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49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6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1.1项目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形成新的经济类型。

在新经济时代挑战下,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教学再生产的综合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育是立国之本”,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在数量、规模、质量,都相对滞后,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从而也限制了经济技术的发展,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XX发展规划》提出,我国要在“九五”期间“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院校不断成立,旧的院校在通过改造原有校区,成立新校区等形式进行扩张。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的历史,学校的前身为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分别为原国家化工部和国家建设部所辖高校。

经国家教育部和XX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XX5月组建为南京工业大学,并确定为“十五”期间省重点建设大学。

截至20XX底,组建后的南京工业大学由7个校区组成,校园总面积250公顷,拥有各类建筑物57.6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约2万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多人,学校在职教职工总数2000多人。

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中心,11个省级部级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南京工业大学根据学校现状和发展趋势,“十五”期间将建设化工生物、材料土建、机电控制、经济管理四个学科群,并根据学科涉与的学科领域,下设15个二级学院,51个专业。

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充分挖掘办学潜力,继续保持当前的本科生招生规模,积极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原则,到“十五”期末,在校各类学生人数发展为:

博士生210人,硕士生1990人,公办本科生13700人,民办本科生9800人,专转本科生1500人,在校标准生总数29610人。

而教工人数专职教师需要1740人左右,总数2700人左右。

同时要求建成先进的专业科研院所20个。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南京市江浦县征地1000亩,筹建新校区,按1.2万本科生的教学、生活规模完成了1000亩地的规划,并在1997-20XX间完成了约20万平方米的教学与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入区学生1.16万人。

根据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趋势和地理位置、现有功能,江浦校区定位为学校本科生教学基地,同时兼顾部分研究生教学、科研、高校技术企业孵化、行政办公、对外服务功能。

规模可满足22000名本科生,1000名研究生,1400名专职教师和800名行政后勤服务人员的学习生活需要。

并满足10个科研院所,若干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生产和对外的会务、体育服务功能。

1.2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校园总体规划

建设规模:

这次规划总用地包括一、二期用地红线范围内面积,并预规划三期发展用地,规划重点为二期红线范围内用地,并对校园整体作出整体化的规划。

新校区一、二期占地总面积约203.2公顷(以最终测绘数据为准),三期发展用地约12.3公顷。

其中一期用地约63.5公顷,二期用地约139.7公顷。

总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左右。

(其中原有建成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

新建生活配套区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

)教学规模按23000人考虑。

(注:

因校区地形复杂,按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规划设计指标,可建设用地面积未能满足校区的教学规模要求。

因此,应校方要求,把西北角意向中的三期用地中的12.3公顷,用作学生宿舍区的运动用地和少部分宿舍建设用地,并作为这次规划中的预留发展用地。

因此,在经济技术指标统计中,我们把三期预留发展用地中的球场、宿舍纳入校园的整体之中统一进行统计。

1.2.3设计内容:

新校区总体规划,道路规划,综合管线规划,竖向规划,绿化景观规划等。

1.3设计依据: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

苏计投资发(2001)901号《关于南京工业大学扩建江浦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XX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南京工业大学征地建设新校区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

南京工业大学新校区土地灾害性评估报告

南京工业大学新校区拟建和已建校舍一览表

1.3.7南京工业大学原1000亩用地规划建设情况

1.3.8南京工业大学学科设置一览表

1.3.9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原1000亩用地规划情况图

1.3.10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3000亩用地红线图

1.3.11(95)建标字第333号文件有关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1.3.12规划投标方案修改意见

1.4区域现状条件分析

区位

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南京都市圈布局,城市建设的重点将有计划地逐步向外围城镇转移,浦口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水陆交通枢纽,作为都市圈的江北中心,而临近的珠江成为江浦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学城、南京通向皖北的门户。

而根据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未来的浦口区被定位成一个科学城,区内的生态景观要素还将形成南京的度假休闲基地以与城市副中心,成为南京对苏北、XX辐射的江北门户。

以生态廊道为界线,规划区内被分成中心组团、高新组团、大学组团、桥北组团、浦口组团、珠江组团、七里河组团以与城南组团等8个组团。

大学组团以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为基础,形成以科研教育为主的大学组团,吸引更多的大学进入,并为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预留未来的发展空间。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所在地江浦县,北靠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东南与南京市区隔江相望。

