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921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政府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报告.docx

《政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报告.docx

政府报告

政府报告

政府报告

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三年工作回顾

 

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拼搏,勇于创新,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翻一番。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3.45亿元,年均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97.55亿元,年均增长3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99亿元,年均增长21.8%;外贸出口429.02亿美元,年均增长34.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84亿元,年均增长25.4%;税收总额143.47亿元,年均增长28.8%;三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1.73亿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67亿元。

今年1-9月,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0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9.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87.94亿元,增长2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77亿元,增长15.9%;外贸出口369.50亿美元,增长3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8.0%;税收总额163.02亿元,增长47.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57亿元,增长16.2%。

经济质量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引进建成一批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依法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商贸、物流、文化等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基本实现生产基地化。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民营企业数量比2002年增长1.76倍,纳税额占税收总收入的35.5%;国有、集体经济管理得到加强,完成29家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国有企业整体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转变。

200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7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6%;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6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26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单位建成区生产总值较2002年提高53.7%,万元生产总值水耗下降38.6%。

二、城市化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城市化转制目标顺利实现。

完成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土地转制等10项任务。

2004年1月2日龙华街道办事处率先成立,7月1日西乡等7镇改制为街道;127个村委会完成“村改居”,50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股份制改造,12.4万村民实现“农转非”,6.09万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1万村民办理退休手续,招郎女、出嫁女股份分红问题得到较好解决,54所小学、367条道路、33个社区公园和12个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全部移交有关部门接管。

圆满完成城市化转地任务,全区土地纳入统一储备、统一管理。

基层管理体制创新稳步推进。

完成街道区划调整试点工作,2006年4月29日,原龙华街道分设为大浪、龙华、民治三个街道。

试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区两级向新成立的街道下放21项行政执法权。

探索建立符合区情的“区—街—站”管理模式,66个社区设立了工作站,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延伸到社区。

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44个,实行“一门式”服务。

推行物业管理进社区,新成立36家社区物业管理公司。

三、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规划水平逐步提高。

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区目标,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和组团分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环保、教育、卫生、交通等20多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三年累计完成政府项目投资156亿元,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一批重点基础设施。

开工建设宝安大道、107国道宝安段三期改造、梅龙大道等道路工程,新增道路通车里程45.12公里。

完成龙口至茜坑一期引水工程,启动北线引水工程,扩建龙华、茜坑、朱坳等水厂,改造一批社区供水管网,基本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积极推进农网改造,新建19座变电站,全区主变电容量达8783兆伏安。

整治河道35.74公里,加固海堤7.64公里,防洪排涝工程进展顺利。

宝安公园、海滨广场等公共配套工程建成开放。

中心区建设顺利推进,现代化滨海城区初具规模。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建成观澜污水处理厂,完成石岩河等4个人工湿地、牛湖河等3个快渗系统建设,启动龙华、固戍、沙井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率大幅提高。

完成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阶段性任务,清理水源保护区违法养殖场近3000个;新圳河整治一期工程顺利完工,石岩河、观澜河等河流整治初见成效。

封闭了8个简易垃圾场,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使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开展烟尘污染源治理,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治理废弃采石场19个,营造生态风景林5.27万亩,绿化裸露土地1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40.7%。

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

城市管理有序推进。

深入实施“净畅宁工程”和“梳理行动”,大力推进“城市管理年”、“治理年”活动,积极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改造旧屋村9个,整治旧屋村189个,拆除违章搭建1800多万平方米。

大力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拆除新建、抢建和“五类”违法建筑1488栋,有效抑制了违法建筑增量。

加快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批准符合条件的718宗2079栋生产性、公共配套类违法建筑复工,审理“两类”历史遗留违法建筑8.5万宗。

“清无”行动扎实开展,取缔无证照经营户2.5万家,清理整治无证无照市场209个。

加大对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的打击力度,查处制假售假案件2575宗,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四、平安工程成效显著

