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81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安徽省蚌埠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蚌埠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它的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②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起源于唐初。

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但作为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念白及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

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

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

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③首先,在形体语言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吴亚玲主演的《墙头马上》,就在形体语言上做了很大突破,这出戏把舞蹈和戏曲程式经过精心提炼,二者融成一体,戏中人物形象达到了现代古典艺术的审美高度。

《墙头马上》的成功,使我们相信:

形体语言的拓展与解放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须的。

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也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剧种本身的特点,而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所以,黄梅戏在继承的同时,需要学习借鉴,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完善的艺术体系,从而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

④其次,要创新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感官盛宴。

近些年来,大量的高科技声光电产品运用到舞台上来,这奠定了灯光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光把环境和人物照亮,更把人物立体化、背景生活化,为舞台美术增色添彩。

舞台灯光在戏剧舞台中有了思想,起到了刻画人物、转换时空、渲染气氛的作用。

新创作的3D版舞台剧《牛郎织女》正是一部集声光电于一体的视觉大餐,为黄梅戏舞台艺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此可见,积极研究与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会越来越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⑤最后,要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如今,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同时,这也是每一个文艺团体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难的课题。

黄梅戏剧团转企后,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一个企业要生存下去,经济效益是第一关注点。

没有了效益,企业就失业了生存的基础,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最终也会因为没有好的艺术产品提供社会而退出市场舞台。

所以,在两者之间如何权衡,如何博弈,成为了在市场经济下顺利发展黄梅戏艺术的最重要的课题,这一点对于其它艺术形式也同样适用。

1.从原文看,下列对黄梅戏存在“一定局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梅戏的念白与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广为老百姓所熟悉。

B.黄梅戏剧目题材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较少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

C.由于眼界和视角的局限,黄梅戏的发展进程很缓慢,演出的范围也只局限在安徽地区。

D.黄梅戏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也需要保持自身的特点,从而迈进更高的艺术领域。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提出了文章观点:

作为如今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其发展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引出下文。

B.第二段介绍了黄梅戏的来历与发展,但由于受到语言题材和演出地区等方面的局限,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C.第三、四段提出黄梅戏的传承者在形体语言和声光电新技术创新运用上,作出了很多努力与突破,促进了黄梅戏艺术发展。

D.第五段承接上文,提出黄梅戏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理顺经济效益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且要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梅戏是大别山采茶调与怀宁地方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进行演出的地方戏曲剧种。

后为青阳腔、徽调所吸收,诞生出“本戏”。

B.吴亚玲主演的黄梅戏新作品《墙头马上》的成功说明,只要能够解放与拓展形体语言,就能很好地处理黄梅戏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C.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可以创新运用到黄梅戏中,为舞台增色添彩,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它已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D.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黄梅戏剧团在转企后,首先应该关注经济效益。

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犁杖①:

最后的方舟

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

犁杖靠在墙角,土墙剥落的泥土,覆盖在它刺槐木的把手上。

那些木质的纹理,那是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无数次的纹理,此时,都湮灭在无声而落寞的尘埃里。

铁铸的犁铧②,有一半湮没在庄稼院的泥土里。

曾经的光彩不再,曾经的锋利亦不再;只看见被雨水侵蚀的铁锈,斑驳一地。

犁杖也有年轻的时候,犁杖年轻时和父亲一样讷言有力。

父亲牵出他心爱的老牛,只一个眼神,老牛便稳稳站在犁杖的前面。

有时候,默契就是这样一种无言的情义,岁月不会给你什么,但会给你挚友般的信任与友情。

时光带不走什么,但会让你深深懂得彼此的感念。

即使不用言说,对方也会心领神会。

再没有如此稳重地行走了,老牛的蹄夹走过万物苏醒的大地,留下一枚枚泥土的印章。

不需要褒奖,田野上拔节生长的庄稼就是最好的馈赠;不需要催促,一步一个脚印的乡村,从来就这样稳稳前行。

你见过波浪连天的海吗?

