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062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docx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

水产动物营养学复习题修改

一、名词解释

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

是试验蛋白质或饲料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与标准蛋白质中相应的各种氨基酸含量之比的几次根。

EAAI=[(a/A⨯100)⨯(b/B⨯100)⨯……⨯(j/J⨯100)]1/n

n-代表氨基酸数目;a,b,c……j—试验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A,B,C……J—标准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量。

标准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可以鱼、虾体蛋白质或鱼卵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作为标准量。

2、蛋白质互补作用:

各种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配比虽然不同,但可将多种饲料合理搭配在一起,使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补偿,使其比值接近鱼、虾需要模式,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亦可称为氨基酸互补作用。

3、氮平衡:

所谓氮的平衡是动物所摄取的蛋白质的氮量与在粪和尿中排出的氮量之差。

可用下式表示B=I-(F+U)式中B—氮的平衡;I--摄入的氮量;F—粪中排出的氮量;U—尿中排出的氮量;

4、饲料系数=饲料消耗量/增重量×100%饲料系数越低,说明该饲料转化率提高,该饲料使用效果越好。

5、必需脂肪酸(EAA):

是指那些为鱼虾类生长所必需,但鱼体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其正常生理需要,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

6、摄食率:

单位时间(常指一昼夜)单位体重的鱼体的摄食量

7、特定生长率(SGR):

反应单位时间鱼体生长速率的指标。

SGR=(lnwt-lnw0)/t

9、抗营养因子:

指的是食品或饲料中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及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

植物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

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单宁酸、植酸、非淀粉性多糖、棉酚、皂甙、环丙烯脂肪酸、抗维生素、脂肪氧化酶等.

10、脂肪肝:

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异常大量地在肝脏内蓄积,使肝脏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病症。

11、标准代谢:

一尾不受惊动的鱼虾于静水中在肠胃内食物刚被吸收完时所产生的最低强度的热能,是鱼虾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的消耗。

12、净能(NE):

代谢能(ME)减去摄食后的体增热(HI)量,即NE=ME-HI。

是完全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能量。

13、体增量:

动物摄食后体产热的增加量。

17、高密度脂蛋白(HDL):

存在于血浆中的与脂肪转移运输有关的脂蛋白,功能是将肝外胆固醇转运至肝脏,由于其密度很高,所以称为高密度脂蛋白。

18、低密度脂蛋白(LDL):

存在于血浆中的与脂肪转移运输有关的脂蛋白,功能是将肝内胆固醇转运出去,其密度很低,故称为低密度脂蛋白。

19、氮能比:

指1kg饲料的总热能值与其粗蛋白质含量(%)的比值。

C/P=1磅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饲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后来也写作C/P=1kg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1kg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g)

20、载体:

指用于承载微量添加剂活性组分,并改变其物理性状,保证添加剂成分能够均匀的分布到饲料中去的可饲物料,常用作载体的有玉米,麸皮,小麦粉,大豆粉,机榨油粕,脱脂米糠和稻壳等。

21、稀释剂:

指掺入到一种或多种微量添加剂中起稀释作用的物质,可做稀释剂的原料有,脱脂玉米粉,葡萄糖,磷酸二钙,石灰石粉,高岭土,沸石,蛎壳粉,食盐,硫酸钠,次麦粉等。

二、问答

1、水产饲料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1)规范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与操作规程,统一研究方法,规范实验设计。

(2)完善主要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量。

(3)营养代谢和调控的深入研究,蛋白质,脂肪酸和糖类在水产动物体内的分解和合成代谢途径,以及与营养水平的关系等。

(4)降低鱼粉和鱼油的使用量,开发新型蛋白源和新型脂肪源。

(5)促摄食物质的开发,立体实验与实际应用的差异等。

(6)营养与水产品的品质问题。

(7)嘉庆对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利用,研究和优选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转化率,降低成本和饲料系数。

3水产动物营养需要有那些特点?

