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157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周集体备课.docx

第三周集体备课

第三周集体备课时间:

2018年月日

主备人:

苗春雷参与人员:

7.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教材解读

《徐悲鸿励志学画》选自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2单元的第三课,这一单元共四篇文章,每篇文章从内容到类型上都不尽相同、各有殊异,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和《虎门销烟》属于名人故事,《天安门广场》属于说明性文章,而《我给江主席献花》则是一篇以孩子口吻为契入口写成的记叙文。

但殊途同归,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同一个主旋律:

热爱祖国,以祖国为荣,并积极捍卫国家的尊严。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能力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知道课文大意。

但是,如何从更深层次领会文本的韵外之韵,味外之旨,即:

如何将文本中爱国的热情领会点燃,爱国的精神焕发,并内化为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怀,以至于积极转化为他们今后学习的内在动能,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篇课文以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为切入口,以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为主旨句,抓住重点段落研读文本。

第一个问题: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

精彩出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模仿则是学习语言最有效地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进入文本世界,在本课的文本阅读研习中,我主要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第二自然段进行文本深入分析。

方法是先让一部分学生扮演那个外国留学生,再将他们分入不同的小组中,通过小组的智慧,力图通过声音和神态刻画出那个外国留学生的傲慢与不屑。

在接下来的个别展示中通过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表演,通过表演中的交流评价与取长补短,文本中刻画那个外国学生傲慢的一些关键词句如:

很不礼貌、冲着、就是、也等,就会水到渠成的在学生的表演中凸显出来。

接下来,以“徐悲鸿听了那个外国留学生的话以后是什么表现呢?

”这一句轻松地话将文本描述转移到徐悲鸿的身上,我将文中有关徐悲鸿的心理描写转换成第一人称,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出来:

“我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我必须用事实……”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激怒”一词。

至此,点名徐悲鸿立的志是: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这是理解文本的主旨句。

此环节时间不能给予太多,稍读即带过。

第二个问题:

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段落,可以让学生默读4-6自然段,找出表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同样是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解析。

答案分布在4、5、6三段。

对言语内容解读分析的重视不能以牺牲言语形式的学习为代价。

在这三段,教材特别设置了两个承上启下,衔接自然的过渡句:

即“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和“功夫不负有心人”。

对于初次接触的这一句式,在学习方法上我采用消除法,即将这句话从整段中去除,通过去除前后阅读感受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过渡句的特点和重要性。

精彩出示:

当学生找出第四段的内容时,师引问:

从此,指从什么时候开始?

什么是更加?

学生回答就是比以前更厉害。

问为什么?

师出示并齐读: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文学世界尽情遨游,是每个有天赋的孩子最爱做的事情!

第5段的重点字词解读主要采用情景再现方法来实现。

抓住“每逢”“”常常“潜心”等词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比如“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这句话可以设置:

寒暑假到了,朋友们都去休息度假了,徐悲鸿却……;圣诞节到了,所有的同学都去走亲访友,徐悲鸿却……最后,再次总结:

他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再次出示齐读主旨句: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感受那令人致敬的徐悲鸿精神。

第六段的分析主要抓住一间、一杯、两片等几个量词,反复诵读来刻画徐悲鸿生活的清苦。

徐悲鸿的勤奋努力竟是以那么清苦的生活为依撑的!

通过二者对比,文本的情感与价值观再次得到升华!

他之所以愿意过的那么清苦而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是因为他……同样出示主旨句: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第三个问题: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

以过渡语导入齐读第7自然段,体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深刻含义。

所有好的阅读教学都应遵循这样的模式,即:

整体-部分-整体。

要在文中走一个来回,有去有回,文本的最后设置了外国留学生鞠躬道歉的环节,与开头的嘲笑与蔑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写作手法上叫前后呼应。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前后对比初步认识。

最后总结全文,将主旨句稍改后齐读:

他终于以自己的行动,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通过对重点段落和语词的分析,本课的情感目标应该已经达成,勤奋努力、为国争光的徐悲鸿精神至此应该已牢牢地烙印于每位学生心间!

师最后提问:

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呢?

生个别解答,师以意味深长的结束语结束全文。

二、教学设计

7.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1、出示: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匈牙利)

请同学们欣赏这一句名言。

指名读。

这句话表达了裴多菲什么思想?

