沫;眩晕面青,胸胁满闷,时有躁怒,苔白腻,脉弦。

治法:

祛风豁痰。

2.热痰(邪热煎津成痰,上犯于肺)

【临床表现】咯痰黄稠,咽喉肿痛,心中烦热,甚则发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豁痰

3.寒痰(寒凝为痰,上犯于肺)

【临床表现】痰清稀,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治法:

温肺化痰

4.湿痰(脾虚湿聚为痰,痰浊犯肺)

【临床表现】痰白滑量多,易于咳出,身重体倦,胸闷呕恶,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燥湿化痰

5.燥痰

【临床表现】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鼻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润燥化痰

脏腑辨证

第一节辨心病证候

心的生理病理:

1.心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虚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剧,舌淡,脉虚)治法:

补益心气;

2.心阳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或痛+阳虚(畏冷肢凉,面唇青紫,自汗,气短,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结、代)

治法:

温通心阳;

3.心阳暴脱证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治法:

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附: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鉴别表

证候 相同点 不同点

心气虚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面色淡白或白,舌淡苔白,脉虚

心阳虚 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舌质淡紫青滑,脉微细欲绝)

4.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血虚证(头晕,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治法:

养血安神

5.心阴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阴虚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

滋阴安神

6.心火亢盛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面赤口渴,便秘尿赤,舌尖红苔黄,脉数有力或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灼痛,尿血或狂躁谵妄,神识不清或见吐血、衄血。

治法:

清心泻火

7.心脉痹阻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血:

见痛如针刺,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痰浊:

为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

阴寒:

或遇寒痛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

胀痛,胁胀,常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治法:

化瘀散结,宣痹通阳;

8.痰迷心窍证

【临床表现】本证常见于癫、痫及痰厥等病证:

感受湿浊之邪:

(痰厥)临床见面色晦滞、脘闷呕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中痰鸣,甚则昏不知人,苔白腻脉滑。

癫证:

临床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苔腻,脉滑。

痫证:

临床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中如猪羊叫声,醒后如常人,苔腻脉滑。

9.痰火扰神证

【临床表现】外感热病:

可见发热烦躁,面赤口渴,气粗,便秘尿黄,吐痰色黄,或喉间痰鸣,胸闷,或见神昏谵语;狂证:

可见心烦不寐,甚则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10.瘀阻脑络证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或健忘、失眠、心悸,或见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第二节辨肺病证候

1.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少气声低,痰液清稀,或自汗,畏风,易感冒(卫表不固)+气虚证(疲乏、气短,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

补益肺气

2.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阴虚证

治法:

滋阴润肺

3.风寒犯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清稀+表寒证,恶寒微发热,鼻塞,流清涕,无汗,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风热犯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而黄+表热证(鼻塞,流浊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或咽喉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宣肺,化痰止咳

5.燥邪犯肺证

【临床表现】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或痰中带血,燥证:

口鼻咽干,发热微恶风寒,苔薄白干,脉浮数或浮紧

治法:

润燥宣肺止咳;

6.肺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咳嗽息粗,甚则鼻煽,胸痛,咽喉肿痛+实热证(发热,口渴,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肺泻热,止咳平喘;

7.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黄稠量多胸闷气喘痰鸣,甚则鼻煽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实热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盛

治法: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8.寒痰阻肺证

【临床表现】咳喘,痰白清稀量多,易咯出,胸闷,或喉间有哮鸣音,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紧或滑

治法:

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9.饮停胸胁

【临床表现】胸廓饱满,咳唾引痛,头目眩晕,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

温肺化饮

10.风水相搏证(阳水)

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方药

无表证者,健脾利水

第三节脾胃病辨证

1.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便溏,或浮肿,面色淡白或萎黄,或消瘦、或肥胖;+气虚证:

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治法:

健脾(益胃)补气;

2.脾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脾气虚证+升清无力(头晕目眩,久泄久痢,便意频数;脘腹坠胀,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治法:

健脾益气升提;

