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058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docx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

白居易和仙游寺-3000字作文

 

在周至县城南三十五里的黑水河畔,有一处衔山抱水、人文历史悠久的游览胜地,这就是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揽胜的仙游古刹。

若问起赫赫有名的仙游寺名字的由来,还得上溯至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关于古刹的历史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据史料记载,仙游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

一天,威风凛凛的隋文帝巡幸天下,自京师到麟游仁寿宫,过周至境内,文帝乍见此地风光秀美,人杰地灵,即刻下令大兴土木,敕造行宫,作为他消夏避暑之所,并让文武群臣为这座行宫拟了个好听的名字——“仙游宫”,仙游一名,便由此应运而生。

(文章阅读网:

相传文帝在未即位前,自小养育在冯翊般若寺,长大后返回杨家时,有天竺沙门赠与他一包舍利子,云“大觉遗身”。

等他即位后,曾与昙迁禅师数之,多次数却未能数得清。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十三这日是文帝的诞辰,皇帝为表对浩荡神恩的敬意,特下诏书《隋国立舍利塔诏》,令从京城分送舍利,于雍、岐、泾、吴、苏、虢等30州各立一塔供养。

《诏书》曰:

“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

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登善因,同登妙果。

”并请高僧禅师三十余人各率侍者、官吏,配送熏陆香百二十斤,分运舍利于各州起塔。

起塔之时,任人布施,但钱只限于十文以下。

倘若不够,可役用正丁,取用库物。

限十月十五日午时,三十州舍利同时置于石函内入塔。

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息军机、停常务七日,专门办理建舍利塔之事。

当时安置舍利修塔一事,可谓声势浩大,举国上下云集响应。

然而,世事无常。

隋文帝建仙游行宫仅二十年,大隋朝就灭亡了。

“树倒猢狲散。

”先帝远去,只剩下一座豪华的殿阁孤独地闲置在那里。

离这里仅三十多里的楼观台道士,见此处殿宇巍峨,景致极佳,闲置实在可惜,便闻风而动,迁居此处,每日诵黄庭经,以诚心修道为己任。

于是,一时也有“仙游观”之称。

此后,因唐代帝王嗜好礼佛,几次亲迎佛骨,于是举国礼佛修塔之行蔚然成风。

刚住下时日不久的道士们见机不妙,只得动身“挪窝”。

有的收起行囊又搬回了楼观台,有的身着道服飘飘若仙四海云游而去,留下的只有秃顶的沙门僧人,每日撞钟诵经,打坐参禅,几经辗转之余,道观又变回了寺院。

沦桑屡变,朝代更迭。

到了明哲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仙游寺交由少数民族喇嘛桑加巴主持,此时规模更显宏大,改叫普缘寺。

此寺殿内原有泥塑、铜铸和木刻佛像多尊,制作均精巧绝伦,匠心独运。

一直到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才又复募修葺,恢复了仙游寺的原名。

如今保存完好的清代正殿,内有泥塑佛像,前檐东西两墙画有哼、哈二将,东西两侧有厢房二十余间,殿前遗留有明代铁铸大钟一口。

在正殿的西北约60米处,有隋代修建的法王塔。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此塔正是七层,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

站在塔下,仰望着被斜阳直射而发出耀眼光芒的塔身,透过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雪侵蚀而斑斑驳驳的砖缝罅隙,瞻仰这七级的浮屠,我仿佛看见了当年那悬挂在塔檐上的悦耳铜铃摇荡在薄雾缭绕的浮空与满天的云霞一道,听到的是梵呗赞响、晨钟暮鼓的空门之音,想到的是风流俊逸、才华出众的萧史吹着超凡脱俗的笙箫引来祥龙瑞凤与秦穆公之女弄玉双双结伴飞升而留下“乘龙快婿”的动人神话故事……

仙游寺自隋朝建宫,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

颇有小雁塔密檐式建筑风格的法王塔,线条柔和优美,是屈指可数的唐代风格的古塔。

历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师,如王勃、卢纶、白居易、韩翃、吴道子、岑参、苏轼等都到过这里。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他们在此吟诗作画,舞文弄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扣人心弦的轶闻趣事。

不仅如此,唐末黄巢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军队都曾驻扎于此,凭着秀色可餐的风光景致、氤氲缭绕的谷间烟雾和奇峭险峻的山势地形,无形之中,又给仙游寺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也时常涉足其中,苦思冥想仙游寺有那么大的魔力吸引游客的原因所在。

