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376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而立之年话文摘.docx

而立之年话文摘

10月6日是光明日报主管主办的《文摘报》创刊30周年,在日前举办的“《文摘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到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本报特刊发讲话全文,以飨读者。

而立之年话“文摘”

《光明日报》(2011年10月06日04版)

●报纸沿革

《文摘报》创刊于1981年10月6日,最初由人民日报社与中国记协主办、出版,1983年转由光明日报社与中国记协主办、主管,1987年改由光明日报社独家主管、主办。

30年来,《文摘报》进行过三次增期(扩版):

1985年1月,《文摘报》实现了第一次大的改版。

报纸由周一刊改为周二刊,每周四、日出版,内容比此前增加一倍;

1994年1月,《文摘报》实现了第二次大的改版。

报纸改为4开8版,版面面积比此前增大一倍,仍为周二刊;

2010年1月,《文摘报》为进一步增加深度、拓展广度,实现了第三次大的改版。

报纸增加周末版(八个版),实现周三刊,每周二、四、六出版,即由每周16个版增至24个版,由全年100期增至150期。

与创刊初期相比,版面内容扩充了6倍。

目前,《文摘报》有18个专版:

时政要闻、社会广角、法制纵横、健康之友、文体时空、文坛走笔、学林漫步、环球博览、人间万象、新闻聚焦、生活百科、科技视野、财经点击、运动养生、往事解密、人生舞台、人文地理、特别推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理论、国际、法制、社会、健康、养生、人物、科技、历史、地理、作品等多方面。

●基本特点

30年来,《文摘报》自觉践行《发刊词》的宗旨:

“求新而不猎奇,求博而不芜杂,求精而不晦涩,求快而不粗糙。

”作为一张“报中报”,它集百家之精华,成一家之特色,获得了读者的喜爱。

《文摘报》是一张理论性、知识性、新闻性、服务性并重的报纸。

在综合性文摘类报纸中,《文摘报》是惟一设有理论专版的,版名“学林漫步”。

所摘文章大多结合实际,从理论上予以阐释。

论述的问题是多数人关心的前沿问题,观点鲜明,通俗易懂,正面引导。

专家认为,“学林漫步”之所以办得出色,与光明日报有密切关系。

《光明日报》的学术副刊在学术圈是享有盛誉的,《文摘报》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多位主编(总编辑)有在理论部工作的经历。

与此相关的是《文摘报》的思想性强,它体现在报纸的各个版面。

这也说明,《文摘报》虽然是一张综合性报纸,但是,理论思考、思想深度是其重要特色。

知识性是《文摘报》文化品位最基本、最直接的体现,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今天,人们尤其需要了解与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文摘报》选文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注意新知识的介绍与解读,如《文摘报·周末版》的科技视野、财经点击即是明证。

此外,其它版在编辑稿件时也注重知识的宣传,通过链接等形式强化知识性。

《文摘报》的新闻性表现在反映重大时政要闻的快速反映上。

例如,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严重的冰雪天气,2月7日,《文摘报》刊登了《万众一心补天裂——抗灾救灾日志》,首创日志体新闻摘要形式,受到原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

5月12号,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文摘报》“抢”出了一批批重要新闻,连续6期的“抗震日志”截稿时间均在付印当天下午或晚上。

这就是说,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时效性上,《文摘报》与日报同步。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

当天晚上,《文摘报》打破常规,在没有任何报刊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凭借电视与网络,以“激情北京文化中国美丽奥运”为主题,把开幕式的盛况刊登在最新一期《文摘报》上。

9号一大早,报纸就送到了读者手中。

2010年周末版推出后,报纸从每周两期增至每周三期,《文摘报》摘发的新闻时效性更强了。

《文摘报》的服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选摘文章紧贴读者实际,以读者为本,“雪中送炭”,尤其与民生相关的文章有份量、有新意、有力度。

二是为读者着想,尽最大努力,解决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与读者沟通的渠道十分畅通。

●社会反响

30年来,《文摘报》得到过陈云、王震、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得到过季羡林、任继愈、启功等老一辈著名学者的热情支持。

“博采百家精选精编”,这是《文摘报》创刊5周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的题词;“集众报之长成一家风格”,这是《文摘报》创刊10周年时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的题词。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人辛苦为人甜”,这是《文摘报》创刊20周年时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题词。

多年来,这些题词一直激励着《文摘报》员工努力工作,从不懈怠。

《文摘报》创刊30周年前夕,布赫、徐光春、白春礼、铁凝、胡占凡、冯其庸、周其凤、纪宝成、冯骥才、高洪波、何建明、方汉奇、仲呈祥、尹韵公、毕淑敏、叶广芩、庞中华、李永明等领导、专家、学者、作家为《文摘报》题词。

