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90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诸葛亮看忠诚勤政的文化内涵Word文档格式.docx

忠诚,是诸葛亮一生的做人准则,他在《兵要》一文中说“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

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是说一个人的忠诚好比鱼和水的关系,鱼没有水就会死,人如果没有忠诚的思想观念,就会变得凶残,没有人性。

他还说: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诸葛亮《察疑第五》),简短的四句话,就把世间的忠诚比喻的十分贴切。

 

 

1、佐先主忠诚不二。

自从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山以后,就一直鞍前马后、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辅佐。

尽管刘备当时势力单薄,还没有立足之地,又被曹操追的弃新野、奔樊城、败当阳、逃夏口,东奔西走,狼狈不堪,但诸葛亮从来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和怨言,始终忠诚不二的跟随刘备,不离不弃,为刘备出谋划策,携手共度难关,帮助刘备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终于使刘备一步步的转危为安,势力扩大,设坛称王,成为可以与曹操和孙权对峙鼎力的强大诸侯,最后在成都立国称帝,割据一方。

章武三年(223)四月二十四日,昭烈皇帝刘备病死在白帝城(重庆市奉节县)的永安宫。

临终前,刘备诏诸葛亮、李严等托付后事时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见,《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邦定国,一定可以成就大事。

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

如果他没有才干,干不了,你就可以亲自夺取皇位。

当时,诸葛亮一听,立即跪地叩头,而且痛哭流涕的说: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见诸葛亮《泣答皇帝托孤》)。

诸葛亮说,我一定会竭尽全部的力量,报效我忠贞的气节,直到我死为止!

刘备被诸葛亮深深的感动了,他老泪纵横,当面给他的儿子刘禅、刘永、刘理交代,要他们今后一定要“父事丞相”,把诸葛亮当做父亲一样尊敬。

后来十二年的事实证明,诸葛亮到病死在五丈原北伐前线,都一直在忠诚的辅佐后主刘禅,从来没有丝毫的不忠行为。

为此,东吴太子太傅张温曾经评价说:

“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见《三国志·

吴书·

张温传》)。

象诸葛亮这样忠贞不二、肝胆相照的感人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

2、辅后主专权不越位。

后主刘禅即位以后,只有十七岁,根本没有实际能力管理国家,朝廷一切大事不得不都由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来处理君王的事情。

当初,由于刘备率蜀汉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而在夷陵之战惨败,使蜀汉国力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东吴孙权与蜀汉的联盟关系因为刘备的伐吴而彻底决裂,破坏了原来诸葛亮苦心经营多年的“孙、刘联盟”战线,迫使东吴不得不给曹魏称臣,开始对蜀汉政权虎视眈眈。

恰在此时,国内的西南少数民族首领高定、朱褒、雍闿、孟获等又乘机纷纷叛乱,烽烟四起,他们攻城略地,残杀汉人官员,人心惶惶,蜀汉政权堪称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因此,诸葛亮迅速派遣邓芝为使者恢复孙、刘联盟,解除外来压力,回过头来,又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平叛,坚决镇压西南地区叛乱首犯高定、雍闿和朱褒,同时对威信较高的孟获,采取了“攻心为上”的怀柔政策,进行七纵七擒,孟获不得不十分佩服的对诸葛亮说: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见《三国志·

诸葛亮传》),从而彻底征服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叛乱,安定南方。

彻底解除了内忧外患的局面后,诸葛亮又全力以赴的处理内政。

诸葛亮在处理内政时,无论是国计民生、官员升迁、降职或者是赏罚,他都事事与大臣们商议,向后主刘禅请示汇报,做到了忠于职守,公正廉明,根本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和政治野心,无论做任何事情,他从来都不会越位。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的忠诚、勤政、廉洁思想和行为,不但被后主认可和信任,而且被朝廷官员和老百姓尊重敬仰,真正做到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见,《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子》)。

当时人评价说:

“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见《三国志·

邓芝传》)。

就连被诸葛亮亲自处理过的马谡、李严、廖立、向朗等人,都很服气,根本不怨恨诸葛亮。

诸葛亮死后,有的人还失声痛哭,认为再也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而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了。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在当时影响之大。

为此,蜀汉蜀郡太守杨洪评价诸葛亮说:

“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见《三国志·

杨洪传》)。

象诸葛亮这样忠君敬业而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人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是中华民族忠诚的楷模。

