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17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docx

张姓历代名人修改

张姓历代名人

为便于检索,人名按第二个字的音序排列,第二字音同的按第三个字的音序排列,有的加注汉语拼音。

张爱玲(1921-1995)zhāngàilíng小说家。

河北丰润人。

女。

早年生活于上海,1952年后去香港。

后至美国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任职。

作品多取材于上海和香港上层社会的生活,笔致秀逸,抒情色彩较浓。

著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等。

张爱萍(1910~)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

四川达县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历任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总队长、第三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

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长征中任第三军团第11、第13团政治委员、曾率部参加夺占娄山关、攻克遵义城、坚守老鸦山等战斗,到陕北后任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

曾参加渡江战役,参与指挥解放浙江沿海岛屿,在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组织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

1954年后,历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主任,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

曾领导战略武器和常规武器的研究、试验与生产,组织第一颗原子弹试验。

1980年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1958年补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

张安世(?

~前62)中国西汉大臣。

字子儒。

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张汤之子。

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

武帝时,因其记忆力强,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拜右将军,以辅佐有功,封富平侯。

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

他为官廉洁,曾举荐一人,其人来谢,他以为举贤达能,乃是公事,岂能私谢,于是与之绝交。

他生活简朴,虽食邑万户,仍身穿布衣,夫人亲自纺织。

元康四年(前62)春,因病上书告老还乡,宣帝不舍。

他勉强视事至秋而卒。

张邦昌(1081~1127)中国北宋大臣。

字子能。

永静军东光(今河北东光)人。

徽宗和钦宗时期,历任尚书右丞、左丞、礼部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汴京今河南开封),他力主议和,为河北路割地使,与康王赵构赴金作人质。

以求割地赔款议和。

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掳去徽、钦二帝,金封他为帝,建国号楚,统治黄河以南地区。

他始欲自杀,后经人劝即位,但不敢南面称朕,只东面受百官礼,自称予,手诏称手书。

后金人北还,宋廷旧臣不再拥戴张邦昌,他只好避位。

高宗即位,仍徙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封同安郡王。

宰相李纲上书极言其罪,高宗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安置。

后数其诸罪,赐死。

张宾(?

~332)中国十六国时期后赵大臣。

字孟孙。

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西)人。

初为中丘王都督。

永嘉三年(309),提剑求见石勒,被用为谋主。

他精于算计,极有谋略,辅佐石勒成就霸业,功勋卓著。

光初二年(319)石勒称赵王,建立后赵政权,他被任为右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

总理朝政,草创规章,肃清吏治,礼贤下士,深受石勒宠幸,上朝呼为“右侯”,而不名之。

张伯驹(1898~1982)中国书画鉴藏家。

字丛碧。

河南项城人。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1982年2月26日卒于北京。

早年厕身军界,后入金融界。

热衷于收藏古代书画、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为使古代书画名迹免遭商人转手流于国外,不惜举债购买,如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等。

1956年他与夫人潘素(金碧青绿山水画家)共献书画名迹22件于国家。

张伯驹对中国古典诗词造诣颇深,一生填词数千首。

张伯苓(1876~1951)中国教育家。

名寿春。

天津人。

1895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

1904年与前贵州学政严修在天津创办私立敬业中学堂,后改称南开学校。

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以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先后担任校长40余年。

抗日战争开始后,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任校务常委。

1938年7月,他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副议长。

1946年6月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8年7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

张伯苓是位爱国教育家。

他认为国家不振和民族灾难深重,在于愚、弱、贫、散、私五病,他痛恶时弊,亲制南开校训为“允公允能”,以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他仿学日本和美国的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改革。

但不拘泥形式,明确指出“教育宗旨不可仿造,当本其国情而定”。

1928年他主持制订《南开大学发展方案》,规定“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

张伯苓主张学生德、智、体、美四育并进,提倡研究学术和生动活泼的学习,鼓励学生发展特长。

并且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列体育为必修课程。

他十分注意学校的用人和效率,聘请教职员均注意严谨选择。

在张伯苓领导下,南开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并规定“校务公开、责任分担、师生合作”的方针,多方听取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1951年2月23日卒于天津。

张伯伦zhāngbó/bǎi/bàlún①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nevillechamberlain,1869-1940)。

英国首相。

执政时,实行绥靖政策,承认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和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占。

1938年参加慕尼黑会议,签订《慕尼黑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绥靖政策破产,1940年5月辞职。