近年来,《文摘报》每年都被评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走进“农家书屋”的《文摘报》也越来越多。

文摘报社一直重视开门办报,采用多种方式听取读者意见:

2001年,《文摘报》开展读者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回信近八千封。

2005年,《文摘报》将读者请进报社座谈,听取意见。

2006年,开展“我与《文摘报》”征文活动。

2009年,《文摘报》刊登启事,征求读者对增加《文摘报·周末版》的想法。

2010年,周末版推出几个月后,又征求读者对周末版的意见。

2011年,为迎接创刊30周年,广泛听取读者意见,请读者给每个版面打分。

许多读者来信对《文摘报》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品位较高、信息量大、选文精彩、真实可信、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几乎是许多读者对《文摘报》较为一致的评价。

●新的起点

《文摘报》在创刊30周年之际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旨在总结过往,扩大影响,以利发展。

整理来信。

将读者来信分类梳理,制作数据库,作为改进版面的依据、自我教育的教材,并汇集成册,名为《珍贵》;

汇编图册。

以图文并茂形式“盘点”30年,名为《回顾》;

制作短片。

以视频形式,再现《文摘报》走过的道路,名为《征程》;

出版宝典。

《文摘报》中老年读者较多,对健康养生格外重视,文摘报社编辑部将近年来此类文章集结成书《家庭自疗实用宝典》、《家庭保健实用宝典》(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内部交流。

每一位员工讲记述一段铭记在心的经历,名为《难忘》;

颁发证书。

到老读者家慰问看望,颁发“荣誉读者”证书;授予在文摘报社工作20年以上人员“荣誉新闻工作者”称号;

读者评报。

邀请自费读者参与每月月末的《文摘报》版面评定。

座谈纪念。

9月28日,领导、专家、读者、报刊局等聚集一堂,品评《文摘报》,寄语祝贺,鞭策鼓励。

文摘报社表示,以创刊30周年为新的起点,不辜负读者厚爱,把报纸办得更好。

含英咀华奉献读者

———在《文摘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光明日报》(2011年10月06日04版)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金秋时节与大家共同见证和庆祝《文摘报》创刊30周年。

在此,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向《文摘报》创刊3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向《文摘报》的新老职工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文摘报》创刊于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风气初开、生机盎然的时代,《文摘报》得风气之先,为向往知识、渴求信息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张望世界的窗口。

创刊30年来,《文摘报》秉持“集百报精华,成一家特色”的办报宗旨,坚持“求新而不猎奇,求博而不芜杂,求精而不晦涩,求快而不粗糙”的办报理念,成为我国文摘类报刊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不但得到聂荣臻、胡乔木等中央领导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和厚爱,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喜爱。

文摘类报刊的办报看似简单,实则学问很大。

要在浩如烟海的报刊文章中取其精华、精心裁量、合理编排,非胸中有丘壑者不可。

《文摘报》创刊30年,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无数精选的报刊文章,而且保证了这些文章的导向正确、信息丰富、可读耐读,这中间包含了许多编辑的智慧和心血。

近些年来,《文摘报》增强了重大新闻的时效性、吸收了更多有时代特色的内容,首创了日志体新闻摘要形式,并且在客观形势并非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实现了利润的逐年上升。

这些都体现了《文摘报》团队的创新和努力。

《文摘报》是一个“含英咀华、集众之长”的园地,而对于信息的选择和处理正是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众声喧哗的年代中,媒体应该自觉承担的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一。

近些年来,新媒体呈现爆发式的高速发展,网络、论坛、博客、手机报、微博等新技术手段的出现,既丰富了受众的阅读方式,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如何应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如何引导受众在海量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摆在包括《文摘报》在内的广大新闻报刊从业者面前的一大挑战。

希望《文摘报》能够以创刊30周年为新的起点,着眼长远、积极谋划、苦练内功,在引领时代思潮、传播先进文化、滋养读者心灵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更精彩。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新闻人的职业道德。

《文摘报》开本不大,但包罗万象,这要求我们的编辑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更要有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

在选编文章的时候,心中时刻装着大局、装着时代、装着读者,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既要保证文章在思想上的纯正、健康、严谨,又要追求文章在艺术上的大气、精纯、高雅,做到围绕中心、着眼大局、传播美好、促进和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

第二,要不断改进报纸的内容和形式,使之与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相适应。

《文摘报》创刊30年来,历经多次改版,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

希望《文摘报》的编辑们能够保持这一优良传统,深入研究办报规律,认真摸清读者需求,抓住时代发展脉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报纸的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不但要把报纸送到群众的书桌上,更要把文章编到群众的心坎上。