二、勤政的榜样

勤政一词,最早见于晋人成公绥(231—271)的《贤明颂》,文中说:

“王用勤政,万国以虔。

”成公绥是魏末和西晋初年的博士,历任中书郎,很有才华。

由于当时的皇帝司马炎能够勤于政事,所以,他写书歌颂司马炎是贤明的君主,其他国家都会虔诚的来归属朝贡。

勤政,就是指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

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历来被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所提倡,也为儒家思想所肯定,同时也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

诸葛亮自从出山辅佐刘备以来,就一直忠心耿耿、勤政敬业的为刘备和后来的蜀汉帝业勤奋做事,归纳起来,他一生中的勤政业绩有以下几个突出方面:

1、安民为本。

诸葛亮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见《尚书》)的道理,因此,他说“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见《又称蒋琬》)。

他认为,政治工作首先要以安抚老百姓为根本要务,不要去作虚假的表面工作。

因此,他在益州作军师时,就十分重视水利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办事,解决民生问题。

当时,他自力更生发展蜀锦丝绸业和煮盐,成为当时益州重要的经济来源。

做了蜀汉丞相以后,他更加重视国计民生大事。

首先,他派3000士兵长期驻守在都江堰,维护和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的生活利益。

南征时期,他给西南少数民族带去了汉民族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至今西南各民族都还在怀念诸葛亮,说诸葛亮当年教他们盖房子。

教他们种地,还教他们做漂亮的衣服和帽子。

北伐期间,诸葛亮又让军队治理汉江,发动群众,因地制宜修建堰、塘水库设施,防止旱、涝灾害。

同时,又因地制宜开创冬水田,帮助老百姓种地,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军队军需,造福汉中人民。

七十年代以来,勉县蜀汉墓葬出土的陶水塘、坡池、冬水田和持偛俑模型等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见郭清华《论勉县出土的三国文物》文博,1994年第三期)。

即便是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垒的百余天中,他还让军士轮流与当地老百姓一起种地。

他说:

“唯劝农业,无夺其时。

唯薄赋敛,无进民财”,做到“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秋有余粮,以给不足”(见《诸葛亮集·

治人》)。

2、举贤任能。

诸葛亮说:

“治国犹若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治身,举贤求安”(见《诸葛亮集·

举措》)。

他把治国举贤和养身做了形象的比喻,充分认识到成大事必须用贤才的道理。

“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

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

他又说“为人择官者,乱;

为官择人者,治”(见《举措第七》)。

他认为,修建房屋必须用直木为柱子才能够坚固,辅佐必须用品格端正的人士才能够为贤良。

真正的好木料出于大森林,真正的人才不但出于下面,而且都有特点和个性。

选择人才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不能够因人而设位置。

不然,就要出乱子。

按照这些标准,诸葛亮先后破格提拔了蒋琬、李绍、马勋、宗预、秦宓、杜威、俊彦、费祎、董允、郭攸之等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

在选拔人才的同时,诸葛亮还做到了“用人唯贤”不避仇。

比如:

建安十三年(208),刘巴北上归降了曹操,赤壁之战后,他受命为曹操招降纳叛,想帮助曹操收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直接与刘备和诸葛亮为敌。

后来,刘巴归降了益州牧刘璋,又帮助刘璋抵抗刘备取益州。

刘备取益州后,诸葛亮不计前嫌,一再说刘巴是个难得的人才,劝刘备重用,果然,刘巴被刘备封为尚书令,在帮助刘备发展益州经济和稳定局势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再如黄权,原来是刘璋部将,他曾经积极帮助刘璋抵抗刘备取益州,是个强劲的对立面人物。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发现他是一个各为其主的忠诚良将。

刘备取益州后,诸葛亮就劝刘备破格提拔黄权为偏将军,忠心耿耿的为刘备服务。

杨洪原来是李严部下的功曹小吏,诸葛亮发现他才识非凡,破格提拔为蜀郡太守。

杨洪的同乡杨戏,仅仅二十余岁,诸葛亮发现他管理监狱和法典是个人才,就破格提拔,果然,杨戏“职典刑狱,号为平当”(见《三国志·

杨洪传》),口碑很好。

再如,将军向宠忠诚老实,精通军事,又屡有战功,为此,诸葛亮在北伐曹魏上《出师表》时,向后主刘禅推荐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匀,晓畅军事”,建议后主在他走后,国家军事方面的事务多多和向宠商议。

