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76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训练.docx

《诗歌鉴赏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训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训练.docx

诗歌鉴赏训练

诗歌阅读鉴赏训练

(1)

1.(07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

2.(07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答:

3.(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

4.(05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5.(04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6.(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09年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

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

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7.(安徽省泗县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②杏园:

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

8.(蚌埠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

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答:

9.(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

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10.(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

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

②湘君: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

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11.(0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

(2)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12.(山东师大附中3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2)在写法上结尾两句与前六句有何不同?

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尾联的大意。

答:

13.(08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注】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

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有人说:

“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此说?

请说明理由。

答: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

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

14.(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

15.(08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著

韩偓①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①韩偓:

晚唐诗人。

(1)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

答:

(2)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答:

16.(江苏通州3月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17.(08西安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

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

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2)诗歌在刻画杨柳的形象上,亦有独到之处,请以开头两句为例作简要赏析。

答:

18.(07黄冈市高三2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

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何在?

答:

(2)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3)古典诗词摹写梧桐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

举你所知一句印证你的观点。

答:

19.(0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秋季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答: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答: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哪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诗歌鉴赏训练答案

1、答案颔联:

①“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②“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

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解析解读这首诗,首先要根据注释理清“长安君”与王安石之间的兄妹关系。

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是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

诗中表达了真挚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悲。

根据题中要求: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对中间两联的内容逐联进行赏析。

2、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

“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

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

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

“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

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

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

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3、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

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惟幽人才有雅事。

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对比中凸现了出来。

4、答案

(1)修辞方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景物小诗。

作者春天经历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景。

作者站立在宜阳城头观赏景致,只是城下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接着写远处,“涧水东流复向西”,清冷冷的山泉没有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

三、四句更进一步,继续写景。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经过了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欣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谢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像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

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是以乐写哀,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

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虽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却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5、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答案 

(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

(意思对即可)

7、答案 

(1)白诗:

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

苏诗:

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表达了应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及时享受快乐的思想。

(2)昔年与今年的对比:

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乐情与哀情的对比:

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8、答案 

(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①承前启后。

(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

②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中年女子”)。

③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9、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

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10、答案 

(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

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

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

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②意象奇特。

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

如“湘君”“清梦”“星河”。

11、答案:

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

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12、答案

(1)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2)前六句是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则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了,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13、答案

(1)同意。

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

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不同意。

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

(言之有理即可)

(2)“今春花鸟作边愁”。

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

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

14、答案

(1)清澈。

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

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15、答案

(1)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

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2)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

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

(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景物鲜明,画意很浓。

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

16、答案

(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意思对即可)

(2)长、畏。

“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17、答案

(1)为了避免抒情空洞干瘪,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

化虚为实,把羁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

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2)对于杨柳形象的刻画,既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绘。

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

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

“轻黄”一词,更巧用通感手法,颜色本无轻重,却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有“轻飘飘”的感觉。

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18、答案

(1)写了明月、夜霜和梧桐叶。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和夜霜是“梧桐”所处的艰难境遇,它的“不甘”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2)诗歌借几叶梧桐在寒风中抖动,铮铮有声,暗示诗人面对困难时刚强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3)古典诗词常借梧桐表达一种孤寂的愁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9、答案

(1)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

可路远,醒时天已大亮。

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

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2)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20、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易位,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留恋表达自己的感情。

(2)“系”“啼”二字。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还符合春日和风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