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8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docx

基础篇语言规范解析

语言是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要完成交际工具的使命,不论表达或理解,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理解、共同遵守的规则、标准。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规范,包括语音的、语汇的、语法的,以及记录语言的文字等的规范。

汉语也不例外。

那么汉语的规范是什么呢?

汉语的规范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也就是说,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就是普通话,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运用汉语时必须遵守的语言规范。

但是,由于不了解某方面的规范,或者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实际运用语言时存在着种种不规范的现象。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

一、误读

口语交际或阅读时,常常有说错音或读错音的情况:

或以方言音代替普通话的音,或以此字音代替彼字音,出现误读。

例如:

 正             误                              正              误

sēnlín(森林)──shēnlín                       chuānghu(窗户)──chuāngfù

dàjiē(大街)──dàgāi                          juéjiàng(倔强)──qūqiáng

bōlàng(波浪)──pōlàng                        chéngfá(惩罚)──chěngfá

二、生造词语

不使用普通话中的现成词语,随意造出难于理解的新词,或任意改变现成词语的形式,都属于语言不规范现象。

例如:

①个人借阅的图书由个人自己管存。

②李书记目光炯炯地审视着老教授,机趣地问道。

③老中医依照以前的办法处理,伤口很快就愈痊了。

④整个扇贝洁净光滑,显然是经过了千百次的抚弄和摸搓。

⑤今天,单位领导到医院去看候了老先生。

⑥我们今年夏天要去青岛旅一次游。

⑦困难不少,问题很多,总理日处万机,我不愿再打扰总理了。

“管存”“机趣”是作者生造的新词,可用现成的“保管”(保存)和“风趣”替代。

“愈痊”是“痊愈”的颠倒。

“抚弄”“摸搓”是硬把一个合成词“抚摸”拆成了两个合成词。

“看候”则是把两个合成词“看望”“问候”硬给压缩成了一个。

“旅一次游”是在一个合成词中间随意嵌入了其他词语。

“日处万机”则是对成语“日理万机”的随意改用。

三、随意制造简称

简称就是把一个结构复杂的名称简化,用一个词来表示,大多是一些专用名称、术语或标语口号的简缩。

例如:

“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人大”,“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再简为“四化”,等等。

简称能够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但一定要合理使用:

一要使用社会上通用的、能够让人理解的简称;二要适合一定的语言环境,不致使人不理解或产生误解;三是简称多用于口语、文艺语体或非正式的书面材料中,政策、法律、文告、条约等正式文件一般要用全称。

如果随意制造简称,就会违反语言规范。

例如:

⑧你知道北京东城区的邮码吗?

⑨本店新上市一批男猪鞋和女牛鞋,款式新颖,价格适中。

“邮政编码”一般不简称为“邮码”,因为它有一个通用的简称“邮编”。

“男猪鞋”“女牛鞋”的说法,让人费解,也不雅致。

四、滥用词语

普通话语汇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同时吸收了必要的文言词、其他方言词和一些外来词。

所谓必要,就是北方方言中没有,而表达时又经常要用到的词语。

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出现滥用的情况,主要是文言词和方言词的滥用。

例如:

⑩我坐在教室里,思考良久,无一佳法。

⑾雨过天晴,老爷儿慢慢露出了头。

“良久”“无一”“佳法”,现代汉语中已有相应的说法,没有必要使用。

“老爷儿”是北京土语,最好用普通话中的“太阳”替代。

五、不合语法

语法也有自己的规范。

词和词组织成句子,词的搭配要合理,语序的安排要适当,句子的结构要完整,等等。

这一点,初中讲语法时已经接触到,下边还有专题要讲到。

这里只举几个例子。

⑿只要进行预防措施,还是可以制止的。

⒀草木返青,山花开放,到处树林中可以听到宛转悦耳的鸟鸣声。

⒁灰尘虽然给我们造成危害,可是只要重视,做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例⑿“进行”要带动词作宾语,“措施”是名词,二者不搭配。

