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69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 精校解析版.docx

历史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试题精校解析版

广西省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

9月月考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说明:

本试卷分Ⅰ卷和Ⅱ卷,Ⅰ卷为试题(选择题和主观题),学生自已保存,Ⅱ卷一般为答题卷,考试结束只交Ⅱ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孔子的政治理想是: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

这反映出

A.儒家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孔孟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C.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

D.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儒家的“仁”和仁政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项正确。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二者之间是统一的,排除A。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正在形成,但与材料强调孔孟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主旨不符,排除D。

2.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这一思想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与儒家的“爱有差等”相对,这是“爱无差等”,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B,排除A;墨家的兼爱思想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排除C;墨家的兼爱思想与无为而治的思想无关,排除D。

3.李贽指出: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月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

李贽意在说明

A.孔子并非天生圣人

B.道家的辩证思想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

C.儒家学说已经过时

D.孔子的是非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最后一句话是重点,就算孔子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李贽意在说明孔子的是非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D项正确。

材料强调孔子的是非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没有涉及孔子并非天生圣人的内容,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道家的辩证思想,而是强调孔子的是非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标准,排除B。

C项说法错误,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儒家学说已经过时的信息,排除。

4.条件一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堂上老师带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由题干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以得出体现的是宋明理学的观点,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C。

5.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汉唐民本思想的悄然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理解。

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由此可知他们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与宋明理学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思想不仅是对民本思想的复兴,还包括了唯物思想,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该项思想兴起于清末,与材料不符。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6.宋朝时期的服饰一改唐朝“惯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老成持重和细腻、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

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发展B.程朱理学的影响

C.专制集权的强化D.审美意识的觉醒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的影响。

依据所学,宋朝的时候,理学兴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这种主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材料所反映的宋朝时期服饰的变化正是程朱理学影响的结果。

所以应选B。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东林书院对联)。

反映了

A.明朝知识分子关心时政,倡导学以致用

B.王阳明心学倡导“以天下为家”

C.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反叛

D.统治者号召儒家知识分子关心政治

【答案】A

【解析】这副对联告诉我们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主张人们要多了解国家与社会大事。

结合所学,体现了明朝知识分子关心时政,倡导学以致用,故A项正确;材料为能体现是王阳明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针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故C项错误;明朝东林书院的仕子并不是统治者,故D项错误。

8.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佛教、道教在魏晋时期的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信仰儒学的人越来越少,因此B项正确;当时的统治者有些信仰佛教,但并未反对儒学,故A项错误;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仍然处于统治地位,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儒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故D项错误。

9.在学完《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后,同学小吴得到如下结论和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的《诗经》由孔子编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楚辞和汉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C.唐诗和宋词分别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D.《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答案】C

【解析】A不对,《诗经》由孔子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而成;B不对,汉赋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D不对,《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

10.下图为一只四系瓷瓶,盛酒器,上饰“……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不见了。

”关于其制作的可能时代说法,较为正确的是

A.饰有隶书作品,秦朝隶书盛行,这应当是秦朝作品

B.饰有行书作品,晋代行书盛行,这应当是晋代作品

C.所饰作品为诗歌,诗文饰于瓷器始于唐朝,这应当是唐朝作品

D.所饰作品为小令,元代开始盛行,这应当是元代作品

【答案】D

【解析】材料“……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不见了。

”根据他的格律特点判断者应属于元曲,元曲盛行于元代,故此题应选D项

11.“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这主要说明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

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说明中国文字的统一性。

“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许多国家了”说明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C项正确。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具体体现,故排除。

12.“‘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

甲:

“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乙: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

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传统的小农经济的阻碍等,四大发明并未在古代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促进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故甲、乙的观点均正确,本题应选B项。

ACD判断错误。

13.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A.介绍并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B.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答案】A

【解析】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他非常善于向外来的知识学习,他的著作《农政全书》介绍了西方的水利技术,并且介绍从美洲引进的番薯,这种开放的精神也是他首开风气的地方。

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首开风气”的主旨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14.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

“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平等外交思想B.屈辱外交思想C.传统夷夏思想D.殖民外交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该逆既来诉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具有浓厚的“天朝上国”的理念,即仍坚持传统的“夷”、“夏”思想。

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BD三项,故选C。

15.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

”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和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这三项显然都和李鸿章不吻合,都不能选。

中国落后的根源是落后的政治制度,李鸿章显然也的确未找到。

16.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注意文艺复兴和维新变法时思想宣传的共同点.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而康有为则是借儒学的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所以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新思想。