过渡: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爱国人士,徐悲鸿也是其中的一位。

2、介绍徐悲鸿:

徐悲鸿,我国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尤善画马。

他的著名作品《奔马图》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

今天,我们来走近徐悲鸿,学习关于他学画的故事。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徐悲鸿励志学画》。

(板书课题时故意将“励”写成“厉”)理解“厉”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励志”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

)“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3、学生查字典,理解“励志”的意思。

(激励志气,以求有所作为)

齐读课题,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名篇初读,学习生字

1、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

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

2、出示生字词语,小老师带读、齐读。

(疲倦、陈列、承认、震惊购买绘画努力租借成绩)

在这些生字词语中,预习时你觉得哪些字难记?

你想到好方法吗?

学生说发现、书空、描红。

重点指导书写“倦”“绩”字。

3、二类字你会认吗?

(指名读、齐读)

嫉妒、临摹仰望礼貌节省犯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生字大家会读了,也会写了,相信朗读课文难不倒大家。

请逐段练读,给自然段编上序号,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

长句指导:

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要求学生读长句子时,要注意中间的停顿,不能读破。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

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

(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

(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4、指名按逻辑段落朗读课文。

5、说说课文大意。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放好默写本

一、复习导入

▲默写词语:

嫉妒礼貌激怒

励志疲倦陈列

成绩承认震惊

▲尽量用上这些词语,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们以前学过哪些?

1.把段落大意连起来概括。

2.根据几个W来概括。

谁,什么事,为什么。

今天我们又巩固掌握了第3种:

根据课文叙述顺序,抓关键词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新授: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

指读课题。

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不能用立志?

区分“立志”和“励志”

励志:

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努力地实现志向。

过渡: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也了解了他把精力集中在学画的原因。

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徐悲鸿是怎样努力学画,实现志向的?

2.我们来看第二大段。

▲小声读4--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如何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相关句子。

学生相机交流。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比较句子。

出示:

(a)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两个句子,说说两句话有何不同?

为什么把徐悲鸿比作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1.善画马2.具有马的精神)

▲过渡:

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

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学习第五自然段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节,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

    

(2)读后交流,说说你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4)过渡:

徐悲鸿如此刻苦,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5)“清苦”是什么意思?

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

徐悲鸿的生活___________。

他只租了____________,经常每餐只用________和_______,为的是省下钱来__________________。

 

(6)补充资料:

1921年春,巴黎举办规模盛大的全国美术展览。

开幕那天,徐悲鸿一大早就赶到会场,一粒米未进,一滴水未饮。

当他在夜幕降临之时走出会场,发现外面已飘起了鹅毛大雪,他又冷又饿,几乎难以移步,硬撑着回到家中。

从此,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此病终身未愈。

在他的一幅素描上有这样一行字:

“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乃痛不可支也。

”1921年夏,由于国内政局动荡,留学生津贴中断,徐悲鸿在法国的生活日益艰难。

在德期间,他每天作画达10小时以上。

(7)从这段补充材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再读: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同学们,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徐悲鸿学习的勤奋,生活的清苦,现在,不妨让我们再来欣赏徐悲鸿的作品,看看你又有什么感受?

仔细观察图片,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师引读: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4.学习构段方法

师:

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

(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

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学习这种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说一个片段:

老师的工作十分辛苦,他们像。

清晨,课上,课间,午餐,下午,晚上,

师小结:

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这种写法。

▲学习第三大段。

1.徐悲鸿的汗水和心血没有白费,让大家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出示第七自然段。

什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除了这句话,你还能用什么名言警句来说明这个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用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道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2.精读第七、八节

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

(相机理解“轰动”等词)

据记载,徐悲鸿的毕业作品被发法国国家美术管作为永久的藏品收藏。

就前不久,有一则关于徐悲鸿作品的新闻,你们了解吗?

徐悲鸿的作品的价格在几千万。

(2)重点理解“震惊”:

面对着徐悲鸿取得的如此优异的成绩,那位曾对他很不礼貌的外国学生“震惊”了。

“震惊”是什么意思?

(十分惊讶,非常诧异)

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

讲故事:

鲁班的“有眼不识泰山”。

课文中“泰山”是指?

