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671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美术第8课 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美术第8课中西神像雕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程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美术鉴赏(选修)”(美术出版社)第二单元中西美术作品比较第八课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节课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神像雕刻的不同特点,中西方神像演变的大致线索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这一课题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宗教雕刻,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刻。

对于这类雕刻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达成共鸣,从而能体会出神像雕刻作品的艺术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沿着时间脉络,采用比较鉴赏的方式,分组讨论的方式,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了解中西方神像雕刻在造型、创作理念等方面的特点,以鉴赏典型神像作品为例,尝试运用情境创设、背景铺垫、逐层推进、设疑释惑、对比鉴赏等教学方法,带动学生感受中西神像雕刻的艺术魅力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赏析中西方神像雕刻的审美特征和演变的大致线索。

2.中国佛教雕刻的基本特点。

(本土化、汉化过程)

3.西方神像雕刻的三种风格(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

(五)教学难点

1.中西神像雕刻的造型特点。

2.中西方神像雕刻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六)教学策略

1.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明确任务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实际操作遇到问题及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

4.教师设疑,引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5.师生演示、同学互助、教师指点相结合,提高学生操作效率。

二、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一)导入课题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这些工匠们在干什么?

好像是在雕凿或雕刻着什么?

大佛建在哪里?

因何而建呢?

大佛建在四川凌云山山崖上,这里是青衣江、岷江和大渡河交汇之处,水流湍急,传说这里常有水妖作怪,淹没农田,毁坏庄家,过往船只也经常发生翻船事件。

凌云山上的海通和尚见此情况,倡议修建了乐山大佛,想借神力杀灭水患。

大佛历时90年才建成。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它,会是哪个字?

大,两个字“最大”真聪明!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神像

西方的神像是什么样子呢?

维纳斯神像,它有多大呢?

只有2米高。

同样是神像雕刻,他们在个头和模样上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还是尽量口语化)

这节课,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和大家进行一次神秘的中西神像之旅。

展示课题。

(二)新授内容

我们先去了解我国的神像雕刻。

(中国神像)

⑴神像雕刻与宗教密不可分,你们知道中国古代主要的宗教是什么吗?

佛教、道教。

其中佛教的影响最大,流传范围最广。

那佛教是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呢?

不是。

是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到我国的呢?

早在汉代时,汉代的皇帝就发现,远在印度的佛教思想和我国一直推崇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控制百姓思想,巩固封建统治。

因此,大力宣扬佛教。

佛教最初的传播是通过三种形式:

神像、经书、僧人。

神像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那你们知道佛教神像中都有哪些形象吗?

有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

他们法力不同,形象也各有特点。

这些神像在形成中还融合了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形象,形成了一个神像雕刻群,是中国古典雕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在哪里能见到佛教造像呢?

庙里、家中、山上、石窟中。

一种:

是建造在寺庙中。

(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寺院中的佛像多是泥塑,体型相对较小。

另一种是:

我们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看到的那些依山而凿佛教石窟。

这里的神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规模非常庞大。

中国是开凿石窟艺术最发达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的名字吗?

分别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沿着时间的脉络我们先去云冈石窟看一看

⑵解说: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石窟开凿于北魏初期,这里有大小神像5万1千个。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十窟的释迦摩尼坐像。

俗称露天大佛。

有多大呢?

借助这张照片可以衡量一下。

佛高13.75米。

相当四层楼高。

气势雄伟浑厚。

1.同学们仔细的观察一下大佛五官有什么特点?

摸摸自己的鼻子,互相看看吗,和我们中国人一样吗?

不一样。

大佛直眉高鼻、眼窝深陷,双耳垂肩。

肩膀宽阔、形体高大。

像哪里人?

印度人。

2.穿着什么样的衣服?

衣服紧贴肉身,偏袒右肩。

中国古代人这样穿着吗?

不是。

这也是印度传统的服饰。

3.仰望这尊大佛,你有什么感受呢?

表情庄严,感觉佛高高在上,很神圣庄严。

北魏初期的佛教神像,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形象的记录了佛教艺术由印度传向中国。

⑶随着佛教在我国不断地传播,佛的形象也不断发展,到了北魏后期的神像有什么变化呢?