(1)鱼类的能量需要一般较低,可消化蛋白与消化能的比值(蛋白能量比,PEratio)要明显高于猪及家禽的蛋白能量比;

(2)鱼虾类在配合饲料中需要更多的蛋白质,一般认为其蛋白质需要量为畜、禽的2-4倍;

(3)鱼、虾类不能有效的利用无氮浸出物,其利用率较畜、禽低;

(4)鱼虾类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主要为n-3系列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硫烯酸;

(5)鱼、虾类肠道中合成维生素的量很少或不能合成,为保证其正常生长必须在饲料中添加Vc,鱼虾能有效的从水中吸收钙,因而对VD的需要不敏感;

4、怎样确定水产动物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

应考虑那些问题?

答:

其额定鱼虾类最大生长蛋白质需要量有如下方法:

1.蛋白质浓度梯度法,采用不同梯度蛋白质含量的试验饲料来饲养鱼、虾类,测定各试验组鱼、虾类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等指标,确定蛋白质需要量。

2.使用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饲料,使氮的平衡达到最高的正平衡,由摄取的氮量计算出蛋白质最大需要量。

3.使用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饲料饲养鱼、虾类,经过一定期间达到鱼体氮的最大增加量,计算出蛋白质最大需要量

在确定饲料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时,应考虑投饲率、氮的积蓄量和蛋白质的利用率问题,此外还受饲养的环境条件、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以及能量饲料源的组成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上还应考虑经济成本因素,来确定饲料蛋白质最适需要量。

5水产动物必需氨基酸是如何确定的?

确定鱼、虾类的必需氨基酸常用如下方法:

(1)用含有氨基酸混合物代替蛋白质的饲料饲喂鱼、虾类,观察其生长的方法试验饲料中氨基酸混合物的配制一般参考鸡卵蛋白或实验鱼、虾肌肉的氨基酸的组成。

试验时从氨基酸混合物中逐一除去一种氨基酸,饲养鱼虾,观察鱼虾的生长状况。

如果除去某种氨基酸后,鱼虾的生长受阻,说明除去的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

若除去某种氨基酸,鱼虾仍能正常生长,说明除去的氨基酸为非必需氨基酸。

(2)投喂氨基酸饲料测定体氮平衡的方法同上法。

以测定鱼体氮平衡为指标,来确定必需氨基酸。

(3)用示综原子14C的方法鱼虾体内各种氨基酸都是以碳元素为骨架构成的。

用14C葡萄糖注射到鱼体腔内,几天后鱼体蛋白质用盐酸水解,测定各种氨基酸14C的放射强度。

放射性小的或没有的,表示在体内不能合成,即为必需氨基酸;放射性强度大,即表示在体内能够合成,为非必需氨基酸。

6确立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方法有那些?

各有哪些优缺点?

方法如下:

(1)生长实验不同重复组的鱼分别喂养含不同待测氨基酸水平的配方,直至实验鱼体重增长的明显不同可被测量到。

绝大多数氨基酸需求量的研究由生长实验确定出来,生长实验是营养研究中最常用也最可信的实验方法。

优点是反映实际的生长情况;缺点是试验周期长,见效慢,工作量大。

(2)血清或组织氨基酸研究一些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血清或血浆中的,还是肌肉组织中游离的氨基酸水平都和饮食摄入量相关。

测量可以进行的前提是,血清或组织中氨基酸含量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直至氨基酸的需求量被满足,而摄入过量的氨基酸后,血清或组织中氨基酸含量则增加至较高水平。

这种技术快速方便,但是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被证明是有效的。

(3)氨基酸氧化研究这种方法省时、方便,但是一些工作者总结说这种技术可能不适合用来测定鱼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

(4)理想蛋白(Idealproteinconcept)和A/E比率某种必需氨基酸需要量=

许多研究者应用该方法已经快速而成功获得实验鱼的整体EAA需要量,省下大量的实验时间、劳力和经费。

但是,由于鱼类并非同步吸收各种必需氨基酸此方法有明显的缺陷。

7、怎样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答:

评价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是评定饲料质量优劣的一种方法。

评价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有:

生物学评定法、化学评定法和生物化学评定法。

(一)生物学评定法

1.测定体重的评定法:

用已知蛋白质含量的饲料来饲喂鱼、虾,经过一定时间后测定其体重增加量,根据体重的增加的变化情况,对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做出评定,包括测定增重率、蛋白质效率(PER)、净蛋白质效率(NPR)

2.测定体氮量评定法:

即测定蛋白质的净利用率(NPU),该法是以求在体内的保留氮占摄取氮量的百分比而评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试验时必须用含有蛋白质和不含蛋白质的饲料同时投喂,投喂一段时间后,得出饲喂开始和结束时的体氮量之差,即氮的增加量(含蛋白质饲料)和减少量(不含蛋白质饲料)

3.测定氮的平衡评定法:

主要通过测定蛋白质生物价(BV)即保留氮对于吸收氮的百分比而评定

在试验中应注意在应用这些指标评定蛋白质营养价值时,以在同一饲料蛋白质水平、同一试验条件下进行为宜。

(二)化学评定法

1.蛋白价(PS):

试验蛋白质或饲料蛋白质中第一限制氨基酸量与标准蛋白质中相应的必需氨基酸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

蛋白价=试验蛋白质中某氨基酸量/标准蛋白质中某氨基酸量*100

2.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

即试验蛋白质或饲料蛋白质中各个必需氨基酸量与标准蛋白质中相应的各种氨基酸含量之比的几次跟。

注意在用必需氨基酸指数评定蛋白质营养价值,方法简单,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即此评定法不能反映达纳壁纸的消化吸收率和氨基酸的利用率,此外,蛋白质经加工后,其营养价值有可能提高或降低,用生物学评定方法能灵敏的反映这些现象,而化学评价法则不能。

(三)生物化学评定法:

利用试验饲料喂鱼,在经过一定时候后采血,分析血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评定的方法,可缩短试验时间。

主要包括血浆的必需氨基酸平衡和游离氨基酸模式分析。

8水产动物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

蛋白质生物合成可分为五个阶段,氨基酸的活化、多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和释放、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修饰。

1)、在进行合成多肽链之前,必须先经过活化,然后再与其特异的tRNA结合,带到mRNA相应的位置上,这个过程靠氨基酰tRNA合成酶催化,

2)、核蛋白体大小亚基,mRNA起始tRNA和起始因子共同参与肽链合成的起始。

(1)需要特异的起始tRNA即,-tRNAfmet,并且不需要N端甲酰化。

(2)起始复合物形成在mRNA5’端AUG上游的帽子结构,(除某些病毒mRNA外)(3)ATP水解为ADP供给mRNA结合所需要的能量。

3)、多肽链的延长,在多肽链上每增加一个氨基酸都需要经过进位,转肽和移位三个步骤。

(1)为密码子所特定的氨基酸tRNA结合到核蛋白体的A位,称为进位。

(2)转肽--肽键的形成使P位上的氨基酸连接到A位氨基酸的氨基上,这就是转肽。

转肽后,在A位上形成了一个二肽酰tRNA.(3)转肽作用发生后原来结合二肽酰tRNA的A位转变成了P位,而A位空出,可以接受下一个新的氨基酰tRNA进入,移位过程需要EF-2,GTP和Mg2+的参加

4)翻译的终止及多肽链的释放,没有一个tRNA能够与三种终止密码子UAG,UAA和UGA作用,而是靠特殊的蛋白质因子促成终止作用。

这类蛋白质因子叫做释放因子,释放因子都作用于A位点,使转肽酶活性变为水介酶活性,将肽链从结合在核糖体上的tRNA的CCA末凋上水介下来,然后mRNA与核糖体分离,最后一个tRNA脱落,核糖体在IF-3作用下,解离出大、小亚基。

5)多核糖体循环上述只是单个核糖体的翻译过程,事实上在细胞内一条mRNA链上结合着多个核糖体,两个核糖体之间有一定的长度间隔,每个核糖体都独立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所以这种多核糖体可以在一条mRNA链上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这就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

蛋白分解:

目前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主要有两种体系,分别为溶酶体的降解机制和ATP-依赖性的以细胞溶胶为基础的机制。

第一种机制主要是通过由溶酶体内含有的大约50种水解酶的无选择性降解来实现的,这一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第二种机制主要通过泛肽给选择降解的蛋白质加以标记从而介导其降解。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ATP并需要三种酶的参与,即泛肽-活化酶(E1)、泛肽-携带蛋白(E2)、泛肽-蛋白连接酶(E3)。

