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90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坡设计001Word文档格式.docx

6.3槽探16

6.4老硐清理17

6.5坑道施工17

6.6钻探17

6.7取样化验19

6.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20

6.9探矿工程地质编录21

6.10资料的综合整理21

第七章总体工作计划及实物工作量22

第八章经费预算23

第九章组织管理、技术装备及安全措施24

9.1、组织机构及人员组成24

9.2技术装备24

9.3质量管理及安全措施24

第十章预期成果26

附图目录

图号

顺序号

图件名称

比例尺

1

1:

500000

2

10000

3

5000

第一章前言

1.1工作目的任务

制铅锌和钒矿体的露头位置,评价铅锌矿体和钒矿体的稳定性和可采性。

4、了解铅锌矿和钒矿的质量特征及铅锌矿的工艺性能,评价铅锌矿和钒矿的工业利用方向。

5、大致了解普查区水文地质条件、铅锌矿体和钒矿体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对可能影响矿区开发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做出评价,初步评价普查区环境地质条件。

根据工作目的,我公司在2007年3月中旬到实地进行了踏勘,并及时组织设计的编写。

提交了《贵州省岑巩县注溪铅锌钒矿区大坡矿段地质普查设计书》。

1.2位置、交通

普查区地处岑巩县城北西平距28KM,隶属贵州省岑巩县注溪乡管辖。

地理坐标为:

东经108°

37′30″-108°

41′45″,北纬27°

13′00″-27°

15′30″,面积约19km2。

大坡矿段范围东起李刷坝、韩家一带,西至高家寨、五朵梅,北自野猫猴,南抵溜沙、灰广坡、大茶园一带。

矿段范围拐点直角坐标如下表:

点号

X

Y

3014590

3657780

36561070

3015530

4

36561900

5

3012400

3656900

6

36563970

7

3010920

8

36557780

有326国道从岑巩县城通过,该矿段北部有岑巩至石阡的县乡公路通过。

交通较为方便(插图1)。

1.3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气候温和,年均温度18℃左右,最高35℃,最低-4℃,一般10-25℃。

测区属中低山丘陵地区,最高海拔高程909.5米,最低海拔高程398.0米(龙江河),一般在550—750米左右,地形切割稍大,植被较发育。

区内居民以汉族、侗族为主。

是贵州省东部农业较发达地区,主产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经济作物主要有桐油、烟叶、花生等。

工业欠发达,仅有小型加工业和手工业。

1.4以往工作评述

20世纪60--80年代,贵州地质矿产区调院、物化探院等先后在本区开展过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地球化学测量工作。

主要完成了镇远幅“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1:

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

20万区域重力调查”。

90年代,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1队对该区作过1:

5万地质调查,完成了岑巩幅1:

5万地质调查等工作。

2002年贵州省地调院物化遥部在区内进行的“1: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这些工作为本次设计及今后矿产勘查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区域地质

2.1区域地质概况

大地构造上位于一级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西南缘,二级构造单元黔北台隆,三级构造单元遵义断拱的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之北东段。

区域出露地层为南华系:

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南沱组;

震旦系:

陡山沱组;

震旦系至寒武系:

留茶坡组;

寒武系:

九门冲组、变马冲组及第四系。

区域上位于近东西向的注溪复式背斜的南翼,总体为单斜岩层,倾向南东,倾角5—20°

区域内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及北东东向、近东西向的断层,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区域矿产较丰富,除铅锌矿和银矿、锰矿外,尚有钒矿、磷矿、重晶石及铀矿等。

这些矿产前者受次级小构造控制,后者受地层控制,两种类型相比,以后者为主,前者次之。

2.2地球化学特征

据《贵州省玉屏—三穗地区Pb、Zn、Ag矿产地球化学勘查报告》,测区Pb平均值是全省Pb平均值的5倍多,Zn平均值是全省的2倍多。

测区位于扬子陆块与江南造山带过渡地带,构造活动强烈,褶皱有盘山背斜,断层有小堡平推断层以及大岭—注溪一线盘山背斜核部以北东向为主的次级断裂。

区内铅锌矿点等矿产均与构造活动有关,成矿物质的分散富集及岩石蚀变、变质作用等均直接或间接受区内构造格局的控制或影响,故不同构造及不同构造部位元素的分散富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盘山背斜构造区以岑巩—两河口为界进一步划分为盘山背斜核部构造区及背斜东翼构造区。

盘山背斜核部构造区以形成大规模Ag—Zn组合异常为特征;