3.脾阳虚证

【临床表现】脘腹隐痛,喜暖喜按,纳少腹胀,便溏,或浮肿,小便不利,或带下清稀量多,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阳健脾

4.脾不统血证

【临床表现】出血症(便血、尿血、衄血、崩漏、月经量多)+气血虚证(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治法:

健脾益气摄血;

5.寒湿困脾证

【临床表现】纳少便溏,脘腹痞闷胀痛;呕恶身重;或身目发黄,晦暗如烟薰;或浮肿、尿少;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或沉细

治法:

散寒利湿,温运脾阳;

6.湿热蕴脾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便溏;呕恶口苦;头身困重,身热不扬;或面目身黄,鲜明如橘皮;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运脾;

第四节辨肝病证候

1.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或夜盲;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肌肉瞤动,爪甲不荣,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治法:

养血补血;

2.肝阴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目涩,视力减退,手足蠕动,胁肋隐隐灼痛;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治疗:

养阴柔肝;

3.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咽部异物感,或瘿瘤,或瘰疬,或胁下癥块,妇女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苔薄白,脉弦或涩,病情轻重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治疗:

疏肝解郁;

4.肝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急躁易怒,(气火上逆),或胁肋灼痛,或不寐或恶梦纷纭,或吐血、衄血,脉弦数+热象(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

治法:

清肝泻火;

心火亢盛、肺热炽盛、胃火亢盛、肝火炽盛四证鉴别(类型相同症不同)

心火亢盛:

恶热喜冷、面红耳赤、烦渴饮冷、身热躁扰、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而有力,烦躁不眠、甚则狂谵神昏、舌尖红绛、口舌生疮

肺热炽盛:

咳喘鼻煽、痰黄稠、胸痛或咽喉红肿热痛

胃火亢盛:

胃酸灼痛、消谷善饥、口臭牙龈红肿热痛

肝火炽盛:

头晕胀痛、耳鸣如潮、胸胁灼痛,脉弦数

5.肝阳上亢证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阳亢于上),或见腰膝酸软,或见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治法:

平肝潜阳;

6.肝风内动证

(一)肝阳化风证

【临床表现】头摇,或见肢体震颤,项强,(动风),或见语言謇涩,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

(风痰阻络),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赤,急躁易怒,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细有力。

治法:

平肝熄风;

(二)热极生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动风(实),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

清热熄风;

(三)阴虚动风证

【临床表现】动风(虚)+肝阴虚,手足蠕动,震颤,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潮热颧红,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

滋阴熄风;

(四)血虚生风证

【临床表现】动风(虚)+肝血虚,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弱)。

治法:

养阴息风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

1.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腰膝酸冷或痛、性欲减退、夜尿增多,面色晃白,或黎黑,精神萎靡,或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或畏寒肢冷,或小便清长,或久泻不止,五更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治法:

温补肾阳;

2.肾虚水泛证水肿

【临床表现】浮肿,腰以下尤甚,尿少或心悸咳喘、腹胀,腰膝酸冷,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肾壮阳,化气行水;

附:

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四证鉴别,证候相同症状不同

心阴虚:

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咽干消瘦、溲赤便干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心悸、失眠、健忘

肺阴虚:

咳嗽、痰少或干咳甚则咯血、声音嘶哑

肝阴虚:

头晕目涩、耳鸣如蝉、视力减退、手足蠕动、胁肋隐痛

肾阴虚: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经少经闭或崩漏,发脱齿落

3.肾精不足证

【临床表现】小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智力低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低下;成人早衰,耳鸣耳聋,健忘恍惚,神情呆钝,两足痿软,动作迟钝,发脱齿摇,舌淡,脉弱

治法:

补益肾精;

4.肾气不固证

【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或尿后余沥,或遗尿,尿失禁,夜尿增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不安,神疲乏力,耳鸣腰酸,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

补肾固摄;

附:

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四证鉴别,证候相同症状不同

心气虚:

面唇淡白、气短,神疲乏力、头晕,自汗、动则诸症加剧、舌淡嫩、

脉虚:

心悸怔忡、胸闷

肺气虚:

咳喘无力、痰清稀、自汗恶风易患感冒

脾气虚:

纳少、腹胀、便溏、或消瘦、或浮肿

肾气虚:

肾气不固、腰酸耳鸣、尿频、遗尿、余沥不尽、滑精、带盛、月经淋漓,胎动易滑、肾不纳气、久病咳喘、呼多吸少、腰酸耳鸣

辨腑病证候

1.胃气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食欲不振,嗳气,面色萎黄+气虚证

2.胃阳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

3.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灼痛,饥不欲食,或嘈杂,干呕,呃逆+阴虚证

治法:

滋阴养胃;

4.胃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口臭或消谷善饥或齿衄,牙龈肿痛+实热证:

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

5.寒滞胃肠证

【临床表现】脘腹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呕恶+实寒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舌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治法:

温阳散寒,调气止痛;

6.食滞胃肠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

或见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7.胃肠气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走窜不定,痛而欲泻,泻而不爽,嗳气、肠鸣、矢气后痛减;或无肠鸣、矢气而胀痛加剧,或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8.肠热腑实证

【临床表现】高热,或日晡潮热,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10•肠燥津亏证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干燥难下,数日一行,口干,或口臭,或伴见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11.肠道湿热证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秽臭,肛门灼热,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12.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尿道灼痛;小便黄赤短少,或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可伴有发热,或见腰部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

13.胆郁痰扰证

【临床表现】胆怯易惊,或见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胸胁闷胀,善太息,或头晕目眩,口苦,呕恶,或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脏腑兼病辨证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发病者,称为脏腑兼病。

1.心肾不交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心神被扰)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遗精

治法:

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2.心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

心阳虚:

心悸怔忡,胸闷气喘,唇甲青紫

肾阳虚:

浮肿,小便不利,腰膝酸冷

阳虚:

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弱

治法:

温补心肾,化气行水;

3.心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气虚),咳喘胸闷,动则尤甚,痰液清稀(肺气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头晕(气虚证),舌淡苔白,脉弱或结或代

治法:

补益心肺;

4.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心血虚)纳少,腹胀,便溏;或肌衄(脾气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气血不足)舌淡嫩,脉弱

5.心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

心血虚: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肝血虚:

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肢麻、震颤,肌肉瞤动、或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血虚:

头晕目眩,面白无华,舌淡白,脉细

治法:

滋补心肝;

6.脾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

脾气虚:

纳少,腹胀,便溏,或浮肿

肺气虚:

久咳气喘,痰液清稀

气虚证: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淡苔白滑,脉弱

治法:

健脾益肺;处方:

六君子汤

7.肺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

肺阴虚: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或痰中带血,音哑

肾阴虚:

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崩漏

治法:

滋补肺肾;

8.肝火犯肺证

【临床表现】

肝火:

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口苦,头晕胀痛,面红目赤

肺热:

咳嗽,痰黄稠,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肺;

9.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胁肋灼热胀痛,口苦,厌食腹胀,泛呕,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鲜如桔色或见寒热往来,或带下色黄秽臭,阴部瘙痒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见小便短赤,或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10.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气滞胃脘,脘胁胀闷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肝郁,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纳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11.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肝郁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胸胁胀痛,脾失健运,纳少腹胀,便溏

治法:

疏肝健脾;

12.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

肝阴虚:

头晕目眩,胁痛

肾阴虚:

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或遗精或月经量少,失眠多梦

阴虚: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补肝肾。

13.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腰膝下腹冷痛,或浮肿,小便不利;或久泻久痢,或五更泻,完谷不化

面色晃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补脾肾;

用药禁忌

中药的用药禁忌,即指在用药时一般应有所避忌。

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三个方面。

此外,还有证候禁忌。

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是指有些药物相互配合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降低疗效。

历代中医药书籍对配伍禁忌药物品种的论述不尽相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八反”和“十九畏”歌诀,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

因此,对歌诀所记述的药对,必须采取慎重态度,避免盲目配合使用。

1.“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苹,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列述了3组相反药,分别是: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蔹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2.“十九畏”歌诀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蓬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煿莫相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