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43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走近鲁迅

单元导语

鲁迅是谁?

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民主战士,也是一个真诚、善良的普通人。

他对朋友情真意切,对孩子亲切和蔼,对穷苦人民关心惦念,对自己却苛刻严谨,践行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信条。

“鲁迅”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让我们走近鲁迅,去看一看碧绿的西瓜地里闪现的闰土形象,去听一听好的故事,体会一代文豪朴实的文笔;分别认识亲人和诗人笔下的鲁迅形象,感悟革命斗士炽热的情怀和高尚的精神。

鲁迅先生挥着如椽大笔,毕其一生,不断地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社会正义,为劳苦大众伸张正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走近鲁迅先生。

本单元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透过鲁迅的笔触和别人眼中的鲁迅,初步认识和了解鲁迅,感受鲁迅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成就。

让我们透过本单元的课文,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教材分析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少年闰土

2

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好的故事

2

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

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习作

有你,真好

2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把事情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2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拟题的重要性,学会给自己的习作拟个好题目;展开想象,感受文字带来的联想;积累名言警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单元

主备人

李宝升

执教人

李宝升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24少年闰土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会写7个字。

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

要点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

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预案

个性设计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

板书:

闰土(出示课文插图)

2、打招呼:

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

指名说(过渡:

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

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

细细地读读课文。

(二)学生反馈交流。

(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

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

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

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

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

注意:

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6、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

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

再请这些同学齐读。

学生评价。

学习读。

(2)教师点播:

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

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

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

“其间……”

3、指导背诵本段。

评价与反思

 

单元

主备人

李宝升

执教人

李宝升

课时

第2课时

课题

24少年闰土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会写7个字。

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

要点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

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预案

个性设计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

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

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

(机智勇敢)

3、过渡:

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

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很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

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小结:

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重点理解:

“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

“他们”指谁?

“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

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

同学们!

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A、过渡:

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

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B、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C、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D、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

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评价与反思

 

单元

主备人

李宝升

执教人

李宝升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25好的故事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教学

要点

重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

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预案

个性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

有些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懂,或许是因为时代特殊、寓意丰富、思想深刻,但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有些却也是非常亲切、感人、有趣的。

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就不妨来嚼嚼看。

这堂课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

好的故事。

思考:

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

这个课题很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想到看过的一个有趣的好故事,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个讲述真善美的故事。

依照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我们不会想到这个“好的故事”是梦里的故事、梦里的情景。

学生大都提前预习过课文,此时或许还不太理解课题的意思,这里便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综锦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

◆易读错字:

“综”“藻”是平舌音,“瞬”“骤”是翘舌音。

“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ē,不要误读作xiāo。

◆易写错字:

“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漾”的右上部“”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

3.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

(1)课件出示要掌握的词语。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幽雅 错综 萍藻 荡漾 解散 融和 退缩参差 瘦削 浮动 瞬间 骤然 陡然 凌乱

预设:

可以请一组学生逐一朗读,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纠正错误,容易读错的词语有“参(cēn)差(cī)、骤(zhòu)然(rán)”等。

(2)学生交流圈画出难懂的词语,同桌间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

预设难词:

[繁响]繁密的响声。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打桨]划桨。

[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奔迸”指奔涌、散开。

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

[皱蹙]“蹙”意为“皱,收缩”,“皱蹙”表示“皱缩”。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教师提示: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们总结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理解本课词语时也可进行灵活运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过渡:

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

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交流示例:

生1:

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景物非常美。

他写到的乌桕啊,野花啊,都写得很美丽,同时也很细腻。

生2: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个画面。

生3:

我感觉这篇文章读来很美,但是却读不太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梦境里的一幕幕景色称为“好的故事”。

师:

我想告诉大家,其实这篇貌似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看不懂是正常的,因为它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而《野草》是非常难读懂的。

但总的来说,《好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觉。

预设:

学生初读这篇文章,对其中的景物之美肯定都印象深刻。

同时,本学期学生也进行过不少想象的训练,所以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画面美。

但是这篇文章确实不太好懂,不像我们之前学的文章,情感明确,主旨也清晰,所以学生说读不懂也很自然。

通过交流初步印象,教师能对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根据学生关注的重点调整教学。

2.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1)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

①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第3—8自然段。

②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是他做的一个梦。

③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看书入梦——梦境——梦醒。

(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

小结:

大家说得很对,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

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梦惊醒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这就是整篇课文的结构。

3.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

(1)学生汇报找出的句子。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

(2)说说自己的发现,用词语概括“好的故事”的特点。

(这两个句子中形容“好的故事”时用词是重复的。

好的故事的特点是:

美丽、幽雅、有趣。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

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理解字词、读通课文,对“好的故事”有个初步印象,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到底是怎样的“美丽,幽雅,有趣”?