一头老牛所驾驭的乡村世界,就是一艘通向黎明的方舟。

云开了,雾散了,飞鸟翱翔在天空,田野上奔跑着羚羊和驯鹿。

所有的生灵沐浴在大地的恩泽中。

打犁杖的六爷,是村里最好的木匠。

单是木匠活的选材,六爷都会在一根木头前静默良久。

梧桐树,轻便而空灵,可以打造女子的妆奁。

一口梧桐木的木箱,历经百年,依然保持原有的形状,敲上去,铿铿有音,仿佛能听见焦尾桐琴的清音。

一株历经沧桑与坎坷的苦楝树,一生养育了无数可爱的麻雀精灵。

它们喜欢在树枝间穿梭,它们喜欢苦楝树上金黄的果实,它们执拗地把乡村当作可以托付前世今生的家园,叫醒黎明,唤醒炊烟,为寂寞平添一缕清澈的音符。

这株有五十年树龄的刺槐树,还是父亲在小时候,牵着祖父的衣角,栽种在庄稼院里的。

洒落过槐花沁人心脾的清香,蓊郁过遮天蔽日的阴凉。

终于有一天,父亲狠狠心,将刺槐树放倒。

轰然倒塌的瞬间,一副上好的犁杖,已在父亲的脑海中现了雏形。

多么圆润的把手,多么沉实有力的杖柄,每当父亲坐在田埂上,轻抚一把犁杖时,就妤像在轻抚情人的脸颊。

跟犁杖“相依为命”的犁铧,那肯定是块上好的铸铁。

你能看出打铁人在铸造时专注的表情。

淬火,煅烧,锤打,在千百万次的叮当声中,唤来一面犁铧上隐隐的青锋。

犁铧不需要尖锐,太过尖利的锋芒会触痛大地的肌肤;犁铧不需要冷漠,太冷漠的表情,会冻结春华秋实的热情。

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父亲在面对一面犁铧时的神情是缄默的,在缄默的表情之下,父亲在如镜的反光中,看见自己与泥土相亲相守的一生。

学吧,学会像一头牛那样,沉着而坚忍,才能开垦出水草丰美的生态家园。

学吧,学会像父亲一样讷言而温情,才能深入泥土的精髓,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收获,度完这辛苦但充实的一生。

学吧,学一架犁杖,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它的表达便是秋日田野上沉甸甸的谷穗。

我深深记得那样一个暖暖的黄昏。

家园的落日挂在玫瑰色的穹顶。

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无疑,我的双手在颤抖,当刺槐木的把手握在掌心,我能感知到来自泥土深处大地的心跳。

我知道,那天的老牛不是由我来驾驭,而是一头阅尽人间春秋的老牛,在牵引我走向远方的路;那天的犁杖也是隐忍而屈从的,它知道每个乡间的后生就是这样生涩地一路走来。

犁沟是弯曲的,在弯弯曲曲的犁沟里,我的身影从此叠印于泥土。

从此,无论过了多少年,在深情书写乡村的很多桥段,你都会看见我的名字。

走过就是走过,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

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在史书的册页里,在永恒的大地上,在某个小小的庄稼院里,一架犁杖选择有尊严地老去,告诉我,不要轻易遗忘故乡和土地。

(选自2012年第3期《文苑》)

注:

①犁杖:

即犁,一种耕地农具,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犁把和犁铧。

古时耕地时,牛在前头牵拉着犁杖,犁杖前沿部分犁铧触地翻土,人在后头扶持着犁把。

②犁铧:

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略呈三角形。

4.文章开头写道:

“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

犁杖因什么而寂寞?

为什么这寂寞无人能懂?

(6分)

5.文章在第四段对犁杖材料的选用作了诸多联想和细致描写,似乎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够密切,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分)

6.简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6分)

(1)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2)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7.许多曾经美好亲切的事物,如犁杖、蓑笠、炊烟等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

在文章结尾段落,作者指出“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现实中“消逝”的现象,探讨作者这个观点的积极意义。

(7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

颖悟过人,举止异常儿。

既冠,南游,具通《五经》大义。

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讲学士郝彬荐,为镇江淮海书院山长。

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辟为掾史。

丁内艰,复起,补掾史,除兴文署。

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问难倡和,应答如响,使者叹服,以为中国有人。

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明年,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不数月而事集,纤毫无扰。

泰定七年,迁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天历元年,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

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

因集议明宗皇后袱庙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

后以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

追封谯郡侯,谥文穆。

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

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

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

鉴为诗赋,尚《骚》、《雅》,作文法西汉,每篇成,学者争相传诵。

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

半载后,因欲合药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

“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

”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

其廉慎不欺如此。

(《元史·曹鉴传》)

