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6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其性质发生了改变。

教学重点:

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蜡烛、石灰水、酒精灯、烧杯、白瓷碗、白糖等等。

预习要求:

阅读课本30到32页,初步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同学们,大自然中的东西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得见,但是有些变化,我们用眼睛不能直接看见。

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列举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

2、刚才同学们讲了许多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不过,大家举的大多数是有生命的物质发生的变化,那么没有生命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如果会,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进行研究。

3、板书课题:

1、蜡烛的变化

二、引导学生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

1、教师出示一支蜡烛,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蜡烛有哪些特点吗?

学生交流蜡烛的特点。

2、教师把蜡烛放在器皿中加热,加热之后,给学生看一看,用牙签戳一戳,再放在一边冷却,冷却之后,再引导学生看一看并用手摸一摸。

3、引导学生说一说,蜡烛加热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冷却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蜡烛加热的时候会慢慢变软,再变成液体,冷却之后又会慢慢变硬,成为固体。

三、认识蜡烛的化学变化

1、教师引导: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关于蜡烛的小实验

2、学生看一看课本第30页下面的蜡烛燃烧的小实验,了解这个实验的方法及步骤。

3、教师强调这个实验的注意点:

注意不要用手直接触摸烧杯,防止烫手。

实验的时候用两只烧杯,在其中一只烧杯的内壁涂上石灰水。

4、学生分小组做这个实验,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实验情况,特别注意实验中的安全。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把教师刚才做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做的蜡烛燃烧的实验进行比较,看一看两次实验产生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

6、教师小结:

刚才老师做的那个实验,是把蜡烛加热,在这个过程中,蜡烛仅仅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不过,大家刚才自己动手做的蜡烛燃烧的实验,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蜡烛燃烧了,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蜡烛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因此,这两种变化是完全不同的。

7、出示课本31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自由的读一读,了解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比如蜡烛受热融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四、辨析物质的两种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物质的两种变化

1、出示课本第31页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的辨别一下,这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学生看一看这几幅插图,并且与同桌交流一下这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注意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这方面去加以区分。

3、全班交流讨论:

物理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和铁水变钢锭,这两种仅仅是物质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树叶颜色变化、火柴燃烧、盐酸滴在石灰石上,这些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它的性质改变了。

五、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进一步区分物质的两种变化

1、引导学生看一看课本第32页的六个活动,再与同桌商量商量,选择其中的1到2个活动动手做一做,边做边思考这个活动属于哪一种变化?

为什么属于这一类变化?

2、学生选择1到2个活动,与同桌合作动手做一做,边做边思考:

他们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变化。

3、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的活动,特别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安全。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一说它们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变化。

压扁饮料罐和将白糖加热至融化,这两个活动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它们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性质没有改变;其余的四个活动都产生了新的物质,物体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化学变化。

六、课堂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了物质的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变化,仅仅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而另一类是化学变化,物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动手做一做课本第32页剩下来的几个活动,同时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变化。

2、铁钉生锈了

教学目标:

1、了解铁锈与铁的不同之处,知道铁锈是铁发生化学变化后变成的新物质。

2、能设计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全面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并能将研究的结果运用于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中。

教学重点:

研究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

生锈的铁钉、没有生锈的铁钉、水杯、水、植物油等等。

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课本第33页到35页的内容,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生锈的东西,大家看到过哪些生锈的东西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生锈的铁制品。

2、教师出示生锈的铁钉和没有生锈的铁钉,引导学生看一看,比一比,生锈的和没有生锈的铁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颜色、绣的形状、体积等方面进行比较。

3、教师小结:

铁制品生锈的部分,叫铁锈,它是暗红色疏松的物质,容易剥落,它是一种新的物质,一块铁完全生锈之后,体积可以胀大8倍,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使铁烂得更快,铁锈是人们不希望得到的东西。

今天,我们以铁钉为例,研究铁钉生锈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4、板书课题:

2、铁钉生锈了

二、设计实验方案,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

1、同学们,你们认为铁钉生锈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铁钉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测,教师相机引导:

A、铁钉生锈与水有关。

B、把铁钉放在盐水中,更容易生锈。

C、铁钉暴露在空气中也容易生锈。

……

3、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相机出示课本第34页下方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认真读一读,并告诉学生可以借鉴这个实验方案,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同小组的同学要合作,讨论交流,设计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

