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045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8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docx

1995历史学考研试题

 

1995-2011历史学考研试题库

 

(中国现代史部分)

 

五四时期

一、名词(14个):

1府院之争(四川大学2004)

所谓“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总统和总理之争。

北洋时期的府院之争有两次,一次是黎元洪总统和段祺瑞总理之争,另一次是冯国璋总统与段祺瑞总理之争。

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1917-1918年发生了第二次府院之争,冯国璋任总统后,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西南军阀及广东护法军政府的政策上,产生了矛盾。

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借此扩充皖系势力;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的利益。

1918年9月4日,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新任大总统,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野。

2非常国会(武汉大学2001)

民国初年护法战争中部分国会议员在广东召开的会议。

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力图实行其专制独裁。

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广东,召集国会,组织护法军政府。

8月中旬南下议员虽多达150余人,但仍不足召开正式国会的法定人数。

根据孙中山建议,8月25日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

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成立护法军政府。

后来会议被西南军阀及国民党右派议员所操纵,于1918年4月10日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决定改组军政府,排斥了孙中山的领导。

1921年4月,部分国会议员在广州再次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第二次护法运动开始。

3民生实业公司(华中师范大学2001)

 民生公司是1925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中国航运业先驱卢作孚先生在合川募集资金创办的轮船公司,全称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卢作孚由5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起家,发展到上亿元资本、140多艘江海轮船,逐步统一了川江航运,迅速发展成为1949年以前长江航线最大的私营轮船公司。

民生公司后期投资于煤矿、染织、水电、钢铁、机器制造、铁路、汽车和银行保险业,更名为民生实业公司。

1952年公私合营,1956年并入国营长江航运管理局。

4《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北京大学1995)

1919年5月18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

文章反对巴黎和会对于山东问题的决定,抨击搞秘密外交的政府是“强盗政府”,提出“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的口号,给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方向。

5陈独秀(上海师范大学2002)

陈独秀(1879~1942年),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7年八·七会议撤销陈独秀的总书记。

1929年11月,陈独秀被开除出党。

随后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

1932年,在淞沪会战中,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1937年8月出狱,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

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

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病逝。

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后期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6新文化运动(南京大学2001)

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7五四运动(上海师范大学2002)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源于中国北京的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

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

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释放了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次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少年中国学会全国统考2008

少年中国学会学会是由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人于1918年联合各方面的青年有志之士组织起来的五四时期著名社团。

学会于1918年6月30日开会筹建,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

会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人:

(一)向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人;

(二)因反对日本侵占山东而归国的一部分留日学生;(三)从事爱国运动的国内各学校学生。

学会的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虽然相当复杂,思想也极不相同,但是在当时会员中有许多共产主义者,并且担负着少年中国学会的领导任务。

这对于五四运动起到了帮助和推进的作用。

 2

9问题与主义之争(四川大学2004)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

1919年6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一文,反对“根本解决”,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由此展开了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第一次思想论战,是社会革命论和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

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10胡适(南京大学2004)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早年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

1910年赴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学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

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改良主义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1922年离开《新青年》,创办《努力周报》。

认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是“海外奇闻”,宣扬“好人政府”和“省自治联邦制”的主张。

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主张,1938年任驻美大使,代表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美互助条约》。

1942年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后任国民大会主席,领衔提出《戡乱条例》。

1948年去美国,1962年2月在台湾逝世。

11壬戌学制(华中师范大学2004)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

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列有七条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

①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

②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

③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

④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

⑤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军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

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

12《向导》周报(华中师范大学2005)

中国共产党决定出版的第一个中央机关刊物,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在各大城市设分销处,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13科学玄学之争(武汉大学2005)

1924年由张君励、丁文江之间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的辩论而引发的一场论战。

张君励主张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丁文江、胡适坚持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梁启超、范寿康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全部,理智的部分可以由科学解决,情感的部分非科学所能解决;陈独秀主张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问题。

14直奉战争(复旦大学1999)

北洋军阀直、奉两系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1921年12月,张作霖进京支持亲日派官僚梁士诒组阁。

梁上台后,赦免被通缉的皖系军阀政客,同意胶济铁路中日合办,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吴佩孚和直系各省督军乘机逼迫梁士诒下台。

由此引起直奉战争。

1922年4月,直奉双方各动用10多万兵力,在长辛店、固安、马厂—带展开激战。

结果,奉军战败张作霖逃回滦州,自称“东三省自治保安总司令”,宣布“闭关自治”。

6月,直奉双方接受英美建议,签订停战协定,奉军撤至关外,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直系军阀独霸北京政权。

简答(8个):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全国统考2007)

1)政治上:

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2)经济上:

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上:

“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2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起因和历史影响(中国人民大学2004)

起因:

1政治上,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造成的民族危机;

2经济上,是由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

3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国际上,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历史影响:

1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政治运动;

2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无私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解放思想)

3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进的知识分子投身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组织工作;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简述“山东问题”的由来。

