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418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 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教案

                 

课题

丁香结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

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

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2】(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

【课件出示3:

丁香图片】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板书:

丁香结)

3.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4】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5】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6】

出示字词: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模糊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7】

幽雅:

幽静而雅致。

笨拙:

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

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

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

不连续的。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

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

【课件出示8】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

(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

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

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课件出示9】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感悟

师:

谁说草木无情?

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

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

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

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zhuìmǎnyōuyǎfúànbènzhuōdānbómóhu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潇洒(   )参差(   )莹白(   )妩媚(   )朦胧(   )

三、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并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答案】

一、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

二、潇洒(超脱)参差(杂乱)莹白(洁白)妩媚(柔媚)朦胧(模糊)

三、①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原因有二:

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话导入新课:

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

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

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课件出示1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课件出示1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

(丁香花的颜色、气味。

)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课件出示1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丁香花。

)“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明香气非常浓郁。

)【课件出示14】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

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

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

紫色、白色;

(3)气味: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嗅觉)

(板书:

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

思考:

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

【课件出示15】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

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课件出示16】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

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

什么是丁香结?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课件出示17】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

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

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

(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

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

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

【课件出示18】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

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

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课件出示19】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

【课件出示20】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板书:

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

2.揭示主题。

师:

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3.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业布置,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内容

 丁香结

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浑浊(   ) 平淡(    ) (    )枝头

细雨(   )  (    )妩媚 (    )银装

二、阅读《草原》片段,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的潇洒,()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

A.第①②节分别从色彩、香味描写了丁香花。

B.第①②节分别香味、色彩描写了丁香花。

C.第①②节分别从触觉、味觉描写了丁香花。

D.第①②节分别从味觉、触觉描写了丁香花。

3.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

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三、填空。

《丁香结》是著名作家写的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答案】

一、浑浊(笨拙) 平淡(无奇) (缀满)枝头

细雨(朦胧)  (格外)妩媚 (半树)银装

二、1.茂盛雪白星星般白紫

2.A

3.(丁香花的颜色、气味。

)(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三、宗璞丁香诗句花蕾,丁香空结雨中愁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

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7月生于北京,常用笔名宗璞,笔名有:

丰华、任小哲等。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

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有著作:

《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

  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

  2009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西征记》。

  2001年4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东藏记》。

  《南渡记》和《东藏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一、二卷。

后两卷《西征记》和《北归记》分别描写西南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在滇西战场抵抗日寇和抗战胜利、返回家园的情景。

这四部作品既是一体,又各自独立。

  主要成就: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1986年国际名人录之一。

《弦上的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丁香:

为木犀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广泛分布于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岛等地,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为哈尔滨市市花,是著名的庭园花木。

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

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

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

称之为“丁结,百结花”。

丁香属植物还有较强的耐旱性,4-6月,气温从10℃迅速上升到28℃左右,此时各种丁香正迅速生长、开花.

紫丁香花的所有种类,播种3—4年后,实生苗即可开花;而拟女贞亚属的种类,播种后4—5年才开花,但扦插或嫁接苗1—2年即可开花。

5年后开花渐盛。

丁香花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

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2]。

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酸性土。

忌积涝、湿热,一般不需要多浇水。

丁香要求土壤肥沃、排水好的沙土。

丁香花不喜欢大肥,不要施肥过多,否则影响开花。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美文赏析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wǔ)媚。

B.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蒙眬(lóng)。

C.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俯(fǔ)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D.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chā)的绿,然后才见到那两扇红窗。

二、辨字组词。

缀()案()雅()拙()

境()按()鸦()茁()

三、“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阅读能力大提升

4、重点段落品析。

④古人词云: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