(2)各小组展示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全班交流评价,看一看这些方案是否合理。

教师从中选出比较合理的优秀的实验方案,引导其他小组借鉴借鉴。

(3)各小组完善本小组的实验方案。

4、实验验证,教师提示:

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几天乃至一周的时间,这就需要同学们坚持不懈,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同学之间还要经常交流。

(此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引导学生课后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到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再来交流。

三、交流实验结果,分析铁钉生锈的原因。

1、学生汇报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讨论铁钉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铁钉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生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2、出示课本第35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进一步了解铁钉生锈的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铁钉生锈的原因,并且相机补充:

铁接触酸、碱、盐等物品,也容易生锈。

四、探讨防止生锈的方法

1、铁制品非常容易生锈,这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事情。

现在我们知道了铁容易生锈的原因,那么该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2、出示课本第35页上面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且想一想,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

3、全班交流讨论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

一、擦去水分;二、在铁制品的表面覆盖一层搪瓷;

三、加入其它的物质,把铁制品制成不锈钢;

四、在铁制品的外面镀上不容易生锈的金属;

五、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油漆。

4、教师继续引导:

除了书上介绍的这几种方法之外,你还知道哪些防锈的办法?

5、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防锈的方法很多,不过常见的防锈办法还是擦干、喷漆、涂沥青、加覆盖膜、电镀等,不锈钢也能防锈,是因为在铁里面添加了其他的金属。

五、巩固应用

1、教师设计情境题:

(一)小明新买了一辆自行车,不过他担心时间长了自行车会生锈,你能帮他想一想防止自行车生锈的办法吗?

(二)厨房里面的菜刀、铁锅经常容易生锈,妈妈为此很烦恼,请你向妈妈介绍几个防止菜刀、铁锅生锈的办法。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六、课后延伸

观察家中的金属制品,研究人们是怎样防止铁制品生锈的。

3、变色花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可以分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两大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分别有哪些。

2、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学会用紫甘蓝、温水、塑料袋、烧杯等材料自制蔬菜指示剂,并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

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

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纸花、碱水、紫甘蓝汁、白醋以及制作紫甘蓝指示剂的一些用品。

预习要求:

阅读课本36到38页的内容,初步了解物质可以分为酸性和碱性物质两大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自制的纸花:

同学们,这是老师课前制作的一朵纸花,大家可不要小瞧这朵普通的纸花。

下面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2、教师在这朵纸花上喷上一点水。

(说明:

这种水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一些紫甘蓝汁水。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朵纸花慢慢发生变化的过程。

4、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预设:

这朵花会变颜色,这太神奇了!

这朵花为什么会变色呢?

难道是喷的水里面有秘密?

还是这朵花上面有秘密?

……

5、教师揭示纸花变色的秘密:

其实,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分别用白醋和碱水浸泡了这朵纸花的花瓣和花叶,老师刚才喷的水也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紫甘蓝的汁水。

同学们,老师做的这个实验有趣吧,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二、学生实验,揭开纸花变色的秘密

1、学生实验,教师引导:

2、实验材料:

教师提醒:

现在,大家面前有两个杯子,一个杯子里面装的是白醋,大家可以闻一闻有酸味;一个杯子里面装的是碱水;旁边滴管里面的就是紫甘蓝的汁水。

3、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把紫甘蓝的汁水分别滴入装有白醋和碱水的小烧杯中,仔细看一看,两个小烧杯中的白醋和碱水分别有什么变化

4、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5、教师引导并小结:

像白醋一样,能够使紫甘蓝的汁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

像碱水一样,使紫甘蓝的汁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紫甘蓝的汁水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中能够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人们就把像紫甘蓝汁水这样的物质称之为指示剂,这种指示剂是用来辨别物质的酸碱性的。

6、学生揭开纸花变色的秘密。

7、教师再次强调:

滴入紫甘蓝的汁水会变红的物质叫酸性物质,而滴入紫甘蓝的汁水而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

三、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1、在我们生活当中,吃的用的有很多的物质,那么这些物质究竟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质的酸碱性。

2、出示课本第37页上面的四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几幅图,再读一读图旁边的文字,了解这些物质的酸碱性。

橙子、西红柿、蔬菜都是酸性物质,而做面包用的小苏打、施肥用的化肥、家里面用的洗洁精、清洁剂等等,大多数是碱性物质。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

