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12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docx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高效训练5份

课后高效训练

(一)

一、选择题

1.(2017·四川成都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  )

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

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

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

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

解析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选B项。

答案 B

2.(2016·河北石家庄模拟)胡适说: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子,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者皆应时而生。

”据此可知(  )

A.韩非子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诸子均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

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解析 “其学皆应时而生”说明诸子学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故C项符合题意。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诸子学说是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7·湖北黄冈模拟)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

“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

A.礼仪规范B.价值准绳

C.处世之道D.施政之术

解析 儒家的“义”是人身相互依附关系,与材料“义以为上”“人之正路”“先义而后利者荣”相符,是价值引领,故选B项。

答案 B

4.(2017·山东临沂模拟)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解析 材料“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说明孔子主张用战争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选D项。

答案 D

5.(2017·湖南雅礼中学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选D项。

答案 D

6.(2016·重庆巴蜀中学诊断)《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  )

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解析 根据“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判断该学派是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主张“事异则备变”和厉行赏罚,故选B项。

答案 B

7.(2016·云南昆明模拟)《论语·子张》说: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孟子说: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这说明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人本主义B.积极入世

C.重道轻器D.经世致用

解析 材料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和“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体现出了积极入世的观点,故B项正确。

答案 B

8.(2017·四川南充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

这表明(  )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

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解析 根据“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说明了众多的当权者都礼贤下士,给各派学说的存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9.(2017·广东清远模拟)《韩非子》说: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

”从人才选拔角度来看,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诸侯混战,群雄割据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C.卿大夫的崛起D.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阶级上,由于诸侯争霸的需求,士阶层崛起,卿大夫阶层没落,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故选D项。

答案 D

10.(2016·河北衡水中学模拟)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

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

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观点符合法家思想。

A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法家思想主张,故选D项。

答案 D

11.(2017·江西南昌模拟)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主张(  )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D.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解析 题干“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说明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项。

答案 A

12.(2017·湖南株洲模拟)“关公战蚩尤”是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

据考证,该神话以片段形式散见于御祭文、类书、道藏经、笔记小说、盐法类政书、地方志书中,有多种文本流传。

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

这说明(  )

A.神话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追求B.神话因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C.佛道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D.研究神话叙事必须溯源而循

解析 “关公战蚩尤”神话故事体现了正义战胜黑暗的价值观。

根据“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可知,当时人们对其体现的价值观念的认可和追求,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7·山东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上述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答案 示例一 主题:

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

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示例二 主题:

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

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

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14.(2016·云南曲靖模拟)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

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

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

……《法经》共分六篇,是

(一)盗,

(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

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

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

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

——摘自《论语》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摘自《荀子·大略》

材料三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

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

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从德(礼)刑(法)关系角度分别指出孔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

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

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法经》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回答。

(2)问,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概括。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回答;第三小问,结合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回答。

答案 

(1)特点:

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

原因:

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

(2)特点:

孔子:

重德轻刑(德主刑辅);荀子:

刑德(礼法)并重。

(3)涵义:

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

原因:

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

主张:

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

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课后高效训练

(二)

一、选择题

1.(2017·豫晋冀三省调研)《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

“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

”《尚书·盘庚》云:

“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反映出商朝(  )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

解析 题干材料“大龟以神灵考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表明王权与神权结合,故选B项。

答案 B

2.(2016·河南信阳调研)《礼记》云: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可见,古时婚姻(  )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解析 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以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完全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选B项。

答案 B

3.(2017·山东潍坊模拟)“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材料主要说明(  )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描述了周天子与诸侯各自的称谓及关系,迁移西周分封制的有关内容可知,分封制的核心是规定了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共主”等级森严的局面,故选B。

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形成高度集权的局面,排除A;C、D两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B

4.(2017·四川成都诊断)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

盟约提出:

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

A.积极拥戴周天子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解析 题干“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体现了对宗法秩序的维护,故选B项。

答案 B

5.(2017·重庆巴蜀中学诊断)《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解析 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也叫田氏篡齐,虽得到周安王正式册命,但只是“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因为在实质上这是对周初分封制的破坏,故选A项。

答案 A

6.(2017·湖北黄冈质检)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

这表明(  )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解析 解读题干,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军功爵制,冲击了贵族世袭的世官政治,故选A项正确。

“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说明君主的选官权并未旁落,故B项错误;察举制开始于西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举荐人才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6·河北百校联盟大联考)《史记·商君列传》说: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一措施(  )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解析 材料体现了军功授爵制度,它有利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7·湖南长郡中学调研)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解析 西周时期并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士大夫思想中是“家国、天下”的观念,这种思想下,任何出现在中央视野中的民族部落政权都要臣服于中央王朝,臣服于天子脚下,虽然在具体管理上奉行天子与贵族联合执政,但是中央集权的思想源头已经开始了,故选D项。

答案 D

9.(2017·云南昆明模拟)《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的经营形态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答案 A

10.(2016·辽宁大连模拟)《吕氏春秋·任地》中说:

“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材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7·陕西五校联考)《周礼·考工记》载:

“矢人为矢,鍭矢,参分。

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

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

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为之羽深。

”材料体现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特点是(  )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 材料按照箭的不同用途区分出不同标准,如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可见官营手工业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故选A项。

答案 A

12.(2016·山西阳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解析 据材料“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和“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可知诸侯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7·湖南衡阳八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行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

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艾萨克·罗斯福……苏珊·罗斯福”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提炼出关于中西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时,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姓氏文化的影响等内容加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 信息:

(姓与名顺序的差异)中国先姓后名,“重姓轻名”;西方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

说明:

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

示例二 信息:

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

说明:

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的影响,姓名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的观念;西方国家深受西方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姓名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自由、平等的观念。

14.(2017·河北衡水模拟)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

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篇》

材料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三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的信息从“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铁制农具的出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分析回答。

(2)问,根据材料二出自《吕氏春秋》判断,“公作”和“分地”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两种耕作模式,由此来分析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管仲的经济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概括即可。

答案 

(1)变化:

手工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

影响: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2)“公作”:

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

“分地”:

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3)政策:

重农抑商。

理由:

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课后高效训练(三)

 

一、选择题

1.(2017·新疆模拟)《颜氏家训》中曰:

“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

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材料反映的是(  )

A.士族不学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B.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

C.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

解析 材料“安识世间馀务乎?

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体现了士族腐朽无能,故选A项。

答案 A

2.(2017·河北邯郸模拟)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

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

答案 A

3.(2017·广东惠州调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

”由此可见,唐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解析 据题干“……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