我们去麦积山石窟看一看。

解说:

麦积山远远的望去就像一个麦垛,因此而得名。

它位于甘肃省,是我国石窟中自然景色最美的,有小江南之称。

解说:

麦积山远远的望去就像一个麦垛,因此而得名。

它位于甘肃省,是我国石窟中自然景色最美的,有小江南之称。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找找麦积山神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很好!

我们可以与云冈大佛比较一下。

1.神像面貌有变化吗?

五官精致、秀气,我们称之为秀骨清相。

麦积山神像呈现母性特点,这与北魏孝文帝推崇孝道有关。

体形上也清瘦了,它的神像形体也较小。

佛像高2.25米。

因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国力下降。

但是我们依然还要仰视他。

2.穿着有变化了吗?

非常近汉人的穿戴。

这种形象是越来越接近于当时汉族士大夫的形影了。

衣服飘逸,以烘托出人物生动的思辨精神。

3.表情呢?

与云冈大佛庄严肃穆的表情相比,麦积山神像嘴角轻抿,仿佛在微笑,显得和蔼可亲。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是释迦摩尼像,北魏后期的秀骨清相,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的审美开始渗入佛教形象中去了。

⑷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唐代,位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位置分析:

(1、特点分析)

1、远远看去石窟建造在什么位置?

山上,山石上凿有若干个佛龛,而中间最大最重要最突出的就是卢舍那大佛。

是依山而建。

人们为何把神像建造在山上呢?

而不是建造在平坦的广场上?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从山上挖出一块大石头和直接依山开凿佛像,哪个更容易?

神像都在佛龛里,佛龛像什么?

房檐。

有什么作用?

可以遮风避雨。

而且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最高的境界是与自然相结合。

1.直接开凿更能节省财力物力;2.神像建在石窟中,避免风吹日晒,能够长久的保存。

3.依山开凿的神像与山川融为一体,更能凸显出佛的气势。

这三个因素使古代的皇帝多选择在风景秀美的名山大川中开窟造像。

2、雕凿格式及形体特征:

石窟采用了最豪华的九尊格式,即一佛。

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

主佛旁边文武兼备,等级森严。

为何开凿九个神像呢?

九是单数中最大的,在中国凡形容极高、极大、极广、极远的事物,几乎都用“九”来形容的。

例如,九重天、华夏九洲、官分九品,九五至尊。

因此佛龛开凿用最豪华的九尊格式。

我们再来看九尊佛像一样高吗?

为何把主佛建造的最大?

这象征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在我国雕刻、绘画等艺术方面体现得非常真切。

凸显出主佛的“神性”。

看视频

对称的构图,空前完美的组合成一个佛的世界,弟子阿难,衣着朴实,稚气未脱。

文殊菩萨头戴宝冠,仪态万方。

天王力士手托宝塔,充满英武之气,历经千年盔甲的纹路依然清晰可见,我们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天王和力士头特别大,腿特别细小,身材很不成比例?

这是为什么呢,是古代工匠一时疏忽吗?

(播放视频)当人们抬头仰视他们时,就完全没有上大下小的感觉了,反而被他们威武的气势和力量所震慑,原来唐朝的工匠们在实践中已经掌握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这也正是他们设计的巧妙之处。

3.主佛的名称叫卢舍那大佛。

你们知道卢舍那大佛是根据谁的样貌创造的?

洛阳的老百姓常把卢舍那大佛叫成“武则天像”,相传,有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对镜梳妆。

唐高宗在一旁夸赞她雍容华贵,有菩萨之相。

武则天听了这话却哭了。

明明是赞美她的话,她为什么哭了呢?

武则天哭着说:

“纵有倾城之貌,百年之后依然是枯骨一堆,有谁知道我的模样?

”高宗说:

“这有何难?

传画师为你做精美的画像。

”武则天哭的更厉害了“画像虽好,只是薄纸一张,不能流传千年。

”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这可怎么办?

武则天反而嫣然一笑说:

“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为我开窟造像?

”唐高宗恍然大悟,说:

“这有何难!

”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卢舍那大佛,大佛通高17.14米,修建了25年的时间。

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钱。

两万贯相当于我们人民币多少钱呢?

800万,卢舍那大佛被称之为是唐代最美的佛像。

4.形象特征:

卢舍那大佛既是唐代最美的佛像,下面我们就看看卢舍那神像有什么特点?