盘山背斜东翼构造区以形成Pb—Zn—Ag组合弱异常为特征。

Ag、Zn元素在盘山背斜核部的寒武系下统及震旦系地层中形成大致呈北东向条带分布的浓集区,并有多个浓集中心,Ag峰值大于1×

10-6的浓集中心有20多个,Zn峰值大于1000×

10-6的浓集中心有7个。

其中,以位于老屋基北东2km处的浓集中心为例,Zn元素含量为2996×

10-6,Ag元素的含量为7.8×

10-6。

整个浓集区Ag、Zn异常空间套合好,Ag、Zn元素的含量高,地层、构造有利于热液型矿产的形成。

盘山背斜核部构造区为寻找银矿、锌矿的重要靶区。

2003年,在老屋基北东2km处的浓集中心开展1∶1万土壤测量工作。

通过该项工作,Ag的含量峰值为29.4×

10-6,接近于银矿的边界品位的要求;

Zn的含量峰值为13575×

10-6,达到锌矿的工业品位的要求。

说明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盘山背斜东翼构造区Pb、Zn元素为高背景离散类元素,含量变化不大,仅在大有地区有呈南北向分布的串珠状的部份浓集中心及施洞口断层附近呈近北东向零星分布的小浓集中心;

Ag为高背景均匀分布类元素,在该区没有明显浓集中心。

第三章普查区地质

3.1地层

普查区出露地层有:

南华系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南沱组,震旦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寒武系九门冲组、变马冲组及第四系,现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铁丝坳组(Nh1t):

灰黄、黄绿色块状砂质砾岩、含砾杂砂岩,底部为含砾锰质粗砂岩。

厚2-20m。

大塘坡组(Nh1d):

灰黄、黄绿色水云母粘土(页)岩,粉砂质粘土(页)岩,中上部含薄层粉砂岩或细砂岩,具水平纹层,底部为一层厚10-20cm的锰质粘土岩。

厚40-80m。

南沱组(Nh2n):

灰黄、灰绿、浅褐色块状含砾杂砂岩、砂砾岩、含砂质粘土岩,局部地段夹层状粘土岩及细粒石英砂岩,厚度30-150m。

陡山沱组(Z1ds):

分为两个岩性段:

第一段(Z1ds1):

由灰黑、黑色炭质页岩,底部为厚度稳定的浅灰色中至厚层细晶白云岩,厚116m。

第二段(Z1ds2):

为灰色中层、厚层细晶白云岩、泥质条带白云岩,网状石英脉发育,时见团块状及粒状黄铁矿。

厚0-48m。

为铅锌矿含矿层,是本次普查重点对象。

留茶坡组(Z∈lc):

黑色、灰黑色薄至中层硅质岩夹炭质页岩,水平层理发育,普遍含细粒黄铁矿。

厚度76m。

为钒矿的次要含矿层,是本次普查次要对象。

九门冲组(∈1jm):

为区内含矿地层,是本次普查主要对象,分为二个岩性段:

第一段(∈1jm1):

为灰黑色炭质页岩,粉砂质炭质页岩,普遍含细粒黄铁矿,发育水平层理,厚20-140m;

为钒矿的主要含矿层,是本次普查重点对象。

第二段(∈1jm2):

为深灰、灰黑色薄层、中层细晶灰岩夹炭质页岩,厚度0-15m,为铅锌矿含矿层,是本次普查重点对象。

变马冲组(∈1b):

分为三个岩性段:

第一段(∈1b1):

为深灰、灰黑色水云母粘土岩、页岩、粉砂质炭质页岩,厚60-90m。

第二段(∈1b2):

为灰、深灰色中至厚层细-中粒石英砂岩,局部具交错层理,厚60m。

第三段(∈1b3):

浅灰、灰黑色、灰白色等杂色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局部夹砂岩或粉砂岩透镜体,具球状风化,厚80-120m。

第四系(Q):

主要分布在河谷及低洼地带,因出露面积小,图上未表示。

岩性为土黄色砂质粘土与岩石碎块及砂砾石组成。

厚0-25m。

3.2构造

1、褶皱构造

普查区总体区域上位于近东西向的注溪背斜的南西端,为背斜构造,倾向北西至南东,倾角6-15°

2、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东向F4、F5、F7断层,下面就主要断层特征作简要叙述:

F4断层:

位于普查区北部,为北东东向,经白腊山至小沟一带展布,并从上寨分枝为北东向的F8断层。

F4断层在测区内长5000m,倾向北北西,倾角75°

,断层北西盘为南华系大塘坡组、南沱组;