但我想,游人旅游参观的原因多半还是出于对历史和人文的憧憬向往。

倘若单是一处风景秀美的旅游景点,而缺乏它应有的文化元素,游人最多也只是作为一个慕名赏玩的过客而已,而不会孤注一掷,倾其精力回头再赏。

仙游寺只不过是悠悠历史古迹长河中的一个零星石子罢了,它之所以能久久沉淀于历史古迹的长河而永不陨灭,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多半还是更多地保留了人文气息于其中,以至于能流芳至今。

而这其中,与时任盩厔(今写为周至)县尉的白居易不无瓜葛。

“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闲步。

数峰行尽犹未归,寂寞经声竹阴暮。

”(卢纶《过仙游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34岁的白居易在由皇帝主持选拔人才的特科考试中,因所作的“策目七十五门”锋芒太露不为朝廷取悦;到了四月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中入四等,但出言大直,不得为朝官,而补任周至县尉。

时值青春年少、衣衿飘飘、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到任后一时被周山至水的缭绕烟雾、潺湲流水所吸引。

他第一次公务之佘,就迫不及待地要去仙游寺游览。

因初来乍到,爱民心切的白居易不愿扰民,不曾带任何侍从,就独自骑马南驰,直奔黑水河畔的仙游寺,体味卢纶诗中描写的那行云流水、经声竹韵的人间仙境。

喜出望外的白居易到达时已夜幕降临。

只见夕阳从狮山断崖上敛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西边的天空,尚留有丝丝残霞,但在习习的晚风送来的阵阵凉爽中,又很快褪去了绯红。

近处滔滔的黑河流水声,在静谧的夜空听起来分外空旷、清幽。

成群结队的沙鹤站在寺院的台阶上,沐浴着晚霞最后赏赐的宁静和安逸。

寺院中传来了僧人虔诚执着的诵经声,在撞起的鏜鞳噌吰的钟声中越发觉得清晰悦耳。

明月朗朗,银辉倾泻,整个仙游寺的山石、竹林、庙宇都像罩了层薄雾似的轻纱,越发飘渺、空灵而勾人魂魄。

一入其地,白居易恍入仙境,不禁感慨喟叹:

“仙游寺,仙游寺,名不虚传,名副其实,人游若仙,快哉乐哉,不枉此夕,不虚此行!

这时,寺中灯火通明。

白居易捏手捏脚叩开了寺中住持的房门,只说自己是来此拜佛进香的庶民,想借此讨教佛法,敬请禅师点化一二。

住持还礼道:

“岂敢,施主但说无妨!

少时,白居易便以隋代高僧智顗的学说为题,请教道:

“敢问禅师,何谓‘一心三观’?

”住持答道:

“‘一心三观’,即是在同一时间于一心中观有空、假、中三种实相。

此三种实相,亦称为‘三谛’。

”接着,白居易又问道:

“且闻‘一心三现’又名‘圆融三谛’,此说何解?

”住持见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出言不凡,想必绝非等闲。

于是,老禅师先请他落座饮茶,然后,毕恭毕敬地答其所问:

“佛教之‘法’,是轨持之意;‘持’,乃一定范围内的法体;‘轨’,即让人产生的一种理解。

一切‘法’,都具有‘三轨’,即真性、观照、资成;‘三轨’分别配合成空、假、中;空、假、中三者并非次第关系,而是同时存在、互无妨碍,故而称为‘圆融三谛’。

白居易本来就颇为留心禅理,且造诣不浅。

原以为在这山野之寺,不会有高僧解悟佛理,没想到,老禅师的一番侃侃而谈,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他大为欢喜。

他这才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愿与住持结为益友,切磋学问,共赏美景。

住持欣然答应,二人击掌为盟。

随后二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乐在其中,不分昼夜,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末了,寺中留宿,白县尉也答应暂宿厢房。

熄灯之后,白居易仍毫无倦意,总觉意犹未尽,回味当初造访仙游寺的经历,终究心绪难平,于是便在昏黄的烛光下持笔疾书《仙游寺独宿》一首:

“沙鹤阶上立,潭月当户开。

此中留我宿,两夜不能回。

幸与静境遇,喜无归侣催。

从今独游后,不拟共人来。

这次夜游的经历,让白居易对仙游寺兴致大增。

虽想再游,但总因繁忙琐碎的公务而未能摆脱。

一次,他要去骆峪办理公务,刚好从仙游寺旁路过,恰好邂逅挚友王质夫,便与他一同携游。

这回的白居易看到的却是白天的仙游寺,虽说违背了“独游”的初衷,却与他成莫逆之交的王质夫同往,仍显得心旷神怡。

午后的秋日,天高云淡。

排排大雁从头顶一呼而过,只剩下眼前画卷一般的山色,由深至浅,绵延不绝。

他们二人策马扬鞭,欣喜若狂,迫不及待要赶往仙游古寺。

解鞍下马,渡过芒水,往西,便是一片金色的稻田。

几个农夫正在田中精心耕作,一位垂钓的老翁手持钓竿,悠然自得,专心致志,一心只顾垂钓,漫随天上云舒云卷,一副镇定自若的神情。

这时,白居易还约来了好友陈鸿,他们三人一起到仙游寺中畅饮。

席间,他们突然谈起了先皇唐玄宗与杨贵妃骊山享尽人间无数奢华的往事,而一代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却最终落得马嵬坡撒手人寰的悲惨下场,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如同史诗一般壮丽凄美,值得让人思考。

爱情与战争漩涡的交织,让一代红颜照青,究竟谁是谁非,世说纷纭,喋喋不休。

一个单薄的红尘女子绝恋于兵荒马乱与国破家亡之间,让人感慨万千!

王质夫借机对白居易说:

“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陈鸿《长恨歌传》)后来,白居易就在寺内居住数十日出色地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长恨歌》,同时陈鸿作《长恨歌传》。

正由于此,仙游寺更是声名大振。

广为流传、气贯长虹的《长恨歌》成就了仙游寺不朽佳话的美名,仙游寺成了骚人墨客吟诗作赋、畅咏抒怀的绝佳境地了。

据史书记载,在任期间的白县尉时常只身行走乡间,体恤民情。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芒种已到,金丝柳上荡漾的黄鹂亮出婉转动听的歌喉,歌唱着丰收的喜悦。

白县尉策马直奔马召南岗,来到正挥汗如雨的农民收割队伍中间,看到一家老小全部上阵繁忙劳作的情景,有感而发,写出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作《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一夜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元和二年十一月五日,因卓尔不群的白居易受命入朝拜翰林学士,此后的时日,他始终不忘周至的山水和往日的一点一滴,这种复燃的旧情饱含在《寄王质夫》一诗中:

“忆始识君时,爱君世缘薄。

我亦吏王畿,不为名利著。

春游仙游洞,秋上云居阁。

楼观水潺潺,龙潭花漠漠……旧游疑是梦,往事思如昨。

相忆春又深,故山花正落!

毕竟时光荏苒,那时的佳话也只能当作人们茶言饭后的谈资说说罢了,再美好的事物也总不会千年万年始终不变。

尽管自1996年将“仙游寺法王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它还是不得不让道于现代社会城市文明的改造。

1998年因黑河引水工程修拦河坝,法王塔不得不动迁。

按照佛教礼仪,前天晚上八时举行法王塔动迁礼佛会,各界信众两百多人前来参加。

据说,当晚的气氛异常庄严肃穆,人们的心情彼此都很沉重。

礼佛会一开始,鞭炮声在幽静的山谷喧天动地。

临时赶做的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神龛,旁书“峰冠紫气灵塔易地国宝光耀万代,川纳祥瑞古寺乔迁先佛永保平安”,横批“佛光普照”。

随后由寺院主持果性法师焚香、化表、叩头。

住持虔诚礼毕,那个曾雄踞于黑水河畔一千四百多年的法王塔从此易地,而仙游寺原址也只能在黑河水底销声沉默了。

“终南阴岭秀。

”仙游寺法王塔的搬迁,印证了终南秀美的灵气。

拆迁过程中,文物考古者在法王塔的二层发现三枚舍利,后又在地宫中发现十枚舍利和石碑。

碑石一面为隋代《舍利塔下铭》,镌刻碑文曰:

“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于雍州周至县仙游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另一面为唐朝《仙游寺舍利塔铭》,碑文曰:

“此塔即大隋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置也。

”足见法王塔建造年代,毋庸置疑。

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佛法,使威名远扬的仙游寺完整保留了凛然正气;与它相距不远处的楼观台因老子高深莫测的“道”的稳固,使仙游寺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和交织融合的三教灵脉得以永久传承,它们就是活着的无价“双璧”,永远那么耀眼夺目。

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了,每次走到仙游寺,我总会久久驻足,思索着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仙游寺,思索着诞生于此的伟大诗作《长恨歌》,它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印记需要慢慢去挖掘。

然而,唯一不变的是滔滔不绝的黑河,它始终在向前奔流的进程中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