《文摘报》内容虽非原创,但同样存在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三贴近”的问题。

最近,中央号召在新闻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群众观点,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希望同志们按照活动要求开展工作,做出成绩。

第三,要学习借鉴新兴技术,推动传统报业转型。

1998年之后,读者可以在光明网上阅读到《文摘报》的内容,相信这对于《文摘报》扩大影响、联系读者是很有好处的。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传统报业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这一崭新的整合手段和包罗万象的表达平台,借助新的传播载体放大自己的声音,在舆论场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希望《文摘报》充分运用新兴技术,创新倾听读者的方式方法,借鉴新兴媒体的做法和经验,最终实现报纸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发行不断做大、实力不断增强。

第四,要深化报纸内部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今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核心工作。

目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地区均已行动起来。

《文摘报》1995年开始实行企业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面对当前报刊业改革发展新的形势,希望《文摘报》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发行方式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保证报纸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扩大经济效益,增强传播能力,擦亮“文摘”品牌。

古人说“三十而立”。

三十年来,《文摘报》已经建立起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特色。

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为读者发现精品,提供信息,荟萃美文,引领思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坚持正确导向

荟萃天下美文

——在《文摘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光明日报》(2011年10月06日04版)

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

同志们,今天《文摘报》迎来了创刊30周年。

在这里,我代表光明日报社编委会向《文摘报》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30年来支持《文摘报》的广大读者、邮政职工、印刷厂的职工以及所有的合作单位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从思想禁锢当中走出来的中国人迫切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于是,各类文摘类报纸相继出现。

得风气之先的《文摘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刊的。

它一问世,就成为中国报刊百花园中迎春绽放的花朵。

30年来,它的很多读者已经从中年走向暮年,但是他们对《文摘报》依然一往情深,爱不释手,《文摘报》也已经褪去了当年的稚嫩,形成自己成熟的特点和风格。

《文摘报》之所以受到欢迎,我想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它坚持正确导向,有大视野,大格局;二是它荟萃天下美文,重思想内涵,重文化品位。

坚持正确导向,既反映了《文摘报》有时代感、责任感,也说明这张报纸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彰显出大气和正气。

百年来的中国报刊史告诉我们,凡是有社会良知的报道是会被铭记和尊重的,是有历史价值、能载入史册的。

在中国林林总总的报刊当中,倘若《文摘报》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专门盯住并且放大那些所谓吸引眼球的东西,就不会有它的今天。

所以,报纸大小,不仅要看它拥有多少受众,而且要看它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和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文摘报》30年来走过的道路,让我们坚定了信念,这就是,小报小刊理应而且完全可以在政府和人民当中架起沟通的桥梁,化解各类矛盾,消除负面情绪,传播正确理念,传播先进文化,发挥舆论引导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报纸毕竟不是政治教科书,读者对文章可读性的预期比较高,作为专门的文摘类报纸,摘什么,怎么摘,自然成为读者判断报纸优劣的标准。

简而言之,荟萃天下美文,这是《文摘报》拥有众多读者的另一个原因。

所谓美文,不仅是指文章的遣词造句,它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不可或缺的特点:

第一,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求真、严谨、创新。

美文是文中上品、文中精华,理应成为彰显科学精神的楷模。

人们说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古人讲的“微言大义”,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精神。

第二,时代风貌。

美文的意义在于从纷杂的社会生活当中,将代表时代主旨、反映时代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呈现给人们。

人类文明史的认识规律也告诉我们,今人从古人留下的文字中来了解历史、认识世界,而后人也将从今天的文章精华中获取知识。

因此,美文应当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担当,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第三,大众情怀。

文章是给读者看的,站在读者的立场、从读者出发、考虑读者的感受无疑是题中之义。

美文应当琅琅上口、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在通俗当中见深刻,在严谨当中见活泼,喜闻乐见,回味无穷。

30年的历史即将成为过去,在历史潮头诞生、在坚实步履中成长的《文摘报》壮大了、成熟了。

《文摘报》创刊30周年是一个新的起点。

为此,我提三点希望:

第一,要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注重报纸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着力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二,要继续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关注民生,稳定人心,促进和谐。

所选的文章,要有说服力,感染力。

既要清新活泼,深刻犀利,成为党联系人民的桥梁和纽带,又要有服务性、实用性,成为读者的贴心伴侣。

第三,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永不满足。

认真研究新闻规律,不断改进报纸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方式,力争增加经济效益,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努力。

最后,我衷心祝愿《文摘报》的同志们,以创刊30年为新的起点,在当前走转改的大背景下,再接再厉,以新气象、新成绩来回报读者,与时代同行、与读者同行。

谢谢大家!

