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3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它必将为更高形态的唯物主义哲学所替代。

5.为什么说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1)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科学的发展证明,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人和人类社会的产

生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劳动的推动双重作用下发生的客观物质过程。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

产方式是客观的。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统一。

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成

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出发点。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它不是由人们主

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的决定的。

6.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

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7.为什么说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人

与人之间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而就形成复

杂的社会关系体系。

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

式发展的历史。

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用物质的原因去

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8.为什么说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

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如果停止生产,人类就不能生

存,人类社会就会灭亡。

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只有通过生产活动,解决了吃穿

住用的问题,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的,法律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9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

是扬弃。

扬弃就是及克服有保留。

10.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及意义。

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与对立。

(2)可能性与现

实性又是统一的。

掌握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1.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

的客观规律性。

(1)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

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2)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2.简述意识的客观性。

意识的客观性是指:

首先,尽管意识是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

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其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

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

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观象,理性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情感是对人的愿望与事物关

系的态度反应,意志中的目的是对人的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双重反映。

再次,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

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人们经验,知识结构,情感兴趣的不同,都是有客观原因造成的。

最后,人的意识

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

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

即使是奇妙的神话故事,荒诞的迷信传说,都可以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找到他们的客观“原型”。

1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人们不能任意的创造

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的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只是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14.简述度的含义及其把握度的意义

(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

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

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

过"

或“不及”。

15.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1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

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

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7.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物质是本源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

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8.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何异同?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本质或本原的哲学叫做一元论;

否认世界的

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叫做二元论。

(2)在世界

的统一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二者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主张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

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是: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本

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与精神。

19.简述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

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

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所谓的标准没有客观实在性,因为伟人、圣人之言本身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时间进一步证明。

如果伟人、圣人的言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即使与之相符也不能说就是真理;

伟人、圣人的言即使是真理,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这种观点不正确的原因是:

真理的检验是关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不是一致的问题,这与真理是不是具有效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真理是有用的,但人们的经验表明:

现实生活中,有用的未必就是真理;

在现实社会中,人都是具体的人,个人的地位、立场、经济状况等不同,对于什么是有用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会使得真理的标准表得极为不确定,也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

2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另一种认识。

在人们探求真

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即使在实践

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

不能把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设、一个重大的理论贸然付诸

实践,在辅助时间之前,常常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呗逻辑证明已经证伪的认识、假设和理

论,就不要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

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

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

这是逻辑证明自身不能保证,而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其次,被逻辑证明证实或

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

22.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

(2)实

践和认识的关系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能

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23.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人和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的每一个真理性

认识,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从广度上

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扩展;

从深度上看,任何真

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2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

配方式。

25.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

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

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

和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新的矛盾运动。

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

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2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1)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

(2)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关

系,即或然决定。

(3)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27.简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原理。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这种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

两个方面。

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为例,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

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

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

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28.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克思说: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1)

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段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29.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

在这对矛

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经济

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二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30.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

要素: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31.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

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32.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能进行物质生

产,人类社会当然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33.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

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与革新。

(2)作用: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

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3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

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

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35.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6.为什么说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

率。

只要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

而当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单位商品的社会价

值量不变,则随着该企业在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其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也会相应增加,盈利随之上升。

这就是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所在。

37.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老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

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

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

分化中的命运。

有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较少的个别劳动却形成较多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商品生产者就会发财致富而

有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所耗费的私人劳动不能或者不能全部被社会所承认,他们就会发生亏损,甚至陷于破产。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是经常发生的。

38.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

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

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

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39.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极其客观必然性。

(1)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

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在资本主义制

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

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

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

40.简述资产阶级的政党的职能。

资产阶级政党作为资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其主要职能在于,一是主导资产阶级议会和国家领导人的选

举,使选举结果有利于资产阶级或有本党所代表的某个资产阶级利益集团;

二是由本党代表资产阶级控制

议会和政府,执掌或参加国家政权;

三是将某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政见上升为议会制定的法律和政府的

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加以推行。

41.简述资产阶级政府的职能。

资产阶级政府的职能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对内的基本职能,一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

按照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约束他们的行为;

二是对社会实行管理,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运

转和发展。

对外的基本职能一是保卫本国安全,防止和反对外来侵略;

二是开展对外交往,甚至进行对外

扩张和发动侵略。

资产阶级往往将其政府描绘为替人民群众服务的机构,实质上它是资产阶级专政的重要

工具。

42.简述“三权分立制”的实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政府、法院,一般来说,三者地位平等,各行其职,同时又彼此制约,三权

互相制衡,这就是所谓的“分权制衡”原则

(2)实际上,所谓“三权分立”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

立,而绝不是与劳动人民或其他阶层分享权力。

(3)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整

体,是为资产阶级总体利益服务,统一而不可分割。

所以,所谓“三权分立”,实际上不过是资产阶级为

了更好地实现其整体阶级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权力分工方式。

43.简述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里,人生观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其自身的人生观。

资产阶级主张利己的人生观,其论据是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从感性出发而趋乐避苦,总是从生理本能的需要而追求于己有利的事物,从而得出人的本性是极端利己的结论。

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宣扬人生的目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

(2)价值观是指对于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受人生观所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价值观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抹煞价值观的阶级性,宣扬价值观的主观性,认为价值观应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心理感受出发来加以判断,是由人的兴趣、爱好、欲望、目的

等主观因素所决定的。

(3)道德观是指有关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观念体系。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也是有阶级性的。

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

它以尊重和

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44.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