②威尔特•张伯伦(wiltchamberlain,1936-)。

美国篮球运动员。

堪萨斯大学毕业后,入职业篮球队。

善抢篮板球,投篮准确,创投篮命中率的最高纪录,至1974年引退,累计得分31419分。

张步兵zhāngbùbīng晋张翰的别称。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

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张蔡zhāngcài东汉张衡和蔡邕的并称。

张昌绍(1906~1967)中国药理学家。

1906年8月18日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1967年12月卒于上海。

出身于一乡村小学教师家庭。

早年曾在一私人医院中当学徒。

1934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后留校,任药理学助教。

1937年留学英国,1939年获伦敦大学医学博士与哲学博士学位,并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40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

1941~1946年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兼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研究室主任。

1949年后,除任上海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主任外,尚兼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药物组组长,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培养了百余名药理学研究生、进修生,他们大都成为药理学的教学或研究骨干。

他善于将国际上新兴的科学前沿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研究,在微生物和血吸虫病化学治疗学以及传出神经药理等方面作出贡献,为中国现代药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著有《现代的中药研究》、《药理学》、《药理学》。

张成中国元代雕漆工匠。

生卒年不详。

浙江嘉兴人。

擅雕漆,长于剔红、戗金银等工艺。

有剔红栀子花圆盘、剔红观瀑图、剔犀图等传世,其中前者朱漆约百十道漆层,全盘皆花,盘心雕栀子花1朵,含苞4朵,花叶簇拥花朵,舒卷自然、生动,刀法浑厚圆润。

子张德刚,亦善雕漆,承袭父法,技艺高超,被召至京,授营缮所副,为宫廷雕制漆器。

张诚(1654~1707)Gerbillon,JeanFranois中国清代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

字实斋。

法国人。

生于凡尔登。

1670年入耶稣会香槟省修道士传习所。

1685年,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与一批耶稣会士来中国传教。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到达浙江宁波,次年抵北京,由葡萄牙人徐日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白晋同在宫廷供职,同时学习汉、满文字。

1689年,张诚和徐日踦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90年入宫为康熙帝讲授欧几里得原理、实用几何学及哲学。

1696年,从康熙帝亲征噶尔丹。

1707年卒于北京。

张诚曾主管北京法国会院,后来任耶稣会总会长。

在罗马教廷与中国所谓礼仪之争中,他主张尊重中国敬孔祭祖的习俗,不赞同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拜孔的命令。

1693年,康熙帝患疟疾,张诚和白晋进金鸡纳霜,康熙帝病痊后,赐地西安门内建造救世主堂(北堂)。

著有《满文字典》4卷、《几何原理》、《几何学》、《哲学原理》等。

张诚第二次旅行的日记,比较详细地记载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谈判、签订的经过,商务印书馆有中译本《张诚日记》。

张春桥(1917-)zhāngchūnqiáo山东巨野人。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书记处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上海市革委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江青、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永远开除其党籍,并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83年被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张大复zhāngdàfù清初戏曲作家。

字心其、彝宣,江苏吴县人。

作有传奇二十九种,杂剧六种,现存《如是观》、《醉菩提》、《海潮音》等十六种。

所编《寒山堂曲谱》,对古典戏曲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大千(1899-1983)zhāngdàqiān画家。

初名正权,后改名爰,又名季爰,四川内江人。

少曾留学日本。

以未婚妻殁,痛而出家,法号大千,后还俗。

民国间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

擅画山水、花卉、人物。

工笔写意皆佳,风格每变愈上。

晚年融泼彩于泼墨,雄奇壮丽,为中国画的革新作出贡献。

张大煜(1906~1989)中国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6年1月15日生于江苏江阴,1989年2月20日卒于北京。

192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公费留德。

1933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交通大学教授。

1949年后任大连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石油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顾问,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燃料化学学报》主编等职。

曾倡办《催化学报》,是中国开创催化反应和催化剂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早年从事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的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曾在云南宜良创办利滇化工厂从事褐煤低温干馏。

50年代初在中国天然石油匮缺之时,组建起第一个石油研究所,开展对石油、页岩油和煤的加工工艺和化学基础研究。

由他指导的合成油七碳馏分环化制甲苯和水煤气催化合成液体燃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

60年代组建了兰州石油研究所和山西煤炭研究所,促进了内地科学事业发展。

领导催化、色谱、化学激光和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了中国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肥工业、高能燃料等方面的进步;组织领导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的研究开发,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科研与生产部门合作攻关的重要经验。

还提出了表面键催化理论见解,推动了催化化学、化学动力学等学科的发展。

张岱(1597-1679)zhāngdài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螺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琅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另有《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散文名篇。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家。

字季同,别署宇同。

河北献县人。

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任教于清华大学,私立中国大学。

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他早期欣赏英国分析哲学的方法,后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所著《中国哲学大纲》是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哲学范畴史。