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B.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C.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D.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冠,意思是已经二十岁行过加冠礼了。

“冠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B.丁内艰,是指为母亲守丧。

丁艰,也叫丁忧,遭到父母的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按规定需离职居家守丧。

C.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指升官,这里也是指曹鉴升了官职。

左迁,则是贬官。

“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

D.谥文穆,谥号指人死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而给予的评判性称号,谥号中的“文”应指“好学博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鉴从小就聪颖过人,且终生喜欢读书。

他藏书数千卷并亲手校订,所写诗赋很受推崇;受命护送安南国使臣时,一路与之讨论学问、酬唱诗词,使者叹服。

B.曹鉴做事干练有方,能力过人。

曹鉴奉旨调查核实佛教白云宗的田产,由于曹鉴稽查得法,不到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对地方百姓毫无侵扰。

C.曹鉴熟谙典章成例,通达古今。

朝廷召集群臣商议讨论明宗皇后陪祭太庙的事,他知识广博,引经据典,剖析详尽,最终让君主采纳了他的意见。

D.曹鉴廉洁谨慎,属下顾渊伯曾将三两黄金掺杂在朱砂中送给他,半年后曹鉴才发觉此事,其时顾渊伯已去世,曹鉴就把黄金退还给他的儿子。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5分)

(2)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

历官三十余年,僦(租赁)屋以居。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此诗一本题下注云: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力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吟”即吟咏,吟咏节妇,歌其坚贞。

作者以节妇自喻,拒绝李师道的笼络。

B.头二句说这位“君”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颇有微辞,含谴责之意。

直接点出李师道的别有用心。

C.三、四两句“感君缠绵意”并系明珠于“红罗襦”,表明作者对李师道知遇之恩毕竟还是心存感激的。

D.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

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E.这首诗富有民歌风味,用笔细腻熨贴,人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1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4.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

意。

《琵琶行》中的“,”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2)《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

“,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春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公园里、田野上、街道边,百花含苞待放,杨柳椿萱并茂,游人流连忘返。

②某“寒门弟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大家听了这个消息无不拍手称快。

③10年过去了,“限塑令”成为空头支票,甚至让人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小贩随便给,大超市则因收费而大赚特赚。

④由于余光中的特殊经历和天性中独具的那份敏锐和柔情,他的作品饱含着对故土的依恋,勾起了几代华人的莼鲈之思。

⑤从主观态度上看,黄庭坚是不愿意狗尾续貂,所以这两句诗才没有了下文;从客观事实上看,这两句诗确实卓绝巧妙,警俏超拔。

⑥长大后,我们仍然会常常自以为是卖弄着我们的小聪明,在我们的生活圈子里左右逢源,以便顺利实现自己的小欲望。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⑥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能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夲真,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成为拥有诗意追求的人的关键所在。

B.在刚过去的4月,是中美三十年科技贸易史上最令人忧虑的时刻。

中兴美国禁令事件的处理,不单单是对中兴、也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向造成深远影响。

C.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D.近年来,国外“野鸡学校”、“文凭工厂”纷纷转战东方,这些学校尽管在国外毫无学术信誉,但是在不明就里的人眼中,还着实能有狐假虎威的作用。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虽然时间紧张,但是您百忙之中草就的这幅《早春策马图》看起来依然是栩栩如生啊,佩服佩服!

B.某杂志编辑给李老师发来短信:

大作已通过一审,请按意见进一步斧正,以便刊出

C.某中介回复王先生:

您的房屋已有买家表示购买意愿我们一定尽快玉成此事。

D.听到有人夸自己的钢笔字写得好,兰兰害羞地说:

“我不过是信笔涂鸦罢了,见笑了。

18.清明节到来前夕,某市文明办拟向社会发出“绿色清明文明祭祀”的倡议。

下面是拟用的倡议书的正文,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

要求补出称呼、倡议目的及号召语等内容。

(6分)

①:

②,我们特此发出倡议:

1.缅怀逝者,文明祭扫;2.爱护环境,绿色祭扫;3.杜绝火患,安全祭扫;4.厚养薄葬,节俭祭扫……

某市文明办

2018年4月3日

19.下面文段有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回答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就承诺而言,①即使千金一诺最为沉重,但空口无凭又最为虚泛,观其行径还要等待漫漫时间的印证,所以“信”在外化体现方面,就产生了一种加固信任的仪式。