震旦系陡山沱组、震旦至寒武系留茶坡组、寒武系九门冲组、变马冲组、耙榔组;

断层南东盘为青白口系平略组;

南华系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南沱组;

震旦系陡山沱组;

震旦至寒武系留茶坡组,寒武系九门冲组、变马冲组、耙榔组,为区内正断层,断层对含矿层起破坏作用。

F5断层:

位于普查区南东部,从东部的岩浪坡往南西向展布、直至沿南西端出图,此断层出露长5500m,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

,断层两盘为南华系大塘坡组、南沱组;

震旦系陡山沱组、震旦至寒武系留茶坡组、寒武系九门冲组、变马冲组;

为区内正断层,断层对含矿层起破坏作用。

F6断层;

位于普查区中西部,在测区的溜沙至碾房边一带出露,走向北北东,倾向北北西,倾角75度,分布长3500M,断层两盘为南华系大塘坡组、南沱组;

为区内逆断层,断层对含矿层起破坏作用。

F9断层;

位于普查区南东角,走向北东,倾角75度,分布在灶荒沟至半边棚一带,出露长2300M,断层两盘为南华系大塘坡组、南沱组;

第四章矿床地质

4.1含矿岩系特征

根据预查结果及邻区资料对比普查区铅锌矿含矿岩系为震旦系陡山沱组第二段白云岩和寒武系九门冲组第二段灰岩,钒矿含矿岩系为寒武系九门冲组第一段炭质页岩,剖面层序如下:

上覆地层:

为寒武系下统变马冲组深灰色水云母粘土岩。

————————————整合接触————————————

九门冲组:

九门冲组第二段:

深灰色薄至中层细晶灰岩,含铅锌矿。

厚0-15m

九门冲组第一段:

灰黑色粉砂质页岩。

厚40-70m

灰黑炭质页岩,含钒、磷、重晶石、铀矿。

厚5-10m

----------------------------------假整合接触

留茶坡组:

深灰色薄层硅质岩夹炭质页岩,含钒、磷、铀矿。

厚10-25m

黑色薄层含炭硅质岩。

厚10-30m

灰黑色薄至中层硅质岩厚10-20m

———————————整合接触————————————

陡山沱组

陡山沱组第二段:

为灰色中层、厚层细晶白云岩、泥质条带白云岩,网状石英脉发育,时见团块状、粒状黄铁矿及细脉状、星点状铅锌矿。

厚0-30m

陡山沱组第一段:

灰黑、黑色炭质页岩。

厚116m

--------------------------------假整合接触

下伏地层:

为南华系上统南沱组灰黄、灰绿、浅褐色块状含砾砂质粘土岩。

4.2矿层特征

(一)、铅锌矿层:

铅锌矿含矿层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震旦系陡山沱组第二段(Z2ds2)灰色厚层白云岩(见于勘查区南部枫香坪一带)和寒武系九门冲组第二段(∈1jm2)深灰色薄至中层细晶灰岩中(根据相邻矿区镇远县都坪铅锌矿对比),区内铅锌矿矿产均与构造活动有关,并受地层控制,含矿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倾向北西至南东,倾角8-25度。

通过踏勘采样有些地段矿体厚1.00-2.00m。

锌品位4-5%。

(二)、钒矿层

根据预查取样分析结果,钒矿含矿层呈层状产于寒武系九门冲组第一段(∈1jm2)底部灰黑、黑色炭质页岩中,由于受断层破坏及地形切割含矿层主要分布于测区的西南部。

矿体厚1.00-2.00m,含矿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倾向南,倾角6-10°

初步取样分析矿层中含V2O50.50-1.10%。

4.3找矿标志

该区铅锌矿产于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第二段和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第二段,钒矿产于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第一段地层中,含矿层受地层层位的控制,所以在该区找矿最直接的标志就是寻找陡山沱组第二段中的白云岩和九门冲组第二段中的灰岩。

在断裂构造带或节理裂隙带中围岩蚀变叠加部位并见铅锌矿化,是铅锌矿体形成的有利部位,是寻找铅锌矿的直接标志,钒矿层产于九门冲组第一段底部黑色炭质页岩中,寻找九门冲组底部灰黑色炭质页岩是寻找钒矿体的岩性标志。

