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15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专题152.docx

高考化学专题152

1.(2012年高考北京卷)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

①中的物质

②中的物质

预测①的现象

A

淀粉KI溶液

浓硝酸

无明显变化

B

酚酞溶液

浓盐酸

无明显变化

C

AlCl3溶液

浓氨水

有白色沉淀

D

湿润红纸条

饱和氯水

红纸条褪色

解析:

由于浓硝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进入①中将KI溶液中的I-氧化为I2,淀粉遇I2变蓝色,A错;浓盐酸也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但酚酞遇到HCl仍呈无色,B正确;浓氨水中挥发出NH3,NH3与AlCl3溶液反应生成Al(OH)3白色沉淀,C正确;饱和氯水中逸出Cl2,Cl2遇到湿润红纸条,生成HClO,使红纸条褪色,D正确。

答案:

A

2.(2012年北京东城二模)下列事实可以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漂白粉和明矾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

B.乙烯可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铁片和铝片置于冷的浓硫酸中均无明显现象

D.苯酚和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均会变质

解析:

A项,漂白粉中的Ca(ClO)2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杀死细菌;明矾中的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能够吸附水中的杂质。

B项,乙烯可以和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乙烯中的碳碳双键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项,铁片和铝片在冷的浓硫酸中均发生钝化从而阻止反应的进行。

D项,苯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变质;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易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答案:

C

3.下述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将AlCl3溶液蒸干灼烧

制备Al2O3

B

向沸水中滴加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红褐色

制备Fe(OH)3胶体

C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H2SO4,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O

D

相同温度下,测定浓度均为0.1mol·L-1的Na2CO3和CH3COONa溶液的pH

比较CH3COO—和CO

结合H+的能力强弱

解析:

若溶液中含有HCO

或SO

、HSO

等,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故C错误。

答案:

C

4.(2011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

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Ⅱ:

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Ⅲ:

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Ⅳ:

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

A项苯层中的溴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而褪色;B项中浓硫酸使蔗糖碳化,浓硫酸被还原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褪色;C项中的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在广口瓶中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D项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

BD

5.(2011年高考天津卷)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

B

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显紫色

下层溶液

原溶液中有I-

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

D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

解析:

A项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为BaSO4、BaSO3、BaCO3或AgCl,说明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

、SO

、CO

或Ag+;B项原溶液中若含有I-,滴加氯水时被氧化成I2,滴加CCl4后,CCl4从水中萃取I2,由于CCl4的密度大于水,则溶液出现分层现象,且下层溶液呈紫色;C项焰色反应的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Na+,可能含有K+,因为Na元素的黄色掩盖K元素的紫色,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以确定是否含有K+;D项原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生成NH3·H2O的浓度较小,不易分解,应进行加热以确定是否含有NH

答案:

B

6.(2012年镇江模拟)(双选)根据下列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A

左边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边烧杯中铜表面有气泡

活泼性:

Al>Fe>Cu

B

左边棉花变为橙色,右边棉花变为蓝色

氧化性:

Cl2>Br2>I2

C

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

溶解性:

AgCl>AgBr>Ag2S

D

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非金属性:

Cl>C>Si

解析:

A项,活泼金属作负极,正极上有气泡产生。

B项,不能确定置换出碘的是氯还是溴。

C项,溶解度大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小的沉淀。

D项,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可以看非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答案:

B

7.(创新预测)黄铜矿是工业炼铜的主要原料,主要成分为CuFeS2,含少量脉石。

为测定该黄铜矿的纯度,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现用电子天平称取研细的黄铜矿样品1.150g,在空气存在下进行煅烧,生成Cu、Fe3O4和SO2气体,实验后取d中溶液的1/10置于锥形瓶中,用0.05mol·L-1标准碘溶液进行滴定,消耗标准碘溶液20.00m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样品研细后再进行反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准碘溶液应盛放在(填“碱式”或“酸式”)________滴定管中。

(2)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

A.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

C.有利于气体混合

D.有利于观察、控制空气流速

(3)若去掉c装置,会使测定结果(填“偏低”、“偏高”或“无影响”)__________,写出影响测定结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反应结束后,仍需通一段时间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计算可知,该黄铜矿的纯度为________。