信誉建立,比城池建造更难,信诺百事才可能筑造起一道信任的高墙,②而且毁诺一事就可颠覆信任的根基。

国之信,建之无形,毁之无影,易毁难建,去即无存。

一国对外要维护信用,对内要建立信誉,③政府的公信力就能形成。

①假设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

虽然千金一诺最为沉重。

②,应当修改为:

但毁诺一事就可颠覆信任的根基。

③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应当修改为: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帅气的玉米和丑陋的玉米竞争年度最优玉米品种,由农民朋友和专家当评委。

帅气的玉米铆足了一年干劲,叶儿向四方扩张,导致周边的玉米得不到好的阳光;丑陋的玉米无意挤占同伴的地盘,叶儿依旧上冲,植株紧凑。

农民朋友评委一致判定丑陋的玉米胜出。

对丑陋的玉米的评语是:

“果穗虽小,但种植密度小,单位面积的产量大。

”对帅气的玉米的评语是:

“色美,果穗大,单位面积的产量小,价值不大。

”专家评委却一致判定帅气的玉米胜出。

理由是:

“高大,枝繁叶茂,单株产量高,且审美感觉好。

主办方没有办法,只好请农业部种子司仲裁判定。

司长认为:

玉米是粮食作物,不能只注重个体美观高大与否,而是更重视植株的相容性和整体产量。

丑陋的玉米该当选最优玉米品种。

”对上述的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评价更合情合理?

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限定为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蚌埠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3分)A2.(3分)D3.(3分)D

4.(6分)①这把犁杖永远告别了充实的劳动生活,被完全闲置,蒙上了岁月的尘土,自身的价值再也无法实现,所以有着无人能懂的寂寞。

②与它相处日久、对它有着无言情义的父亲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跟它像伙伴一样一起劳作,像对待亲人一样爱抚它,所以它深深的寂寞没人能懂。

5.(6分)①借助六爷的懂材、爱材、惜材来衬托父亲对犁杖的重视,突出犁杖的精致、耐用。

②强调父亲选材时的认真、慎重,表明父亲对农作生活的热爱,以犁杖的材料为载体寄托一份美好情感。

③赋予平凡的事物以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喻示犁杖具有父亲那样沉实、隐忍的品质。

6.(6分)

(1)作者把犁铧比喻成语言大师,把犁铧的耕种比喻成“诗行”,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而“段落”“词语”等又属于同系列的意象,文章热情地赞美乡土的沉浑与壮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我”对犁杖的一份特殊的感情。

(2)整散结合的句式,内容丰富,文气沛然;运用拟人手法,揭示了“我”不但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即自然朴素的劳动方式,而且也懂得了父辈们对土地的感情,更领悟了土地给予的生命真谛。

7.(7分)炊烟、蓑笠、犁杖等农村里常见的事物,不仅代表一种原始、古朴的劳作方式,它们身上更凝结着一种热爱劳动、耕耘一生的精神,代表一种朴实坚韧、健康诗意的生活方式,它们会时刻提醒人们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不要遗忘故乡和土地。

尽管由于时代的更替,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不能经常用这些工具,但不能任其消逝,最好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向我们的后代介绍它们的价值,传承它们的精神。

8.(3分)D9.(3分)C10.(3分)C

11.(10分)

(1)所属的淮、浙地区遭遇洪灾,百姓报告灾情,曹鉴将这些地方的赋税削减了十分之六七,有些权势之家借机作弊逃避赋税,曹鉴一一核实,传令让他们首先交纳租税。

(“损”“六七”“输”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曹鉴天性纯良孝顺,亲族中有贫困的,帮助救济惟恐不及时。

做官三十多年,仍然是租屋而居。

(“贫乏”“周恤”“历”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12.(5分)AC(答对1个得3分,两个得5分

13.(6分)通篇运用比兴(委婉)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篇表明作者政治立场的宣言。

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14.(6分)

(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5.(3分)A16.(3分)B17.(3分)D

18.(6分)参考答案:

①尊敬的广大市民朋友们

②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缅怀逝者的传统节日。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尚,让大家度过一个文明、绿色、感恩的清明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

③市民朋友们,在这春风和煦的清明时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由己及人,共同营造文明祭扫的清明新风。

(每空2分,合理即可)

19.(5分)参考答案:

②递进关系不成立

③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形成(答对1处得3分,两处得5分)

20.(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