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498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大方实验高中

高一地理期中试卷

考试范围:

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章第二节;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4分。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单独两孩”)。

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人口问题的是()

A.人口基数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素质低D.老龄化严重

2.出台“单独两孩”政策的目的是()

①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③减轻国家负担④放弃计划生育政策

⑤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④⑤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完成下列小题。

3.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甲、丙、乙、丁D.丁、乙、丙、甲

4.甲地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教育压力大B.人口老龄化C.劳动力不足D.死亡率高

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请回答以下问题。

5.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D.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6.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的问题,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至今仍然对哥本哈根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读“‘手指规划’示意图”,完成各题。

7.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方案中的“手指”延伸的影响因素是:

A.交通B.地形C.市场D.水源

8.“手指规划”示意图中“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该规划为:

A.工业区,因为地价低廉B.别墅区,因为环境优美

C.商业区,方面居民购物D.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

若下图所示的城市功能区分布合理。

据此回答问题。

9.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城市的

A.N处B.M处C.O处D.P处

10.沿图3中EOF线所作地租水平曲线正确的是()

下图为不同城市居民上下班拥堵所花时间与其忍耐极限时间比较图,回答下列各题。

11.交通最拥堵及居民对交通拥堵感受最痛苦的分别是()

A.北京重庆B.武汉广州C.北京西安D.南京成都

12.为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发展城市立体交通B.开辟公交专用车道

C.减少主干道红绿灯D.加强城市交通规划

某城市地处平原,下图是“该城市及其郊区气温和降水统计资料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该城市所处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A.商品谷物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C.乳畜业D.水稻种植业

14.图中③代表的城市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中心商务区B.居民住宅区C.科教文化区D.工业区

纽约曼哈顿拥有两个中心商务区,一个是华尔街地区,白天人来人往,晚上人去楼空,成为“空心城”,另一个是以洛克菲勒为中心的商业区,白天游人如织,夜晚歌舞升平,成为“不夜城”。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5.与“空心城”比较,“不夜城”没有体现中心商务区的那一项特征()

A.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B.建筑物高大稠密C.经济活动最为繁忙D.内部分区明显

16.华尔街的“空心城”说明()

A.城市化水平高B.逆城市化现象C.城市化速度快D.城市经济活动畸形发展

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左、右两幅图中的农业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B.大牧场放牧业C.商品谷物农业D.混合农业

18.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热量充足,水源充足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交通便利,市场需求量大D.工业发达,城市众多

近三年来,我国云南省持续发生旱灾。

2011年泰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下图为“部分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图示农业地域类型为()

A.商品谷物农业B.乳畜业C.混合农业D.水稻种植业

20.在农业生产中,为防御旱涝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B.培育良种C.改良土壤D.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网络中有一款风靡至今的虚拟游戏“开心农场”。

如今,很多城里的人到周围农村租田种地,“开心农场”在现实中已经成为现实。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下列各题。

21.家在江西南昌的某市民一家在郊区某山村租种了一块山地,他们在山坡上种了一些甜玉米,虽然施了不少有机肥,并且不缺少灌溉水源,但长势并不理想,最可能的原因是

A.“伏旱”季节蒸发旺盛B.水土流失严重

C.夏季光照太强烈D.“梅雨”季节昼夜温差太小

22.家在兰州的甲同学一家在黄河岸边经营了一种植小麦和玉米的大型农场。

与周围农户相比,每亩地他们赚得更多,最主要的原因是

A.灌溉便利B.土壤肥沃C.机械化程度高D.经验丰富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56分。

23.根据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每空2分)

⑴儿童占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图。

这说明该国人口发展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该国属于哪一类国家____________;按此趋势发展下去,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B国60岁以上的人口百分比约占20%左右,反映了该国人口年龄构成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若按现有趋势发展,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2006年的5.28‰,但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严加控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我国出现“未富先老”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你认为应对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10分)。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25.背景材料: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一个坛子里,在地下埋3年,再拿出来泡茶喝。

而在今天的某些城市,这样的雅趣已不可能有了。

煤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

如果再像妙玉一样收集“纯洁”的水,不知含有多少致癌物质,哪里能喝?