4.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一)、水文地质条件

普查区总体北部和南部高、中部低,最低排泄基准面海拔标高398m,含矿层出露最低标高400m,大部分含矿层出露最低标高在500m以上,高于最低排泄基准面100m,开采时,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自然排泄,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根据普查区出露地层及赋水性,可将地下水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和断层裂隙水三大类。

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主要由陡山沱组、九门冲组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含裂隙岩溶水,地面含水弱,深部管道流发育,富水性强,其中陡山沱组岩溶裂隙水位于铅锌矿层中,与地下水对铅锌矿层开采影响性大;

九门冲组含水层位于钒层上部,与铅锌矿层距离为100-200m,隔水层厚度较大,含水层厚度小,地下水对钒矿层开采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小;

基岩裂隙水主要由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和九门冲组页岩组成,表层风化带网状裂隙发育,含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往深部富水性减弱,逐渐向隔水层转化,总体为弱富水岩组,地下水对铅锌矿层开采影响大;

对钒矿层开采影响较小;

断层裂隙水位于断层破碎带中,断层已切穿含铅锌矿层和含钒矿层,断层与含铅锌矿层和含钒矿层上部和下部碳酸盐岩相连,断层富水性强,断层裂隙水对矿坑充水的可能性大,其影响性和危害性大,应加强调查。

(二)、工程地质条件

普查区内出露地层为平略组、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留茶坡组、九门冲组、耙榔组及第四系,按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可分为硬质工程组(铁丝坳组、南沱组、陡山沱组、九门冲组灰岩及白云质灰岩)、软质工程岩组(大塘坡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留茶坡组及九门冲组页岩)和松散工程岩组(主要指第四系砂砾石及碎石土)。

普查区开采对象为铅锌矿和钒矿,其影响范围主要是九门冲组的软质工程岩组,其总体完整性较好,因此,其工程地质条件应属中等类型。

(三)、环境地质条件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06—2001)该区地震裂度为小于Ⅳ度区,区域地壳较稳定。

铅锌矿层和钒矿中含有机质、磷矿和黄铁矿等,容易分解出一些有害物质,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其它开采条件

当第农用电网通过矿区,矿山用电可由农网引入,电力方便;

矿区有公路,设备、材料及产品运输方便。

第五章普查工作总体部署及工作方法

5.1普查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勘查实践及普查区地形地质条件,在收集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1/1万地质填图、老硐调查、山地工程及钻孔施工、采样测试等手段完成本次地质普查工作。

以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第二段和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第二段(铅锌矿),矿产于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第一段地层(钒)作为重点调查层位,同时兼顾其它相邻层位,从已知铅锌钒矿床(点)入手,选择有利地段进行重点勘查,初步查明区内的地层、构造等地质情况,寻找发现和评价各类矿化点和矿点,通过有限的山地工程、深部稀疏钻探工作和采样分析,基本了解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评价区内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铅锌钒矿体,为下一步勘查和开采工作提供依据。

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重点突出、面上展开”的原则进行。

根据业主所提供的资金和要求,从实际出发,以合理的手段和恰当的工作量,用最合理的投资取得最佳的预期地质成果。

5.2技术路线

普查区主要技术路线先开展地质填图和地质剖面测量,后进行探矿工程编录与取样等,发现矿体后,再对矿体进行加密控制,并对其深部情况进行了解。

5.3普查工作程度的确定

普查区经初步调查,对本区的地质特征、含矿层位大致了解后,根据普查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确定本次工作程度为普查,探求(333+334)铅锌矿和钒矿资源量。

5.4勘查类型的确定

据预查结果,普查区断层对铅锌矿层和钒矿层破坏性较大,矿层倾角6-25°

,普查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普查区就含钒矿层稳定性,可作区域类比,参照《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勘探类型确定为Ⅱ类。

区内的铅锌矿暂不能评价其勘查类型,待按钒矿工程间距普查见矿后,视工作成果再对其作出合理的评价,确定铅锌矿的勘查类型,并加密控制。

5.5基本勘探线距的确定

参照《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中相关标准,勘探类型确定为Ⅱ类。

工程网度按“控制的”工程间距(200×

150)放稀一倍作为“333”资源量的工程间距,即走向上勘探线间距按400米、倾向上按300米间距控制“333”资源量;

地表工程加密一倍进行控制。

先布置800米间距勘探线,待发现矿体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发现的矿体进行加密控制。

5.6勘探线方位的确定

据地质勘查规范要求:

勘探线布设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向。

第六章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6.1地质测量

使用比例尺为1:

10000航测地形图作底图。

野外用皮尺、罗盘配合手持式卫星定位仪(GPS)测定地质观察点及探矿工程。

以穿越法和追索法,详细填绘铅锌钒矿层露头线及其它地质界线。

填图之前,实测地层剖面,确定填图单元。

根据含矿层的大致出露位置,结合山地工程进行重点控制,了解含矿层的分布及含矿性,寻找地表矿体的出露与分部位置,圈定矿体的走向规模。

本次地质测量面积为21km2。

6.2测量工作

施工的工程、重要矿层露头点、构造点、泉水点、部分地质点、特殊地物点、剖面端点、重要标志点采用半仪器法配合手持式卫星定位仪(GPS)测量。

在控制点要埋桩,可供今后生产使用。

坐标和高程近似于1:

10000航测地形图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设计1:

2000勘探线剖面基线测量1条,设计工作量15240米。

工程点测量预计160个点。

6.3槽探

主要用于揭露控制地表矿(化)体、地层界线和断层位置,大致按200米间距布置,槽探布置要尽量垂直矿(化)体及地层、断层,要求揭穿含铅锌钒岩系和揭露到基岩,且应掘至新鲜基岩0.3-0.5米。

深度一般小于3米,两壁坡度为60°

-70°

,槽底宽不小于0.6米。

设计工作量1850立方米/37条。

6.4老硐清理

在老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表工作成果,选择有利于控制矿体的老硐进行清理,了解、控制矿体的产出特征。

设计工作量200米。

6.5坑道施工

选择有利部位施工,在槽探施工达不到地质目的时施工坑道,以了解浅部铅锌钒矿体的厚度、品位和用于揭穿矿体顶底板等。

坑道断面规格1米×

1.5米,设计工作量280米/28。

6.6钻探

选择有利部位施工,以了解深部铅锌、钒矿体的展布、厚度、品位和矿体顶底板等情况。

在地表山地工程施工的基础上,选择成矿有利部位施工。

根据矿体形态规模及厚度品位变化特征,初步将产于钒矿床勘探类型确定为Ⅱ类,工程网度按“控制的”工程间距(200×

150)放稀一倍作为“333”资源量的工程间距,即走向上勘探线间距按400米、倾向上按不大于300米间距控制;

由于目前矿体分布的位置不明,先布置800米线距勘探线,待发现矿体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发现的矿体进行加密为400米勘探线距。

勘探线方位与矿体总体走向垂直。

现预先设计10条勘探线,共布置13个钻孔,设计的钻孔如下表:

钻孔编号

设计孔深(米)

终孔位置

施工目的

ZK102

310

Z2ds1

揭穿Z2ds2地层底部的铅锌矿体

ZK502

180

ZK902

揭穿Z∈lc地层底部的铅锌矿体

ZK1302

140

ZK402

220

ZK404

280

ZK802

150

ZK804

240

ZK1202

320

ZK1204

250

ZK1602

ZK1802

ZK2202

合计

2730

施工顺序依:

根据“普查区主要技术路线先开展地质填图和地质剖面测量,后进行探矿工程编录与取样等,发现矿体后,再对矿体进行加密控制,并对其深部情况进行了解。

”的原则,在地表发现矿体后,根据实际工作进展情况确定首先施工的钻孔,首先施工的钻孔应布置在地表控制矿体的中部,如布置的钻孔与设计的勘探线有较大的位移,则按实际情况重新布置勘探线,首先施工的钻孔最好能同时揭穿三个含矿层。

设计钻探工作量2730米。

钻探工程质量应达到以下要求:

a)岩矿心采取率:

岩心平均采取率应大于65%;

矿心及矿体的顶底板3-5米范围内岩心采取率应大于75%。

B)钻孔弯曲度与测量间距:

每钻进50米测一次孔斜;

充许顶角误差在每100米不超过2°

C)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观测水文次数不少于每班2次;

钻进过程中遇到涌水、漏水、漏砂、掉块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记录其深度。

D)孔深误差的测量与校正:

每钻进100米;

遇到矿体,重要构造位置及地层界线;

下套管前和终孔后;

均应校正孔深。

孔深误差率大于千分之一时应修正报表。

E)原始报表填写:

各班应指定专人在现场用钢笔及时填写原始报表,要求做到真实、齐全、准确、整洁。

F)钻孔的封闭与检验:

终孔前施工方按地质要求编写封孔设计,经项目执行人批准后交机台执行;

封孔后应设立水泥标志桩,填制封孔记录表。

6.7取样化验

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