著作还有《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方法论发凡》等。

张道陵(34-156)zhāngdàolíng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

原名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

曾入太学。

后入鹤鸣山(四川大邑县境)修道。

结合民间巫术用符水为人治病,并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道派,为道教定型之始。

入道者须交纳米五斗,故时称“五斗米道”。

后被道教徒尊为“天师”,世称“张天师”。

张德成(1888-1967)zhāngdéchéng川剧演员。

四川自贡人。

七岁学艺。

演老生。

唱腔高亢圆润。

擅演《柴市节》、《扬州恨》、《太白醉写》等剧。

曾任西南川剧院副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

著有《川剧高腔乐府》。

张德培(1972-)zhāngdépéi美籍华裔网球运动员。

十五岁时越级参赛,获全美青少年网球赛十八岁组总冠军。

身材矮小,但步法灵活,斗志顽强。

1989年获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大满贯赛事冠军。

张德庆(1900~1977)中国内燃机工程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0年8月10日生于上海宝山,1977年10月卒于北京。

1921~192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

1925~1926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进修,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曾在美国西屋公司实习,获电气工程师证书。

后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实习电机电器与电讯工程。

曾任上海兵工厂工程师兼炮弹厂主任,戚墅堰电厂工程师,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汽车公司的上海公司、株洲厂、香港厂、良丰厂工程师,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兼军政部特种车辆修造总厂代理工程师,中央汽车配件厂总工程师,上海公交公司工程师兼修造厂厂长,上海德士古煤油公司工程师。

1949年后历任一机部汽车拖拉机实验室主任与汽车研究所所长,《柴油机设计手册》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可燃矿物综合利用组副组长、内燃机组副组长和石油炼制组组长等职。

主要贡献有:

设计制造了第五式综合白煤炉,为人民交通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被评为上海公交公司的特等功臣、上海市特等劳动模范。

研制成功代用润滑油,可用于汽车与机床等。

在内燃机节能、代用燃料、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提出过不少见解。

张涤生(1916~)中国外科学家。

1916年6月12日生于江苏无锡。

1941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

1946年赴美国进修整形外科学。

先后任国防医学院副教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医院院长,并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顾问,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所长等职,还是美国整形外科学报中国专号特邀主编和欧洲整形外科杂志编委。

曾任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大会主席。

他突破了传统的整形外科观点,把组织器官缺损畸形的形态修整与生理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扩大了整复外科的治疗范围:

各种先天或创伤所致的四肢畸形、颅颌面畸形及烧伤畸形均能得到整复和改善。

是中国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第一人。

1976年成功矫治中国首例眶距过宽症。

1982年独创前臂皮瓣再造阴茎成功。

著有《整复外科学》、《显微整复外科学》、《实用美容外科学》等。

张颠zhāngdiān相传唐著名草书家张旭醉后往往有颠狂之态,故人称张颠。

张仃(1917~)中国画家,工艺美术家。

1917年5月19日生于辽宁北镇。

30年代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因参加进步美术活动曾被捕。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创作了许多抗日漫画。

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

1946年在哈尔滨任《东北画报》总编辑。

1949年后,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及实用美术系主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张仃以多面手著称。

他早年主要创作漫画、宣传画、年画,1949年后又参与了国徽、政协会徽的设计,以及开国大典和许多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工作。

1979年曾主持并亲自创作了首都机场候机楼的大型壁画,为中国当代壁画艺术的振兴作出了贡献。

他还设计了动画片《哪吒闹海》的人物造型。

70年代开始他又从事焦墨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探索用焦墨手法表现自然山水的丰富性。

其画手法简练、概括、构图严谨,直接对景写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著《被迫谈艺录》,出版《张仃水墨山水写生》、《张仃漫画》、《张仃焦墨山水》、《张仃画集》等。

张鼎丞(1898-1981)zhāngdǐngchéng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福建永定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参加领导闽西起义,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

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员、中共闽粤赣边区省委书记、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第七师师长、华中军区司令员。

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是中共第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张二奎(1813-1860)zhāngèrkuí京剧演员。

北京人(一说安徽人或浙江人)。

演老生。

原为票友,后下海。

清道光年间曾主持北京和春班。

擅演帝王一类角色,唱腔平稳质朴。

与程长庚、余三胜合称“老生三杰”。

张发奎(1896~1980)中国国民党军陆军二级上将。

字向华。

广东始兴人。

1916年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回粤军由排长逐级升至旅长。

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

1927年4月,宁汉分裂,张拥护汪精卫,反对蒋介石。

6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第2方面军总指挥。

率部入赣,准备讨蒋。

7月宁汉合流后,追随蒋、汪反共。

9月入粤,11月与汪合谋,发动兵变,驱逐桂系势力,行使广州军事委员会分会主席职权。

12月,镇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

同月,李济深率部配合黄绍竑部进攻广州。

张兵败辞职,后附蒋。

1929年蒋桂战争中,任蒋军第一路追击军司令兼第4师师长,进驻湖北宜昌。

9月,获悉蒋欲消灭所部,遂联桂攻粤,再次反蒋,12月被陈济棠部击败。

1930年蒋冯阎战争中,联合桂系支持冯、阎反蒋,出兵岳阳,失败。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49年3月任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