有关城市政府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比如:

制定行政法规;严格执法,指示法院对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的法人代表绳之以法;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环境意识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共10分)

(1)(每空1分,共4分)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有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_________污染。

(2)(6分)运用地理知识说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6.(20分)新西兰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

面积26.8万平方千米,人口439万。

该国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世界上畜牧业生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重要的羊毛及羊肉输出国。

根据新西兰概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一:

新西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土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75%以上,天然牧场和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

新西兰畜牧业发达,农畜产品出口量大,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

材料二:

新西兰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

mm)首都气候资料

材料三:

当地时间2011年2月22日12时51分,新西兰南岛(南纬43.4°,东经172.7°)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附近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材料四:

下图第一幅图为新西兰南岛图,下图第二幅图为新西兰南岛A地附近景观图

材料五:

前段时间某电视台打出一则奶粉广告。

广告词如是说;“雅士利奶粉,来自新西兰,品质自然出众。

”老爸看不过,每次看到都说,真想扇那制作广告的人两个耳光……

阅读材料一至五,回答以下

(1)-(5)题。

(1)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是(    )(2分)

A.2月22日16时51分   B.2月22日8时51分   

C.2月22日7时51分    D.2月2日8时51分

(2)(4分)新西兰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其处在         和      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5分)新西兰出口的奶制品以奶粉为主,并大量出口。

从自然(地形和气候)、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新西兰发展乳畜业的条件。

 

(4)(5分)图中B为马博罗(Marlborough),自1973年开垦了第一片商业葡萄种植园以来,该产区目前的产量已占到全新西兰葡萄酒产量的一半以上。

马博罗地区夏季温暖,秋季漫长干燥。

其土壤以泥沙地为主,含有大量漂石(注:

漂石粒径大于200mm以浑圆(棱角)状为主,其含量超过总质量50%;或粒径大于60mm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75%的土)。

试分析该地葡萄酒种植的优势条件。

 

(5)(4分)简述新西兰南岛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参考答案

1.B

2.B

【解析】

试题分析:

1.中国的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基数大,A是。

人口素质低,C是。

人口老龄化严重,D是。

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低,B不是,选B。

2.出台“单独两孩”政策,目的是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①对。

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②对。

“单独两孩”政策实行可能减轻国家负担,但不是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目的,③错。

我国不会放弃计划生育政策,④错。

能够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⑤对。

所以B对。

考点:

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政策及目的。

3.D

4.A

【解析】

试题分析:

3.甲为人口金字塔图,塔基宽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乙为四个坐标的统计图,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丙为三角坐标图,0-14岁人口比重22%,15-64岁人口比重为72%,65岁以上人口比重6%,属于中年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D为柱状图,自然增长率是个负值。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丁、乙、丙、甲。

4.甲地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人口比重过大等问题。

青少年及儿童人口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考点:

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

5.D

6.B

【解析】

试题分析:

5.该题主要考查人口的机械增长和我国人口分布。

考查对我国人口最多省份的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正确领悟,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所以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最多省之列,均接近1亿,贵州和上海人口总数远少于四川和广东,迁出和迁入人口数分别少于四川和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中信息不能反应,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天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应低于安徽。

6.该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对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影响。

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2005-2010年为(青壮年)人口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

考点:

7.A

8.D

【解析】

试题分析:

7.交通运输线可影响聚落形态,哥本哈根要城市规划方案中手指延伸的影响因素是交通线的走向,A正确。

8.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规划为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D正确。

考点:

交通对聚落的影响及城市的功能分区。

9.B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9.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地势较高、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

故图示M地最适宜布局高级住宅区。

10.城市地租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越靠近市中心,接近交通干线,地租水平越高。

故C图最符合图示EOF一线的地租水平分布规律。

考点:

本题考查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影响高级住宅区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和影响城市地租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可结合图示分析。

11.A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11.读图,交通最拥堵的是图中拥堵所花时间最长的北京,感受最痛苦的城市是忍耐极限时间最短的重庆,A对。

12.为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可以发展城市立体交通,A可行。

开辟公交专用车道,B可行。

减少主干道红绿灯,可能加重交通拥堵,C不可行,选C。

加强城市交通规划,D可行。

考点: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居民忍受极限时间,解决拥堵问题的措施。

13.C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13.该城市地处平原地区,一月、七月均温均大于0℃,七月虽然高于一月均温,但也较平稳,年降水量城市较郊区多,但均在680-760mm之间,可见该地区全年气候温和,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于发展乳畜业,故C正确。

14.图中③地七月均温和一月均温都高于城市的其他地区,此处应为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废热,而产生热岛效应较强的工业区。

