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776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

《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docx

石油经济论文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

石油经济论文:

“十一五”末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

由温家宝总理任主任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家能源领域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同时也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关注。

本文在阐述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剖析新时期我国石油价格机制改革将面临的挑战,并以发达国家油品价格市场化为标尺提出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挑战期货

2010年1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这一决定的公布填补了我国能源领域独立机构长期缺位的空白。

与此相呼应,被社会关注已久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也成为2010年“两会”的热点话题。

种种改革的信息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与现状

从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50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是紧密相关的。

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经历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定价阶段(1960~1981年);多种价格形式并存阶段(1981~1993年);国家定价阶段(1994~1997年);国家指导价阶段(1998年至今)。

自1998年以来,我国进行多次油价机制改革,如1998年国家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国内、国际油价接轨的原则;200年,我国将新加坡市场油价作为参考价;2001年纽约、鹿特丹两地油价也被纳入参考体系。

自此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由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中准价上下8%幅度范围内制定的制度被确立下来,保持使用8年之久。

2008年12月,我国在遵循成品油定价机制有控制地、间接地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基础之上,明确了当国际油价连续20天日均涨幅或跌幅超过4%时考虑调整。

但这次改革仅仅是一个信号,改革的配套方案未能出台,仅是一次模糊性改革。

2009年5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石油价格管理方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计算;高于每桶80美元时,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而此时,国家就需要给中石油、中石化一定的补贴。

新机制实行后,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变快,透明度有所提高,这也引发新一轮争论—22个工作日的确定是否科学。

二、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我国石油价格是政府监管的产物,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在油价制定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有效地确保了国家在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但也因此为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政府身份双重性,加剧监管非科学性。

与发达国家完备的监管体系相比,我国石油定价机制改革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监管主体缺乏独立性。

政府既是市场参与者又是市场监督者,这种自己监督自己的特殊体制决定石油市场活动主体仅仅是价格的执行者、政府的代言人。

当石油市场活动受到过多束缚时,市场便难以发挥出基础性调节作用,同时也就难以促进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

其次,市场经济起步晚,经济缺乏民主性。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起步晚,配套措施不完善。

与西方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我国经济民主化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

为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政府对涉及到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市场控制是比较严格的。

石油行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政府完全退出这一市场领域的条件尚未成熟。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仍占重要地位,民营资本准入门槛依然很高,行业垄断现象依然存在,且短期内难以打破。

再次,供需“博弈”,价格机制缺乏透明合理性。

与国内每次油荒相伴随的便是社会呼吁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目前,政府对油价实施管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能源需求被人为放大。

在物价整体上涨的大环境里,能源价格管制造成能源相对便宜,必然促使消费者增加能源消费。

政府为了提高能源效率而不断调价,最终演变成供需“博弈”,引发公众质疑。

而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关键在于价格机制缺乏透明合理性。

对于由国企垄断的石油行业,公众大多认为石油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降低公众消费压力,这也就催促石油价格机制要更加透明合理化,使公众清楚石油企业利润来源,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性。

第四,石油战略储备量低,市场缺乏规避风险性。

与发达国家“两手抓”:

一手抓石油期货市场,利用套期保值功能规避价格风险,缓解油价波动对本国的影响;一手抓石油战略储备,缓解石油供需紧张压力相比,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计划被提上日程的时间尚短,石油期货市场也是在长达10年关停之后,仅启动了燃料油期货挂牌交易,国内石油企业尚无能力参与到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因此,虽然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却没有与之相应的石油定价话语权,缺乏价格应变能力,也就导致价格调节的滞后性。

三、市场化:

发达国家成熟定价机制的集中体现

目前,世界各国国内市场油价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和国家定价两种。

发达国家多采用市场竞争的方式,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得以体现。

纵观发达国家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市场化是各国机制成熟的关键之所在。

美国从1919年开始废除第一次石油危机时采用的政府价格管制政策,至1997年,石油价格已经完全市场化。

美国石油企业生产的成品油在国内外市场上完全由市场决定。

目前,美国国内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品油现货市场:

一个是墨西哥湾和得克萨斯州地区,另一个是东海岸的油品消费区,而这两个市场的油价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仅仅是通过间接经济手段进行监管,不直接干预市场。

韩国的成品油市场化过程与我国较为相近。

1993年之前是政府定价,1994年至1996年进入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阶段,1997年以后,韩国逐步放开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业务,吸引外资,允许外资投资,到2001年韩国成品油完全实现市场化。

