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398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双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1、基础知识考察(1-5题,每题3分;6-11题,每题2分;12-14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审理

B.再迁为太史令再次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

D.适莽苍者到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于是

B.连辟公府不就就职,赴任

C.衡少善属文写文章

D.律知武不可胁,白单于报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不同于其它句子的选项的是()

A.舆归营

B.乃使其从者衣褐

C.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D.间至赵矣

4.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选项不同的一项()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举孝廉不行

5.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选项不同的一项()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何以知之

C.彼且奚适也

D.信义安所见乎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___________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_____________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

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

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睛,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____________:

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姿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________________。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

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美轮美奂不同凡响古色古香赏心悦目

B.空前绝后震古烁今遗风余韵心旷神怡

C.美轮美奂震古烁今古色古香心旷神怡

D.空前绝后不同凡响遗风余韵赏心悦目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人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沿羊肠透迤蜀道而上

B.春江花月,伫立如震的江沙之上

C.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10.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

它的笔画,它的结构只有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其真味。

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

A.中国书法的忘言之境,主要由笔画、线条等要件营造产生。

B.不能领悟中国书法纯粹的线条美与结构美就难获欣赏自由。

C.中国人欣赏书法多喜欢关注全神于形式而无暇顾及其内容。

D.中国书法笔画、结构的真味,多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

11.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该专家的观点()

青海湖的湟鱼是一种珍稀鱼类,但自上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大量捕捞湟鱼,导致湟鱼资源量由最初的32万吨,按平均每年0.4万吨的速度减少,至2013年,湟鱼资源量仅为6.8万吨。

某专家认为,照此速度,青海湖的湟鱼再过十几年就会灭绝。

A.《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已将湟鱼列为濒危物种,并采取多项措施进行了有效保护

B.虽然一次性盗捕湟鱼50公斤以上就会构成犯罪,但盗捕者仍在增加

C.一条两斤左右的湟鱼能卖到上百元,这使很多捕鱼者把捕鱼目标瞄向湟鱼

D.刚刚过去的一年,青海湖的湟鱼减少量为0.3万吨

二、现代文阅读

(一)茅盾作品赏析

12.下列对《春蚕》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述了蚕丝业萧条所引发的农村破产。

B.本文的主人公老通宝是既勤劳忠厚又保守落后的农民形象。

C.本文结构严谨而又富于变化,产生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的效果。

D.老通宝一家的悲剧命运,是由老通宝的因循守旧导致的。

13.下列对《林家铺子》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老板既有诚实守信的一面,同时也有剥削的一面,他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人。

B.林家铺子的命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的悲剧。

C.本文的结局没有描述林家人物的命运,而是以一个无名寡妇的命运结局,有点跑题,没抓住重点。

D.本文多条线索并行,相互生发、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体现了茅盾小说的艺术创造力。

14.下列对《子夜》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荪甫是《子夜》中的主人公,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中,塑造了一个具有进步一面又有反动一面的丰富人物,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B.《子夜》这部小说和作者的很多作品一样,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是反映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画卷。

《子夜》事件如波,场面如链,人物如星,忽闪忽逝,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井然有条,呈现蛛网式密集结构。

C.茅盾长于塑造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子夜》中赵伯韬的骄横奸诈、凶狠残酷,屠维岳的精明阴沉,老太爷的老朽,人物形象都丰富鲜明,体现了作者的笔力,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D.本文开头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大都市的“主观感受”,就是为了表现喧嚣、无聊聊、压抑的大都市生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兵

范子平

1 县城的摩的一般在县城或郊区跑,很少跑远。

但刚下火车的这位老人要去二十多公里外的老鸦岗——那里是荒山野岭,不通公交车的。

他硬刷刷的头发几乎全白,稀疏的长眉毛下一双三角眼目光浑浊,穿一身干干净净的旧褂子,步履有些蹒跚。

我说:

¡°您老这么大岁数了,咋不叫儿孙跟着?

¡±他咧嘴苦笑道:

¡°儿孙?

我家四代单传,到我这辈儿就断了,没娶过媳妇,哪来儿孙?