例⒀“到处”和“树林中”语序颠倒。

例⒁“只要”分句提出条件,后边没有交代结果,句子不完整。

六、文字书写不规范

文字是书面表达的凭借,文字书写同样也有规范。

汉字书写的规范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

但是,现在社会上用字相当混乱,主要是滥用繁体字(厂名、店名、牌匾、广告等很常见),使用淘汰的异体字(如“考”写成“”,“哲”写成“”等),自造简化字等。

学生中最常见的是写错别字。

错字是由于字的笔画增多、减少或字形不正确,成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字。

如(具)、(隆)、(势),由于缺少笔画而不成字;(庆)、(纸)、(展),由于多加笔画而不成字。

别字是该用甲字时误用了乙字。

有的因形似而误,如脍灸(炙)人口、如火如茶(荼)、戮(戳)穿等。

有的因音同(或音近)而误,如朗颂(诵)、惨(残)酷等。

有的因音同形似而误,如戒娇(骄)戒燥(躁)、腊(蜡)烛等。

简明

   现代社会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求快节奏,高效率,运用语言也不例外。

用语简明,就是达到运用语言高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

简要,表达同样的意思,用的语言要尽可能少,不用可有可无的字词,不重复嗦。

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致产生误解。

用一句话来概括,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

看下边这段话:

①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也很吸引人。

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

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崔金泰宋广礼《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原稿)

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用的语言不够简明。

“立体”的书和插图都是“立体的”,字面重复;“会活动”和“会站起来”,“吸引人”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复;“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语言累赘。

因此,在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时,作了如下改动: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

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这样,语言简洁,意思也很明确。

要使语言简明,首先要围绕中心(全文的中心或一段的中心),不要旁生枝节。

看下边这段话:

②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宫廷里面去的。

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崔金泰宋广礼《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原稿)

这一段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不方便”,有前三句就够了。

最后一句顺着第三句说下来,但并不能表达全段的中心。

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省去不必要的重复。

例如:

③……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

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

“多少?

”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

“五元。

“一夜天?

”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

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

“我的天!

”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上城卖油绳,不小心发高烧,被县委书记发现,把他送到了县委招待所。

这是他第二天醒来后去结账时,与服务员小姐的一段对话。

对话的语言非常简单,无论是陈奂生还是服务员,把凡是能省略的成分都省去了,只说出对方想知道的信息。

下边这几例就有些嗦:

④我记得喜鹊开始在腊树上安家时,我才读小学四年级。

⑤接着是整个城被火山熔岩淹没,直到1709年才被一些考古学家将这个城市发掘出来。

⑥卖点心和杂食的小贩,歇着担子,提高喉咙,或者敲起小铜鼓,招揽主顾去买他们的东西。

例④是相同词语简单重复。

例⑤的后一个分句已承前省略了主语“整个城”,所以后边的“将这个城市”也是不必要的重复。

例⑥既然有“招揽主顾”,就不必说“去买他们的东西了”。

再次,还要注意适当使用修饰成分,不要滥用。

有些同学常常有一个错觉,以为好的词语用得越多,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美,其实不然。

例如:

⑦“四化”宏图已经展开,不久的将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不可想象的光辉灿烂的无限广阔的美好景象。

“不可想象”一般和不好的后果连接,这里用来说“美好景象”,不妥,可删去。

后边的三个定语,意思大致相同,放在一起,给人一种造作、堆砌的感觉。

至于多余的修饰成分,就更应当避免了。

例如:

⑧两只喜鹊用嘴从远处衔来小柴棒飞到腊树上。

既是“衔”来,当然是“用嘴”,这个修饰语是多余的。

最后,要尽量选用一些简便的固定的说法。

有些描述性的话或者并列的词语,在语言中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说法或者可以用某个词语来代替,就要尽量选用那个现成的说法。

例如:

⑨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做斗争。

⑩他们往返一次的飞机票或火车票费由聘方支付。

例⑨“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可以换成“有史以来”。

例⑩“飞机票或火车票费”可以说成“旅费”,这样既全面,又简明。

汉语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它的许多表达形式就是从简明的原则出发而形成的,像成语、简称、紧缩复句、合说、列举分承等。

我们在运用语言时,可以适当选用这些表达形式,使语言达到简明。

例如:

⑾爸爸说,他打炮眼呀,打炮眼呀,一扭头就看见我了。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⑿他不能、不肯、也不看别人的苦处。

(老舍《骆驼祥子》)

例用“一……就……”的紧缩复句,例采用合说的形式,都很简明。

需要注意的是,简明与否不能单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要从语言表达的需要出发,当简则简,当繁则繁。

不能为了简明而影响语意的表达,甚至让人误解。

例如:

⒀因为摔伤腿,我要和妈妈一块上医院治疗。

⒁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鲁迅《藤野先生》原稿)

例是谁“摔伤了腿”,句中没有交代,这样简倒是简了,但别人怎么理解呢?

