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039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

201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16)

1.(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蘋洲烟雨:

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2.(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4.(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

同“哪”。

②渺然:

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分)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6.(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3分)

7.(浙江卷)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

(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

(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

(5分)

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

10.(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6分)

11.(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金】招兵问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1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4分)

13.(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

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14.(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

15.(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

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

16.(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4分)

 

1.(全国卷1)

8.答: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答: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全国卷2)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答: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3.(北京卷)

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4.(上海卷)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

语出《诗·大雅·生民》:

“实发实秀。

”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        ③“征路”二句:

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

春,《全唐诗》注:

“一作乡。

”按:

作“乡”非。

黄叔灿云:

“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

”(《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

渺然,幽远貌。

作者《题画山水障》诗:

“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

”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

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

宋唐庚《春日郊外》诗:

“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

”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

犹言独自。

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黄昏时分。

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

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

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

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

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

景象明丽。

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

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

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

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

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

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

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5.(天津卷)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

“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6.(重庆卷)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

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7.(浙江卷)

2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8.(江苏卷)

(1)【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

二是由于不知道“太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

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

(2)【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

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

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3)【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

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

“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入。

应该这么作答:

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

9.(广东卷)

①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10.(江西卷)

(1)【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附【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

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

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

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

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

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

“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

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

“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

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

“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

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

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

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

“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

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

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

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

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

这里又用一典。

《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

屈原说: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

“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

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

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

“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

”他说: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

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

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

辛弃疾接着写: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

”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

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

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

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

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

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

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

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

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1.(安徽卷)

8.【答案】同:

孤独。

异:

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

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

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9.【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12.(四川卷)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