维稳工作扎实有效。

健全领导下访和接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维稳综治领导包(挂)点责任制,推进信访进社区,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把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变“消防队员”为“排雷工兵”。

建立企业劳资关系四级监控预警机制,重大劳资纠纷大幅下降。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成立区应急指挥中心,完善三级应急指挥网络,有效预防处置了各类突发事件。

社会治安初步好转。

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号工程”,大力整治重点场所,严管重点人群,有效清理治安乱点、盲点。

建立出租屋四级管理机制,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进一步加强,群防群治网络逐步完善。

建设安全文明小区137个、“围合式”小区534个,安装电子探头2万多个,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立。

刑事发案率逐年大幅下降,今年1-9月同比下降30.6%,人民群众安全感逐渐增强。

安全生产管理得到加强。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促成1万多家企业规范化管理达标,清理“六小”场所14万多处,拆除简易阁楼8千多间,整治特种设备4158台。

开展道路交通联合整治和事故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年均分别下降27.3%、15.8%。

组建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食品监测检验,严厉查处无牌无证食品加工厂;推进工业区食堂建设,实现80%以上的劳务工在有卫生保障的食堂就餐。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成功预防“非典”、禽流感疫情。

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84个,完成水库安全达标建设,有效防御了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

安全生产事故宗数年均下降8%。

五、社会文明全面进步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立足社区组织了两届“关爱行动”。

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工作部署,自觉接受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三年共办理人大大会议案4件、代表建议546件,政协建议案12件、提案581件。

重大问题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

“四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基层“两公开四民主”得到落实,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称号。

各街道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实现了法律服务进社区。

完善基层调解网络,人民调解工作上新台阶。

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科普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

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增中小学学位15万个,形成民办教育、教育信息化等地方教育特色,高标准完成省教育强区创建工作。

人才强区战略和文化强区工作加快推进,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完成“一社区一社康中心”建设,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逐步提高,巩固了全国体育先进区创建成果。

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年均人口出生率为12.1‰,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劳务工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落实,7181名失业居民实现再就业。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70元,比2002年增长5.5%。

大力实施同富裕工程,安排经济项目140个,水电路、医院、学校等工程94项,解决了880户原籍特困居民住房困难,年人均集体分配2000元以下的欠发达村由144个减少为28个。

双拥工作扎实开展,荣获“广东省双拥模范区”称号。

统计、台务侨务、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外事、残联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勤政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在政府系统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积极推进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加强执行力建设活动,公务员责任意识普遍增强,落实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转变政府职能,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群众困难,实施一批民心工程,强化了政府服务。

清理缩减30%审批事项,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加强电子监察等行政监督,机关办事效率逐步提高。

制定区政府工作规则,调整转换23个部门51项职能,完善问责机制,政府运作进一步规范。

加强政务公开,2004年开通宝安政府在线网站群。

成立区投资联合办公服务中心、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强化了行政审批和财经管理。

加强反腐保廉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实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从机制上保障廉洁。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三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这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基层各级组织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归功于全区人民的同心同德、奋力拼搏。

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几百万劳务工,向给予宝安工作积极帮助和支持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宝安发展的投资者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长期高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日益显现。

主要是:

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化压力为动力的主动性还不够强,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质量提升的任务艰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现代化城区建设任重道远;人口总量大,素质偏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尚有差距;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还需健全,行政执行力、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工作的预见性不够,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亟待健全。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予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转变发展模式、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根据区四届一次党代会精神,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治理,切实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执行力,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努力建设平安宝安和谐宝安繁荣宝安,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440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单位建成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万元生产总值电耗、水耗年均下降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年提高。

以宝安中心区建设为龙头,发挥珠江东岸黄金岸线的重要区位作用,将滨海城区打造成为深圳西部中心区和珠三角经济轴上重要的服务业基地,构建新型生态化城市体系,努力把宝安建设成为综合竞争力强、城市功能完善、社会和谐有序、文化事业繁荣、生态环境优美、最适宜居住创业的现代化美好家园。

