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2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docx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

 

2018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成果

 

成果名称:

智能养老对策研究

班级:

电子1731

学号:

1719013148

姓名:

周利杰

指导老师:

 

《关于养老服务智能化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

 

【摘要】在成功老化、极老化和在地养老等理念的提倡和实践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有助于为老服务的持续进步。

文章回顾了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为老服务中的研究和应用,结合我国在为老服务科技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未来推动科技为老服务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智能化;科技创新;养老服务

前言

 

实践时间:

2018/1/20——2018/1/30

实践地点:

郴州市桂东县仁康医院

实践人员:

周利杰

实践内容:

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

实践方式:

开展便民服务

 

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养老服务智能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到20n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85亿,占总人口的13.7%。

全国老龄办2012年10月提供的数据显示,未来20年是中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最高年份将增加14佣多万。

北京市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世纪中叶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13.7%上升到2053年的34.8%。

京沪等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人口结构的巨大转变,蒋对于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老龄化程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使得我国老龄服务存在着巨大缺口。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孤独终老。

尽管快速老龄化使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着严峻考验,但是也为老龄事业和为老服务产业带来了发展空间。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尤其是2011年9月和12月国务院相继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确立了大力推动居家养老,发展老龄服务产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和思路。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发展,为老服务也正在转变着传统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推动了信息化时代养老服务迈向智能化。

概括说来,智能化养老就是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

或者说,能化养老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

这些实践表明,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有助于老人更为独立自主的生活,为老年人提供更为有效的辅助,确保老年人能够在家和社区里享有独立和尊严的老年生活。

这与世界范围内近年来“积极养老”和“在地养老”的理念和实践一致。

2发达国家和地区智能养老服务的研究

基于新技术的创新,尤其是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老年人群手机、电脑和网络开始使用。

通过这些技术,老年人可以在家中接受生活辅助、健康管理、医疗护理等各种服务,使得老年人安全地在家中生活,延长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时间。

澳大利亚学者莫瑞斯等人系统回顾了2000年以来的8000多篇研究文献,讨论并评估智能技术在智能居家(SmartHome)、机器人(Robotics)、虚拟现实与游戏(VisualRealityandGaming)、远程医疗(Te1emedicine)、社会联系(Socialconnection)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下面结合相关研究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

2.1智能居家与生活辅助

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襨能居家通过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合作推动下获得极大进展。

QuynhLé%人认为,“智能居家”一般用来指通过电子控制实现安全和便利的现代住宅,基本上配置了先进的自动系统,实现不同的预先编程设定功能。

数字时代智能居家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自动化(自动调节设备或自动功能)、多功能性(拥有不同功能和产生不同效果)、适用性(调整来满足使用者需求)、交互性(与用户互动,并允许用户之间互动)、效率(节省时间和成本、方便的功能)。

近年来英、美、日等国发起了数项为老年人的智能居家技术应用项目,旨在减少老年人的依賴程度,并增加老年人的安全。

乔治亚理工大学作为实验研究设计的感知屋(AwareHome),在住宅中利用感知设备、分散式运算环境及网络,对于室内情景的感知及活动的辨识(包括身份、位置、活动、姿势、表情、声音),来协助老年人的生活、安全、健康、通讯,并有主动式个人化温湿度控制及紧急呼叫救助系统。

围绕着居家生活的智能化,产生了为不同目标服务的一系列技术。

德米瑞斯通过文献总结了智能居家技术的不同类别,主要包括生理监测、功能监测/紧急状况探测与反馈、安全瞌测和辅助、社会互动监测与辅助、认知与感知觉辅助技术。

莫瑞斯通过现有研究回顾指出,智能居家技术当前有助于老年人继续居家生活,也包括那些身体功能受损、行动受限和失能人群。

这之中最主要的是家中的传感器,它是监测摔倒、移动和穿衣、梳洗、做饭等日常活动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

同时传感器也在家庭娱乐系统、暖气和冷气、洗衣机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的控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安全监测和定位服务

随着老年人身体功能退化等各项指标的变化,跌成为老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

跌伤是世界各地意外或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全世界每年估计有42.4万人因跌伤血死亡,其中80‰以上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在致命的跌伤中,桶岁以上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

基于网络的远程安保系统、远程传感器和安全装置能帮助老年人独立生活和安全,尤其是对于预防跌倒和跌倒监测、异常情况管理和移动测量(MobilityMapping)

随着人的老化进程,老年人群精神障碍疾病开始增多。

如痴呆症是一种慢性或进行性综合征,通常是认知功能(即处理思想的能力)出现比正常年老过程更严重的衰退。

它会影响记忆、思考、定向、理解,计算、学习、语言和判断能力.认知能力损伤通常伴有情感控制能力、社会行为和动机衰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世界有3560万痴呆症患者,其中一半以上(58%)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每年新增病例为770万。

据预测,痴呆症患者总数大约每20年翻一番,到2030年将达到6570万,到2050年达1.154亿,大部分可归因于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痴呆症患者人数增加。

