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580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doc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

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

观点一:

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或者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首要任务。

传统儒家思想无力应对这种变局,各个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借西方器物来巩固清廷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和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要求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流发展方向。

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突破出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型。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观点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

同上。

观点三:

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

举例论证即可。

【解析】

根据材料的观点可以推知社会现实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近代中国最大的背景就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思想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1—1929年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阅读上表,根据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口号”,拟定出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晚清时期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潮呈现多样性。

阐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更多的国人走上救亡之路。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利用西方科技来挽救统治危机;19世纪末,面对列强瓜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自上而下的改良之路,戊戌变法运动兴起;晚清政府以新政为口号,掀起了立宪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晚清时期,面对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不同阶层的国人走上了不同的救国道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体西用、变法自强、实业救国、预备立宪”可以归纳出论点是晚清时期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潮呈现多样性,关于这一观点的阐述需要结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过及背景进行分析,如关键点:

晚清时期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主要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主题是民族救亡。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民党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一直采取隐恶扬善的态度,持完全肯定的立场。

“太平诸杰,被视为民族革命英雄及革命先进”,与此相反,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与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一样,被斥为“汉奸”或“反革命英雄”予以全面否定。

1930年后,国民党高官和部分受国民党主流观点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其中的右翼,面临着“外患内忧”的新形势,在政治上效法曾国藩当年“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思想文化上则采取以保卫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立场,完全背离了自己过去的民族主义革命,(时势不同)否定太平天国运动也就是必然的了。

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求真求实为根本目的,即要坚持“秉笔直书”、写信史,决不能因政治需要歪曲篡改历史真实,这是国民党对太平天国“始则是之,终则非之”所提供的一条历史启示。

历史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奴婢”,而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

——摘编自方之光等《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的历史启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评分标准:

示例一观点:

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应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

论证:

从反清革命需要出发,国民党肯定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后来又从维护白己统治和反共反革命需要出发,转而肯定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和湘军,全面否定太平天国,这就势必要背离历史真实,歪曲、篡改颠倒历史的真相。

以政治标准为第一性来评判历史事件,背离了唯物史观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结果必然不会准确客观。

总之,对于类似太平天国这样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我们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而决不能采取“好就是绝对好,坏就是绝对坏”的形而上学的非科学态度。

示例二观点:

时势不同,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是必然。

论证:

国民党成立初期,孙中山力争以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时国民党完全肯定太平天国,视“太平诸杰”“为民族革命英雄及革命先进”,显然是出于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国民党公开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发起血腥镇压和屠杀广大工人农民和共产党人的反革命政变;随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多次“围剿”红军,并将红军比作是太平天国,这一时期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主要目的是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总之,时势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

历史研究与评价,我们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把真实“历史内容还给历史”,历史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奴婢”。

【解析】

【详解】

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材料中的“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求真求实为根本目的”“决不能因政治需要歪曲篡改历史真实”“而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等信息,以及材料反映的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的变化,首先确定论题如“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应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或“时势不同,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是必然”。

如确定“时势不同,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是必然”,可以联系所学从国民党态度变化的原因,即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是出于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而否定太平天国运动,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主要目的是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据此得出结论:

时势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

本题的解答要做到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不同文明、文化碰撞的时候,物质文化的交流也物化着丰富的制度文明乃至精神文明的内容。

试以汉唐、宋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为例,叙述中外交流的历程。

【答案】水平l:

按照三个历史时期的进程,运用史实叙述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是同步互进、相伴交流的。

汉唐时期:

一方面,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而同时,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也随之向外传播。

尤其是中国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如儒学在这些地区影响不断扩大,他们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

另一方面,西方的物品在输入中国的同时,外域的音乐、舞蹈、绘画和宗教信仰等也由此输入中国,如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了多个宗派,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深远。

宋元时期,一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输出丝织品、茶叶等商品的同时,中国的三大发明,如活字印刷、火药武器、指南针等科学技术也向外传播,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外域在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商品的同时,西方使者多次来华。

其中,涉及到当时中国重大政治事件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后,在西方广为流传。

明清时期,在原有的“朝贡贸易”和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教士纷纷来华。

在传播基督教神学和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及人文学术的同时,他们也认真钻研中国儒家文化典籍和中国礼仪,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西传,远播西方。

水平2:

按照三个历史时期的进程,运用史实叙述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

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瓷器等工艺技术源源不断运往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进步。

汉唐时期,借助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医药、宗教等文化艺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尤其是唐代佛教的中国化,形成多个宗派,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传到西方,给通商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蒙古国西征、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深刻影响欧洲15—16世纪的历史进程。

明清时期:

借助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东来,带来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与现状进行反思。

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产生了重要影响。

水平3:

缺乏历史时序感,仅列举部分历史史实。

最高不超过。

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宋代从西方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商品;指南针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活字印刷术传播有助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有助于欧洲资产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传教士引入的的西方科技著作还有《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徐光启、李之藻制定《崇祯历法》。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汉唐、宋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对外交往的政策及表现各不相同,涉及的领域也不一样。

可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唐代的对外交往的政策、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四大发明在宋代外传的影响、宋元时期港口的兴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的角度概括其历程。

阐述时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有理有据。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

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

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

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

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

(要求:

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答案】第一段:

特点:

主要官费;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

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段:

特点:

主要到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背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

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段:

特点:

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

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

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首先,须认真审清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要从表格中给出的信息选择任意一个阶段,分析结合每个阶段从特点、背景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背景主要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

其次,须审清并把握三个阶段,同治时期、光绪年间、五四前后;并注意每个阶段的方式和学习对象。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学习的层次性,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各阶段具体状况进行阐述即可。

比如第一阶段可从“主要官费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等国防角度回答。

答案不唯一,答其它阶段也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