此外,在肌肉中还包括钙偶联通路,这一通路包括μ-、m-、p94钙蛋白酶,这些蛋白酶在肌节蛋白质的降解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氨基酸的进一步分解一般是先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的碳骨架,α-酮酸,可进行氧化,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生ATP,脱下的氨基经过尿素循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9.叙述水产动物糖类的分解和合成:

分解:

水产动物摄入的糖类在消化道内被淀粉酶、麦芽糖酶分解成单糖,然后被吸收。

吸收后的单糖在肝脏及其它组织的细胞质中经过糖酵解途径由葡萄糖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中经柠檬酸循环完全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另外也非礼可由糖的无氧酵解分解成乳酸。

合成:

糖原合成首先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在限速酶糖原合酶的作用下,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给肝、肌肉中的糖原蛋白上,延长糖链合成糖原。

其次糖链在分支酶的作用下再分支合成多支的糖原。

10.鱼类对糖类利用率差的原因:

①鱼体内胰岛素分泌速度过缓,使其对饲料糖的吸收速度配合不佳。

②胰岛素受体少,影响胰岛素降血糖作用。

③生长激素抑制素分泌细胞对血糖敏感性强,从而一定程度地抑制胰岛素分泌。

④己糖激酶活性低而葡糖激酶缺乏。

11.为什么增加投喂次数可以改善鱼类对低分子糖类的利用率

1.增加投喂次数可以延长鱼体内胰岛素高峰,从而使血糖峰值与胰岛素峰值同步。

2.改变投喂频率会影响有关糖代谢酶的活性。

在连续投喂的条件下,葡萄糖和麦芽糖组虹鳟肝脏中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的活性及蛋白质和能量保留率都比一天投喂4次的高。

12.影响鱼类对糖类利用的因素有哪些?

1.纤维素纤维素作为一种难于消化吸收的多糖反过来影响着鱼类对其他糖的利用。

纤维素能缩短鱼类胃排空的时间,从而降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率。

2.投喂频率投喂频率影响鱼类对糖的利用。

一般认为,连续投喂或增加投喂频率能提高鱼类利用糖的能力

3其他因素糖的来源、类型、饲料中含量及热处理都会影响鱼类对其消化利用。

例如:

条纹鲈对葡萄糖和麦芽糖的消化率较糊精的消化率高。

虹鳟对生淀粉的消化率随着饲料中含量升高而降低。

13、举例说明脂肪酸之间的竞争

(1)、AA与EPA之间的竞争

此两种二十碳的脂肪酸都能加入到细胞膜磷脂酰肌醇sn-2上,它们在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类花稀酸的产物,但AA的衍生产物PGE2和LTB4的免疫活性显著高于EPA的产物PGE3和LTB5,由于AA与EPA共用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所以,EPA会抑制AA生成活性类花稀酸底物。

(2)、EPA与DHA之间的竞争

膜上EPA、DHA含量高,所以它们会竞争加入膜中,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其功能。

(3)、n-3和n-6

18:

2n-6(亚油酸)和18:

3n-3(亚麻酸)竞争△-6去饱和酶,从而影响二者进一步延伸至更长链的脂肪酸,即二者的竞争会影响各自的碳链延伸。

三者可任选其一

14、淡水鱼和海水鱼对脂肪酸的需要有何异同

(1)、淡水鱼由于能够碳链延长酶和去饱和酶的活性相对较高,因此能够利用n-3和n-6脂肪酸的前体亚麻酸和亚油酸经过系列碳链延伸和去饱和生成相应的高不饱和脂肪酸如AA、EPA、DHA。

但是近来研究表明,其利用十八碳脂肪酸合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有限,添加适量的HUFA会有利于其生长和健康。

(2)、海水鱼由于缺乏碳链延长酶和去饱和酶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因此不能利用亚油酸和亚麻酸合成高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必需添加鱼油以满足对EPA、DHA和AA的需要。

研究鱼油替代也成为海水鱼人工配合饲料的一项重要课题。

15、脂类在水产动物体内消化吸收转运过程

脂肪本身以及主要水解产物游离脂肪酸都不容于水,但是可以被胆汁酸盐乳化成水溶性微粒,当其到达肠道的主要吸收地点时,此种微粒便被破坏,胆汁酸盐滞留于肠道中,脂肪酸则透过细胞膜而被吸收,并在粘膜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

在粘膜上皮细胞内合成的甘油三酯与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直径约为0.1-0.6微米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并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也有少量直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入血液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至全身各个组织,用于氧化供能或者再次合成脂肪贮存于脂肪组织中。

16、什么叫脂类氧化,如何防止脂肪氧化酸败?