A与维新思想不符,BC与文艺复兴不符,故选D。

17.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答案】A

【解析】由时间“一战期间”,刊物内容反映作者“求变”,可断定这份刊物是《新青年》,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作者所主张的“求变”主要针对思想观念。

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强调思想观念的变革无关,故BCD三项错误。

18.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

这表明李大钊:

A.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李大钊对孔子与帝制的关系的论述可以判断,李大钊是否定儒家思想的“专与争”;从材料李大钊提倡“悟儒家日新之旨”可以判断,李大钊是肯定儒家思想对中华的积极作用。

由此可以判断李大钊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故本题选A;李大钊对传统文化正是持辩证态度,不能说自相矛盾,故B错误;从他的态度可知他摆脱了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局限,故C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到马克思主义,D错误。

19.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出下列的认识和结论,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和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主要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

③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历经了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三个阶段

④向西方学习呈现了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代列强侵略中国,使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①正确;近代历史上先后向西方学习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无产阶级,所以②;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思想三个阶段,所以③正确;由③可知向西方学习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所以④正确。

所以本题选B,A、C、D不全面。

20.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主要阐述了洋务运动“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其中“旧轨”指的是封建统治秩序,而“逸出旧轨”就是指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反映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由此分析可知C的表述符合题意;A不合题意,B、D虽然也涉及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但并非本质含义。

故排除BD两项。

2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流行开来,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变局论”思想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D.“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严重刺激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兴起了洋务运动,所以“变局论”必须符合洋务运动的思想。

A项是“中体西用”思想符合洋务运动,B项是典型是顽固守旧派思想,C项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D项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

故选A。

2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李鸿章——蔡元培——孙中山

B.孙中山——蔡元培——李鸿章

C.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

D.蔡元培——李鸿章——孙中山

【答案】C

【解析】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符合“变革人心”;辛亥革命主张改革政治制度,符合“改变政令”;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属于物质文明,符合“有形物质”。

故选D项。

23.下列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

A.傩戏的形成B.南戏的出现C.元杂剧的出现D.京剧的形成

【答案】C

【解析】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故C为正确选项。

傩戏往往载歌载舞,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A排除。

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流行的戏剧形式称为南戏,表达对社会的不满,B错误。

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四大徽班进京,和北方的剧种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剧种--京剧,道光年间形成,同治、光绪年间盛行,D错误。

24.“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材料所蕴含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B.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传统思想相结合

D.儒家学说是其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立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信息可知,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上师尧舜三代”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维新派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传统思想相结合。

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基督教,排除A项;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不符合维新派的特点,故B项错误;维新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西方的政治学说为主的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置相》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2)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

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不同点:

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原因:

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

(2)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

早期民主思想。

(3)时代特征: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影响:

具有解放思想(民主启蒙)的作用,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冲击。

【解析】

(1)不同:

根据材料“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岂其人夫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并结合二人的思想主张概括回答。

原因:

结合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儒学发展僵化等原因回答。

(2)指向:

根据材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等信息,并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概括其矛头指向。

思想:

根据材料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及封建法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3)时代特征:

根据所学,结合黄宗羲所生活的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

影响:

结合所学,从经济、思想解放、政治等角度概括影响。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

——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以“四大发明”著称,请问四大发明分别是?

材料一中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请在医学和数学方面各举一例以证明。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欧洲,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造纸术。

《九章算术》,《本草纲目》。

(每给,后两点可灵活掌握)

(2)①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②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③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重农抑商,资本主义没能发展起来,科学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闭关锁国,隔绝了中外交流;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思想。

(既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四大发明”在教材中和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主要包括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造纸术。

医学领域的成就我们可以举例张仲景.李时珍.华佗.孙思邈等人。

在数学领域有《九章算术》和祖冲之的圆周率。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回答本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联系材料,先把材料中强调的部分回答出来,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补充,这样就能够全面的回答。

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言之有物,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对于明清之际科技逐渐落后的史实,我们要从多角度来分析,包括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思想层面以及社会层面。

经济上就是资本主义萌芽被遏制,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上有闭关锁国.君主专制;思想上有八股取士禁锢思想;社会上人们对科技认识不足等等。

27.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

——白莉、汪刘生《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价值取向》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

“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

”……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

”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

(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

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

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礼记·中庸》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足以形容之。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四准此以定中国教育之方针,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

依此方针,说其义于下方:

(一)现实主义。

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

(二)惟民主义。

以人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