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734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潍坊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

A

高三语文

2020.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

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

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

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

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

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

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

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

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

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

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

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

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

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痙内容。

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

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

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

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

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

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

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

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5.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

(二)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

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

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c.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

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

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

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

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救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

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的方志敏,学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

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

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

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絹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

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一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

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

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

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2017年中国精短美文帯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

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岀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岀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C.文章夹叙夹议。

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

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形散神聚”的待点。

8.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9.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史艾賢诗以至昼夜忘",惟读书是务。

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

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

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

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

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传。

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

公曰:

“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

于是《列传》XX公。

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

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

郡守怒之,欲招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

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

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

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

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

是时,今司徒弗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

(乙)

呜呼哀哉!

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

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范,朝廷无所稽疑。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实!

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

呜呼哀哉!

尚享!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颗水之湄。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街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

昔我先君怀宝巡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

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

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

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

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欧阳修举贤好士。

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

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冬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

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2)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14.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平山堂①送刘仲原甫②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

②《宋史·刘敞(字原甫)传》:

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直,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更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敞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他的赞誉之情。

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

16.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多元的文化智慧彩显出文明古国的绚丽多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初学记-鸟赋》中的典故,来抒发李密对祖母的孝养之情;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人格化的云和鸟来表达对宁静与闲适生活的渴望;杜甫在《蜀相》中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诠释了诸葛亮忠义尽责与鞠躬尽瘁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羲献父子、颜筋柳骨,使书法作为文人的技能登入_____,也早早地______“琴棋书画”四技的行列。

它虽然不是画,不是舞蹈,不是歌曲,(①)。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

而点是线的浓缩,(②),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_______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

隶书的参差俯仰、楷书的方正端庄、行书的错落有致、草书的______,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线条是书法艺术家心灵颤动的轨迹,是书法欣赏者心灵触动的凭借。

通过书法线条形成心灵的交流,从而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

中国书法通过变化无穷的线条,把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描绘得有声有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大雅之堂跻身因而天马行空

B

大方之家跃居从而信马由缰

C.大方之家跻身因而信马由缰

D.大雅之堂跃居从而天马行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书法通过线条实现心灵的交流,从而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

B.通过书法线条形成心灵的交流,从而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

C.书法通过线条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心灵的交流。

D.通过书法线条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心灵的交流。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21.阅读下面的图片资料,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想。

要求: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不少于50字。

39年前刘华清将军访美登上美国航母,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触碰仪器。

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将军踮起脚、前倾上身……投过去的眼神里是强烈的渴盼。

这一幕,让人心疼……

2019年12月17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

这一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

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请从思想和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沧海横流,曲折壮阔,中华笈兴梦,百年奋斗史。

盘点2019年重要的历史纪念日:

澳门回归20周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3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纪念日。

这些大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坚定了民族复兴的信心。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新青年勇担新使命。

12月31日,朝阳中学全校师生及部分校友、家长代表共同举行以“中华复兴梦,放歌新时代”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规定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您作为知名校友,被邀请发言,请拟写一篇发言稿。

②你作为参赛选手,请拟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立场鲜明,观点明确;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