(上海大学2004)

1、1914年8月,日本不顾中国反对,悍然在中国领土上对德宣战,强行控制了山东,并占有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2、1915年5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接受了日本要求;

3、1918年9月,日本提出霸占山东各项权利的要求,段祺瑞复照表示“欣然同意”;

4、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会的巨头英、法、美三国根据日本提供的所谓“证据”——1915年中日签订的《关于山东条约》、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等不平等条约,作出决定:

“德国在胶州及山东所有各项权利,一概放弃,交予日本,日本自愿担任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交还中国”的责任,并将之写入《协约参战各国对德合约》中。

中国代表团对此决定提出了强烈抗议,中国国内也随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众抗议浪潮。

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发表声明,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5、1920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将胶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日军撤除山东,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中国最终从日本手中夺回了山东主权。

4简析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华中师范大学2001)

1、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2、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的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4、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其他非马克思主义;

5简要介绍1916—1924年间北洋军阀各派系间的政争,混战状况。

(华中师范大学2005)

北洋军阀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混战不已,政权更替频繁。

1、两次府院之争:

1916年至1917年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发生了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1917-1918年发生了第二次府院之争,冯国璋任总统后,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西南军阀及广东护法军政府的政策上,产生了矛盾。

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借此扩充皖系势力;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的利益。

1918年9月4日,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新任大总统,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野。

2、直皖战争:

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阀利用人民的爱国热潮,与奉系军阀、西南军阀结成反皖军事同盟,积极进行推翻段洪瑞的活动。

皖系决定发动对直系的战争。

1920年7月,直皖双方各投入10万兵力,在京奉铁路沿线的扬村一带和京汉铁路的涿州、高碑店、琉璃河一带作战。

结果,皖军大败。

段棋瑞被迫辞职,北京政权落入直奉两系军阀手中。

3、第一次直奉战争:

直皖战争后,直奉争夺北京政权斗争日益激烈。

1921年12月,张作霖进京支持亲日派官僚梁士诒组阁。

梁上台后,赦免被通缉的皖系军阀政客,同意胶济铁路中日合办,吴佩孚和直系各省督军乘机逼迫梁士诒下台。

由此引起直奉战争。

结果奉系战败,奉军撤至关外,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直系军阀独霸北京政权。

4、江浙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江苏直系督军齐燮元为夺取上海,向盘踞于浙江的皖系督军卢永祥开战。

江浙战争爆发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与皖系军阀卢永祥相呼应,于9月15日,率奉军向直系发起进攻,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直奉两军在山海关一带发生激战。

正当吴佩孚率军在山海关与奉军交战时,直系将领冯玉祥率师从前线秘密回到北京,发动政变,囚禁曹锟,吴佩孚在前线大败。

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曹锟、吴佩孚的失败而告终。

奉系军队进入关内。

冯玉祥与张作霖成立了以皖系段祺瑞为执政的临时执政府,北京政权落入段祺瑞之手。

(5、孙奉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势力与段祺瑞结合,并伸张到山东、浙江、上海、安徽,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1925年10月通电讨奉,迫使奉军退至山东境内,孙传芳控制东南五省;吴佩孚恢复了势力,控制两湖。

6、1926年4月,驻北京的国民军鹿仲麟部推到了段祺瑞政府,恢复曹锟自由,意图联吴抗奉,为吴不许,被迫退往西北,直奉联合控制北京政权。

7、1926年,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1927年6月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自任海陆军大元帅,1926年10月,直系军阀被国民革命军消灭,1928年奉系军阀政府垮台,北洋军阀对中国17年的统治结束。

6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

(华中师范大学2005)

1中国共产党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转变:

(反对联合到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

2孙中山的继续探索和转变:

3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7综述研究五四运动的最新学术动态与基本史料(西北师范大学2003)

1陈阳:

近十年国内五四运动若干问题研究综述,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赵入坤:

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综述,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8结合近年来学术研究状况论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华中师范大学2001)

(研究状况:

与辛亥革命、三个代表、社会生态要素关系)

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思想演进的必然结果。

1、阶级基础;

2、思想基础;

3、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4、共产国际的帮助。

大革命时期

一、名词(15个)

1彭湃(华中师范大学2005)

 彭湃(1896-1929),广东省海丰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1月领导成立海丰县总农会。

1924年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书记,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5年任广东省第一届农民协会副委员长。

后来到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他领导海陆丰农民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党的五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党的六大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9年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同年8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2北上宣言(中国人民大学2003、华中师范大学2001)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

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决定离粤北上并发表《时局宣言》即《北上宣言》,重申“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于当前时局主张“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

随着孙中山的北上和北上宣言的发表,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同召开国民会议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巨大的群众运动洪流。

3国民会议运动(复旦大学1999)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军阀争民主的群众运动。

1923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对时局的主张》提出了召集国民会议解决中国时局的主张,北京政变以后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毅然决定北上,在《北上宣言》中表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立场,提出“召集国民会议以谋全国之统一与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要求建立民主政权,结束军阀统治的召开国民会议运动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随之掀起。