为实现区委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对宝安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一条主线”,狠抓发展模式转变与和谐社会建设“两个关键”,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三个重点”,努力促进单位GDP土地资源消耗、能耗、事故数量、人口增长速度“四个下降”,实现经济运行质量、城市管理水平、环境质量、居民素质、行政执行力“五个提高”,统一思想,扎扎实实抓落实。

一、以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为抓手,建设产业强区

按照区委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积极稳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型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循环经济和文化五大支柱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性经济和生态旅游四大基地,把工业大区建设成产业强区。

积极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升级。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公共研发平台、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测试平台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抓紧建设桃花源科技创新园二、三期工程,争取将其办成国家级孵化器,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区设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博士后流动站。

实施品牌战略,加大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争创100个在国内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鼓励企业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标准和行业标准。

加快光明园区国家化合物半导体及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建设,优先发展集成电路、数字视听、第三代移动通讯等电子信息业,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以光机电一体化为发展方向,推进工业适度重型化。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服装、内衣、钟表、模具产业集聚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立绿色节约型生产消费模式。

实施“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和“一十百千万”示范工程,三年内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推进循环经济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广清洁生产、节约生产,推进产业生态化。

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限期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耗下降15%的目标;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推广节水器具,提高中水回用比例,建设节水型城区;加大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推行垃圾分类和集中处理。

积极开发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扶持培育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服务等循环经济产业。

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整合改造工业园区,对进入园区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

加强综合执法,依法淘汰消耗高、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

倡导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推行绿色采购,鼓励使用节约性能好的各类消费品。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创新业态为方向,加快服务业高级化和集聚发展步伐,服务本地与服务区域并重,促进服务业由适应性增长向自主性增长转变,形成与新型工业化、城市一体化进程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鼓励企业发展服务贸易,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

依托深圳航空港、大铲湾港和铁路枢纽,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和仓储配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大铲湾、航空、龙华、观澜物流园区和固戍配送中心。

积极发展大型多功能商业中心、连锁商业、品牌代理、现代专业服务市场等新型商业业态,争取每个街道建设一个现代商业中心。

规划建设羊台山、凤凰山、海上田园、玉律温泉、光明观光农业和观澜高尔夫休闲度假六大景区,开发农业生态游、体育休闲游、人文景观游、工业观光游、特色餐饮游和湿地环保游六大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星级酒店,打造辐射珠三角的生态旅游基地。

加快推动中心区总部经济建设,积极培育网络技术、电信增值业务、软件、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促进国内外金融、科技、采购、会展、中介、贸易服务等机构在宝安集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完善城市商务服务功能。

精心培育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加大文化产业规划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努力创新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传统产业的文化含量。

重点发展和培育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动漫网游、广告摄影、影视制作、艺术创作等创意产业,以及休闲娱乐、艺术教育等文化服务业。

规划建设印刷包装基地、工业设计中心,加快推进中国观澜版画原创基地、F518创意产业园、印刷包装物流园、印刷业公共技术平台、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文化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

通过旧工业区、旧厂房改造等方式,支持每个街道建设一个集艺术培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街区。

到2010年,力争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0%以上。

强力扶持民营经济,推动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新增产业用地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民营企业发展,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入驻高新园区、产业集聚基地和同富裕工业园,争取各街道规划建设、整合改造一到两个工业区为民营创新工业园。

区财政安排不低于5亿元资金用于民营企业科技研发、贷款贴息、信用担保、资助、补贴和奖励等,同时支持民营企业在海内外上市融资。

加大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引进力度,解决其入户、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

设立区、街道企业服务中心,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重点扶持全区民营百强企业,实施“民营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工程”,着力培育200家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民营中小企业。

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

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商品的出口,提高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实施“招商选资”,注重现有外资企业的增资扩产,着重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目录的大型企业。

继续发挥“三来一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加工贸易从装配制造向设计制造和品牌制造转变,引导简单加工装配企业转型升级。