¡±我说:

¡°那个荒岗啥也没有。

¡±老人说:

¡°我就到那里。

¡±我有些奇怪,老人偶尔一瞥时眼光还很犀利,不像是说傻话。

但生意上门只要给钱,管他干啥就跑呗。

我就说:

¡°大爷,现在派出所治安管理规定,出县城要登记身份证。

¡±他抖抖瑟瑟从随身带的黑皮包里掏出个牛皮纸折的钱包,翻出身份证交给我。

我一看名字叫丁根柱,住址是昌南县何寨乡丁屯村——恰巧我表叔家就是这个村的。

我到治安亭登记过,将身份证还他说:

¡°路不好走,可能会颠些,您老坐好。

¡±老人垂下眼皮没接话。

2 出县城走一段儿,就下大道上了曲折山路,不停地上下坡不说,路面还坑坑洼洼的,时不时摩的就跳起来。

风渐渐大了,路边的小树折弯了腰,乌云不知何时扑到头顶,翻滚着涌向东北角,隐隐的雷声传来,乌云里一道道闪电。

我说:

¡°大爷,咱先回吧,没准儿会淋雨,山里遇雨危险。

¡±老人看看天说:

¡°能走还是走吧,我买了回程的票,恐怕一等就耽误车了。

¡±

3 其实回也来不及了,夏天的雨说到就到,大雨珠子猛砸下来,天地间哗哗一片响,密密的雨帘顿时淹没万物,路上立即就是无数条溪流。

漫山遍野间,没地方遮雨,只好任凭风雨肆虐。

雨小水浅时继续前行,雨住时才赶到老鸦岗。

这是一片荒丘,四处疯长着丛树野草,老人眼睛看我。

我说:

¡°这里就是,前边好像叫岗头。

¡±老人说:

¡°就是这里了。

¡±他抹了一下脸,脱下布衫拧水。

我目光一扫就被牢牢吸引过去:

他从臂膀到腰窝,伤痕累累,没有一块好的肌肤,左肩与腰间都是蜈蚣一般狰狞的手术印记,右肩有凹进去的伤痕,胸肋间到处是弹片伤,像一处处蝴蝶。

看我呆呆注视的样子,老人慢声细语地说:

¡°狗日的小鬼子给我留下的记号。

¡±

4 老人眯起眼仰望苍穹好一会儿,才把湿透的布衫重新穿好,认真扣好每一个扣子,拽拽衣角,慢慢走到废墟的中心,面对北方肃穆地站立,向着荒野大声呼唤道:

¡°团长、营长、连长、满仓、铁蛋、郝勇、水根¡¡我来晚了,对不起你们,早就说来祭奠,一直到今天,我很快就跟你们见面了。

¡±他从黑皮包里掏出了一瓶酒和一个酒杯,将酒倒进杯子,双手高擎起来洒在地上,连洒九杯,然后深深地鞠躬。

老人又朝着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洒酒鞠躬,他泪水如注哽咽着喊:

¡°大头、家乐、小米、二套、小山、团副、参谋长¡¡牺牲的战友,咱血战的地方多,兄弟我难以一一跑到,这里给你们敬酒了!

¡±声音苍凉,在旷野里回荡,我的心被震撼了。

5 送老人回到火车站,老人给我五十块钱车费,我摆摆手不要,老人硬给我塞进兜里,说:

¡°让你淋了雨,感谢感谢。

¡±我忍住泪水说:

¡°您一直就在丁屯村老家?

¡±老人说:

¡°是哩,能活到现在,知足了。

¡±趁老人不注意,我将身上仅有的一百元大票,偷偷塞进老人的黑包里。

然而,这能表达对抗战老兵的敬意吗?

6 第二天,我专门到图书馆查县志,果然有记载:

¡°1943年4月11日,为配合29师守许昌,我20师攻敌松井大队不克,敌木村联队急速赶来意图聚歼20师。

20师316团奉命于老鸦岗阻击日军,掩护师主力转移。

敌在迫击炮掩护下冲入我阵地20余次,皆被316团以刺刀、手榴弹反击逐出。

316团死伤惨重,13日晚奉命分路突围。

三营八连副队长丁根柱率该营残部仅50余人从老鸦岗西突出重围救援战友,血战至夜半,伤亡殆尽。

战后群众掩埋我军尸体,死人堆里仅刨出二人尚有气息,皆重伤昏迷¡¡¡±

7 过去了好些天,我心事沉沉,一直想着此事,但能做些什么呢?