与麦积神像比较一下。

唐朝人以胖为美。

请同学们说一说她的样貌特征。

面部:

面容圆润、体态:

体态丰满、衣着:

从衣纹的处理的流畅线条上看,他穿的衣服粗布的吗?

华丽的质感,雍容华丽的感觉。

表情:

祥和慈悲、体现了盛唐风貌。

她是武则天的真实再现吗?

不是,表现得是像人的神。

卢舍那大佛居高临下的注视着信奉他的人们,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刚好交汇。

从气势上给人们以心理上的认同感。

(2、发展脉络)总结:

纵观三个时代,佛教神像从印度传入到中国唐代的鼎盛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变化。

请同学们找出神像的发展脉络。

北魏前期:

颇具印度风格。

北魏后期麦积山佛像,接近汉人形象。

而唐代卢舍那大佛,俨然是盛唐风貌。

佛像的形象传入我国后,逐步本土化、汉化,也因各朝代审美不同而变化。

古代帝王的推崇,使佛教石窟开凿代代相传。

佛教文化也深深进入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脉络中去,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会去佛祖那里寻求心灵寄托。

总结中国神像雕刻的特点:

 

中国神像

地理位置

名山大川

形体特征

形象高大

表现手法

注重神韵

创作理念

凸显神性

创作者

劳动大众

欣赏完我国的神像雕刻,我们再去看看西方的神像雕刻是怎么样的?

(西方神像)

(1)、古希腊

你们知道这些神像的名字吗?

爱神丘比特、美神维纳斯、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

我们以维纳斯为例来看看西方神像的特点。

她是希腊人称它阿弗洛蒂德。

传说中美神和爱神的化身。

诞生于大海洁白的泡沫之中。

1.和中国的大佛比较他也有很强的威慑力吗?

没有。

假如我们不知道她的名字,你会想到这是一尊神像吗?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美丽女性的雕像。

2.西方的神像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光洁的肌肤,婀娜的身姿。

很好的表现了女性的柔美。

更像向现实中的人。

就像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说的“再没有比人体更美的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我们可以与卢舍那大佛进行比较,中国的神像气势如虹,凸显了佛的神性,雕刻的是“像人的神’而西方艺术家运用严谨科学的写实技巧,雕刻的是“像神的人”,表现了人性。

(2)、中世纪西方文明的发展中,神像雕刻是不是一直延续了这种人体美的样式呢?

西方文明到了4—15世纪,这段近千年的时间被称为黑暗中世纪。

整个欧洲完全处于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

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个的时代修建的;人们过多的沉迷于对天国的迷思,淡漠了对人类自身的关注。

美丽的维纳斯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神像变成了这个样子。

位置:

同学们找找中世纪的神像雕塑建造在那里?

在教堂的墙壁或者是门柱上。

以建筑的一部分的身份出现的。

造型:

中世纪的神像雕刻,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规规矩矩,呆板,没有活力,身体被拉长,目光呆滞,仿佛像一个个模具制作出来的。

此时的神像艺术在宗教的控制下,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自由的,美丽的个体,而是用呆板、类似的造型来营造浓厚的宗教氛围。

(3)、文艺复兴时期

1、然而,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雕塑风格的向往,那就是文艺复兴。

作者是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

2、摩西是谁:

民族英雄。

观察思考:

1.它的作者是谁?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2.摩西是干什么的?

<摩西像>摩西是被以色列人尊称为神,他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是个民族英雄。

3.摩西的外表有什么特点?

有犄角,长胡须,突出神性。

摩西身材怎样?

瘦弱无力?

肌肉强健。

甚至可以看到肌肉中紧绷的血管。

,被誉为力和美的化身。

4.你看到的摩西是什么动作?

坐着。

双腿并拢的姿势吗?

不是,一只脚踮起,好像马上就要站起来。

米开朗基罗完说:

你是活的嘛,站起来,走吧!

5.这说明艺术家通过摩西像,最想表现什么呢?

米开朗基罗以民族英雄为原型,塑造了一个英雄主义力与美的化身。

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情感、人性的关注

鉴赏练习:

这个神像雕刻的名字叫《阿波罗与达芙妮》。

背景故事:

这尊神像源自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目空一切的太阳神阿波罗瞧不起丘彼特的箭艺,这使小爱神很恼火。

当阿波罗走近河神女儿达芙妮时,小爱神立即向他们分别发出两支爱情之箭,射向阿波罗的是钟情达芙妮之箭,而达芙妮中的却是拒绝求爱之箭,当阿波罗即将追逐到女神时,女神大声向河神发出呼救:

即刻河神将爱女变成一棵月桂树。

善于讲故事的年轻雕刻家,展现了故事中的哪一幕呢?