诸葛亮认为,费祎、董允、郭攸之都是“智虑忠纯”的大臣,因此,宫中的大小事务,多和他们商量,必然会有所广益。

3、事必躬亲。

诸葛亮早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隆中对》时,就为刘备策划了夺荆州、取益州、定汉中,和“联吴伐魏”的决策,并且毅然决然的出山辅佐刘备。

从此以后,他就跟随刘备东征西讨,出谋划策,不辞劳苦,一步步实现了计划。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事,行邦宇之大权”,他遵照白帝城托孤,全力辅佐后主。

但是,诸葛亮“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见《兵要》)。

他十分明白“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

君谋其政,臣谋其事。

政者,正名也,事者,勤功也。

君勤其政,臣勤其事”(《便宜十六策》)的道理。

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勤勤恳恳的主动做好自己份类的工作。

当时,蜀汉国力衰败,叛乱迭起,人心惶惶。

加之蜀汉政权的人员既有刘备的故旧亲属派、襄阳派、益州派。

外来降将派,还有不少的西南少数民族派,结构十分复杂。

这些人的语言、生活习惯、信仰各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触犯刑律和管理规定的事情。

为了严肃刑律与管理章程,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到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防止发生冤案或者产生更大的矛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诸葛亮事必躬亲,大小事务一一过问,凡是将士杖责二十军棍的,都要经过他的亲自审查批准,足见其繁忙和辛劳。

4、严于律己。

“君臣上下,以礼为本;

父子上下,以恩为亲;

夫妇上下,以合为安。

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

上枉下曲,上乱下逆”(见《君臣第二》)。

短短的几句话,把各种关系的处事原则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此以来,诸葛亮始终严于律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处事不偏不倚。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见《将苑·

出师》)。

不要高高在上而瞧不起人,不要固执己见而违背众议,更不要因为自己有功劳而失信于人。

作为蜀汉国家一人之下的最高领导人,诸葛亮规定自己必须做到,“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

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见《教令第十三》)。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比如: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亲自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安营扎寨之后,就紧锣密鼓的准备第一次北伐事宜。

次年春天,他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出击眉县,自己准备出其不意的进攻曹魏腹地祁山。

为了给两路大军运送粮草,诸葛亮让自己的义子驸马都尉诸葛乔(当初,诸葛亮无子,将哥哥诸葛瑾次子诸葛乔过继为子。

227年7月,才生了亲子诸葛瞻)负责押送粮草走最艰险的五百里栈道褒斜道,给赵云、邓芝军营送粮草,结果,诸葛乔累死在运粮草的路上,这时候,他才二十五岁。

诸葛亮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乔本当回成都,思维宜同荣辱。

今使乔督六百子弟兵传入谷中”。

作为统帅的诸葛亮,把自己心爱的义子安排在最艰苦的道路运粮草,不搞特殊化,没想到累死在前线,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再如,建兴六年(227)春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不听众将劝谏,执意派遣马谡去守街亭(今天甘肃省秦安县西北九十里之陇城镇),结果,马谡兵败又弃军逃跑,迫使蜀军全线败退,给北伐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事后,诸葛亮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除杀了心腹爱将马谡以及张休、李盛,夺了将军黄袭的兵权,处罚了陈式等其他有过之人之外,还因功劳奖励了副将王平、高翔。

除此之外,他还给后主刘禅上表,追查自己失察和用人不当的严重错误,要求将自己贬官三级,以示惩罚。

5、赏罚分明。

早在刘备214年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就和刘巴、法正等人制定了《蜀科》法典,作为管理益州的法律依据。

后来,诸葛亮又定下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的相关戒律条款,明确告诉大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此让大家自觉遵守。

诸葛亮认为,“教令为先,诛罚为后。

赏以兴功,罚以禁奸。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赏罚第十》)。

从此以后,诸葛亮一直按照相关的法典和戒律来管理蜀汉事务,真正做到了赏罚分明。

骠骑将军李严是蜀汉的重臣,刘备的心腹。

刘备死后,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关键时刻讨价还价,不服调遣,尽管诸葛亮处处关心照顾他,让着他,但他仍然不满足。