(1)天然油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这种现象成为酸败。

酸败的原因主要是油脂在空气中的氧或微生物的作用下不饱和成分发生了自动氧化,产生过氧化物并进而降解成挥发性醛酮酸的复杂混合物。

(2)防止脂肪酸败:

改善仓储条件,缩短贮存时间,防止饲料霉变;对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应加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或BHT、乙氧基喹啉、BHA.

17、引起维生素缺乏的因素有哪些?

答:

维生素缺乏的原因有:

饲料中含量不足,摄食量不足、维生素可利用性的差异、维生素的吸收发生障碍,维生素在饲料贮藏、加工、投喂过程中的损失和破坏或生理需要量增加等引起。

18、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在水生动物体内的代谢有何差异?

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及脂溶性溶剂,在饲料中常与脂类共存,其吸收也借助于脂肪的存在。

脂溶性维生素可在鱼体肝脏中大量贮存,待机体需要时再释放出来供机体利用。

如长时间供应过量的维生素A、D,也可能使机体产生中毒反应。

水溶性维生素大多数都易溶于水,它们在机体内不能大量贮存,当组织内含量趋于饱和时,多余部分即随尿排出。

水溶性维生素种类较多,但其结构和生理功用各异,其中绝大多数维生素都是通过组成酶的辅酶而对动物物质代谢发生影响。

19、什么是抗维生素?

其作用机理如何?

答:

抗维生素,是指那些具有和维生素相似的分子结构,却不具有维生素生理功用的物质。

它可以代替辅酶中维生素的位置,与维生素竞争和有关酶结合,从而削弱或阻止了维生素和酶的结合,使酶活性丧失。

因此,在饲料中只要存在少量的某种抗维生素,很快就会引起该维生素的缺乏症,尤其是那些不易患维生素缺乏症的鱼类,抗维生素作用则更为明显。

20、叙述维生素和水生动物免疫力之间的关系。

维生素A具有保护上皮组织(皮肤和黏膜)的健全与完整、促进黏膜和皮肤的发育与再生、促进结缔组织中黏多糖的合成、维护生物膜的完整等功能,为正常视觉、生长、上皮细胞分化及繁殖所必需。

维生素A能影响水生动物的免疫功能。

维生素A对表皮和粘液层的完整性以及粘液的分泌很重要,可降低鱼体对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强化巨噬细胞的功能。

VA通过B淋巴细胞进而影响免疫球蛋白的合成,VA作为有效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物质,对免疫细胞影响方式之一是通过影响红细胞的数量以及改变其功能进而影响免疫作用的发挥。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缺乏维生素E会导致免疫抑制,适量添加维生素E有利于维持水生动物正常的免疫功能。

维生素E对水生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与其添加量有关。

适量添加维生素E可使水生动物的免疫功能达到最大,而过高的添加维生素E对鱼类的免疫力无显著的影响。

维生素E可以提高水生动物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在水生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协助、补充和加强抗体及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

维生素E促进水生动物免疫功能的机制主要集中在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上。

水生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由高度不饱和的长链脂肪酸(主要是磷脂)组成。

免疫细胞细胞膜的稳定性、完整性和膜上相关的抗原受体和免疫球蛋白等物质的活性是机体发挥正常免疫功能的基础。

机体在新陈代谢、杀伤异物以及抗应激时会产生一些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在机体内既有积极的功能,但过量时也能诱发细胞膜中多不饱脂肪酸特别是磷脂发生过氧化反应,从而影响细胞膜的稳定和完整性,进一步破坏免疫细胞的功能。

维生素E可以通过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保护免疫细胞的细胞膜免遭破坏,从而维持免疫细胞功能的完整,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维生素C对水生动物免疫力可起到增强的作用动物的非特异性系统,如提高溶菌酶和补体活性,增强巨噬细胞的反应,从而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能力。

维生素C是细胞外液中最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剂,通过降低过氧自由基在水相中的过氧化,保护生物膜免受脂质过氧化的破坏,保护免疫细胞的完整,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维生素C还可以与维生素E协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维生素C能使结构降解后的维生素E再生。

