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医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3207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典医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经典医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经典医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经典医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经典医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医经典医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医经典医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经典医案.doc

《中医经典医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典医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经典医案.doc

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标题】:

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治疗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提要】:

肝癌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治以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病例摘要】:

XXX,男,46岁,201411253。

初诊:

2014年08月05日。

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

患者主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0天”入院。

入院症见:

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右上腹疼痛,腹胀,口干苦,纳差乏力,大便未解,小便黄赤。

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涩。

相关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示:

ALT:

67.1U/L,AST:

39.6U/L,TBIL:

12.8umol/L,DBIL:

4.4umol/L;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示:

透明质酸:

14.34ng/ml,层粘连蛋白:

99.97ng/ml,三型前胶原N端肽:

22.201ng/ml,Ⅳ型胶原:

31.90ng/ml,HBV-DNA:

7.689E+06IU/ml;腹部彩超示:

1.肝实质内回声密集增强增粗,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肝硬变。

2.脾大(中度)。

腹部CT增强扫描:

1.肝右叶后下段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肝癌。

西医诊断:

1.肝癌;2.肝硬化(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辨证为胁痛,症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

治宜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拟方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

茵陈30g,栀子(焦)10g,大黄15g,豆蔻10g,广藿香10g,滑石粉10g(包煎),木通8g,黄芩10g,浙贝母10g,射干10g,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莪术8g,甘草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4年08月09日):

服上药后上腹部胀痛稍有减轻,仍觉纳差乏力,上方加黄芪15g,莱菔子15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4年08月15日):

服上药后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腹胀消失,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偶感乏力,上方去黄芩、贝母,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4年08月22日):

服上药后右上腹隐痛,食纳及精神状况尚可,继服上药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五诊(2014年08月30日):

服上药后右上腹偶感隐痛,纳食及精神状况可,上方加陈皮10g,枳壳12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六诊(2014年09月07日):

服上药后右上腹无明显不适,食纳正常,面色润泽,精神状况良好,上方去射干。

10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服药后诸症皆消失,后随访8月未见复发,经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DNA提示乙肝病毒不再复制,彩超提示:

门静脉不宽,肝脏未发现肿块。

【按语】:

该患者以右胁肋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

此病变特征符合中医胁痛范畴。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

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

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致的胁痛为虚症,属“不荣则痛”。

本证的肝癌所谓肝胆湿热、气血瘀滞,所以肝胆湿热、气血瘀滞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治当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方选茵陈蒿汤和甘露消毒丹加减。

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

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所致之胁痛,日久亦可耗伤阴津,皆可致肝阴耗伤,脉络失养,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

因肝居肋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

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

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胁痛病证有实有虚,而以实证多见。

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

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示所养。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署名】整理人:

;审阅人:

;联系电话:

清化湿热、疏肝和胃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标题】:

清化湿热、疏肝和胃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提要】: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肝胃郁热证,治以化肝煎加减,清化湿热、疏肝和胃。

【病例摘要】:

,男,66岁,201503745。

初诊:

2015年03月06日

上腹部胀痛不适1月余,伴黑便10天

患者主因胃脘部胀痛不适1月余,伴黑便10天收住。

入院症见:

胃脘部疼痛,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差乏力,小便色黄,大便呈柏油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血常规检查示:

WBC:

8.1×109/L,RBC:

1.7×1012/L,HGB57g/L,PLT:

158×109/L,L:

24.1%,N:

73.48%;胃镜:

1.十二指肠球部对吻性溃疡;2.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3.贲门炎。

西医诊断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医诊断:

胃痛,证属肝胃郁热。

治宜清化湿热、疏肝和胃。

以化肝煎加减。

处方:

陈皮10g,青皮20g,白芍(炒)15g,牡丹皮10g,栀子(焦)10g,泽泻(炒)10g,浙贝母10g,白芨10g,瓦楞子(锻)20g,香附(炒)10g,枳实10g,柴胡10g,丹参15g,砂仁10g,檀香10g,甘草(生)6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5年03月10日):

服上药后胃脘部胀痛不适症状略有减轻,口干口苦稍有缓解,仍觉乏力纳差,小便色微黄,大便仍呈柏油样,上方加厚朴10g,枳实10g,6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5年03月16日):

服上药后胃脘部胀痛不适症状明显缓解,口干口苦有所改善,食纳增加,精神状况好转,小便色微黄,大便基本正常。

上方去青皮、浙贝母,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5年03月23日):

服上药后胃脘部隐痛,口干口苦明显缓解,食纳及精神状况尚可,大小便基本正常。

继服上方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五诊(2015年03月31日):

服上药后胃脘部偶感隐痛,无明显口干口苦,食纳及精神状况可,大小便基本正常。

上方加神曲10g,麦芽10g,8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六诊(2015年04月08日):

服上药后胃脘部无不适,无明显口干口苦,食纳及精神状况正常,二便调畅。

上方加神曲10g,麦芽10g,10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服药后诸症皆消失。

复查胃镜:

十二指肠球部未见异常。

【按语】:

该患者以胃脘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此病变符合中医胃脘痛范畴。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喜濡润而主受纳。

肝胃之间,木土相克。

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以致中焦气机不畅通,发为胃痛。

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

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客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及胃,胃病亦可及脾。

若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机阻滞而为胃痛。

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

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

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

本证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谓肝胃郁热,所以肝胃郁热是本证的病理基础。

治当清化湿热、疏肝和胃,方选化肝煎加减。

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若因热而痛者,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

此外,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血。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症。

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嗝。

【署名】整理人:

;审阅人:

;联系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