(6)假设实验操作均正确,测得的黄铜矿纯度仍然偏低,可能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将样品研细的目的是与O2充分接触,使之燃烧充分,加快燃烧速率。

I2腐蚀橡胶应放入酸式滴定管。

(2)a中浓H2SO4能吸水,且通过观察气泡,控制空气流速。

故选BD。

(3)铜网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O2,防止O2将SO2的水溶液氧化。

同时O2也有可能将d中的I-氧化成I2,I2继续氧化SO2,故去掉c消耗碘溶液会小于20.00mL,使测定结果偏低。

(4)空气能将反应生成SO2全部赶入d,使测定结果准确。

(5)由SO2+I2+2H2O===H2SO4+2HI和硫守恒得:

 FeCuS2 ~ 2SO2 ~ 2I2

184g2mol

1.150xg0.05mol·L-1×20.00×10-3L×10

得:

黄铜矿纯度x=

×100%=80%。

(6)若滴定时消耗的I2少,即测定的SO2少,则测得纯度较低,原因可能是反应速率快,SO2未被水完全吸收,或H2SO3被过量O2氧化等。

答案:

(1)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且充分燃烧 酸式

(2)BD (3)偏低 2SO2+O2+2H2O===2H2SO4

O2+4I-+4H+===2I2+2H2O

(4)使反应生成的SO2全部进入d中,使测定结果准确

(5)80% (6)反应速率快用水吸收SO2不充分,H2SO3被过量的O2氧化

一、选择题

1.(2012年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并长时间煮沸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B

将Cl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证明Cl2具有漂白性

C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

证明溶液中含SO

D

测定同浓度碳酸钠和硫酸钠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

证明碳元素非金属性弱于硫

解析:

A项长时间煮沸,胶体会聚沉。

B项是HClO的强氧化性将石蕊氧化。

C项原溶液可能含Ag+、SO

均有此现象。

D项Na2CO3溶液pH大,证明酸性H2CO3

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2年沈阳模拟)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熔融的氧化铝导电,而熔融的氯化铝不导电

说明前者是离子化合物后者是共价化合物

B

将FeCl3溶液加热蒸干得到红褐色固体

说明FeCl3彻底水解生成了Fe(OH)3

C

将碳与浓H2SO4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紫色褪色

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D

CO2通入硅酸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活泼

解析:

SO2使KMnO4溶液褪色是SO2的还原性。

D项反应为CO2+H2O+Na2SiO3===H2SiO3↓+Na2CO3,说明酸性H2CO3>H2SiO3,从而证明非金属性C>Si,正确。

答案:

C

3.(2012年宁波模拟)下列有关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量某溶液pH时,不能用水将pH试纸润湿,须将pH试纸直接插入溶液中检测

B.用托盘天平快速称取5.85gNaCl,溶解在水中,用100mL容量瓶配制成1mol/L的NaCl溶液

C.实验室用下图甲装置完成NaHCO3的热稳定性实验探究

D.实验室中利用下图乙装置及试剂制备氨气

解析:

A项pH试纸直接插入溶液会将溶液污染,错误;B项托盘天平只能称5.9gNaCl,即小数点以后一位,而不能称5.85g,故B错误;C项加热固体时试管底应略高于试管口才正确,C错误。

答案:

D

4.(2012年开封质检)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有无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判断

A

Na2CO3可与盐酸反应

纯碱可用于治疗胃病

Ⅰ对,Ⅱ对,有

B

Cl2使鲜艳的红色花瓣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Ⅰ对,Ⅱ对,有

C

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

高压钠灯发出透雾性强的黄光

Ⅰ对,Ⅱ对,有

D

Na2O2能和CO2、H2O反应生成O2

过氧化钠可用作航天员的供氧剂

Ⅰ对,Ⅱ对,有

解析:

A项纯碱碱性太强,不能治疗胃病,治胃酸应选小苏打或Al(OH)3;B项是HClO的漂白性而非Cl2;C项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与还原性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

D

5.(2012年北京海淀质检)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有乙烯生成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溴乙烷和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B