江浦县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发达,人文荟萃,发展前景广阔。

江浦校区位选址于南京市江浦大学城,前临长江,背靠国家级森林公园—老山,312国道(宁合工路入口处)从门前穿过,距南京市中心仅18公里。

周边已有海军工程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区内共有13所大中专院校45000名学生落户该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交通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位于浦口区珠江镇东侧,与市区隔江相望,距南京长江大桥10公里、规划中的南京长江大桥8公里。

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宽广通达的312国道从门前穿过,浦乌公路在校园大门前交叉,北面有40米宽的浦口区二环城市化干道。

根据新的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在与主城的沟通上,浦口区将积极建设纬三路过江隧道;地铁3号线结合京沪高速铁路过江隧道进入浦口区,连接浦口、主城和东山;地铁4号线经过纬三路过江隧道进入浦口区;江北轻轨线将把珠江镇、江北大学园区、浦口副中心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些都将进一步加强江浦校区的对外联系。

自然条件

(1)气候

江浦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气候区。

年日照时数:

2008hh,年平均温度:

15.4℃,年平均风速:

2.6m/s,年平均相对湿度:

77%%,年平均降水量:

1067mm,无霜期:

227d。

夏季主导风向为偏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2)地质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规划用地范围内属于老山山脉丘陵地带,用地大致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不足1000米。

整个校园地形非常复杂,地势呈南低北高。

高程10米至60米,老山的余脉呈叶脉状从西北侧伸入用地,直达用地东南角,建设用地分为多座小丘陵分隔的多道冲积地,主要分布在主山脉的东北侧与西南侧,而且起伏较大,用地比较零散,局部还有冲积沟和水库。

(见地形分析图)从坡度分析可知,主山脉东侧用地零碎,坡度较大;西侧虽然高程比较高,但是相对高差比较小,坡度比较缓,有相对较大、较完整的可建设用地。

(见地形坡度分析图)

工程地质大致分三类:

Ⅰ类为岗地工程地质区;Ⅱ类为岗地间凹地工程地质区;Ⅲ类为长江漫滩工程地质区。

岗地表大多为黄土覆盖,岗间凹地主要为次生土与淤质土,其底为白垩系浦口组砂砾岩。

各地质层的地基承载力为:

A:

淤质粉质粘土FK=80-90Kpa

B:

粉质粘土(含卵砾石)FK=200-260Kpa

C:

强风化泥岩FK=400Kpa

D:

中风化泥岩FK=1800Kpa

(3)生态环境

 江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8摄氏度,平均日照2008小时,年降水量1025毫米,绿化率达43%。

全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贯穿县境绵延百里的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2万亩,树木葱郁,生机盎然。

经检测,县城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好,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为100%,地下水质达国家三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0分贝。

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江浦自然风光优美,生态景观资源丰富,有一代草圣林散之、汤泉十里温泉带、绵延百里老山、惠济寺千年古银杏、山涧万只白鹭、十万亩国家级森林公园,以与白马湖、狮子岭、天井洞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温泉资源尤其丰富,日流量高达6500吨。

基地现状条件分析

基地分析图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选址于南京市浦江大学城,与国家级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毗邻。

前临长江,北倚国家级森林公园,东靠珍珠泉风景区,西邻海军工程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东南与市区隔江相望,距南京长江大桥10公里、规划中的南京长江三桥8公里。

宽广通达的312国道从门前穿过,规划用地面积200公顷。

教学规模为22000名本科生,1000名研究生。

这次规划的范围包括新征的2000多亩和原有的1000亩地,使新区规划与原有建筑有机融合,形成布局合理、互相联系地校园规划,近期建成的建筑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注:

原有1000亩用地现状建筑、道路分布见规划地段现状图,不属于本次规划设计范围。

二期规划中的新建学生宿舍区以与教工住宅区,其具体详细规划由甲方指定的设计单位进行具体的建筑布置与定位,本单位只负责总体布局规划和协调设计工作。

用地内分布于高压线下与附近的部分现状建筑,经检测均位于安全距离外。

新建教工区与学生区部分靠近高压线的建筑由单体设计单位规划定位,并由校方检测确认处于安全区内才能设计施工。

江浦校区地处老山脚下丘陵地带,呈不规划长方形,南北长约2220米,东西宽约920米。

地势呈南低北高,高程10米至60米,校园为多座小丘陵分隔的多道冲积地,起伏较大,用地比较零散。

整个校园地形较复杂。

中区和北区之间有两条110KV高压线横穿而过。

基地内可建设用地不多,按原定的教学规模用地将比较紧张。

现状山地树木茂盛,品种繁多,山虽不大,树不参天,但整体绿化植被较好,空气清新,且山形自然生动,为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是理想的建校地址。