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两类物质。

如果你有过呕吐的经历,你就会感到胃里有酸水,当你剧烈运动的时候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你的胃里和肌肉中产生了酸性物质;当你吃未熟透的柿子的时候,会感到嘴里面涩涩的,你用肥皂洗手的时候会有滑腻的感觉,那是因为柿子和肥皂里面含有碱性物质。

四、用紫甘蓝做试剂

1、同学们,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两类物质,除了我们熟悉的一些物质,我们知道他究竟是碱性物质还是酸性物质,而其他的很多物质我们都不能确定它究竟是碱性物质还是酸性物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使用指示剂来鉴定。

而我们经常使用的指示剂就是紫甘蓝指示剂。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做一做紫甘蓝试剂。

2、教师出示活动所需的材料:

紫甘蓝、温水、塑料袋、烧杯。

3、引导学生看一看37页下面两幅图和38页上面两幅图,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一下做紫甘蓝试剂的方法及步骤。

4、教师强调制作紫甘蓝试剂要领:

在选择紫甘蓝的时候,我们要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紫甘蓝叶子要撕得越小越好。

用手反复揉搓紫甘蓝的叶片时,动作要轻一点,不要把塑料袋弄破。

揉搓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

5、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紫甘蓝试剂。

教师巡视,适当的做一些指导。

6、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紫甘蓝试剂。

7、用自制的紫甘蓝试剂检测身边的物质。

8、各小组成员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物质拿出来,分别用紫甘蓝试剂一一检测,并做好检测记录。

9、学生交流汇报检测的结果,教师小结:

我们自制的指示剂,只能初步鉴别物质的酸碱性,要想准确的鉴别物质的酸碱度,还要用其他的指示剂,如ph试纸、试剂等等。

五、鉴别物质的酸碱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课本第38页下面的一幅图以及旁边的一段文字。

2、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鉴别物质的酸碱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师小结: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课后的时候留心观察,做一个有心人。

4、洗衣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洗涤剂,洗涤效果存在着差异,明白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知道肥皂去油污的原理。

2、能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

3、通过请教大人、与家长交流、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日常生活中去污迹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会做洗涤用品去污实验,了解不同的污迹需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

教学难点:

能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

教学准备:

烧杯、洗衣粉、肥皂粉、弄脏的布条、自来水。

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课本39页、40页的内容,初步了解不同的洗涤剂,其洗涤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平时我们衣服上经常会沾上各种脏东西,比如说油渍、菜汁、果汁、墨汁、血渍等等。

衣服上弄上这些东西之后,妈妈是怎么帮我们去除的?

学生交流汇报。

2、其实去除衣服上的污渍,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洗衣服的学问,研究一下不同的洗涤剂,其效果怎么样?

3、板书课题:

4、洗衣服的学问

二、探究不同的洗涤剂,其洗涤效果存在着差异

1、既然不同的洗涤剂,洗涤效果存在着差异,那么哪一种脏东西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效果比较好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2、教师出示5根布条,布条上分别沾上了油污、菜汁、果汁、墨汁、血渍、颜料。

3、引导:

这些布条上面分别粘上了油污、菜汁、果汁、墨汁、血渍、颜料,该用什么洗涤剂去清洗这些东西,效果才比较好呢?

4、学生分小组讨论,把本小组的猜想填写在课本第40页上面的两个表格中。

5、教师特别引导学生注意,研究哪种洗涤用品去污能力最强的几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同学们要重点考虑如何控制变量。

6、学生交流讨论该如何控制变量,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在这个实验中,用水量有一样多,污物大小一样大,洗的时间要一样长,用的力要一样大,洗涤剂的用量要一样多,不同的是洗涤剂的品种不同,得出来的实验效果才更加的合理。

7、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特别引导学生注意保持其中不变的量,要控制好变量。

8、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同学们找到了去除各种污物的最佳洗涤用品,看来,不同的洗涤用品去污的能力是不相同的。

三、了解洗涤剂去污的原理

1、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污物是怎么去除的吗?

你们了解其中的原理吗?

2、出示课本第40页的下面一段文字及两幅图,引导学生读一读文字,再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了解污物去除的化学原理。

3、教师小结:

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就可以洗干净,这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

在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了油水交融的污水了。

随着多次的漂洗、拧干,衣服也就干净了。

虽然各种污物的成分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与合适的洗涤用品发生反应,就能被洗干净。

四、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回家帮妈妈选择合适的衣物洗涤剂去洗洗衣服,看看效果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