韩国成品油业市场化过程中强调的是有计划、分步骤地渐进式推进,强调机制与结构改革的同步进行。

即使完全市场化后,政府仍通过严密的监管体系实施监管,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欧洲石油市场是以高度自由竞争为突出特点。

20世纪8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基本实现了成品油价格市场化。

油价完全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仅是通过税收、利率等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与以上几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相比,日本成品油市场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使用行政手段,而是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改革逐步推进,同时通过税收来调节油品生产和消费,将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强调优胜劣汰的市场价值规律,促进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

与发达国家实现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过程相比,我国既有与其相似之处,又有自身的独特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时间较晚,各项政策和配套措施存在不完善之处。

而现实中往往存在经济改革与公众政治需求相联系的现象,在信息、民主、需求等关键词语的引导下,改革更应以“稳”为重心,以市场化为目标,采用渐进式方法逐步推进。

四、关于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建议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油价曾几度出现“过山车”式变化,油价大起大落。

不论从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还是从经济效率角度出发,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确保能源安全和国内成品油市场稳定的保障。

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是必须的。

目前来说,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改革的时间也可能是长期的,但市场化的趋势是必然的。

(一)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体系和税收政策

从发达国家实现成品油市场化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法律和税收是改革的助推力和维稳力。

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完全放开行政手段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提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是必要的。

我国应该加快《石油法》及配套法规的制定和出台,明确行业地位、监管主体、活动主体等。

加快完善《期货法》,使之成为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我国成为亚洲地区原油期货交易中心打下基础。

同时,进一步完善税收和补贴政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税负比例具有一定的上调空间,如英国、德国税收占油价的50~60%,而我国90号汽油中税负比例仅为39%。

因此,我国应有步骤地调整资源税税率,改进资源税的征收管理,用税收方式调控油品生产与消费。

(二)价格机制透明化,将公众监督纳入监管体系

社会对油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呼吁由来已久,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稳步推进机制改革,但监管的不科学性依然是业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2010年1月27日,由温家宝总理任主任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能源领域改革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审核油品价格,这将对推动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透明化起到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每次油品价格调整就会引起新一轮的定价机制改革的呼吁,究其原因正是定价机制不透明,公众知情权的缺失所引发的。

对此,国家应提高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宣传视角,让公众知晓这一垄断领域的利润分配情况,缓解公众的误解情绪,这不仅能推动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更能提高公众的参与性,将公众监督纳入监管体系,弥补监管不足的问题。

(三)完善过渡时期的石油定价综合配套政策

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是一个单一的机制改革过程,需要多角度出发,解决多方面问题。

目前,社会各界对现行“4%+22”的定价机制看法不一,一部分人认为应缩短工作日,10天较为合适;一部分人认为应该保持22天甚至更长。

这种争议充分说明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需做好配套改革的准备。

如将国产原油纳入成品油定价的基准价格体系,将石油进口地的加权平均现货价格作为国产原油的参考系;由定价部门、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审计员等组成综合审核组定期深入炼化企业核查,确保平均成本的客观性;定期对国内外成品油价格进行比较,遵循孰低孰优先的原则最终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

(四)逐步完善石油期货市场

缺乏完善的石油期货市场是我国被动接受被抬高的国际油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石油消费大国,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声音微乎其微,国内石油企业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原油风险压力。

在能源领域即将迎来变革的时期,加快推进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是确保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改革的关键之一。

完善石油期货市场,我国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方位完善监管体系。

将政府主管部门、期货行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三者监管有机结合,做到多角度出发,多方位监督。

二是完善石油期货风险控制制度。

作为一种能源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石油期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为尽可能降低系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国应抓紧时间完善石油期货投资管理制度、石油期货市场信用制度、结算管理制度等。

三是完善石油战略储备。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充足的石油战略储备量是各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我国在完善石油战略储备过程中,应合理确定石油战略储备规模、石油战略储存方式、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最终达到通过过渡体系实现成熟储备的目的。

参考文献:

冯连勇、胡燕、孙王敏,《对完善我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建议的几点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7。

孙江虹,《探究油荒情况下透明合理价格机制的形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

王勇,《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的难点及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9.9。

龙莜刚,《韩国、日本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比较及其启示》,《价格月刊》,2009.11。

张辉,《对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几点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