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26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

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次:

停留/停宿;客路:

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

“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

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

⑴次:

停留/停宿;客路:

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随意

(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⑴随意;

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

(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

(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

(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

(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4)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赏析。

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典型的对比写法。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萧瑟凄凉

(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退雁群”: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

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春

;归雁洛阳边

;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C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

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

“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

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C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故答案为: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

(2)C。

【点评】考查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

地名。

②拙:

同“茁”。

③行人:

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

《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

(1)B

(2)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解析】【分析】

(1)本诗写于杜甫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以舟为家,四处漂泊之际,表现了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愁绪。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表现了诗人因不堪回首的往事黯然神伤的心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出了李白在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内心更加烦忧苦闷的心境。

二者心情最接近。

而A项表达的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的豪情,C项是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D项抒发苏轼由打猎激发起来的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故选B。

(2)“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表面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

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故答案为:

⑴B;

⑵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一定结合主题“酒”分析即可读出答案;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9.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________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意思相近即可)

(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

(1)“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冷露”写出中秋月夜凄凉的氛围。

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联想。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的情绪。

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而诗人有感于家人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抒发了作者对家人,对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⑴凄凉(意思相近即可)

⑵“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意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结合诗人的处境和诗歌语言,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

(宋)晃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阴阴:

草木阴阴。

②趁:

追逐。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但它们所写时段有何不同?

(2)两首诗的画线句子写得都很美,请你任选一个画线句子,具体描绘句子表现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1)第一首写晚春;第二首写早春。

(2)示例一:

选择“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一句:

溪中的鹅鸭竟然不知道春天已经离去,它们在清澈的流水中无忧无虑地欢叫着,争先恐后地游来游去,追逐着落在水中的片片桃花。

示例二:

选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似乎在同我们捉迷藏。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春日》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流露了作者爱春(或惜春)之情。

根据“绿交加、翻萍、春去尽、桃花”等词句分析,诗歌描绘晚春景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

根据“草色遥看近却、烟柳”等词句判断是早春景色。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

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要发挥想象准确把握意象来具体描绘。

比如选择“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句:

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比如选择“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一句:

浓浓的树阴下流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绿荫、绿水互相映衬;小雨淅沥,翻动着水面上的浮萍,浮萍摇荡着漂上了浅浅的沙滩。

故答案为:

(1)第一首写晚春;第二首写早春。

(2)示例一:

选择“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一句:

溪中的鹅鸭竟然不知道春天已经离去,它们在清澈的流水中无忧无虑地欢叫着,争先恐后地游来游去,追逐着落在水中的片片桃花。

示例二:

选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似乎在同我们捉迷藏。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春日》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是晚春景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是早春景色。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

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11.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________的五言律诗。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2)C

【解析】【分析】

(1)考查诗歌抒发的情感。

从“客路青山外”、“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等句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思乡之情。

(2)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此两句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题材的把握,注意结合画龙点睛的诗句明确题材。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2.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

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

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不违背季节常理。

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作答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

“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

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

这里的“夏寒”意思是:

夏季感到凉爽。

原因是松树生长得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意思是:

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

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这里主要描写了牛羊自在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

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

⑴不违背季节常理。

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断肠”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吻合。

B.“夕阳西下”照应首句中的“昏”字,点名了时间。

C.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远行图。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

【答案】

(1)形容悲伤到极点

(2)D

【解析】【分析】

(1)翻译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