证明Mg(OH)2沉淀可以转化为Fe(OH)3沉淀

向2mL1mol/L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mol/LMgCl2溶液,再加入3滴1mol/LFeCl3溶液

C

检验蔗糖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然后加入适量稀NaOH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

D

测定铝箔中氧化铝的含量

取ag铝箔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通过碱石灰后,测其体积为bL(已转化为标准状况下)

解析:

A项,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后生成乙烯,乙烯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B项,NaOH过量,只加入几滴MgCl2溶液后还有大量的OH-剩余,因此加入FeCl3溶液后直接生成了Fe(OH)3,故无法比较Mg(OH)2和Fe(OH)3的溶解度;C项,蔗糖水解是在酸性环境中进行的,所以水解后要先“碱化”;D项,Al和NaOH反应后生成氢气,通过碱石灰干燥后测其体积,计算出铝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铝箔中氧化铝的含量。

答案:

B

6.(2012年江西盟校联考)下列实验对应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①能组成Zn-Cu原电池

B.②能证明非金属性Cl>C>Si

C.③说明反应2NO2(g)N2O4(g),ΔH<0

D.④白色沉淀为BaSO4

解析:

A项,通过盐桥可形成原电池。

B项,HCl不是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通过其酸性强弱来比较非金属性强弱。

C项,热水中颜色加深,则升高温度时,2NO2(g)N2O4(g)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即ΔH<0。

D项,SO2溶于水生成H2SO3,H+、NO

把SO

氧化成SO

,从而生成BaSO4沉淀。

答案:

B

7.(2012年北京西城调研)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处理锅炉水垢中的CaSO4时,依次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和盐酸,水垢溶解

溶解度:

S(CaCO3)>

S(CaSO4)

B

用石墨作电极电解MgSO4溶液,某电极附近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电极为阳极

C

向FeCl3和CuCl2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氧化性:

Cu2+>Fe3+

D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硝酸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Ag+

解析:

A项处理水垢时常把溶解度较小的硫酸钙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aCO3,然后用酸溶解;B项用石墨作电极电解MgSO4溶液时,H+在阴极区放电产生氢气,同时产生的OH-和溶液中的Mg2+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C项,向FeCl3和CuCl2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粉先和Fe3+反应,再和Cu2+反应置换出红色的单质铜;D项,也可能是原溶液含有SO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8.(2012年高考福建卷)实验室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发生装置如右图所示)。

(1)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________(填序号)。

A.往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2)制备反应会因盐酸浓度下降而停止。

为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探究小组同学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甲方案:

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AgCl质量。

乙方案:

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

丙方案:

与已知量CaCO3(过量)反应,称量剩余的CaCO3质量。

丁方案:

与足量Zn反应,测量生成的H2体积。

继而进行下列判断和实验:

①判定甲方案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

②进行乙方案实验:

准确量取残余清液稀释一定倍数后作为试样。

a.量取试样20.00mL,用0.1000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22.00mL,该次滴定测得试样中盐酸浓度为________mol·L-1;

b.平行滴定后获得实验结果。

③判断丙方案的实验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已知:

Ksp(CaCO3)=2.8×10-9、Ksp(MnCO3)=2.3×10-11]

④进行丁方案实验:

装置如右图所示(夹持器具已略去)。

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中。

反应完毕,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直至不变。

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解析:

(1)注意加药品时先加入固体MnO2,再通过分液漏斗加入浓盐酸,最后才能加热。

(2)①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MnO2+4H++2Cl-

Mn2++Cl2↑+2H2O,可以看出反应残余液中c(Cl-)>c(H+),用甲方案测得的是c(Cl-),而不是c(H+)。

②根据c(盐酸)×V(盐酸)=c(氢氧化钠)×V(氢氧化钠),c(盐酸)=c(氢氧化钠)×V(氢氧化钠)/V(盐酸)=10-3L·mL-1×22.00mL×0.1000mol·L-1/0.02L=0.1100mol·L-1。

③由于Ksp(MnCO3)M(CaCO3),故最终剩余的固体质量增加,导致测得的c(H+)偏小。

④Zn与盐酸反应放热,因此,冷却后气体的体积将缩小。

答案:

(1)ACB(按序号写出三项)

(2)①残余清液中,n(Cl-)>n(H+)(或其他合理答案)

②0.1100

③偏小

④Zn粒 残余清液(按序写出两项)

装置内气体尚未冷至室温

9.(2012年唐山模拟)碱式碳酸钴[Cox(OH)y(CO3)z]常用作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的添加剂,受热时可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

为确定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称取3.65g样品置于双通玻璃管内,称量乙、丙装置的质量;

②按如图所示装置组装好仪器,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热甲中玻璃管,当乙装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实验现象),停止加热;

④打开活塞a,缓缓通入空气数分钟后,称量乙、丙装置的质量;

⑤计算。

(2)步骤④中缓缓通入空气数分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装置中存在一个明显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_(填字母)连接在________(填装置连接位置)。

(4)若按正确装置进行实验,测得如下数据:

乙装置的质量(g)

丙装置的质量(g)

加热前

80.00

62.00

加热后

80.36

62.88

则该碱式碳酸钴的化学式为________。

解析:

(1)②气体实验组装完仪器后,要首先检验气密性。

③Cox(OH)y(CO3)z在甲中受热时有CO2生成,故乙中能观察到气泡,当不再有气泡时证明已完全分解。

(2)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将残留在甲中的CO2和水蒸气全部赶入乙、丙中,使测量结果准确。

(3)因空气中含有CO2和水蒸气,所以应在a之前连接D。

(4)n(H2O)=

=0.02mol

n(CO2)=

=0.02mol

n(CoO)=

≈0.03mol

故x∶y∶z=0.03∶0.02×2∶0.02=3∶4∶2

即所求化学式为:

Co3(OH)4(CO3)2。

答案:

(1)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不再有气泡产生时

(2)将装置甲中生成的CO2和H2O(g)全部排入乙、丙装置中

(3)D 活塞a前(或装置甲前)

(4)Co3(OH)4(CO3)2

10.(教师用书独具)(2012年高考四川卷)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实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

反应完成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

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

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m1g、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m2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L。

乙小组测得:

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g、洗气后装置D的质量m4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________。

(2)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实验装置

实验药品

制备原理

甲小组

A

氢氧化钙、硫酸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小组

__②__

浓氨水、氢氧化钠

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

③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

(5)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装有某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

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

该药品的名称是________。

解析:

明确实验的目的,分析所给装置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a为圆底烧瓶。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可以用微热法:

连接导气管,将导气管插入水中;加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导管内有水回流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3)①(NH4)2SO4与Ca(OH)2反应的方程式为(NH4)2SO4+Ca(OH)2

CaSO4+2NH3↑+2H2O;②快速制备氨气,可以将浓氨水滴加到NaOH固体上,故应选择装置B;③氨水中存在的平衡为:

NH3+H2ONH3·H2ONH

+OH-,NaOH溶于水后放热且增大了c(OH-),使平衡逆向移动,从而生成氨气。

(4)该实验的原理为:

2NH3+3CuO

3Cu+N2+3H2O。

由甲小组的方法可知,(m1-m2)g为CuO减少的O原子的质量,其物质的量为

mol,则生成的H2O中H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生成N2的体积为V1L,其物质的量为

mol,则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故N、H的原子个数比为

(5)NH3与CuO的反应是气体与固体的反应,气体不可能完全反应,故浓硫酸除了吸收水外,还吸收了氨气,氨气的质量被当做水的质量了,故使H的量偏高。

应在浓硫酸吸收水之前,加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以除去没有反应的氨气。

答案:

(1)圆底烧瓶

(2)连接导管,将导管插入水中;加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导管内有水回流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3)①(NH4)2SO4+Ca(OH)2

2NH3↑+2H2O+CaSO4

②B ③氢氧化钠溶于氨水后放热、增加氢氧根浓度,使NH3+H2ONH3·H2ONH

+OH-向逆方向移动,加快氨气逸出 (4)5V1∶7(m1-m2) (5)浓硫酸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量偏高 碱石灰(氢氧化钠、氧化钙等)

11.(2012年连云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