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784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 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2.5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4

一、选择题

                   

1.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体现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答案 C

解析 B项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不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的。

2.“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我们才能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精神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B.只有忧患意识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C.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D.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说法错误,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材料中没有讲到规律,C项不符合题意。

3.右图标志图案简洁明了:

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处是由一群自由飞翔的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这说明(  )

①意识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②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③艺术创作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④意识依赖于物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③本身是错误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不是直观的。

①②④均正确且符合题意。

4.在“水立方”的建造过程中,由于“水立方”结构的不规则性,给焊接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工人们用“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定理,破解了这个难题,工程进度猛增了3倍。

可见(  )

A.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B.创新推动着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

C.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答案 C

解析 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找到了正确解决难题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故本题选C。

5.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

这说明(  )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答案 C

解析 怒、悲、惊、恐、忧代表人们有不同的意识,这些意识对人体的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无关。

6.下列说法能体现漫画寓意的是(  )

A.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C.不同的人世界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同

D.人的主观精神有时起着决定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漫画寓意的理解和对意识的本质的把握。

漫画中两人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体现了C;A观点过于绝对,排除;B和漫画寓意不符;D观点错误。

7.小张在日记里写道:

“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

”这说明(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正确的意识对个人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D.价值观是在个人主观选择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 B

解析 对放学铃声和考试铃声的两种不同反映,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不同是因为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B项正确。

A、D两项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均不选。

8.大力发扬“越过千山万水”“想过千方百计”“说过千言万语”“经过千难万险”“吃过千辛万苦”的“五千精神”,是浙江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这表明(  )

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了“五千精神”对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9.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例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意象”反映了(  )

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现实的东西变成意识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答案 D

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象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蕴涵情感的艺术创造,仍离不开客观事物,A项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反映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项错误;这种艺术创造并未改变客观事物本身,C项错误;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答案为D项。

10.宋朝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他种竹又观竹。

在他动笔作画之前,心中就有了轮廓。

正如诗曰: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说明(  )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的产生可以离开客观存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正确,但题目没有涉及;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④表述错误,故应选②③,即B项。

11.数据统计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但一些官方机构为了垒高政绩和证明某项政策的正确性,或者为了获取某项优惠政策,而人为操控统计数据,“制造”出虚假的繁荣和“和谐”。

这些做法(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体现了部分机构对诚实信用基本价值观的漠视 ③体现了意识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④会导致部分机构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③观点错误。

题中人为操纵统计数据的做法明显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漠视诚实信用价值观的表现,会导致公信力的丧失,①②④正确反映了题意,选D。

12.“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入杳冥乡。

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衡芜觉后香。

”这是徐寅《梦》中的诗句。

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而且梦中的景象变化万千,有时犹如现实生活。

对梦境的正确认识是(  )

A.梦境是虚构的,与客观世界无关

B.梦境可能是神的启示

C.梦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D.梦境并不是无端的,它是对未来生活的预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的理解。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无论意识的形式如何均是如此。

A项观点错误,B、D两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二、非选择题

13.根据民航局的规定,运营旅客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机场至首都机场的航班机长,自2014年1月1日始,必须具备二类盲降运行资格。

近来雾霾在国内频发,二类盲降或许会更多地启动。

除了夏季雷雨天气外,盲降可以减少航班受雾霾的影响。

提高航班降落概率。

注:

“盲降”的大致意思是,飞行员在肉眼无法看清机场跑道的情况下操控航班降落。

盲降也并非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降落。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相关航班机长必须具备二类盲降运行资格的依据?

答案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相关航班机长必须具备二类盲降运行资格,是为了减少雾霾频发对航班降落的影响,提高航班降落概率。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民航局的这一规定,可以提高相关航班机长在恶劣天气下操控航班降落的水平。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盲降也并非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降落,盲降是有条件的,不是盲目的。

14.党和国家多次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黄山市坚持政府引导,立足市情,盘活老城资源,大力扶持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坚持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非文化企业以及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黄山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答案 

(1)该市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立足市情,盘活老城资源,大力扶持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

(2)该市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3)该市坚持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既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尊重了客观规律,做到了二者的统一。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学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探究一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

人类的基本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不是实践,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的特征

(1)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实践的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探究升华

  

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奋力拼搏,完成了从“神一”到“神十”的研制,2012年6月首次实现了“神九”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这在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报道,在此次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开展了相关空间科学实验。

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规划,我国将在此基础上建立“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1)材料中的“相关空间科学实验”是实践活动吗?