为促使国民会议的召开,各地纷纷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参加的会员有几十万。

1925年春,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反帝反军阀的决议,对宣传和组织群众起了巨大作用。

4"五卅"运动(中国人民大学2003)

“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群众反帝革命运动。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资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屠杀事件发生当天,上海日本纱厂工人立即罢工抗议。

上海一部分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上街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暴行和支援受难工人的宣传、募捐活动,又被租界当局以逮捕。

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向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

5月30日,上海学生、工人2000余人前往南京路公共租界抗议,遭英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当场死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中共中央决定把反帝斗争扩大到各个阶层中去,号召全市罢工、罢市、罢课。

6月7日,上海工、商、学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作为“三罢”运动的公开领导机关。

会议提出同帝国主义交涉的17项条件。

“三罢”开始后,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调集武装,继续屠杀群众,进行武力恫吓,同时施展种种阴谋分化瓦解工商学联合阵线。

资产阶级于6月26日无条件结束总罢市。

而工人阶级一直坚持到9月初,通过谈判,取得部分经济要求的胜利后陆续复工。

继上海“三罢”之后,全国各地群众特别是工人,都纷纷起来参加了这一反帝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作用。

“五卅”运动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5省港大罢工(中国人民大学2004)

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6月19日,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领导人是苏兆征和邓中夏。

罢工首先从香港各业工人开始,继之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英帝国主义者制造了“沙基惨案”,香港罢工人数激增至25万,并有13万工人返回广州。

此次罢工使香港变成“死港”、“臭港”,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罢工共计历时1年零4个月,是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经济的统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6江浙战争(上海大学2004)

又称"齐卢战争",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奏。

直皖战争后,控制着北京中央政权的直系军阀实行贿选与"武力统一",遭到全国各方面的反对。

皖系浙江督办卢永祥首先发出不承认曹锟为总统的通电,并和奉天的张作霖、广东的孙中山结成反直三角同盟。

吴佩孚为了击破反直三角同盟,除在北方以重兵严防奉军入关以外,在南方则利用孙传芳进入福建,与陈炯明勾结起来压制孙中山,以直系的江苏督军齐燮元夺取浙江,消灭卢永祥。

1924年9月初,齐军向卢军发动进攻,江浙战争爆发。

至10月12日,卢永祥在孙传芳和齐燮元的南北夹击下,通电下野,逃往日本。

江浙战争遂告结束。

7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国人民大学2004)

继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1924年再次发生的直系和奉系争夺中央统治权的战争。

江浙战争爆发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与皖系军阀卢永祥相呼应,于1924年9月15日,率奉军15万人分六路向直系发起进攻,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直奉两军在山海关一带发生激战。

正当吴佩孚率军在山海关与奉军交战时,直系将领冯玉祥率师从前线秘密回到北京,发动政变,囚禁曹锟,吴佩孚在前线大败,率残兵由大沽口从海上逃往长江流域一带。

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曹锟、吴佩孚的失败而告终。

奉系军队进入关内。

冯玉祥与张作霖成立了以皖系段祺瑞为执政的临时执政府,北京政权落入段祺瑞之手。

 

8北京政变(武汉大学2001)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在革命高潮推动下于北京发动的政变。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与热河一线奉军作战。

10月22日夜,冯军由古北口秘密回师北京,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清废帝溥仪出紫禁城,宣布脱离直系军阀系统,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11月中旬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任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

北京政变消灭了直系在北方的势力,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为北方革命形势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9三一八惨案(中国人民大学2004)

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段祺瑞执政府残酷屠杀爱国群众的事件。

1926年3月12日,两艘日舰护卫奉系军舰开进大沽口,并炮轰大沽口国民军,国民军还击。

日本以国民军破坏《辛丑条约》为借口,纠合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提交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军事设施等无理要求,限在48小时内答复,否则要以武力解决;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向大沽口云集,以武力相威胁。

此事称“大沽口事件”。

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北京六十多个团体和八十多所学校共约五千多群众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通过了驳回八国最后通牒和驱逐八国公使等决议。

会后,举行行示威,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在帝国主义指使下,段祺瑞政府下令军队向游行队伍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打伤二百多人。

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陈乔年也被打伤。

此即三一八惨案。

鲁迅称这惨案发生的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10首都革命(上海大学2004)

1925年11月北京学生、工人武装推翻段祺瑞政府的一次尝试。

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执掌了北京政权,推行反动的内外政策,镇压各地群众的革命运动,成为国民革命发展的首要敌人。

1925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共青团中央发表《对反奉战争宣言》,号召爱国民众行动起来,积极参加反奉倒段运动。

11月下旬,冯玉祥国民军攻占北京、保定一带,奉系将领郭松龄倒戈。

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决定趁此有利时机,发动一场暴力推翻段政府、建立国民政府的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