作者着意塑造阿波罗刚要触摸到女神身体时,女神立即变成月桂树的瞬间情节。

请根据问题欣赏作品。

1.表现题材是什么?

2.动作是怎样的?

表情是怎样的?

阿波罗---欣喜达芙妮---惊恐,好像在呼喊。

表情更加的丰富了。

3.面对这尊神像,你还想顶礼膜拜吗?

想祈祷吗?

雕塑家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总结: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像造型更加优美,表情更加丰富,雕塑家通过高超的技艺将冰冷坚硬的云石变成柔软的肌体和鲜活的生命,展示了人的活力和对人类情感的关注。

梳理西方神像雕刻的发展脉络:

古希腊时期(遵循人体美的法则)----中世纪(为宗教服务,呆板无活力)----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人性之美和精神特征)

 

中国神像

西方神像

地理位置

 名山大川

 神庙教堂

形体特征

 形象高大

 相对较小

表现手法

 注重神韵

 形象逼真

创作者

 劳动大众

 艺术家

创作理念

 凸显神性

 赞美人性

通过以上比较中西方神像雕刻的差异我们是不是可以答疑解惑了,从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同样是对神的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家将创作中心放在“神”性上。

其高大的形象无数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而西方艺术家却以神写人,突出了神像造型的“人性”。

借对神的呈现而讴歌了人体之美和人性的情感生活。

其反映的是不同的审美理想。

总结:

在中国的美术史上,雕塑家始终是无名英雄,他们以艺术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把人间的情感赋予了天上的诸神。

而在西方,艺术家们用理性和谐的人体美法则,把神带到了人间。

“一粒沙中窥见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欣赏一个天国”,中西方神像雕刻动人的演绎出中西方灿烂辉煌的千古文明。

学情分析

第八课《中西神像雕刻》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节课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神像雕刻的不同特点,中西方神像演变的大致线索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这一课题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宗教雕刻,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刻。

对于这类雕刻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但是对于“鉴赏”二字的理解,还仅限于美或不美,对作品的综合分析甚少。

高中课程很紧,学生精力有限,单方面的枯燥讲解肯定是不行的,势必增加学生的厌烦心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辨析、理解中西方神像雕刻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氛围,努力营造一个开放、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达成共鸣,把大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抛给学生。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体会出神像雕刻作品的艺术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沿着时间脉络,采用比较鉴赏的方式,分组讨论的方式,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效果分析

一、课堂教学分析

在美术教学中,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托,运用适合本学科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课堂真正转化为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和能力的殿堂,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师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探究、互相学习、获取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强烈。

第一,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设计合理、科学。

能够从教学目标的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设计。

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通过歌曲,调动课前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美术鉴赏学习。

第二,为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利用比较式教学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

作品与实景照片的对比,引导学生比较风格不同的艺术作品,帮助把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审美享受。

第三,鉴赏美术作品时要注意把感受、思考、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集中起来,才会在鉴赏中逐渐得到较为深刻的认识,因为画面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是画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安排的,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充分思考,强化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第四,有效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分组协作学习方式促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

通过中外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不同艺术流派风格、不同时代和题材的作品。

帮助学生从艺术角度进行审美欣赏,拓宽美术视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能对不同美术现象作出独立的判断。

使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二、教学再设计:

课后通过与老师们的交流,又为这节课找到了一些更精彩教学思路。

如果重新设计这堂课:

我设想在每幅作品的欣赏时,发挥学生丰富的感受,先让学生回答,最后再引导、给出正确结论。

最后部分的讨论,分好组让学生用互相辩论的方式得出结论应该会更好,更利于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程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美术鉴赏(选修)”(美术出版社)第二单元中西美术作品比较第八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了解中西方神像雕刻在造型、创作理念等方面的特点,以鉴赏典型神像作品为例,尝试运用情境创设、背景铺垫、逐层推进、设疑释惑、对比鉴赏等教学方法,带动学生感受中西神像雕刻的艺术魅力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赏析中西方神像雕刻的审美特征和演变的大致线索。