为什么?

(2)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答案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材料中的“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属于科学实验活动。

(2)①客观物质性。

载人航天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能动性。

载人航天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而具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载人航天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且这一活动也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名师点拨

全面准确把握实践的含义

(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4)“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典例1

(2013·广东高考)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

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

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 首先排除D,矛盾不能消除。

再看材料中最后一句设问,是要分析团队成功的原因。

那么从材料中能提取到的关于团队的信息是“利用……,开发……,做成的材料……”,据此排除掉A深化认识、C发挥意识目的性,材料没有体现。

只有B讲到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与材料相符合,所以选B。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务必要抓住材料进行分析,如果对材料进行延伸,则很有可能错选。

探究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探究升华

  

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始终坚守第一线,专心研究水稻。

他说:

“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来的。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苗头,才会接近灵感”。

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正是在第一线的坚守,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

(1)材料中袁隆平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在第一线?

(2)“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袁隆平认为育种工作者只有在试验田才能获得灵感。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正是育种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才推动育种工作者不断探索。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袁隆平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袁隆平从事研究的目的是指导生产实践。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袁隆平的创新性成果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名师点拨

认识的来源与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但实践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要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典例2

(2013·四川高考)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柳诗强调的是“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

①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方法指导:

做选择题要学会审导语。

所谓“导语”即联结词,就是题中决定和影响对题意理解和决定答题方向的词语,它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部分。

主要存在于题干的设问中:

如“这说明”、“由此可见”、“根本原因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等。

导语作为材料与选肢的联结词,规定了选择的方向,须做到“四明”。

一明正向还是逆向,即明晰题目要求是选符合题意的项,还是选不符合题意的项。

二明知识取向,即明晰题目要求解答的知识范围。

三明逻辑取向,即明晰题目是要求选原因还是选结果,是选现象还是选本质等。

四明回答问题的指向性,材料里可能出现几个活动的主体,而题目设问时只要求分析其中的某一个。

题目列出了一大段材料,而题目在设问时只指向其中的某一点。

新闻播报

坚持科学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福祉。

长期以来,本着对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时制定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这是我们根据国情、经反复论证后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度思考

上述材料中我国做法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答案 

(1)自然界是客观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尊重自然界客观性的表现。

(2)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我国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说明了实践的这一特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制定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这是我们根据国情、经反复论证后采取的自主行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复杂。

下面是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

答案 B

解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项正确。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A、D两项错误;改造自然的活动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但人们的实践活动还包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及科学实验等,C项错误。

2.我国有望于2014年用“长征五号”把中国空间站送上太空,中国未来空间站将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

这体现了实践的________特征(  )

A.客观物质性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D.自觉选择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航天的未来设想,体现的是实践的能动性,B符合题意。

3.对实践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⑥

答案 D

解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③④⑤说法错误,舍去。

4.在农村,人们发现鸡被吃了,总以为是黄鼠狼干的。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否定了黄鼠狼专门吃鸡的恶名,它是个灭鼠“能手”。

据估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消灭三四百只老鼠。

由此可知(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并否定了原来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检验标准,①②符合题意。

③不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

5.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答案 

(1)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的作用,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验突破,在实践基础上谋划顶层设计。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发挥认识的作用,推进实践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

(3)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推进改革开放,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 实践及其特点

1.从实践的基本形式来看,改革属于(  )

A.生产实践B.变革社会的实践

C.改造自然的实践D.科学实验活动

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识记类题目,根据课本知识,应当选B。

2.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将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

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践的特点。

A、B两项不属于认识论,舍去;D与材料无关,舍去;故应选C。

知识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四分之一的国土持续雾霾、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丰富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

这说明(  )

A.认识对实践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答案 C

解析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故A说法错误;B、D两项与题意无关。

题中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丰富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选C。

4.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成的团队精诚合作、联合攻关,在实验中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