《柳叶刀》杂志的报告称,2010年中国有919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老年痴呆症患者为569万。

目前针对老年人的定位服务,如智能腕表等设备,可以通过GPS定位、紧急救助按钮等功能,减少老年人走、丢失的概率,同时也减轻了家人等照护者的压力。

2.3机器人与辅助技术

老年人身体功能的下降、疾病的出现都会对老年独立生活带来障碍。

大量的研究结果己经表明,机器人技术现在可以协助老年人或者有肢体残疾的人们。

莫瑞斯等人指出,三分之二的研究关注的是能在家协助老年人或者残障人士下肢进行活动的技术,大多属下肢“外骨骼”技术。

这些设备安装在肢体外而,而非通过外科手术安装在身体内部。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其他协助步行或者移动的技术包括机器人步行器和机器人引导系统。

如日本研究团队开发的机器人步行辅助系统(RoboticStrideAssistancesystem,SAS),能够自动控制步行中的步伐频率,其意在通过这个系统量化步行练习的效果以及社区居住的老年人群中步行时的葡萄糖代谢情况。

机器人技术虽然己经在老年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由于其技术难题、成本、实际应用的缺乏等很难大规模应用。

莫瑞斯等人注意到大量研究由于技术本身具有严重的实验室倾向,这些研究方法部分表明技术规模大且复杂,因此不适合在家中使用·如使用运动触觉回馈系统进行上肢训练目前仅仅局限于纯技术层而,在家庭环境中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很难使用。

目前关于机器人的研究中还没有关于设备成木的研究,也没有研究对设各进行大量生产的可行性,显然这些障碍都使得部分与机器人相关的辅助技术和设备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2.4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

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和慢性病的出现,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多莫瑞斯等人的文献研究指出,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虽然给老年照护的大部分远程医疗文献都集中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研究调查了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以及着眼于总体生活质量的智能技术。

这些监测主要是相关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肺活量、血糖水平、心电图和身体体重。

目前主要利用的技术是家庭计算机系统、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或者专门的远程监控仪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监测到这些参数。

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给远端的临床医师,如医院、医生或者私人诊所。

总体来说,这些技术能够让个人在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下独立使用并且操作简单和性能稳定。

不过,莫瑞斯等人指出,这些研究报告主要以慢性病为主,并且70%的案例中其临床有效性获得证实.未来这些设计和技术应该能够方便地安置在老年人的家中用以监测来满足他们现有的以及将来的需求,不过如何去改造更加适用于老年人群可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验。

因此,相对于医护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而言,老年人群等普通用户对于远程医疗设备的可用性是未来研发领域中的关键。

现有的研究文献己经表明,智能药盒之类的远程医疗设备的技术可以用来协助用户管理一系列的健康状况,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抑仞症、背痛、戒烟、压力管理、糖尿病、酗酒和耳鸣。

技术也能用来促进积极健康的行为,如减肥、增加体力活动、使用防晒霜以及及时服药等等。

对于这些医疗设备的个人用户使用来说,更多地受到用户的身体状况、生活样态、居住环境等多维因素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己有的小规模实践表明依托科技的远程医疗护理服务发挥重要作用。

如艾莫瑞等人的研究表明,基于网络的团队服务对于患有抑郁症老年人的整体护理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2.5虚拟现实和游戏

虚拟现实(VisualReality)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给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际交互技术、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基于虚拟现实和技术的服务,如何跟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与辅助等服务相结合,Lange等人总结归纳指出:

虚拟现实和游戏技术的应用专注于研究和发展多模式的技术一疗法项目,设计用来特定身体活动受限(如姿势和平衡、灵巧的操作、整合轮椅移动的功能行为)的情况下,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来解决《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界定中相关的不同领域,尤其是身体功能/结构水半损伤的不利背景下(例如基于游戏为特定目标和积极增强能力的锻炼)、在活动能力的层面上(如基于游戏改善步行功能的身体锻炼)以及居家和社区参与层次上的(如玩游戏时增加家庭和社会互动)。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将其运用到老年康复服务的研究中来,如Saposnik,G.和L“№,M,指出,将近三分之二的中风患者存在着手臂无法运动,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

传统的康复疗法提供了不太有效,有时甚至是延迟后果.虚拟现实技术是可以应用于神经康复的创新辅助治疗。

他们通过2010年之前大量相关文献的回顾,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于中风后手臂运动康复的附加效果,结果表明,虚拟现实和游戏结合传统康复在中风后上肢手臂恢复的应用中有着潜在效果。

莫瑞斯等人的回顾指出,游戏和虚拟现实系统己被应用于增加45岁以上人群的机体活动(17项研究),协助由于中风、帕金森疾病、后天脑损伤等神经疾病而具有身体残障或者认知障碍的人士进行康复(27项研究)。