我们下节课再去细细品味。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年闰土》用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

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富的梦境。

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更可见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出神入化。

可能这篇文章我们读来还是有些迷糊不清,那么下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然后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评价与反思

 

单元

主备人

李宝升

执教人

李宝升

课时

第2课时

课题

25好的故事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梦境中的美丽景色,体会景物自然美、画面动态美、文字诗意美和视觉色彩美。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读懂课文,重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

要点

重点:

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

难点:

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

教学

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预案

个性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谁能回答?

(生回答:

美丽,幽雅,有趣。

教师随回答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

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

上节课我们读课文时,许多同学吭吭哧哧,读不通顺。

这节课的开始,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朗读情况。

我们疏通了字义,对文章有了初步印象,现在能读得通顺、读出文字的优美吗?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预设:

提示学生可将外部的环境和屋内的环境相结合,去考虑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

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 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2)思考: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

(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描述的是他的梦。

2.欣赏“好的故事”中的景物之美。

(1)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2)指名学生回答,没回答完整的其他学生可补充。

①将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概括。

(课件出示)

“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

植物: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

动物:

鸡、狗、鱼

建筑:

茅屋、塔、伽蓝

人物:

农夫、村妇、村女、和尚

其他:

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

②思考:

作者写了这么多景和人,他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是什么字?

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美”。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

(3)小组内交流,说说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可结合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提示:

①注意课下注释①,读一读,明白山阴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注意文中的人和景已经融为一体了,人也是景的一部分。

3.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阅读与思考:

(1)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

有什么特点?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静止的,是随时都在动的,因为描写的是倒影,水中的倒影会随着船的行驶、桨的运动而不停地变化。

(2)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预设:

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坐过船,就算坐过船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多景物的倒影变化的动态美。

这是实际情况和阅历所限。

教师可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最好是江南这种打桨行进的小船,让学生感受景物在水中倒影的变化。

4.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学生自己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预设句一: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

明确:

“云锦”原指南京云锦,是一种非常珍贵而精美的织品。

这里是将美的人和事在脑海中的一一呈现,比作满天似美丽云锦的云霞,它们不停地变幻着。

“万颗奔星”很有画面感,仿佛星星正倏忽地往我们眼前奔驰而过,一颗接一颗。

预设句二: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明确:

看过夏天太阳被云遮住情景的同学,便可想象出那个画面:

太阳虽被遮住,却不能遮得严严实实,阳光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

水中的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射,发出的光是银色的,像是摇曳的火焰。

(教师可出示夏天云朵被后面的太阳镶上金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

5.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1)留意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

(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碎影)

(2)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如缕缕的胭脂水”“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里的主色调是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6.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1)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2)小组交流质疑。

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

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一:

“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

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给出了提示: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

可见原本放在作者膝盖上的书突然滑落,惊醒了作者,梦境也被搅乱了,就要消散了。

预设难点二:

“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因为作者虽然已经睁开眼,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残存着一点梦的痕迹,就像“碎影”。

预设难点三: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有喜爱之情,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有留恋之情,“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有一种故事消散后的遗憾之情,“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预设难点四:

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提示:

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点到为止,等学生读完“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后,再进行讨论、思考,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拓展阅读,质疑探究

过渡: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觉到鲁迅先生的这个梦里,根本没有具体的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它们随着小船的行进依次出现。

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根本不是故事呀!

那么这个“好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它在这样“昏沉的夜里”,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我们要结合相关文字和资料来做一些探究,当然,这些探究不会太深,但是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预设:

学生可能会画出这些句子:

“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的‘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对“昏沉的夜”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了,可再引导他们讨论在课堂中还不太理解的、留置的疑难问题。

2.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

(课件出示)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