建兴九年(231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时,让李严从汉中往祁山前线运粮草,李严贻误了时期,又怕军令责罚,便伪造后主刘禅诏书令诸葛亮撤军,给北伐带来严重后果,李延自作聪明,还想把责任推给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查明事实真相,上表后主,将其贬官为民发配梓潼郡。

长水校尉廖立,自认为是刘备的襄阳旧部,有背景,应该是诸葛亮第二,所以狂妄自大,不分场合的蔑视刘备和廷大朝臣。

为此,朝廷大臣多次向诸葛亮反映,说廖立是“乱群之羊”。

经过诸葛亮多次教育,他就是不改,诸葛亮不得不上表后主,将其贬官为民,发配汶山郡。

再如益州旧臣彭羕,曾经毁谤益州牧刘璋而被处“髨刑”(剃去毛发)。

后来归降刘备,他旧病复发,说三道四,诋毁朝臣。

诸葛亮多次教育就是不改,因此,他提醒刘备说:

“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让刘备注意此人,刘备将彭羕降职使用。

彭羕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的污蔑刘备与朝臣,还联络马超准备造反。

马超汇报给诸葛亮后,诸葛亮便上表刘备,将其收监,彭羕更加牢骚满腹,结果,被处死在狱中。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

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答法正书》)。

诸葛亮在赏罚上从来是泾渭分明,因此深得人心。

真正达到了“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见《三国志·

诸葛亮传》陈寿评语)。

为官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影响感动了当时的蜀汉朝和魏国,例如,蜀汉尚书令樊建说:

诸葛亮“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见《三国志·

诸葛亮传》附“董厥、樊建传”)。

蜀汉的辅汉将军张裔评价诸葛亮也说:

“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见《三国志·

张裔传》)。

就连魏国大鸿胪刘晔也评价说:

“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见《三国志·

魏书·

刘晔传》)。

魏国扶风太守傅干评价说:

“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见《补三国志·

傅干传》)。

6、南征北伐。

章武三年(223),刘备在白帝城病死,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让他全权辅佐后主刘禅。

幼主刘禅即位以后,大小事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诸葛亮肩上。

这时候,蜀汉国力由于刘备为关羽报仇的夷陵之战惨败而极度的空虚,曹魏和东吴对蜀汉政权又虎视眈眈,国内的西南地区叛乱四起,形势动荡不安,人心惶惶。

为了巩固蜀汉帝业,诸葛亮日夜操劳。

他内修政理,安定人心,对外又迅速派遣大臣邓芝与东吴修好,尽快稳定局势。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叛乱忧患,他亲自挂帅,南征高定、雍闿、朱褒,用攻心术“七纵七擒”孟获,终于平定了西南叛乱,稳定了后方,同时也使蜀汉国力大增。

特别是,诸葛亮为了报三顾之恩,尽托孤之忠,实现他提在《出师表》中提出的“收复中原,兴复汉室”,让后主“还于旧都”长安的目的,他亲自率军进行五次北伐强大的曹魏,《三国演义》称为“六出祁山”。

当时,曹魏占据全国十个州,人口四百四十三万,而蜀汉仅仅益州一个州,人口九十四万,蜀汉与曹魏在各方面的悬殊都很大。

可是,诸葛亮认为,曹魏伐蜀汉是迟早的事情,“与其坐而待毙,孰于伐之”(见《后出师表》),因此,他积极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不断地主动出击,北伐曹魏,把战场摆在敌方,变被动为主动,使曹魏始终不能够实现图蜀的目的。

北伐期间,诸葛亮每次都是率军亲征,运筹帷幄在第一线,直接威胁着曹魏,使曹魏“畏蜀如虎”(见《三国志·

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为了蜀汉帝业,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最后,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见杜甫《蜀相》)的结果。

他死后,还遗命葬在汉中定军山下,以自己死虎的余威为蜀汉守护着北大门,激励后来的将士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北伐曹魏。

诸葛亮的这种勤政敬业精神,让后世代代怀念和称颂。

历朝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歌、文章和匾额、楹联以及碑刻等等比比皆是,有关他的成语典故、歇后语、谚语耳熟能详。

诸葛亮活动过的遗址、纪念祠庙到处可见。

他的相关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不难看出,诸葛亮世世代代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和爱戴,他是中华民族无可替代的形象大师,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郭文清.三国风云定军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

[3]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

[4]房玄龄.晋书.北京:

中华书局,199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