21.矿物盐和动物免疫力之间的关系

与免疫有关的无机盐它们主要有锌、铁、铜及硒四种。

其中锌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免疫矿物质,锌能保持重要的免疫器官,如胸腺及淋巴节等的健康,锌能提升人体T细胞的数量,能使人体T细胞与微生物的作用更为有效,能增强人体的巨噬细胞。

铁能重建而且能更新白血球,同时也能刺激红血球。

甲状腺需要适量的铜,适当含量的硒能与维生素E协同作用刺激集体产生更多的抗体。

饵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有机硒可提高异育银鲫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魏文志等,2001)。

摄食缺铁饲料的斑点叉尾鲴对爱德华菌体外抗原腹膜巨噬细胞的趋化反应受到抑制(Lira等,1997;Sealey等,l997),在投喂补充铁的饲料后这种异常情况被扭转过来,然而感染结果表明饲料中的铁不能使斑点叉尾鲴在受感染后避免死亡,但在缺铁时死亡出现的时间较早(Lira等,1997)。

Iin等(2000)实验发现,饲喂不含铁的饲料使河鲶出现死亡的时间较早,而饲喂补充铁的饲料时,不管外抗原爱德华菌是否存在,河鲶的巨噬细胞迁移能力均显著增高。

另外,饲料中补充铁离子和抗坏血酸聚磷酸酶(AAPP)20个星期后能引起大西洋鲑头肾过氧化物酶的增加(Anderson等,1998)。

另外,摄食含铜10和30mg/kg的饵料后,斑节对虾总血细胞数目(THC)和产生的细胞内超氧化阴离子数日都要比其它实验组的高(Lee等,2002b)。

饵料中的铬酵母能调节虹鳟的免疫反应,摄食含铬饵料6周后的鱼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与血清溶酶体活性均高于对照组(Gatta等,2001)。

22举例说明矿物盐之间的拮抗和协同作用

矿物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为协同和拮抗关系。

具有拮抗关系的元素多于具有协同作用的元素。

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

(一)常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饲料中钙、磷含量和钙、磷比是影响动物体内包括钙磷本身在内的矿物质正常代谢的重要因素。

钙、磷比失调是胫骨软骨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饲粮中高钙或钙、磷含量同时增加会影响镁的吸收。

钠、钾、氯在维持体内离子平衡和渗透压平衡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二)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钙、锌间存在拮抗作用,钙量过多会引起锌不足,磷含量增加时,会降低锌的吸收,若钙也过量,更会降低锌的有效性。

饲粮中钙、磷过量可加剧缺锰症的发生,而过量锰亦会影响钙、磷的利用。

饲粮中含铁量高时可减少磷在胃肠道内的吸收,含铁量超过0.5%时,呈现明显缺磷现象。

铜的利用与饲粮中钙量有关,含钙越高,对动物体内铜的平衡越不利。

每千克饲料含钙达11g时,需铜量约比正常时高1倍。

饲粮磷水平可影响硒代谢。

钒离子能置换磷离子,促进钙盐沉着而提高齿质羟基磷灰石的稳定性,钒还与钙离子交换且以羟基碳酸盐形式将磷酸盐运到羟基磷灰石栅中。

  饲粮中硫不足时,反刍动物对铜的吸收增加,易引起铜中毒。

硫能加重饲粮中铜、钼的拮抗。

硫和铜在消化道中能结合成不易吸收的硫酸铜而影响铜的吸收。

硫和钼也能结合成难溶的硫化钼,增加钼的排出。

硫与化学结构类似的硒化物有拮抗作用。

实验表明,饲粮中硫酸盐可减轻硒酸盐的毒性,但对亚硒酸盐或有机硒化合物无效。

 

(三)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锰含量高时可引起体内铁贮备下降。

铁的利用中必须有铜的存在。

饲粮中铁过高会降低铜的吸收。

钼过量会增加尿铜排出量。

锌和镉可干扰铜的吸收,饲粮中锌、镉过多时会降低动物体内血浆含铜量。

饲粮高铜所引起的肝损伤,可通过加锌缓解,但高锌又会抑制铁代谢。

实验证明,锌过量会引起铜代谢扰乱,降低肝、肾及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