同时,一期已建成的校区虽然功能分区明确,但是整体结构松散,校园氛围较弱。

江浦校区基地面积大,地形变化复杂,还要兼顾原有建成校区,这都对设计工作与施工都带来极大的困难。

如何加强旧区气氛,整合一期与二期校园规划,并考虑三期预留发展用地,融合新区规划与原有建筑,使校园成为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统一整体,也成为我们设计中的主要矛盾。

我们把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规划的主要矛盾归结于以下几点:

如何解决地形复杂的大型校园的分区与交通联系问题;如何使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并利用地形创造校园特色;如何整合新旧校区,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二章规划原则和总构思

2.1规划原则

考虑到该项目的建设目标、功能、用途、原有校区现状条件、与建设基地的地形地势、周边环境等因素,结合当地有关部门的建设要求和建设标准,确定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新校区总体规划的规划原则如下:

1.现代化校园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

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

规划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信息化校园

以所处时代特征为指导:

总体布局采用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细胞模式系统化布局。

改善各专业封闭独立的传统布局,以整体集中,个体独立的方式既满足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满足各局部功能相对独立的要求。

3.生态化校园

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塘、小溪、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并在单体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

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体现校园花园化、生态化。

4.地域化校园

综合南京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建设上体现江南园林建筑所独具的风貌,在延续江南当地传统建筑与园林文脉的同时,以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融合。

5.园林化校园

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学院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6.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不同尽现有资源,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

采用动态发展原理进行规划,制定利于扩展、具有弹性的校园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行性,整合新旧校区规划,做到近远期结合,而且注重节约用地,给远期发展留有余地,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校区基地环境

2.2总体构思

2.2.1以舒适步行尺度为依据的多中心布局

用地南北长约2220米,东西宽约920米,从用地的南端步行到北端需要超过半个小时。

在这样一个大尺度的校园社区中,采取复合式的功能分区,形成多中心的布局,能较好解决大尺度校园的使用与联系问题。

规划方案以人本原则为指导,以步行尺度为基准,强调完整而有序的外部空间。

在指状山脉的西麓布置有两个教学簇群和三个学生生活簇群,而在东侧分别布置了教工生活簇群,运动中心簇群和科技园簇群。

这样学生生活与教学用房之间不会被主山脉分隔,联系相对紧密。

建筑统一在联系紧密,步行可达的领域内。

街区布局紧凑,形成网络,创造密度适宜,尺度亲切的簇群式建筑空间。

簇群中心之间通过步行为主的联系轴线,形成联系紧密的多中心结构。

同时,多中心的规划布局,也为整合新旧校区成为完整统一的整体奠定了基础。

2.2.2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多中心布局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日益网络化、资讯化的今天,教育的内涵与方式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的教育从以往单一的由老师向学生灌输,变为更强调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

校园内教学的场所也由课堂向课外扩展,室外场所、生活空间都将成为师生思辩交流的场所,这些理念都应在规划设计中有所体现。

规划方案中教学簇群与生活簇群分布与曲水流殇步行带两侧的绿野之中,形成了生活区与教学区平行布置的模式,这种模式复合了教学与生活完全融合的传统书院模式和纯粹功能分区的中小型校园模式。

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有较长的线性界面,使两区之间有充分的对话和交往关系。

既有明确功能分区,又有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与生活是并重的,学生能方便往返于两区,又能享有途中优美的生态景观。

2.2.3簇群式发展的生态校园

各建筑组团成簇群式的发展,各簇团有各自的中心与步行系统,形成相对独立高效运作的系统。

同时建筑分布于山脉两侧生态绿野中呈簇群式的布局,采用散点式自由灵活式布置,以镶嵌于山林的院落式布局来营造现代大学的书院气息,从而形成了自由形态为主,建筑分布在山体与水体之间的总体布局,使各建筑组团对基地内的生态空间有最大的接触面积,实现建筑与环境最大程度的融合。