给表叔打电话过去,他说他们村确实有个叫丁根柱的抗战老兵,孑然一身过日子,昨天刚去世。

于是我一连几天做梦,都是枪林弹雨的厮杀¡¡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老人刚下火车就要去荒山野岭的老鸦岗,一开篇就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老人的好奇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善于抓住细节表现人物。

眼光“犀利”,表现出老人身份不同寻常;“慢慢走到废墟中心”,突出老人身体衰弱。

C.小说尾段以“我”一连几天梦到枪林弹雨的厮杀作结,强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等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

D.小说中的“我”既见证了老兵祭奠战友的经过,也从侧面丰富了老人坚毅的形象,起到了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作用。

16.文中多次写到风雨,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

(6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搬家

1 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

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

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

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

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2 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

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做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

3 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

我说,你叫李城?

你确定你叫李城?

4 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

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

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

5 他们是搬家公司的,爱心搬家公司。

6 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

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

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

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

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

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

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

7 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

8 你写过多少个李城?

9 李城多大年纪了?

10 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

11 可以不把他写死吗?

12 这篇还有多少字结尾?

13 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的,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

14 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

对于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

15 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

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

16 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

17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城干活的场景,还有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他们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

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

18 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我也曾想过,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摇晃晃飘落下来。

不过,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准确,但相似的是,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

我没有在现场,所以不能准确描述那一时刻。

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

19 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

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

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

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似乎很平静,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

20 两个月后,李城有了新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

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

21 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

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园,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

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大堤上没有树,草皮之下的沙土已经裸露出来,一辆拖拉机正在挖土。

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地里的庄稼毫无生机。

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

22 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

23 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

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

24 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

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总是从高高的人字梯上噌地跳下来;他还和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

25 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

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

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阳光普照着,从不会对谁吝啬。

26 我记不请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

我点头,身体向他倾斜,以便能听清他断断续续的声音。

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

(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

17.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每一次的用意。

(5分)

18.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

(5分)

三、古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21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亮传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

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

¡°他日国士也!

¡±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

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

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

¡°城可灌耳!

¡±盖以地下于西湖也。

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

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

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Ù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

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

帝欲官之,亮笑曰:

¡°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

¡±遂渡江而归。

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

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嗛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

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

¡°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

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

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

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

是时,熹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Ú。

叶适曰:

¡°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三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夫其指,故不足以开物成务。

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

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过迭沐,皆不听。

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

奏名第三,御笔攉第一。

既知为亮,则大喜。

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

授佥书建康军判官斤公事。

未至官,一夕卒。

年五十五。

亮虽为布衣,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

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有刪节)

(注)①种放:

北宋隐士,曾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后来被诏到京城。

②伯,即“霸”。

1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奏入,不报报:

回复

B.擔闻而嗛之嗛:

怀恨

C.而属台官论亮属:

叮嘱

D.群臣更进迭谏更:

轮流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葵担任郡守时读了陈亮写的《酌古论》后,便断言陈亮日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等到周葵执掌朝政,常指使朝中学子去拜见陈亮。

B.陈亮渡江而回,每天和县邑的狂士喝酒,因喝醉了乱说大话而被人中伤下狱,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幸亏皇帝干涉才得以幸免。

C.陈亮与朱熹就“王伯之辨”又多次激烈的争论,叶适认为陈亮的学说都是今人没有讲到的,朱熹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

D.陈亮在光宗策选进士时状元及第,被朝廷授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而还没等到上任,在一天晚上突然去世了。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二)宋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重阳¢Ù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Ú,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Û,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Ü。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是据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一诗改写而成,另一版本题为“重阳括杜牧之诗”。

②翠微:

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③云峤:

耸入云霄的高山。

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

“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2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B.上片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上翠微”的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3.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5分)

(三)情景式默写(12分)

24.

(1)《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个比喻句描绘了大鹏鸟的形体庞大。

(2)《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乘风而行不是真正的逍遥,因为他还“有所待”,而“,,”才算是真正的逍遥。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5)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江水拍打江岸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一句勾画出了周郎的儒将形象。

四、语言表达题

25.大宋可谓是词人的天下,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

无一不是震惊当世的文学大家,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人,并结合他们的作品及经历,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和看法。

(字数50-80字)(5分)

五、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创作了《哈利?

波特》系列小说的罗琳说:

¡°你想成为哪一类人,并不是取决于你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你的选择。

¡±

你的选择是什么?

这句话给了你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2、基础知识考察(1-5题,每题3分;6-11题,每题2分;12-14题,每题3分)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

E.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审理

F.再迁为太史令再次

G.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

H.适莽苍者到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E.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于是

F.连辟公府不就就职,赴任

G.衡少善属文写文章

H.律知武不可胁,白单于报告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不同于其它句子的选项的是(D)

E.舆归营

F.乃使其从者衣褐

G.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H.间至赵矣

10.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选项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