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330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x

广东省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论述类文章阅读

目标导航

范围:

在广东高考考卷中出现的论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

一是篇幅在1400字左右;二是一般包含两个重要概念;三是社科类文本,尤其重文论。

重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筛选并归纳信息、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考向:

选文侧重社会科学类文本,尤其是关涉文学艺术类的文本,而且内容一般包含两个重要概念。

如2007年的选文《创新与想象》,关涉艺术与科学,2008年的选文《诗与直觉》,关涉艺术美学,2009年所选爱因斯坦的文章关涉法律与科学,2010年的选文《不可无“我”》关涉艺术创作与欣赏,包含的重要概念是“我”与“非我”。

2011年的选文《美和美的东西》

题型与考查点分工明确。

双选题5分,考查信息筛选;单选题3分,考查理解概念;两道简答题各4分,分别考查概括内容、把握观点,2007年考查了结构分析。

考查涉及的能力点为理解、筛选整合、归纳概括,不涉及推断、鉴赏和探究。

选择性题目

技法指导

论述类文本选择性题目“三读一明”法

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读一明”法。

一、“三读”法

第一,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审)

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

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

以下的关键词句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关键一点]

抓住关键词句要注意:

①尽量落实到词,将焦点集中在具体的词语上;②可以用符号将有用的信息作好标记;③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④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第二,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找)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利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并在文中作好标注。

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1.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中、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2.借助“标志语”

(1)借助“角度性标志语”。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

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

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

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

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章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

(2)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

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

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第三,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比)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

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

一是“投石探波”,二是“选项切片”。

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最后,再看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

二、“一明”法

(一)明确选择题干扰项的错因类型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9种错因上。

(二)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中常见的几种错因

1.内容曲折

(1)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

这样的错误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种类型。

(2)误划类别:

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成一类。

这样的错误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修饰语位置,因为这一位置在阅读时往往不被注意。

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类的××怎样怎样”时,注意有无这种情况。

(3)指代有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解释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

注意选项句中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

如:

这、这些;此、与此相反等等。

(4)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①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②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2.程度差异

(1)混淆范围,混淆概念:

①部分说成整体;②或然说成必然;③可能说成肯定;④偶尔说成往往;⑤轻度说成严重等等。

注意选项句中的一些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如:

全部、都;必须,一定;严重、非常等等。

(2)推测有误:

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

对照原文,注意一些表示时间、表示结果概念的关键词。

如:

已经、将要、完成、成功、全部、都、一定等等。

3.逻辑错误

(1)混淆因果

①因果倒置:

把原文中的“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

②强拉因果:

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但应注意:

①因果的位置和原句是否一致。

②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③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

之所以,就只要……

(2)“倒置失当”与“倒推失当”

①倒置失当:

将原文中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不合逻辑。

如:

人是两足动物。

正确。

若改为:

两足动物就是人。

错误。

②倒推失当:

一个道理,正推成立,反推未必成立。

如果说“成功一定来自努力”成立。

则“努力就一定成功”则未必成立。

选项句特征:

①注意的是,倒置或倒推后有时成立,有时不成立,要仔细辨别。

②注意比较是否有陈述主体和被陈述对象倒置的情况,看倒置后是否合逻辑。

(3)偷换概念: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

选项句与原文区位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的”“了”等虚词以改变意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以改变意思。

我们在做题时,为了提高速度,可进行逆向思维,即在做题时,看到某个选项具有某个特点,即判断其可能是某类错因,再对照原文,确定其是否如此,从而得出准确判断。

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性题目失分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部分考生在做题时流于形式的对比,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这时需要考生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

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

部分考生没有了解干扰项的特点。

干扰项的设置方式主要有:

过于绝对、以偏赅全、混淆时间、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等。

要提高正确率,还要把握以下几组转换区别:

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先期与后期、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言此与言彼、肯定与否定、客观与夸大、有据与凭空。

主观性题目

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涵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

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论述类文章中要解说的某个重要概念,往往是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

 

解答“理解论述类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题的方法

1.联系具体语境理解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

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

如对“静趣”这一概念上文用了一整段来解说,其含义就隐含其中。

2.筛选文章有关信息

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一般的,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

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静趣”一词的含义就需要在上文中抽取出“静”和“趣”的本质内涵。

如:

阅读下面片断,解释“定做”的本质含义。

今天通过人工途径也能把一个人变成天才。

米勒就曾表示,他能借助手术刀和一两件神经外科器材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其个性和信仰。

确实,“测错仪”,或人们称为“天才区段”的这个区域可以有意识地被激活,从而“定做”一些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艺术家。

分析概念类题目,可以从分析概念出现的段落入手。

材料有三句话组成,第一句是这则材料的总说,陈述了一件事实,通过人工可以把一个人变成天才;第二句借用一位科学家的话说明第一句话;第三句具体说明“把一个人变成天才”的具体方法。

问题的提问是在第三句。

从第三句可以看出,“定做”的意思是可以通过医疗手段把“天才区段”激活,让人成为聪明人。

因此,“定做”的本质含义:

是一种根据要求通过人工途径把常人变成所需要的天才的方式。

3.解答这类题大致的思维操作步骤

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

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解答“理解论述类文章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解题方法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一个句子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比较关键的词语,这一个或多个关键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全句的钥匙。