2.2.4以山水为校园环境的主体结构的生态校园

校园基地北面紧邻老山国家森林公园,老山的余脉从西北面伸入基地,从中央南北贯穿整个校园,是校园生态景观中的主导要素。

其原生的生态环境对校园的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山清水秀成为基地的最大特色。

而且,它区别于许多校园中营造的孤立的绿化,它是与基地外生态环境连成一体的连续的生态脉络,是一个开放、连续的生态系统。

因此,我们以生态优先原则为指导,在构思中将生态系统与方案中的空间系统、道路系统等要素统一考虑,力求在保持完整的生态系统的同时,取得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

新校园的建设,必然给原生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同时,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环境亦对校园的空间环境产生强烈的作用。

在充分尊重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建筑采用散点式自由灵活式布置,以镶嵌于山林的院落式布局来营造现代大学的书院气息。

山体在基地内成指状渗透的势态,水体与山体成反向渗透的关系,我们在山水之间布置建筑空间,各簇团均形成背山面水的环境,实现建筑与生态空间的最大程度融合。

2.2.5兼顾分期实施和社会化要求校园规划

动态设计——基于校园规模与基地特征,摒弃简单的几何构图平面,令新旧校区有机融合。

在创造复合公共空间同时为将来校园建筑提供脉络与肌理。

分期实施——簇群化、组团化的布局,为整合新旧校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布局奠定了基础。

而建筑平面则采用统一的结构模数,为适应将来功能调整,学科发展提供了灵活性和可能性。

而且,组团化、网络化的结构,满足了智能化设施的要求,使江浦校区成为智能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社会化要求——向社会开放的功能组团如体育中心区、科技园区等布置在邻街的用地。

在校区门口、环路之侧设置足够的停车场,并在教学与宿舍建筑的局部架空设半地下停车场,满足内、外人流的停车要求。

 

第三章用地布局

3.1用地布局原则

1、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产学研生活的要求,并留有一定发展余地。

整合新旧校区,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2、解决地形复杂的大型校园的分区与交通联系问题,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联系,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短捷。

3、校区建筑布置应考虑总体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使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并利用地形创造校园特色。

3.2总平面布局

根据大学特点,遵照有关布置原则,结合地块特征进行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总平面布置。

校园以舒适的步行尺度为依据,以山水为结构,形成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多中心布局,各中心用步行系统与外圈环型道路把整个校园联成一个整体:

合理选择入口,使校园与城市联网。

改造原312国道上入口,通过在原校前区增补建筑,增加校前空间校园氛围。

同时将体育中心放在东南角,更好实现体育设施与社会共享,将科技园区布置在山麓东侧,紧邻城市大道路,与城市方便联系。

尊重原有校园建筑,形成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多中心布局。

通过在旧教学区增建科研院所等建筑,形成两个教学科研簇群,加强了校园的氛围。

在中央生态公园两侧形成教学簇群,并改造原山坡公寓成专家研究楼群,就这样形成四个教学科研簇群与四个生活簇群平行布置的格局。

同时根据大学自身要求,形成多边的学生宿舍区-教学区-运动区的品字形结构,很好地满足了大学本身功能要求。

功能分区保留了校园中间山脉的生态绿化格局,在山脉两侧的山谷分别布置了教学区,宿舍区,教工区,校前区,科技园区,体育中心区等几部分。

校园中心保留有大片的生态林区,使之成为校园的景观特色,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

同时校区内有关功能区相应预留部分用地,作为学校远景发展备用地。

3.3功能布局

整个校园以山水为主体,分别布置了多中心的教学区,宿舍区,校前区、体育运动区等几部分。

1.校前区:

沿南面道路布置,入口正对的大片景观树林,形成山地校区独有的幽静氛围。

西侧布置了行政中心,与会议接待中心。

大面积停车场的设置可控制车流穿入校区。

2.教学中心区:

由原有的教学区和新建的两个教学科研区组成。

位于基地的中部,从南到北依次布置。

与学生宿舍区、校前区直接联系。

整个教学区置于“山水相抱,水绕山行”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依山就势布置,将自然景观引入教学区,使自然与建筑相互交融、渗透。