2.中国佛教雕刻的基本特点。

(本土化、汉化过程)

3.西方神像雕刻的三种风格(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

(四)教学难点

1.中西神像雕刻的造型特点。

2.中西方神像雕刻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五)教学策略

1.情景创设、准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设疑,引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3.典型作品分析,提倡小组合作探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第八课 《中西神像雕刻》

【学习目标】

4.知识目标

1中国佛教雕刻的基本特点,以及发展脉络。

2西方神像雕刻的三种风格(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

5.技能目标

1能够能作品的五官特征、服饰、体型等方面鉴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2能选择根据作品的造型特点准确分析出作品的产生朝代。

6.情感目标

1体会中西神像发展的原因,以及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2培养小组相互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共同体体验完成任务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赏析中西方神像雕刻的审美特征和演变的大致线索。

2.中国佛教雕刻的基本特点。

(本土化、汉化过程)

3.西方神像雕刻的三种风格(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

教学难点

1.中西神像雕刻的造型特点。

2.中西方神像雕刻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教学策略

1.情景创设、准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设疑,引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3.典型作品分析,提倡小组合作探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自我评价量规:

 

5分

3分

1分

得分

课前准备

□我精神抖擞,已全身心做好了上课准备

□我不知道本节课的内容是什么,但我热切期待它带给我的乐趣

□我的注意力还没有完全回到课堂,我更愿意回想刚刚课间发生的事情

 

□我对本节课内容已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我的学习资料和工具材料准备得非常齐全

□我课桌上有美术相关学习用品但不够齐全

□我的坐姿端正

□我的坐姿基本端正,但偶尔没能保持的很好

小组合作探究

□我思考积极,并进行有价值的组内发言

□我愿意参与小组讨论,但我更喜欢倾听别的同学的意见。

□我没有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和合作,我喜欢自己研究自己喜欢的知识。

他们探讨的东西我觉得与我没有关系。

 

□我认真倾听同学观点,也可以明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对一些自己有相反意见的问题大胆的质疑

□我在倾听同学见解后有所收获

□我能够积极的参与作品鉴赏,并且对其他组的分析可以提出更有价值的见解

□我更愿意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旁观大家的表现

作品及展示

□我对作品鉴赏全面,体现了本课学习目标

□我对作品的分析比较准确,多来紫课本文字注释。

自己的鉴赏体会还不全面。

□我不喜欢与同组同学讨论作品,因为他们的分析太没意思。

□我没有与小组成员积极协作,而是在一旁看书。

 

□我对作品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并搜集了三个时期艺术的相关资料。

□我能用流畅的语言、大方地向同学们展示我的鉴赏体会

□我认为我的分析不错,但很可惜未能大胆向同学们展示

 

5分

3分

1分

得分

课前准备

□我精神抖擞,已全身心做好了上课准备

□我不知道本节课的内容是什么,但我热切期待它带给我的乐趣

□我的注意力还没有完全回到课堂,我更愿意回想刚刚课间发生的事情

 

□我对本节课内容已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我的学习资料和工具材料准备得非常齐全

□我课桌上有美术相关学习用品但不够齐全

□我的坐姿端正

□我的坐姿基本端正,但偶尔没能保持的很好

小组合作探究

□我思考积极,并进行有价值的组内发言

□我愿意参与小组讨论,但我更喜欢倾听别的同学的意见。

□我没有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和合作,我喜欢自己研究自己喜欢的知识。

他们探讨的东西我觉得与我没有关系。

 

□我认真倾听同学观点,也可以明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对一些自己有相反意见的问题大胆的质疑

□我在倾听同学见解后有所收获

□我能够积极的参与作品鉴赏,并且对其他组的分析可以提出更有价值的见解

□我更愿意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旁观大家的表现

作品及展示

□我对作品鉴赏全面,体现了本课学习目标

□我对作品的分析比较准确,多来紫课本文字注释。

自己的鉴赏体会还不全面。

□我不喜欢与同组同学讨论作品,因为他们的分析太没意思。

□我没有与小组成员积极协作,而是在一旁看书。

 

□我对作品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并搜集了三个时期艺术的相关资料。

□我能用流畅的语言、大方地向同学们展示我的鉴赏体会

□我认为我的分析不错,但很可惜未能大胆向同学们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