二、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

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按照特区内外一体化要求,高标准抓好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实现规划“高度”、“深度”和“精细度”的突破,促进城市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宝安建设成为最适宜居住创业的高品质城区。

完善城市规划。

落实组团分区规划,加快法定图则编制,在近期建设区内实现法定图则的全覆盖。

加强近期建设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完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给排水系统、电力燃气等各专项规划的编制。

开展各街道中心区的城市设计工作,优化城市景观和城市功能。

完善规划的实施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建设三个新城区。

按照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标杆城区要求,高标准建设宝安中心区、龙华新城、光明新城。

以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发挥大铲湾港区和航空城的辐射作用,将宝安中心区打造成深圳西部发展轴和珠三角经济轴上重要的综合服务中心。

以深圳新客站和国家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大地铁沿线服务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将龙华新城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城。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将光明新城建设成为示范性高科技新城和生态新城。

树立精品意识,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专家顾问机制,以高水平、可操作的城市设计导则和景观设计成果,控制和指导建设项目的单体设计和城市景观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十一五”期间,市、区计划安排政府投资660亿元,重点投向交通设施、环境治理、公共配套等领域。

积极配合机场扩建、大铲湾港、南光高速、沿江高速、滨海大道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完成107国道宝安段三期、松白路、观光路改造和龙观快速道路、梅龙大道等干线道路建设,完善区内主、次干道和社区道路,加快宝安综合港区建设。

完善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公明水库、沙井凤岩水库,完成北线引水工程、铁岗与鹅颈水库扩容工程,提高蓄水和供水能力。

加快供电、供气系统建设,新建30座变电站,不断完善电网结构;推进天然气转换工程,尽快完成10个天然气调压站建设,保障燃气供应。

完成固戍、沙井、龙华、燕川、光明、福永、公明等7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规划建设海上田园红树林湿地公园,完成老虎坑垃圾焚烧厂二期、白鸽湖垃圾焚烧厂和150个垃圾转运站建设。

规划建设100个社区公园、5个郊野公园、3个森林公园。

加强环境保护。

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加强水环境整治,完成珠江流域水环境整治任务,加快全区主要水库清淤和河流治理,改善水库、河流的水质,恢复河道生态景观。

落实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改善大气环境、声环境和土壤质量。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达不到环保要求的新建项目一律不准上马,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在建项目一律不准投产,经过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已建项目一律关闭。

积极开展治污保洁工程,加大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生态恢复和保护,继续种植生态风景林,完成干道两侧、河流两岸和空置裸露土地的绿化工作。

切实加强基本生态线保护,建设全区的生态屏障。

到2010年,全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推进旧改工作。

采取政府收购、自主改造和合作开发等方式,开展旧城、旧村和旧工业区改造,实施土地资源的二次开发。

加快宝城26区、上合社区旧城旧村试点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街道中心区范围的旧城旧村及与规划相冲突的旧村改造。

配合轨道交通建设,开展地铁站点500米范围内旧城旧村改造,扩大中心区域的集聚效应,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

制定旧工业区分类改造规划,按照重点发展园区、需要培育园区和需要提升园区的方向,整合旧工业区,促进旧工业区的功能置换和产业升级。

实行土地刚性管理。

按照“一个标准管理、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土地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年度用地开发计划制度,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

落实土地网格化管理责任,杜绝非法转包出租土地和违章搭建、违法开垦、非法养殖、非法侵占国有土地等行为。

坚决查处违法抢建,巩固查违成果,妥善解决各类历史遗留用地问题,完成历史遗留违法私房及生产经营性违法建筑的处理工作。

规范原村民非商品住宅建设,切实维护原村民的合法权益。

健全土地储备、征收和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土地收购工作,深化收地拆迁管理体制改革。

严格实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验收制度,加强对出让土地使用的日常监管。

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严格用地审批管理,实施项目评估制度,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落实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城市管理工作方针,加快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将城市管理的重心向街道和社区下移。

巩固“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等专项整治成果,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手段,提高执法效能。

统一全区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城市容貌等管理标准,实现城市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