例最后一句定稿时改为“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原稿词语虽少,但没有“花下”,上一句“樱花”就无所依附;没有“成群结队”就无法显示人数之多。

改句增加了字数,表意更加完备。

 

连贯

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

一篇之中,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都要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前后贯通,语意畅达,一气呵成。

要使文章语言连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话题前后要统一

   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

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

话题前后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

例如:

    ①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精神。

你看,松树的叶子可以榨油,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与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说在夏天它自己用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绿阴如盖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陶铸《松树的风格》)

   这段话歌颂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第一句总提对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怀有敬意,第二、三句分述它为人类献身的具体表现,最后一句总结。

每一句都围绕这个统一的话题展开,语意连贯、自然。

几句话说明一个话题,或几段话表述一个中心,中间不要插入与这一话题或这一中心无关的话。

否则意思跳跃或中断,话题转移,影响语言的连贯。

例如:

   ②到今年2月初,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

这虽然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

在长达16亿多年的中生代……尤其对了解恐龙在6000多万年前灭绝的原因,更为重要。

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因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

   这段话主要是说明研究恐龙蛋化石的重大意义,后边突然插入“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一句,致使话题转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

二、表述角度要一致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包括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

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

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

例如:

   ③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秦岭荒山里混过日子,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

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受。

(柳青《创业史》)

例③前一句的三个分句都从时间角度来表述,前后两句又都以“他”为表述角度,语气连贯,语意畅达。

如果不注意语言表述的角度,一会儿以“我”为观察的主体,一会儿又以“他”为叙述的主体,或者一会儿说“天”,一会儿谈“地”,表述角度不断变换,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

例如:

   ④1936年12月9日,欲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西安学生,在几座城门均被国民党关闭的情况下,于中正门(今解放门)向军警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终于感动守城军官及门卫,打开铁锁,冲出城门,奏响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的序曲。

   例④前边几个分句叙述的是“西安学生”,“打开铁锁”则承前省略换成了“守城军官及门卫”,后边“冲出城门”则又转回了“西安学生”,这样换来换去,影响了语言的连贯。

最好在“打开铁锁”后断句,在“冲出城门”前加上“学生们”,语言就连贯了。

三、思路要连续不断

   思路就是作者思想所走的路,这条思想的路应该是连续不断的,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句子的顺序、段的顺序安排要合理。

   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事理顺序等。

按照这些顺序合理地安排文章,语言才能连贯。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说明文多以空间或程序为顺序,议论文以事理为顺序。

句的安排、段的安排都应该考虑这些相关的顺序。

例如:

   ⑤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袁鹰《井冈翠竹》)

   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叶圣陶《苏州园林》)

   例⑤两句话从“远处”和“近处”的空间展开,描绘出一幅井冈翠竹图,语言衔接自然。

   例⑥是按总分顺序安排的,第一句先总说,后边则承接这个总说分别介绍,构成意思并列的两小层,思路清楚,语言连贯。

下边这句话连接得就不好:

   ⑦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进行换届选举。

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任班长,理由是她学习成绩好,踏实肯干,团结同学,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工作的计划性比较差。

   

    例⑦列举理由应该是正面肯定,但句后突然来一个转折,给人的感觉好像倒是张燕不应该当班长。

句子衔接不合理,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四、语言衔接要紧密

   注意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也是保持话语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

要使语言前后衔接紧密,可以采用下列一些方法。

   1.恰当使用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可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也可以连接句子或段落。

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语言连接紧密,语意表达连贯。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的第四部分是恰当使用关联词语的典范;既有连接分句的,如“我在十八日早晨,……;下午便得到噩耗,……;而刘和珍君竟在遇害者之列”,“我向来是……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也有连接句子的,如“我在十八日早晨,……。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还有一具,……。

而且又证明着,……”;还有连接段落的,像二、三、四段都是通过关联词语与上一段连接的。

关联词语残缺或使用不恰当,则会影响语意的连贯。

例如:

   ⑧这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

   ⑨于是,这枚恐龙蛋化石千万年后扬名于今的机会再次到来了。

这次机遇是否会再度失之交臂呢?

   例⑧前边说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后边又说意义巨大,意思脱节。

如果加上关联词语,说成“这虽然还是……但它的……”,表意就明确了,语言也连贯了。

例⑨也是这个问题,前后两句缺少关联,可在后一句的前边加上“但是”。

   2.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

所谓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包括序数词、表示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一词语、同义词语、代词、同义句子等。

恰当使用这类词语或句子,可以使语言前后贯通,语意自然顺畅。

例如:

   如今,你若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

它们几乎是笔直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的。

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

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一百多万根毛竹。

(袁鹰《井冈翠竹》)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他到城里去干啥?

他到城里去做买卖……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

卖油绳……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赚了钱打算干什么?