如果正确理解了句中的关键词语的意义,又注意把握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例题中的关键词语就是“演员”和“像岳飞、秦桧”,这些关键词语各指代什么。

又如:

(2009·江苏高考)《纯朴的嗜血者》一文中,“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

对此句含意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

“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

“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由此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

答案示例:

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2.分析句子的特殊形式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一个句子的特定含意通常与具体的语言环境密不可分,它总是借助特定的语言形式(即句式)来表达。

句子的形式不同,句子的意义也会随着句式发生变化。

根据句子的结构形式、修辞手法,去体会句子的语气、语体、分寸等,进而去理解作者通过这个特定的句式所要表现的形象、论述的事理和抒发的感情。

如:

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但是,黑客却如阳光下的阴影一样,纠缠着每一个需要光明的人。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对付阳光下的黑影。

对有修辞的语句的理解,要分析出所用的修辞本身的特征,比喻的修辞是通过本体的浅显易懂说明喻体的深奥。

先分析“阴影”的意思,是阳光下的黑暗;再分析“纠缠”和“需要光明的人”的意思。

二者结合起来就能解说这句话的含意。

加横线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要理解句子的含意,先弄明白本体和喻体的联系。

句子把“黑客”比喻为“阴影”,从现实意义上看,阳光下的“阴影”是黑暗的代表,是没办法防止的事物,联系网络可以看出,“纠缠”一词有防不胜防的意思。

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黑客是网络的黑暗现象,在我们需要网络时,他们如影随形,防不胜防。

3.联系文章的主旨或观点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由篇章理解语句,由语句理解篇章,即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传统的理解文章意义的有效方法。

由篇章理解语句,就是根据文章的文体、内容去把握、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由语句理解篇章,就是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的位置、内容来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

这样既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心,又有利于加深对文中重要语句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如例题,命题者担心考生找不到解答的角度,题干中给出的“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就是这篇文章所谈的中心问题,这也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4.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组织答案

(1)摘录法:

适当地采用原文相关词语来作答;

(2)改写法:

根据题目,将原句中的几个关键词,稍作改动,使之合乎答案的要求。

(3)翻译法:

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手法的句子或举例方法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或举例想证明的问题,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如例题举演员演岳飞、演秦桧演得像,演员是“我”,像岳飞、像秦桧是“非我”;“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那是“非我”中的“自我”。

(4)综合法:

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说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方法。

例题答案就是运用了改写法和翻译法。

[关键一点]有些句子的含意,在句子本身的范围中是寻找不到正确解释的,因此必须分析句间的关系。

考虑这个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

如果句子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找相关信息;如果起总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上文去找相关信息;如果句子在文中起具体的描写、陈述、支撑作用,那么应该从观点句、总括句中寻找相关信息。

考点三: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

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解答“论述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高考对此考点设题时可以针对整篇文章,也可以是语段。

(一)整篇文章

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将文章划分出意义段。

有了这一步,才能知道文章依次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

1.选准角度

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

论述类文章,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递进)作切分。

例如《谈静》一文就可以按照递进结构切分,来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是按照

,内容层层递进,这就是我们来划分层次,把握思路的依据。

2.辨明重要的文句

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开头领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谈静》一文的第一、三、四自然段的开头句就是我们把握这篇文章思路的关键。

3.审辨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

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

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

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

(二)语段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

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

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之间。

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

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

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

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

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做一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竖线划分这一语段的层次。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

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

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

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

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

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

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

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这段文字可以这样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序号)

细读这个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

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

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

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

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

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解说关系。

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

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

其间为并列关系。

至此可以看出本题答案: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_

3.抓标志,分析结构

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

这一方法很简单,找到这些标志,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

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

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

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

例如:

①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②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③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①句引用孟子的话,②句紧接着解释,③句对①②句中所讲的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进行评价,可见①②句之间,间隙最小,是第二层,解说关系,③与①②句间关系疏远,是第一层,并列关系。

(三)必须注意的问题

1.文章层次虽是形式方面的问题,但形式是内容的外在物化,因此必须以对内容的把握为前提。

同时文章的具体结构是复杂多样的,在分析时不能死搬硬套,削足适履。

在划分意义段时,常常遇到一些位于结合部位的自然段,既可归入前面,又可归入后边。

这种段多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段。

在这种情况下,应看它的内容侧重于哪一个方面。

侧重于前,则归附于前;侧重于后,则归附于后。

例如: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

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

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文段,这一段重点是总结上文,只有最后一句提示下文,所以应把它归入前边的意义段。

2.逐段细读,标示段意。

常用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寻找中心句;②根据关键词语归纳;③如果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语,那就要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概括。

3.要善于借助作者对思路展开轨迹的提示;①借助过渡段;②借助承递性词语;③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④借助文章标题。

4.审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进行分条整理。

考点四: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文中的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题干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筛选出来的有效信息,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信息,进行简洁表述。

要提醒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考点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准确答题的基础。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对繁杂内容进行梳理,对抽象内容进行阐发,对含蓄内容进行解说。

“概括中心意思”,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写作意图的概述。

如果说前面两个考点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的感性认识,那么,本考点则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它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相辅相成。

就题型而言,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简答题。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需要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思路,然后再需要以下几步:

在操作每一步时,其中都有一定的规律或方法可以运用,下面逐一分析每一步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一)通读全文,获取信息

做题之前需要快速地通读全文,以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论述类文章往往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

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

“运用脑髓,放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