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997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docx

高考散文专题及答案

高考试题散文专题训练

我们的裁缝店

(一)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

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

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

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的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

“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

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

”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

“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这就是我的!

”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

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

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

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

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

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

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

“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

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分)

 

根河之恋

(二)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吼吼的冰层中泛起春潮,和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木,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那个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原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合流贴得最近。

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

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

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

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

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披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钱,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

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

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

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

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

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

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

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

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

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

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

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着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

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

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

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

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

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

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

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既能,谋求新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

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

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

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

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

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

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

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恬然:

自然放松。

沉静从容

B.袒露:

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

精打细算

D.曼妙:

舞姿轻盈而美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6分)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

根河之恋的表现。

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

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

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

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新年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

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七岔犄角的公鹿(三)

(1)“你,你别打啦!

”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2)“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

”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3)“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枪。

(4)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

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

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

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

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5)“给,小崽子。

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

你有这个胆子吗”

(6)几乎和我一般高的**,差点把我撞个跟头。

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

“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7)“先别吹。

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

”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8)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

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

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9)我慢慢地攀上山顶。

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

这里准有野兽。

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

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

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本初树林。

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

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

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

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面,不是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

转眼间,他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

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10)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

“今天,我打了个鹿。

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

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

”我对特吉说。

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11)“嘿,傻小子。

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

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懂吗”

(12)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

“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13)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

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

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哪里惊慌奔逃。

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

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

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

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14)快点,来啦!

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15)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

我看见鹿的后腿连皮带肉撕下一块。

啊,真有一手。

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

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16)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

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巾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17)啊,这只狼真坏。

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

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18)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19)鹿胜利了。

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

“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20)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

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

我想起特吉利的话: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21)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

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

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

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

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

一处是我的**打的,看来没有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

在这个时候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注】鄂温克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20)本文第13-18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21)请简要概况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4分)

(22)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思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从脸谱说起(四)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

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

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

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

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

再往深里说。

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

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6分)

 

挺拔之姿(五)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

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

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

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

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

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

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