卒于1980年3月10日。

张方佐(1901~1980)中国纺织专家。

浙江鄞县人。

192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纺织科。

1926年回国后,曾在无锡振新纱厂、浙江萧山通惠公纱厂、南通大新纱厂、上海申新二厂、新裕二厂任工程师、厂长,后历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务处长,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院院长,上海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交通大学纺织系主任,兼任华东纺织工学院、北京化纤学院院长等职。

著有《棉纺织工厂设计和管理》,主编《工务辑要》、《纺织染丛书》等,并担任《纺织建设》、《纺织学报》编委会主任。

张飞(?

-221)zhāngfēi三国蜀汉大将。

字益德,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

东汉末随刘备起兵。

曹操夺取荆州时,刘备败于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他率一小支骑兵勇猛抵御,曹军不敢接近。

后随刘备取益州,任车骑将军。

当时与关羽同称“万人敌”。

夷陵之战前夕,被部将刺死。

张凤翼(1527-1613)zhāngfèngyì明代戏曲作家。

字伯起,号灵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嘉靖举人。

作有传奇《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虎符记》、《灌园记》、《扊扅记》六种,合称《阳春六集》。

另有《处实堂集》等。

张庚(1911-)zhānggēng戏剧理论家、教育家。

原名姚禹玄,湖南长沙人。

30年代在上海参加左翼戏剧运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到延安。

历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系主任,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

著有《戏曲艺术论》、《张庚戏剧论文集》等,另与郭汉城共同主编《中国戏曲通论》。

张更(1896~1982)中国地质学家。

1896年生于浙江瑞安。

1928年毕业于江苏大学(今南京大学),后赴美深造。

1936年回国后,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后曾在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任地质系主任、教授、院长等职。

1949年后,先后在燃料工业部、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工业部任职。

50年代初参与领导了西北、西南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著有《石油地质学》、《中外油气田地质学》等书。

张恭庆(1936~)中国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5月29日生于上海。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

历任北京大学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在临界点理论与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多重解方面,系统地建立和发展了孤立临界点∞维Morse理论;以同调类的极小极大原理为基础,把许多临界点定理纳入这一新的Morse理论,使几种不同理论在这里汇合、交织,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由此发现了好几个新的重要的临界点定理,使过去的许多结果的证明大为简化,所得结论也更为精确,尤其是成功地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了Hamilton系统周期轨道、Riemann流形间的调和映射的个数等问题。

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自由边界问题方面,把一大类数理方程自由边界问题抽象成带间断非线性项的偏微分方程,并发展了集值映射拓扑度和不可微泛函的临界点理论等工具,成功地研究了油井中的水锥问题、受控热核装置中磁面平衡问题、障碍问题等。

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张光斗(1912~)中国水利水电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12年5月1日生于江苏常熟。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1935年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工学院学习,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同年转往美国哈佛大学工学院,再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后作博士研究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弃学回国,在资源委员会龙溪河水力发电工程处任设计科长,兼任瀼渡河水力发电工程处主任。

1943年赴美,在美国坦河流域局及垦务局任工程师。

1945年回国,任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总工程师助理、总工程师兼设计组主任工程师。

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和水利电力部合办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技术顾问、成都、中南、西北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技术顾问,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水利学报》主编等职。

曾任全国政协常委。

1981年起作为中美合作项目“地震时拱坝、水库及地基相互作用”的中方负责人,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国际奖;还当选为墨西哥国家工程院国外院士。

曾负责设计密云水库、青石岭水电站、渔子溪水电站等。

参加了黄河和长江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如葛洲坝工程、丹江口工程、三门峡工程、小浪底工程、二滩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龙滩水电站、三峡工程等。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编写了《水工建筑物》教材及专著,写出了新安江水电站、丰满水电站等水力学试验研究报告和响洪甸拱坝、流溪河拱坝等结构试验实验报告,以及新坝型腹拱坝、混凝土重力坝的渗透压力、泉水拱坝的振动测量与分析、拱坝坝肩地质力学模型,拱坝抗震研究等论文。

张光宇(1900~1965)中国漫画家,装饰画家。

1900年8月25日生于江苏无锡,1965年5月4日卒于北京。

小学毕业后随张聿光学画布景。

1921~1925年在南洋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