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387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docx

八上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1.古代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⑴统一国家的建立:

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强盛:

公元前15世纪,地跨亚非的军事大帝国;衰亡:

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所灭。

⑵君主专制制度:

国王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修建陵墓金字塔——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⑶文明的代表:

金字塔——胡夫的最大;象形文字;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今天通用的公历源于此;医学——制作木乃伊。

2.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

⑴古巴比伦的统一: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

⑵《汉谟拉比法典》:

目的是为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地位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

⑶文化成就:

楔形文字——苏美尔人;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空中花园;太阴历;星期制度。

3.古代印度(印度河和恒河):

⑴种姓制度:

统治阶级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被统治阶级是吠舍和首陀罗;等级界限森严。

⑵佛教:

(产生概况见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得到发展并向外传播。

⑶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夏朝:

⑴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

⑵地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⑶禹死后儿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

⑴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

⑵青铜铸造业发达,代表:

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⑶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3.西周:

⑴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定都镐;⑵统治措施:

分封制;礼乐制。

4.东周:

⑴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都城洛邑。

⑵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⑶春秋的时代特征诸侯争霸:

出现了“春秋五霸”。

首霸是齐桓公:

任用管仲改革、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⑷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⑸商鞅变法:

①背景:

春秋晚期铁农具和牛耕已推广,产生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

②内容: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③影响:

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⑹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经典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论语》

“仁”、“礼”、“德”(治国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孟子

战国

“仁政” “民贵君轻”(治国思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德准则)

老子

春秋

《老子》

朴素辩证思想:

事物都有对立面(哲学思想)

“无为”:

顺应自然,反对侵扰百姓(治国思想)

庄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 “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变法、法律,中央集权和加强君主权威

孙武

春秋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孙膑兵法》

“事备而后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

1.古希腊:

⑴城邦出现: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突出特征是小国寡民,代表是雅典和斯巴达。

⑵雅典的民主制度:

确立是克里斯提尼;极盛(黄金时代)是伯利克里;表现①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重大问题②公民享有各种优惠权利;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基础上的奴隶主的民主;评价①积极性:

使公民获得更多的权利,能主动积极地参政议政;②局限性:

大多数人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⑶斯巴达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⑷希腊的城邦时代被马其顿王国征服而终结,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帝国的影响:

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2.古罗马:

⑴罗马兴衰史:

罗马城(BC8世纪)→罗马共和国(BC509年)→征服意大利半岛(BC3世纪)→地中海霸主(BC2世纪)→罗马帝国建立(BC27年)→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2世纪)→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灭亡(476年)。

⑵BC27年,屋大维表面上自称共和国“元首”,但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⑶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

帝国最初200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⑷BC73年:

斯巴达克起义。

⑸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产生概况见后)。

⑹罗马帝国初期正值我国的东汉时期,称之为“大秦”,双方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频繁。

3.西方文明之源:

⑴古希腊文明:

哲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科学:

阿基米德(杠杆定律、浮力定律)、亚里士多德(创立物理学、逻辑学等);文学:

《荷马史诗》——世界著名长篇文学作品;戏剧: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体育:

奥林匹克、马拉松。

⑵古罗马文明:

罗马法:

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拉丁字母:

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最通用的文字;建筑:

斗兽场、凯旋门、高架引水渠、四通八达的道路……

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1.西欧封建国家:

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查理曼帝国(诞生标志:

800年教皇为查理加冕成为皇帝)→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分裂),英吉利。

2.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封主与封臣的关系。

3.基督教盛行:

⑴原因:

宣扬“君权神授”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植。

⑵地位:

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⑶表现:

政治:

参与政治;经济:

占地征税(什一税);文化:

垄断文化与教育。

⑷“丕平献土”为教皇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西欧封建社会经济:

⑴农村的封建庄园:

①主人:

国王、贵族、教会;②特点:

自给自足;③劳动者:

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

⑵城市的自治:

代表:

①政治中心、商业中心:

巴黎、伦敦;②外贸活跃:

威尼斯、热那亚;③手工业发达:

佛罗伦萨。

行会:

产生原因为反抗封建主欺压,保护手工业者共同利益。

市民阶级形成。

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伊斯兰教的创立:

(产生概况见后);教历元年:

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2.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⑴穆罕默德去世前,半岛基本实现统一。

⑵原因:

争夺商路和土地。

⑶结果:

①8世纪中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

巴格达);②伊斯兰教随之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⑴数学:

改造并传播阿拉伯数字(古印度人发明);⑵建筑: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⑶文学: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文学不朽之作;⑷医学:

世界领先地位;⑸传播成就:

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

1.大和国:

5世纪统一日本;最高统治者:

天皇。

2.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制度):

⑴时间和改革者:

646年,孝德天皇;⑵主要内容:

政治:

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经济:

土地收归国有,定期分地收税,农民转为公民;法律:

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基础。

⑶影响:

农工商发展;成为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⑷大化改新之后:

日本土地制度遭破坏,豪强贵族建立庄园,逐渐形成武士阶层。

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三大宗教概况比较表

创立

时间

创始人

创立地

主要教义

宗教

场所

基督教

1世纪

耶稣

巴勒

斯坦

信仰上帝,忍受苦难

教堂

伊斯

兰教

7世纪

(610)

穆罕

默德

麦加

信仰唯一真主安拉,赈济贫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

清真寺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释迦

牟尼

古印度

众生平等,消灭欲望,

刻苦修行

寺庙

2.宗教建筑风格与寓意:

中世纪教堂高耸入云——象征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清真寺上的穹顶——召唤信徒;佛教寺庙类似皇宫——表现地位高。

这说明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秦朝的建立:

⑴时间:

前221年;人物:

嬴政(统一六国);定都:

咸阳。

⑵历史意义:

结束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

⑶秦朝疆域:

东到东海,西抵陇西,南至南海,北达长城一带。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

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①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②在地方实行郡县制)⑵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⑶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后又采用更为简单的隶书)→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⑷思想:

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⑸交通:

大修驰道、车同轨。

⑹军事:

派军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秦朝暴政表现:

①大兴土木、徭役繁重;②严刑峻法;③焚书坑儒;……

2.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失败;影响:

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3.项羽、刘邦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而灭亡。

4.西汉的建立:

⑴公元前202年,刘邦就是汉高祖,定都长安。

5.汉初(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

⑴内容: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重视耕织(具体见书本54页);结果:

文帝、景帝时期开创了“文景之治”。

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

⑴政治:

①颁布“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②完善监察制度,建立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加强对地方和中央官员监督;⑵经济:

将地方的铸币权(五铢钱)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财政收入;⑶思想:

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影响:

西汉开始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⑷军事:

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基本解除汉朝北部的边患。

⑸外交: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建立了友好关系。

2.措施的作用: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出现了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

3.东汉建立:

时间:

公元25年,人物:

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政权新);都城:

洛阳。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战争(汉初国力较弱而败)→和亲(被迫、屈辱的,不能根本解决匈奴骚扰问题)→战争(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而胜)→和亲(昭君出塞)和互市。

2.西汉与西域的关系:

⑴阳关、玉门关以西(现在新疆和更西)地区汉朝时称为西域。

⑵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结果开通了丝绸之路(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意义:

沟通了亚、欧两大洲,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1.造纸术: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纸。

⑵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侯纸”。

⑶意义:

造纸术传遍世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2.数学:

⑴《周髀算经》:

①内容:

西周的“勾三股四弦五”;②意义:

比西方早500年。

⑵《九章算术》:

①东汉以前的数学成就,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内容;②意义:

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3.医学:

⑴西汉的《黄帝内经》:

①内容:

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并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②影响:

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⑵东汉医学家:

①张仲景:

a.成就:

写成《伤寒杂病论》,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收选了三百多个药方→“众方之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b.地位:

“医圣”。

②华佗:

a.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b.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减轻病人手术的痛苦,是医学史上的创举;c.发明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以强身健体。

4.史学成就《史记》:

⑴作者:

西汉司马迁;⑵体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⑶内容:

黄帝时代→汉武帝时代;⑷价值:

①史学价值:

体例完善,史料翔实,观点进步,力求实事求是,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②文学价值:

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宗教:

⑴佛教:

公元1世纪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⑵道教:

东汉时期兴起,源于道家思想。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200年,曹操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208年,孙刘联军(火攻)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三国鼎立:

⑴魏:

220年,曹丕,洛阳(东汉结束);⑵蜀:

221年,刘备,成都;⑶吴:

222年,孙权,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统治者注重发展生产: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4.西晋:

⑴建立:

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帝);⑵统一全国:

263年灭蜀;280年灭吴,统一全国;⑶灭亡:

316年。

5.东晋:

⑴建立:

317年,司马睿(南方,北方十六国),定都建康(今南京);⑵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383年,东晋大败前秦(氐族、苻坚、统一北方),影响(书本77页)

6.南朝:

⑴420年,刘裕自立为帝,结束东晋;⑵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⑴原因:

①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较安定;③大量北人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南北方民众的辛勤劳动与开发;⑤江南地区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⑵表现:

(书本78-79页);⑶影响:

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8.北方的民族融合:

⑴五胡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与汉族杂居,相互交融;⑵北魏:

鲜卑族建立,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十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⑶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

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②494年,迁都洛阳,改革内容(书本81页)→“汉化”政策;③影响: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使传统的汉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9.南北朝:

⑴北朝: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⑵南朝和北朝对峙的时期称为南北朝。

10.科技与文化:

⑴科技:

①祖冲之:

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圆周率;②贾思勰:

北朝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⑵艺术:

①书法:

东晋王羲之,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②绘画:

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③石窟(佛教):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⑶特点:

活泼开放,并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第二课隋唐:

开放革新的时代

1.隋朝:

⑴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定都长安;⑵统一:

589年,灭陈,统一全国;⑶影响:

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⑷灭亡:

618年。

2.大运河的开凿:

⑴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的统治;⑵开凿:

隋炀帝征集民工从605年起,历时6年完成;⑶概况:

①中心:

洛阳;②起止点:

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③四段(从北到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④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⑷意义:

①积极意义:

a.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b.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c.贯通了南北水路,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使运河沿线的城镇更加繁华;e.运河的某些河段至今还发挥作用。

②消极意义:

加重了隋朝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3.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长安。

4.唐太宗的统治:

⑴措施:

①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魏征);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源于他重视君民关系,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③在国家政治体制上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④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评价:

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⑤采取开明(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比较融洽。

⑵“贞观之治”:

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年间,农民占有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5.武则天的统治:

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⑵严厉打击豪门大族,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使得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

6.唐玄宗的统治:

⑴措施:

①励精图治,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贤人做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虚心求谏,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⑵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

开辟大量荒地和改进生产工具→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粮食产量持续增加;②手工业:

丝织业和陶瓷业(唐三彩是代表)发达;③商业和城市:

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⑶结果:

开元时期,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7.唐朝的衰弱:

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8.唐朝的灭亡:

907年,节度使朱全忠夺取唐朝政权,建立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9.唐朝的民族关系:

⑴总体特征:

比较融洽;⑵民族政策: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⑶影响:

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各民族共同的君主;⑷与吐蕃(西藏)的关系:

①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加强了双方的友好和发展了吐蕃的经济文化;②8世纪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双方已“合同为一家”了,此后双方使节往来不断,关系日益密切。

10.唐朝的对外交往:

⑴概况:

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⑵玄奘西游天竺,翻译了许多佛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⑶日本大化改新后多次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⑷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医药、建筑等技术,成为佳话。

11.唐代的科技文化和时代风尚:

⑴雕版印刷术:

①发明:

大约7世纪,受印章和拓石的启发,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成就: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③意义:

对于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⑵火药:

①发明:

古代炼丹家偶然发明;②成分:

硝石、木炭、硫磺;③运用: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上。

⑶唐诗:

①繁荣原因:

社会经济繁荣,科举重视诗赋;②表现:

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③代表:

a.李白——“诗仙”;b.杜甫——“诗圣”,他的诗歌反映了时代特点——“诗史”。

⑷丰富的社会生活:

①背景:

社会经济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②表现:

a.饮食:

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食品;b.服饰:

唐人(妇女)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c.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③特点:

唐代的习俗风尚体现出中西互通和多民族交融的特点。

第三课宋元: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1.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⑴建立:

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定都东京。

⑵发展: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时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但此时的中国仍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⑶政权的巩固:

①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②目的: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③主要措施:

a.宋太祖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设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并轮流驻防京师;(将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了皇权,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b.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c.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④影响:

a.由于军队战斗力削弱,北宋在与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连年战争中,负多胜少,形成“积弱”的局面;b.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形成“积贫”局面。

2.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⑴辽的建立: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为辽。

⑵辽巩固政权的措施:

①在中央设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②在仿效中原制度的同时,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③建孔庙;开设科举选拔人才;模仿汉字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

影响:

使辽的文化及手工业得到高度发展。

⑶辽宋的和、战:

①战:

契丹建国后经常南下对中原地区劫掠,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②和→澶渊之盟:

a.背景:

1004年,辽兵大举攻宋,直逼澶州,威胁东京。

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射杀辽军统帅,辽军提出议和;b.内容:

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给辽银、绢;c.评价澶渊之盟:

一方面是北宋政府实行妥协政策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它带来了宋辽之间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使农牧文化相互影响。

⑷西夏的建立: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定都兴庆。

⑸西夏与宋的战、和:

起初双方连年交战损失很大,后来议和,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

影响:

议和后边境贸易重开,促进了双方边境贸易的发展。

⑹西夏的发展:

①手工业相当发达:

掌握先进的竖式风箱鼓风机术,所造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②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③仿效中原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保存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

3.南宋与金的和、战:

⑴金的建立和发展:

①12世纪初,女真族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后来在会宁称帝;②1125年金灭辽;③1127年,金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和宗室后妃三千多人,还掠夺了大量的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⑵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①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②岳飞率领岳家军多次打败金军,收复部分北方失地:

1140年,岳家军在郾城取得大捷,形势好转。

但宋高宗急于求和,又怕岳飞拥兵自重于是以“谋反”罪名将他杀害,抗金成果毁于一旦。

⑶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岁币。

⑷金的汉化改革:

①仿造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鼓励女真族与汉族通婚,在语言、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

结果:

中原女真人与汉人没什么区别。

4.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⑴蒙古国的建立和发展:

①建立:

12世纪,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1206年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②发展: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通过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⑵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①忽必烈(元世祖)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②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不久元朝统一中国。

⑶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影响:

对后世影响深远);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③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使北方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④交通:

a.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b.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c.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⑷元朝对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的表现:

①许多中国古代先进科技文化成就在元朝时传播到世界各地;②马可·波罗口述而成的《马可·波罗行记》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③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元代中国的陶瓷风靡亚非欧,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⑸元朝的民族融合:

①原因:

元朝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境内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