牢牢把握文化这个大前提

——在《文摘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光明日报》(2011年10月06日04版)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

亲爱的各位老朋友,我和东东同志说的话就不能一样了,因为她是代表新闻出版总署。

我曾是光明日报的一员,更是光明日报永远的朋友。

是光明日报培养了我,我永远感恩光明日报。

今天我来这里非常高兴,因为我看到前三排坐着三位老同志:

张慕勋同志、李桂海同志和方恭温同志。

我一看简直不敢相认。

为什么?

因为他们比退休的时候还要年轻,我感到很欣慰。

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光明日报真是永远年轻,总是生机盎然。

《文摘报》也像这几位老同志一样,尽管三十岁了,还保持着旺盛活力,而且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不断追求的时代感。

这是我的真心话。

如果对《文摘报》祝福,我只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说几句。

因为我是《文摘报》的忠实读者,过去是必须看,因为得看大样。

现在是因为我对《文摘报》的感情,所以我一直关注《文摘报》。

只要有《文摘报》,我一定读。

《文摘报》应运而生,是领风气之先的。

不论是它的政治把握、文化品位,当时在行内都是名列前茅。

《文摘报》对光明日报所作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现在,时代变了,不仅是报纸多,而且是广电的冲击,特别是互联网、微博客的冲击,新兴媒体、移动媒体的冲击,对所有传统纸媒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面临这种挑战。

现在,非时政类报刊正在改革,且改革力度还是很大的。

怎么改?

并不一定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要做大做强。

无论改革实践过程怎么样,我们所有非时政类报刊,正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参与者。

我们怎么办?

还是适者生存。

如果《文摘报》能够且当好新时代的“适者”,最起码的一条就是必须注重文化含量。

光明日报在胡总的领导下,最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界评价非常好,突出了大文化概念。

而且,把握时代特点,把握热点难点,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说的文化可否把握12个字,请《文摘报》的同志参考:

善换位,把大局,懂比较,繁变简。

所谓善换位,就是当今时代,我们一定要换位到读者的立场上考虑读者需要什么。

人们除了看手机报,除了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样的报纸,看新闻联播,看互联网以外,还需要看什么。

把这个空间一定要占领了。

第二个是把大局。

不是说读者需要的我们都要摘登,你还得在大局下思考,大局下做文章。

这个大局就是党和国家之所需、老百姓之所需的结合点。

这一点不能动摇,这是坚定正确导向的根本问题。

第三就是懂比较。

一定要把报纸办出美感来,让人家读你的报纸能够有一种美的享受,是文化美的享受。

艺术届的老前辈说过,美是怎么产生的,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比较。

只有比较,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胡总在广电总局工作的时候,我们俩经常交流。

他特别反对那种红毛绿鬼,那种电视上杂七杂八的东西。

不怪年轻人,不怪一线的编辑、记者。

因为他没有比较,他不知道历史是怎么样,经典是怎么样,真正的美是怎么样,生活真正的内涵美是怎么样。

他还需要积累。

但是不能等到他50岁了才懂得美,那就晚了。

所以,我们作为编辑、记者,一定要善比较。

比较就是为了自己先能够把握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你才能把美和丑通过笔和镜头传播给广大受众。

最后就是要繁变简。

这应是我们的文化导向,不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让人感觉很沉重、很累。

《文摘报》本来就是在饭后茶余给人以文化享受,一定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地告诉给受众。

简单并不等于不深刻,并不等于没有内涵,而是对我们更高的要求,是经过理性思考以后,又返回到对问题实质朴实描述的复归。

这是很难的事,因为要说出“普通话”,说出百姓的话。

这一点,《文摘报》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

文摘文摘,应是对文化之摘。

如果把握住文化这个大前提,《文摘报》的未来,无论在什么样的风风雨雨和什么样的冲击面前,都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现在正进行“走转改”。

这项活动不能落下一家媒体,不能落下一个记者。

《文摘报》的同志,尽管你是编辑,你也得“走转改”。

“走转改”第一不能贴标签,第二不能把我们的新闻支离破碎。

“走转改”实际上是让你了解党情、国情、民情和整个行业情况,让你说出能够更让中央满意、让群众满意的话来,让你的报道更有说服力,更有可信度,更有凝聚力。

《文摘报》的同志应该去“走转改”。

通过“走转改”,体会文化在百姓当中真正的魅力,体会大众对文化真正之需求。

通过我们的善换位、把大局、懂比较和繁变简,而传播我们真正应该传播的文化声音。

谢谢大家!

谢谢胡总!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