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130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本组教材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能会写会运用23个词语,会读会认24个词语。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3、理清文章顺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以抓住“观察和发现”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觉到观察与发现的乐趣。

  

5、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的兴趣,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6、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7、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8、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学写观察日记。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学习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3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四、总体教学设想与安排

1、预计11课时完成教学本单元的教学。

其中《古诗两首》两课时,《爬山虎的脚》两课时,《蟋蟀的住宅》两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时,《语文园地》四课时。

2、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文章的形式多样,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所以在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

3、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

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5、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具:

录像、实物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

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

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

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二课时《游山西村》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

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

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

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

(异:

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

同:

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

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

(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

(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

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

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

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

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

(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

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

这个村子美不美?

(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

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

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

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

(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

)按:

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

这句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

(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

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

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

(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

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布置作业:

、根据平时对校内杨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抓住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审题。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住宅”一般是讲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师:

蟋蟀会有什么样的住宅呢?

作者怎样描述蟋蟀的住宅呢?

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逐个生字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找出每个字字音字形方面的特点,加深记忆。

  比如:

“骤”字左边是“马”,右边是聚会的“聚”,“马”和“聚”合在一起就是“骤”,读作“zhou”,不能读“ju”或“zou”。

  3.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课文。

  4.讨论词义,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不同方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分析10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2.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

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

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

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

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出名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出名。

  板书:

住宅

  

(二)学习第二段。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板书:

选址 工具 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

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板书:

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

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

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

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板书:

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

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板书:

时间 建造 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

  板书:

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

扒 搬 踏 推 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

长时间 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

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好。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

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

(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

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