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745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docx

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蜀相》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

 

表现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

《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

国悲愤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2.难点:

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过程与方法: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引发学生陆游爱国情怀的共鸣,回忆陆游亮的相关事件。

二、预习检测

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先自己说明背景,老师再根据学生不

同说法,总结完善。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

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3.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明确:

书愤:

书写悲愤(愤懑)之情。

三、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书愤:

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2)早岁:

早年,年轻时。

那:

即“哪”。

世事艰:

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3)“中原”句:

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4)“楼船”句:

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

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

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

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

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

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

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⑺衰鬓:

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

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

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

名传后世。

⑼堪:

能够。

伯仲:

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3.学生自由诵读。

(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学生先听朗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

读的稍慢,读出感情

2.学生结合下面的注解理解此诗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五、学生齐读全诗

(一)师生齐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默读这篇诗歌,体味一下,作者在这篇诗歌中

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二)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1.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第首联

(1)首联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这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在对比中更容易理解原诗的妙处,并以此为入手点,提醒学生在考试时碰见类似的题,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2)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明确: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

艰者,难也。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

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抗金名将

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3)“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联想到很多类似的“炼字”的情况,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

2.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颔联

(1)颔联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

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

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4)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

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儿出现过?

明确: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颈联

(1)颈联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赏析: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

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

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

作者有心而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2)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

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

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可以找出关键字,并以此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原因,并且体会感情)

4.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结尾联

(1)尾联两句写了什么?

明确: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赏析: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

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

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

字是愤。

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设计意图:

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联系作者生平,讨论体会。

学生通过作者生平,自己讨论体悟。

(二)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明确:

(1)对比:

有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也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2)用典:

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

2.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

(三)拓展思考: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

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幻灯片打出下列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老师点拨: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陆游所遭受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的

际遇不是他个人的遭遇。

因此,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象陆游一样的诗人的诗作,他们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

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四)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

明确: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四)探究艺术特点

(1)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南史?

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

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

杜甫“勋业频看镜”杜甫曾用工业未就而揽镜自照。

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用典贴切自然。

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四、课文总结。

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通过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像这篇文章,通过学习我们才会充分理解陆游那种拳拳爱国之情。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及课时跟踪

板书:

书什么

感情基调

首:

恢复中原之志

豪情

颔:

抗金胜利场面

激昂

颈:

壮志未酬之情

沉郁

六、教学反思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律,适时地打出“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这句精妙的话让学生们猜猜看“他是谁?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紧扣题目“书愤”,让学生作出解释并理解题意后,提纲挈领地抛出问题——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

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的环节中来。

三个问题,集中体现了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点。

介绍陆游生平:

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之后引出本诗的写作背景,做到了“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让学生对“文以载道”的观念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打下了基础。

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课外拓展部分应多给学生一些字词的补充,便于疏通文意,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然后点一个问题(问题可以是手法、情感、形象、修辞等)即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应多加引导。

如果在赏析文本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互作补充和修正,然后推出最佳鉴赏进行全班交流,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合作的乐趣。

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素养,一种境界,又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充

满遗憾的艺术,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话,就把它们作为这次反思的结束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