中心商务区、居民住宅区、科教文化区均不易产生大量热量,故D正确。

考点:

农业地域类型,城市的空间结构。

15.A

16.B

【解析】

试题分析:

15.中心商务区具有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内部分区明显等特征,而“不夜城”“白天游人如织,夜晚歌舞升平”,因此人口数量昼夜差别不大。

16.华尔街的“空心城”说明城市人口向外迁移,形成逆城市化现象。

考点:

城市化

17.C

18.B

【解析】

试题分析:

17.读图,根据作物类型,图中两地农作物都是小麦、玉米为主,右图中有水稻分布,占比重小,所以两地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C对。

左图中没有水稻种植业,A错。

两地都没有标出大牧场放牧业,B错。

混合农业是谷物和牲畜占的比重都较高的农业类型,D错。

18.小麦是半旱田,不要求水源充足的条件,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区,A错。

两地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对。

交通、市场、工业发达等不是自然条件,C、D错。

考点:

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作物,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9.D

20.D

【解析】

试题分析:

19.读图,根据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区。

判断该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D对。

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主要在地广人稀的地区,沿海地区人口密集,A错。

乳畜业是城郊农业,只分布在城市近郊,B错。

混合农业分布区也是地广人稀,C错。

20.防御旱涝灾害的措施,主要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便于及时排洪和灌溉,D对。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良种、改良土壤都不能防御旱涝灾害,A、B、C错。

考点:

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地区,防御自然灾害的措施。

21.B

22.C

【解析】

试题分析:

21.根据材料,地里施肥不少,灌溉水源充足,所以不可能是干旱的原因,A错。

玉米是喜光植物,光照强造成的可能性不大,C错。

昼夜温差影响的是作物品质,长势不会影响,D错。

只可能是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D错。

22.大型农场的机械化水平高,劳动效率高,每亩收益高。

而周围农户是小农经营,劳动效率低,所以每亩地收益低。

C对。

同一地区生产自然条件差别不大,A、B错。

农民的生产经验相同,D错。

考点: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农业生产的因素。

23.⑴A;人口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或经济与生活水平下降)

⑵人口老龄化;①人口增长缓慢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生产资料过剩,影响经济发展;②老龄人口多,加重社会经济负担,老龄人生活孤独

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造成环境承载量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障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开发老年消费产业,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1)图示A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人口增长快,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故给资源、环境、就业、教育带来巨大压力。

(2)B国老年人口比重大,反映人口老龄化,则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且社会家庭养老压力大。

(3)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年净增人口数量还是较大,主要原因从人口基数大分析。

应对措施主要从完善养老体系等方面分析。

24.

(1)第二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口大规模从乡村迁入城市。

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土地租金高;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环境有更高要求;南部和西部气候温暖,环境清洁,有“阳光地带”之称。

(2)回流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后,通过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城市环境得到改善,老工业区经济重现活力,出现了人口向城市和老工业区回流的现象。

【解析】美国人口第二次迁移是人口由乡村流入城市,所以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带动,第四次人口迁移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初,人口迁往南部和西部,正是美国南部、西部工业发展阶段,70年代后人口又向东北部回流,说明东北部经过改造,又吸引人口重新迁入。

25.

(1)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

(2)分散在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市和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解析】略

26.

(1)B

(2)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3)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降水较多,适合牧草的生长.温凉湿润的气候适宜种植牧草,饲料丰富,生态优良;技术先进;但国内市场狭小。

(4)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较少,纬度较低,光照、热量较充足;地表大量漂石,增大了昼夜温差;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葡萄品质优良。

生态优良,酿造技术先进。

(5)特点:

人口和城市主要沿河、沿海分布,东多西少。

原因:

平原面积较广,供水充足,海运便利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东加西减,由材料可知,地震发生地属于东十二区,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相差四个时区,北京晚四个小时,故选B。

(2)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多发,或者答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自然因素一般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考虑。

社会经济因素一般从市场、技术、政策交通等因素考虑,新西兰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雨,多雾,日照少,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

新西兰属于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但是由于国内人口少,市场狭小,所以产品依靠出口。

(4)分析种植葡萄的优势条件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由图和材料可知:

B处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较少,纬度较低,光照、热量较充足;地表大量漂石,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养分的积累,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新西兰注重环境保护,葡萄品质优良,生态优良,发达国家酿造技术先进。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交通等,东部平原面积较广,河流多,供水充足,地形平坦,沿海交通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