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1993年初,李广岭发现他收集到的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

这枚较小的蛋化石,显得有些扁,直径为9厘米,约重450克,蛋壳完整,没有裂纹,比跟它同样大小的要轻。

   例⑩通过几个代词,将前后意思巧妙地贯穿起来。

例⑾开始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接着三段衔接上一段结尾,分别用设问句开头,相近的意思,相同的句式,将三个段落巧妙地衔接在一起。

例⑿第一句只说他发现“一枚蛋化石很有些奇特”,紧接着却说“这枚较小的蛋化石”,“较小”在前边没有交代,很突然,致使语意表达不连贯。

   3.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

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一个事件转到另一个事件,一个场面转到另一个场面,等等,需要适当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或段落,以避免文章生涩、不流畅。

例如:

   ⒀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

   ⒁第二天下午四时。

他真正没有想到,他简直认为这不可能,周恩来总理亲自来看望他们了。

……总理环顾室内,和许多在座的老同志点头招呼,谈笑风生。

   “你到底回来了,这里竟还有人说你不会回来了。

……好啊,你不是回来了吗?

”(徐迟《地质之光》原稿)

   例⒀前边有四段是批判“送去主义”的,这一段先总结上文,结束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正面提出“拿来主义”,这样就把前后两个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

例⒁前段结束时说和“许多”人打招呼、说话,后一段突然转到了对李四光一个人说,意思表达不连贯。

修改时,作者在第一段结尾处加上“他亲切地对李四光说”,语意就连贯了。

 

得体

  得体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

所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

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

运用语言得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适合上下文,词语使用准确,句式选用恰当

语言,不论是基本的单位词,还是大一些的单位短语、句子,甚至是更大的单位句群、片段,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上下文。

上下文,可能是前后相关的词语,也可能是前后相关的句子,还有可能是前后相关的段落。

一个词语使用是否准确,一个句式选用是否恰当,都与这上下文有密切联系。

例如:

①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11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阿累《一面》)

②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鲁迅《故乡》)

例①要表达“疲惫”“疲乏”的意思,和下文的“一团棉花”配合,使用“困软”最合适。

例②最后一个分句使用被动句式,是受上文影响,承上省略主语,使全句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二、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或叙述事件,或说明事理,或描述现象,或抒发感情,等等。

因此,在说话或写作之前,先要明确目的。

比如夏衍的《包身工》,主要是反映包身工被人压迫、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揭露帝国主义勾结中国的封建势力对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因此,选用了许多能达到这一目的的词语和句式。

第一段就很典型:

③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

“拆铺啦!

起来!

”接着,又下命令似的高叫:

“‘芦柴棒’,去烧火!

妈的,还躺着,猪猡!

”(夏衍《包身工》)

这一段一方面写包身工,他们“睡在拥挤的工房里”,“天还没亮”就“被”人像牛马一样“吆喝”着起床。

被动句式及“吆喝”的选用,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写带工老板,他们则是“大声地呼喊”,“下命令似的高叫”,而且喊叫的都是一些命令式的短句。

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同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带工老板的凶残、狠毒。

三、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

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有个小朋友读过老作家冰心不少文章,很敬重她。

有一次见到她,这个小朋友问:

“冰心奶奶,您今年几岁了?

”“几岁”是问小孩子的话,用问小孩子的话来询问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奶奶,不得体。

如果说成“您多大年纪了”,就比较得体了。

鲁迅写文章时很注意这个方面,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转述别人的话时,就直接称“刘和珍”,自己叙述时则称“刘和珍君”,表现了对她的敬重。

又如:

④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紧急申请了经费,同时将这些情况告诉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章良和常务副院长周曾铨两位教授。

例④把情况反映给领导,说“告诉”是不得体的,应该是“汇报”。

四、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场合,既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构成的总体氛围,也指交际当时的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

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谓“因境设辞”,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

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

不同的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说来,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庄重,不能尽说些无关痛痒的笑话;在欢乐的场合,应该轻松、愉快,不能尽唠叨自己的苦恼、不满,如此等等。

这是交际的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的制约。

此外,还要利用特定的场合,学会“因境设辞”。

曾经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年春天,他去拜访一位久未见面的老同学。

那天,天气特别好,连绵的阴雨过后,艳阳高照,春光融融。

老同学打开门,看见是他,高兴地说:

“嗬,老朋友,你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

”这句话借助时令天气,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对客人到来的喜悦和欢迎之情,可谓恰到好处。

又如:

⑤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曹禺《雷雨》)

周萍是鲁侍萍的儿子,但是在那个场合母却不能认子,因此虽然情之所至她几次险些吐出真情,但都恰到好处地及时转到了别处。

转折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