3.学生宿舍区:

位于基地的西面山谷中的平缓地带,与教学中心区隔水相望。

两者成平行布置,学生课余方便往返于教学与生活空间。

同时,学生宿舍区的景观营造也通过改造原有的植被和水塘,致力于创造优美的室外交往空间,使生活场所也成为陶冶性情的第二课堂。

4.体育运动区:

因为基地用地条件复杂,运动区规划根据校区原有体育场所分布情况、基地地形条件和社会化要求等,分南侧临近国道的东西两区,和西北角的位于三期用地一个区组成。

主要的体育中心靠近城市道路,由南入口与之相连,可向城市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体育中心由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组成,三个建筑分布于两侧山头形成的山谷之中,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校园的标志空间。

其余分散运动场地布置在学生宿舍附近,方便使用。

5.实习基地与产业孵化区:

山脉的东面低地主要作为学校实习基地和高新产业孵化基地的预留发展用地,既有山体阻隔对教学中心区的影响,又有对外部的方便联系。

6.教工住宅区:

位于山脉的东北侧的谷地之中,周边有保留优美的林地,中央有成指状渗透的水塘,景色宜人。

教工区生活设施完备,独立成区,通过规划中的穿山隧道,又和教学区联系方便。

7.中央山顶生态林区

老山余脉从西北面伸入基地,从中央南北贯穿整个校园,是校园生态景观中的主导要素。

它是与基地外生态环境连成一体的连续的生态脉络,是一个开放、连续的生态系统。

规划以生态优先原则为指导,保留其在校园中心的生态林区并连成系统,设计为可游玩的生态公园,充分发挥它在校园中的生态环境效益。

第四章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

4.1空间组织

规划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校园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1)层层生长

以山顶生态公园为主导,以山谷中央的曲水景观步行带组成第一层次公共交往空间,整合新旧两个教学中心,并从中生出由教学楼与居住单元组成的大组团间的第二层次空间,然后再生成建筑单体内部的第三层次半公共空间,从而形成树干式的丰富的多变又井然有序的校园交往空间体系。

(2)空间序列

中央空间序列为入口景观生态林——原有教学建筑群——系列广场(右边是教学楼群左边为水景园林)——曲水步行带组成的广场系列——书声溢谷广场和依山跌级而建的图书馆——绕过图书馆,第二教学和试验楼群便绕山而行,分布于“鲫鱼背”状的保留林地两侧,建筑物依山而建,融于绿化环境之中。

(3)多样复合

A、尺度与氛围的对比——教学建筑广场形式规整,体现学术的理性和秩序;曲水步行轴和水景园林轴则或亲水平台,或临水亭榭,或小桥流水,尺度亲切宜人。

山顶生态林如自然的山野公园,处处湖光山色、绿树成林,浪漫动人。

B、开合收放——通过建筑与绿化的不同围合与线性联系轴对不同区域的穿越,塑造变化多端的公共空间。

4.2景观特色

1、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现状山地树木茂盛,品种繁多,山虽不大,树不参天,但整体绿化植被较好,空气清新,且山形自然生动,还有连绵成片的低洼地,水塘,为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与此,我们在江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中,以山水环抱作为校园环境的主题,尽可能地保护基地现状的生态系统,形成水绕山行,绿树成荫的生态环境和校园景观。

建筑分布于山脉两侧生态绿野中呈簇群式的布局,采用散点式自由灵活式布置,以镶嵌于山林的院落式布局来营造现代大学的书院气息,从而形成了自由形态为主,建筑分布在山体与水体之间的总体布局。

山体在基地内成指状渗透的势态,水体与山体成反向渗透的关系,我们在山水之间布置建筑空间,各簇团均形成背山面水的优美环境。

同时,建筑空间与生态空间在形态上形成一种指状互补咬合的关系,既保护了原生的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建筑与生态空间的最大程度融合。

2、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第一层次园林空间

形成以连续的生态脉络为骨架,活体水面为系带的生态自然公园,山丘与绿岛为师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休息,交往场所。

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手法,将严谨规则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疏密有致。

第二层次园林空间

教学中心区的中央广场采用理性规整的处理手法,形成传统校园中的仪式性空间,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