这些研究中有一半使用的是可在市场上以中等价格买到,且在家使用的游戏系统。

如任天堂Wii平台和游戏是居家老年人使用最广泛的技术。

Saposnik,G.通过随机临床实验证实了使用Wii游戏的虚拟现实可行面且安全,其潜在效果是可以在中风后改进移动能力,从而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尽管其指出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过大部分针对老年人的虚拟现实技术,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对于如何实现行动受限老年人的康复、增加更为有效的参与度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6社会联系与心理关爱

进入老年期以后,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使得老年人群的心理也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感知觉、记忆力、智力、情绪和性格等多个方面,因此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和心理关爱。

莫瑞斯等人的文献研究指出,以科技手段来改善社会隔离、维持社会支持、增加社会资本或者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只有有限的一些干预研究得到确认。

在这些当中,60甾主要是讨论对新技术的利用率、接入、适应和态度,20%的研究是关于慢性病、残疾、教育和自我帮助的社会支持等,在有效性方面只有非常有限的系统评价。

有少量研究确定了关键的理论框架用于思考科技发展和社会关系,包括科技接受模型(TAM)、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技术、阿尔梅勒模型、计算机辅助监测(CAM)、电脑中介通讯(CMC)、定制、基于网络的电脑中介支持团体(CMSG)等。

还有少数研究专注于用于促进老年人社会关系的虚拟社区的概念,例如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开发项目的布莱克斯堡虚拟村。

综合起来,目前应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D网络(基于电脑的/邮件/博客);

(2)互动电视;(3)手机和其他手持设各;(4)全球定位系统(GPS)。

相比之下,在实际的干预项目应用的研究和实践就更少,因此科技的引入对于社会联系的影响等仍处于研究之中,不过着互联网时代对于日常生活的渗透、老年人群社会心理需求的增多等,未来这一方面是更为值得关注的领域。

总之,国外对于与为老服务相关的科技成果的研发,己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且形成了计算机科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学等等学科共同合作推进的阶段。

莫瑞斯等人的回顾也指出,这一系列智能技术己经对于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协助老年人居家和社区中的安全和生活,尤其是智能居家、促进体力和锻炼的科学技术、跌倒的预防和监测、自我的健康管理等等。

尽管也有相当部分还处于实验室研发和试用阶段,但是己经构成了很好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3我国智能养老科技创新的展望与建议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于老龄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在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展开了有益探索。

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H~20巧)》中,特别指出“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民政部从20H年在中西部地区12个省21个城市启动了社区为老服务建设项目试点工作。

项目旨在搭建社区照顾的信息化平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培育扶持社区为老服务组织,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依托,以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促进为老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低廉、规范、优质优惠地提供给有需求的老人.这些項目仍然还处于试点阶段,还没有特别成熟的经验和案例总结出来。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若干企业将老年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作为重要方向之一,出现了一批为老服务信息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针对老年群体智能居家和生活辅助的终端设备供应商等。

随着物联网技术与产品的不断丰富、宽带无线网络设备成本的不断降低,覆盖家庭、社区的无线通讯能力己经不是技术问题和成本问题,居家养老服务所特需的信息化装备己经达到了可以提供完整、有效的解决方案的阶段。

基于科技的老年产品和服务,仍然需要以我国老年人群的特征和需求为主,最终与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相结合,提供老年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推动整个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3.1加强科技养老的系统性

人口老龄化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关注和不懈的努力。

除了依靠不断完善养老制度,更应当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保障老年人的生存环境,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老年服务的水平,让更多老年人分享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有助于政府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推动政府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

北京是全国科技养老的领先地区。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为主的高科技服务产品正在社区进行试点和应用。

从总体上看,应用的规模还较小,也缺乏系统性,还未形成能够大规模推广的模式,需进一步努力,提高科技服务应用的范围、规模和系统性。

3.2在信息化建设中强化老龄服务功能

加快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关领域的行业、技术标准。

只有规范和有效的技术标准,才有可能引导整个养老科技产品和服务走向成熟,才能扩大产品的应用和推广,由此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形成。

当前北京正在进行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强政府科学决策能力,促进资源集成共享和跨部门业务协同,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效覆盖到全社会,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老龄服务的重要性,建议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中进一步强化老龄服务功能,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模块的基础上,设计相对独立的老龄服务模块,并纳入网络化管理流程。

3.3加强科技养老相关的科研工作

首先是研究制订科技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研究制订科技养老的服务标准、操作规程,并建立更新机制,引导和规范这一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

其次是制定激励政策,吸引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社区建立实验基地,为深入研究老年人需求、服务体系、配套政策及转化科研成果提供平台,推动科研与实践结合,促进大量能够切实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科技成果在我区持续涌现和得到转化。

最后是,在老年服务科技的研发中,必须以挖掘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并且在研发过程中引入服务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方法,如Livingb的理念,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中来,才能真正达到具有可用性,也才能够在未来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12,(6)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一《关于进一步加快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新闻发布会.2012,

[3]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R],2012

[4]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5]吴若,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信息化系统构建[J],价值工程,2012(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