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565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docx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清风语文

6.辛弃疾词两首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王国维)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

“我词比柳词如何?

”对曰:

“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

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辛弃疾其人

  齐之历城人。

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京令弃疾奉表归宋。

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签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

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出知滁州,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加秘阁修撰。

调京师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以大理少卿召,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奏乞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以言者落职。

  绍熙二年(1191),起福建提点刑狱。

召见,迁大理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

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闵王殿”,遂丐祠归。

庆元元年(1195)落职。

久之,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四年,宁宗召见,加显谟阁待制,寻差知镇江府。

坐缪举,降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

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弃疾豪爽,尚节气,识拔英俊。

尝谓:

“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故以稼名轩。

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录《宋史·辛弃疾传》)

【集评】

刘克庄:

  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后村大全集》卷九十八《辛稼轩集序》】

毛晋:

  稼轩晚年来卜筑奇狮,专工长短句,累五百首有奇。

但词家争斗秾纤,而稼轩率多抚时感事之作,磊砟英多,绝不作妮子态。

【汲古阁本《稼轩词跋》】

邹祗谟:

  稼轩雄深雅健,自是本色,俱从南华、冲虚得来。

然作词之多,亦无如稼轩者。

中调、短令亦间作妩媚语。

观其得意处,真有压倒古人之意。

【《远志斋词衷》】

彭孙遹:

  稼轩之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排宕,不可一世。

今人未有稼轩一字,辄纷纷有异同之论,宋玉罪人,可胜三叹。

【《金粟词话》】

吴衡照:

  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莲子居词话》卷一】

周济:

  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

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

  世以苏、辛并称。

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

  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

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

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

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

吾十年来,服膺白石,而以稼轩为外道。

由今思之,可谓瞽人扪籥也。

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才小。

惟《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与稼轩伯仲,余俱据事直书,不过手意近辣耳。

【《介存斋论词杂著》】

  苏、辛并称。

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

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

稼轩由北开南,梦窗由南追北,是词家转境。

【《宋四家词选》序论】

刘熙载:

  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悉出于温柔敦厚。

世或以粗犷托苏、辛,固宜有视苏、辛为别调者矣。

张玉田盛称白石,而不甚许稼轩,耳食者遂于两家有轩轾意。

不知稼轩之体,白石尝效之矣。

集中如《永遇乐》、《汉宫春》诸阕,均次稼轩韵,其吐属气味,皆若秘响相通,何后人过分门户耶?

  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夐异!

【《艺概》卷四】

谢章铤:

  学稼轩,要于豪迈中见精致。

近人学稼轩,只学得莽字、粗字,无怪阑入打油恶道。

试取辛词读之,岂一味叫嚣者所能望其顶踵?

  蒋藏国士铨为善于学稼轩者。

稼轩是极有性情之人。

学稼轩者,胸中须先具一段真气、奇气,否则虽纸上奔腾,其中俄空焉,亦萧萧索索,如牖下风耳。

【《赌棋山庄词话》卷一】

  晏、秦之妙丽,源于李太白、温飞卿;姜、史之清真,源于张志和、白香山。

惟苏、辛在词中,则藩篱独辟矣。

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不敢自为菲薄。

然辛以毕生精力注之,比苏尤为横出。

吴子律曰:

“辛之于苏,犹诗中山谷之视东坡也。

东坡之大,殆不可以学而至。

”此论或不尽然。

苏风格自高,而性情颇歉。

辛却缠绵悱恻,且辛之造语俊于苏。

若仅以大论也,则室之大不如堂,而以堂为室,可乎?

【《赌棋山庄词话》卷九】

王国维: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

“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宋史·辛弃疾传》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

“匄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

“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弃疾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

“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孝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

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

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

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

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

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

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

辛弃疾说:

“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

”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

义端(用计)道:

“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

”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

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

“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

(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

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

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

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

(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

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

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

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

(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

(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

(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

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

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这时,楼头的落日、阵阵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

下面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一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是:

作者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使用,他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

不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有人理解,就连他此时登山临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无人能领会!

在上片里,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下片抒情。

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

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

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

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来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

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

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

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

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

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

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

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

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

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了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

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

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

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

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

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

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

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

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

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

而自己呢?

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

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

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

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问题探究

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

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

《永遇乐》是作者写于开禧元年(1205)的作品,这时他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

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

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

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

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相比之下,辛弃疾创作后一首词时年事已高,仍旧报国无门,所以更多一些苍凉悲壮之感。

2.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

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关于练习

一 背诵这两首词,研讨下列各题。

1.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能够结合作家的身世经历,得出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

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

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

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无成!

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

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

他的“登临意”就是这种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

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

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

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二 辛词长于用典。

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

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设题意图:

词中的典故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典故的主要内容,把握这些典故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熟悉诗词中用典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写到的历史人物有:

张翰、许汜、刘备、孙权、刘裕、南朝宋文帝、拓跋焘、廉颇。

历史事件有:

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孙权始置京口,刘裕起兵北伐,霍去病出击匈奴,宋文帝北伐失败,拓跋焘建立行宫,赵王使者探望廉颇。

作者通过这众多的历史人物故事,分别表达了对英雄功业的仰慕,对追求享受、草率从事的行为的批判。

抒发了自己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哀与愤慨。

(具体分析见“课文研讨”。

三 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

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再从学过的诗词中补充若干例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熟悉诗词中通过语序调整来达到声韵和谐这一特殊写作手法,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声韵的差异,并联系学过的诗词以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前一句可以理解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后一句可以理解为“扬州路上的烽火”。

学过的诗词中还有一些,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多情应笑我”,可以理解为“应笑我多情”。

四 “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

在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