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434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docx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大象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

 

集体备课人:

2011年9月1日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由三种类型的八个单元组成。

重点培养学生“模型与解释”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获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出发,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8个单元。

其中第一单元十万个为什么共四课含1、探索自然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3、问题银行4、发现问题宝藏;第二单元五官兄弟共2课含1、游乐场2、瓜果交易会;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共2课含1、寻找秋天2、果实累累的季节;第四单元有趣的动物共3课含1.寻访蚂蚁2.动物怎样过冬3.上夜班的动物;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共四课含1、探访蚯蚓的家2.蚯蚓的房前屋后3、蚯蚓的邻居4、落叶到哪里去了;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共2课含1.自转旋翼2.降落伞;第七单元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共3课含1.科学,生活的朋友2、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3、美好的展望;第八单元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共3课含第八单元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2、我们身边的小科学家3、我也能当科学家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六、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七、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1

9.4~9.5

第一单元十万个为什么1、探索自然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2

9.8~9.12

3、问题银行4、发现问题宝藏

3

9.15~9.19

第二单元五官兄弟1、游乐场

4

9.22~9.26

2、瓜果交易会

5

9.27~9.30

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1、寻找秋天

6

10.8~10.1

2、果实累累的季节

7

10.13~10.17

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1.寻访蚂蚁

8

10.20~10.24

2.动物怎样过冬3.上夜班的动物

9

10.27~1.31

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1、探访蚯蚓的家

10

11.3~11.7

2.蚯蚓的房前屋后  3、 蚯蚓的邻居

11

11.1~11.14

4、 落叶到哪里去了

12

11.17~11.21

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1.自转旋翼

13

11.24~11.28

2.降落伞

14

12.1~12.5

第七单元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1.科学,生活的朋友

15

12.8~12.12

2、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3、美好的展望

16

12.15~12.19

第八单元1、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

17

12.22~12.26

2、我们身边的小科学家3、我也能当科学家

18

12.29~1.3

期末复习

19

1.6~1.10

期末复习

20

1.13~1.17

检测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十万个为什么

第1课《探索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蒙眼活动中发展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3、了解一片有草之处的植物和动物。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一块木板;活动前检查场地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其他的感官探索自然!

你们其他的感官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

二、活动感知。

1、游戏:

盲人火车

(1)把孩子们分成10~12人的小组。

依次把一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

让他们从低到高排成队。

闭上眼睛,让他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2)让第一个学生扶着教师并开始慢慢地向前走。

跟老师走的本身就很有意思,而此刻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回答他的周围都有什么声音,并对每一个回答都要作出评价。

询问他们这些声音是不是自然音或者是由人或机器、汽车等发出的声音。

如果他们听到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3)行程结束,看是否有人会猜出行走的路线。

2、一片草地

(1)带孩子们到“研究”区,导语:

“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任何活的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他们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

强调这不是比赛,而是一项观察游戏。

对于大孩子,让他们做更详细的记录,如蚂蚁、蜘蛛等的颜色、大小等。

为他们做观察和记录定一时间限制(5~10分钟),强调观察期间保持安静。

(3)限定时间到了之后,把学生召集到一起汇报,若能找块木板列出全班综合在一起的记录单就更好了。

教师活动:

对孩子们的热心观察进行评价。

(4)、师生互动:

有无处归属的东西吗?

比如:

垃圾、破烂玩具、废旧电池等,这些属于哪儿的?

三、总结:

正如他们通过他们的小研究中见到的那样,在任何有草地区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

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最近一次你花时间观云是什么时候?

(师生交流互动)

二、活动感知:

1、如果孩子们愿意的话请他们坐下或躺下,大家都观云并把他们的所见或感觉到的描述一下。

给每人一次发言的机会,若有必要的话可以给他们提示一下。

(3)大家都有机会发言之后,进行询问。

教师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三、拓展活动:

我发现了……鸟

(1)班里谁喜欢鸟?

鸟在什么地方生活?

有人一直在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花园、公园、路边树上等的鸟吗?

(2)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或见过的鸟。

    燕子 麻雀 黄鹂 乌鸦 和平鸽……

   (3)让孩子观察校园里的鸟。

   教师活动:

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鸟类的信息。

   四、课外实践:

   让学生在课外观察鸟、认识鸟。

 

 

 

 

第二课《我发现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

2、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橡皮、小刀、笔(或塑料小方块)。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谁下过环保棋吗?

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二、活动感知。

1、下环保棋。

(1)分析棋图:

让学生观察“环保小蜗牛”的壳上每一格是什么。

4人一组,每人或每组制作一个小骰子。

方法:

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在六个面上分别写上l、2、3、4、5、6几个数字。

教师要示范,并强调安全。

(2)游戏方法:

从起点开始,每组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的哪个数字朝上,就走几步棋。

看谁能最快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即最快走完),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棋图说明:

(1)浪费水,退到起点;

 

(2)蛇;

   (3)不用塑料袋,提篮子买菜,进到4;

   (4)树袋熊;

   (5)小松鼠;

   (6)排放废气,退到2;

   (7)给小鸟提供食物;

   (8)白天鹅;

   (9)使用无氟冰箱,进到12;

   (10)排放污水,退到5;

   (11)爱护花草,进到14;

   (12)白鳍豚;

   (13)伤害小鸟,退到8;

   (14)扬子鳄;

   (15)环境优美;

   (16)垃圾分类回收,再掷一次;

   (17)小猴子;

   (18)乱吐瓜子皮,停掷一次;

   (19)小老虎;

   (20)挂人工鸟巢,进到22;

   (21)汽车鸣笛,排放尾气,退到14;

   (22)大熊猫;

   (23)乱砍滥伐,退到12;

终点,获得“环保小卫士”称号。

2、环境问题大搜索。

(1)对学校或社区的对方位的观察,找出环境问题。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问题分类,如住房问题、水污染问题、农业问题等。

(3)经过一系列有趣的观察活动,孩子们会有许多发现和感想,应及时安排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并鼓励学生借助文字、图画、符号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记录问题。

三、总结。

借身边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三课《问题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

2、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几组动物卡片,衣服夹子或别针,记录纸,问题存折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师生互动做游戏:

我是谁

(1)教师根据班级人数选择一些绘有动物图像的卡片用衣服夹子夹到孩子们的后背上,孩子本人不能看到自己背后的动物卡片。

(2)提问的过程中逐渐知道自己背后的动物是什么。

(3)作为逐步探询正确答案的要点,要从生活范围,哺乳、鸟类、虫等大范围中考虑。

实在找不到正确答案时,教师可以给予启发暗示。

如果知道自己后背上卡片的名称,可以说“我是××”然后把卡片挪到胸前来核实一下。

(4)孩子们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根据回答,猜自己后背上贴的是什么动物。

例:

“我有四只脚吗?

”回答仅限“是、不是、不知道”三种。

(5)如果有五六个人都猜不出,可以由一个人对这些人分别进行提示。

二、问题银行开业

1、各小组的问题银行开业。

2、教师激发学生提出自己从小到大心中所藏的问题。

3、将问题记录在记录纸上,并进行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卡分成生物类、地球与宇宙类和其他问题三大类,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5、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

 

 

 

 

第四课《开发问题宝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

1、提供材料超市。

2、每组准备一张白纸。

3、学生每人准备一支彩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想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

其实每一个物体里都蕴藏着许多的问题,就像一个个问题的宝藏,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把其中的问题挖掘出来。

”板书课题:

《开发问题宝藏》

二、学习活动

1、教师从超市中拿出一个吸铁石,让学生观察提问,教师根据学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绘制出关于吸铁石的概念图。

2、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购自己喜爱的物体。

3、小组同学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4、每个小组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出本小组提出的问题。

5、各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进行自由研究。

 

 

 

第二单元“五官兄弟”

第一课《“五官兄弟”游乐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

感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自主、充满矛盾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教学准备:

1、手区:

在纸箱上剪一个洞(只可以把胳膊伸进去),箱内有:

柚子、带叶子的菠萝、玻璃瓶(里面可以装一些温水)

2、眼区:

苹果(有不同颜色)、桃酥饼(有香味,好吃的食品)、小摩托车(会动的东西)

3、耳区:

小鼓、琴、空瓶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4、鼻区:

梨汁、醋、酒精、酱油(有不同的气味)

5、口区:

麻辣片、酸楂片、有花生味的点心、洋葱(有不同的味道,有各自香味的东西)

6、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今天,我们来到多媒体教室上科学课。

大家先观察一下多媒体教室。

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说出:

我叫      ,我在阶梯教室里观察到         ,我是通过       (感官)观察的到的。

今天,我们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五官兄弟”游乐场进行游玩,(出示课件:

“五官兄弟”游乐场)在这里进一步体验五种感官的作用。

二、学习游乐场的规则

既然是游乐场就有游乐场的规则,我们先来看一看游乐场有什么规则。

(出示:

游乐场的规则)

1、每个小组必须顺着游乐路线行走,不能逆行。

 

眼睛区

手区

耳区

鼻区

舌区

 

 

 

 

2、游乐场内要轻声细语,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3、每个游乐区活动时间为5分钟。

4、游乐时必须及时把自己的收获、提出问题填到记录表上。

三、学生进行五官游乐活动

布置入场:

下面,各组分开活动。

第一组从眼区开始,第二组从手区开始,第三组从耳区开始,第四组从鼻区开始,第五组从舌区开始,各组长到讲台上来领记录表。

学生在游乐区活动时,指名一个学生掌握时间,提醒学生交换场地。

教师要巡回指导,解决学生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提醒学生遵守活动规则,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收获和问题。

四、讨论和整理

分组讨论在游乐场中的收获,产生了什么问题。

把活动中的感受整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有很多收获,体验了“五官”在科学观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种感官只能观察到物体的部分特征。

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才能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

所以,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

不过,我要强调一点,观察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感觉器官,当对一个物体还不太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嘴去尝、用鼻子去闻,因为有些物体是有毒的,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课后反思:

1、学生在活动中会由于好奇心,不能遵守活动规则。

如睁开眼睛看用手触摸的东西,看用耳朵听的东西等,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范。

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形成良好课堂秩序,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第二课《瓜果交易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

教学准备:

水果图片、学生准备水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西瓜吗?

你知道怎样挑选西瓜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挑选西瓜中的科学。

二、讨论如何选购西瓜。

1、学习“交易会”活动规则

2、将全班分成6-8组,每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3、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的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

4、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5、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重新买进,但小组成员必须协商进行。

6、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交易时,可以用支票的形式进行交易。

7、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三、学生活动,教师一起参与。

四、活动总结。

 

 

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一课《寻找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4、知道温度的单位,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教学重点:

知道温度的单位,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教学准备:

教师:

温度计,纸,透明胶带,剪刀,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秋天景色的课件。

学生:

笔,纸,树叶,红毛线,铁锤,钉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放一放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二、赛诗会:

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

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

(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

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探访秋天吧!

三、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

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

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

并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

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

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

四、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

谁写的诗更贴近真实的秋天?

每个小组挑选1-2篇,自由组合完成一份“秋天的景色”的手抄报。

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

(学生说一说,师生评议,引出温度)

二、测量气温

1、谈话:

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

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

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

2、认识温度计

(1)分组观察温度计。

(2)汇报观察结果,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3、正确使用温度计

(1)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2)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

(3)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

(4)读数时,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

4、学习记录温度的方法

教师讲解:

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小圈表示度。

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

例如10℃,20℃,30℃。

写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

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

例如-10℃,-20℃,-30℃。

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

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

5、交流与分析

(1)整理测量数据。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气温资料。

(3)讨论与分析:

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

三、制作树叶书签

制作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平整;

(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

(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

四、总结。

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

五、拓展:

(1)下周上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

(2)下周上课时每人带来一种果实。

 

 

 

 

 

第二课《果实累累的季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教学准备:

学生:

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

小刀,盘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

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进行展示。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学习园地”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

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

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二、果实展示会。

1、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

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

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四、分类:

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

科学自助餐:

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五、拓展活动:

采集植物的种子。

 

 

 

 

 

 

第四单元有趣的动物

第一课《寻访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教学难点:

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昆虫盒、橡皮泥、细木棍、饭粒、昆虫图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猜谜语导入新课。

二、观察提问

1、学生看教材中的图,并提出问题。

“蚂蚁住在哪里?

”“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

三、动手操作。

1、做“蚂蚁”。

学生根据经验动手制作蚂蚁模型,可用橡皮泥代替黏土。

2、师生交流评议:

蚂蚁的身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四、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蚂蚁,说一说:

真正的蚂蚁什么样?

教师适当引导:

“用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辅助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