比较第二和第七自然段,读读,从这位外国学生的变化你读出了什么?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学生有如此变化?

4.小结写法 

为了表现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徐悲鸿的表现,承上启下,转承自然,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总结全文:

立志容易励志难,徐悲鸿就是这样,潜心临摹,即使在生活非常清苦的条件下,不懈地朝着自己的志向努力,才获得了成功。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立志写法:

总分

潜心临摹

生活清苦

反衬成功

作业:

《补充习题》p21123

附:

俗话“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可不是山东的那个泰山,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

  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

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

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

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

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

“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

”鲁班不由感慨地说:

“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8.虎门销烟

一、教材解读

1.教材本身的价值分析——从隐性走向显性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虎门销烟作为重大历史事件,开头突出了时间。

为什么说这一天值得纪念呢?

在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又作了照应。

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这是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一个“壮”字,作者选择的景物是“海”,是“天”,加上这一天天气晴朗,写出了“壮丽”这一特点。

)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这三个词点出了前来观看的人之多,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对前来观看的人的描写比这个更具体,可以作为补充资料让学生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到老百姓对这件事情的关注)。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从“彩旗”、“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外国商人”看出这次销烟活动的隆重。

从隆重的场面背后体会到中国禁烟的决心。

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健步登上礼台。

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

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这句话中“撒”“抛”“倒”三个动词加上“先”“再”“然后”三个表示顺序的词写出了销烟的具体过程。

这里需要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销烟。

)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

(这里又写到了老百姓的表现,这是文章第三次写老百姓的表现,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过行动。

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这是略写,从23天突出时间之长,也反映了鸦片数量之多,与“二百多万斤”联系起来,再与嚣张气焰联系起来。

)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们是不可欺侮的!

(结尾照应开头,点出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强调了一个“壮”字,总结全文。

壮举的意思是伟大的举动;壮烈的行为。

把“壮举”与“举动”进行比较,能不能换?

2.历史背景: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

教学内容1:

虎门销烟是中国历史中重大事件之一!

学习这样的教材,课前背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有必要也是有价值的!

因此预习课文的时候,可以布置学生作此方面的了解。

教学价值:

让学生一方面养成资料搜集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了解的基础上树立学习课文的兴趣。

此外,中学段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也是逐渐要养成并掌握的,因此在布置此项作业的时候,可以简单地做一个方法的说明。

(了解:

1、发生的原因;2、具体过程;3、结果和意义)

3.导入环节:

教学内容2:

有了之前的背景了解,在导入环节,直接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按照之前所教的搜集方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兼顾全体学生,烘托本节课的教学氛围。

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也有了一个较好的情感准备,让学生再读课题。

4.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3:

从文章内容出发,整体把握课文布局:

按照销烟前中后掌握此篇课文在谋篇话局方面的写作结构。

8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教学内容4:

教学中,纪字通常被学生识记错误,一是因为经常所写的“jì”音是记,二是因为对这个字本身的不了解。

这里我会做区别,并且将“纪”的意义展示说明:

记载。

在明白词语“纪念”意思的前提下记住这个词语的写法。

)的日子。

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教学内容5:

多音字,四声,区别其他的读音。

)外壮丽。

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教学内容6:

成语,提示并且积累。

特别提醒“泄”的写法,从意思中区别“泻”。

泄:

液体或气体排出。

)。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台下,一侧是身着(教学内容7:

多音字,zhuó音)朝(多音字,cháo。

)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多音字,yìng。

)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教学内容8:

这段话主要是销烟前的情景介绍。

作者写的并不详细,但是读完之后,我们的眼前仍然浮现出了那严肃、热闹、紧张的场面,结合背景和这段文字说明也能体会到各种人物不同的心情。

在读的基础上,学习这段话,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除了人物之外要写到其他的景物。

在明白这个场面极其威严,让人期待的基础上分别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

让学生心底树立对鸦片的憎恨,对销烟过程的迫不及待!

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一个情感准备。

当然,以景写情是写作方法,这里用得比较简单,但需要给学生介绍。

(教学价值: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对于传递讯息的讯息的挖掘,简单地说,要让教材中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地方通过语文老师的挖掘让学生看得到,也能够得到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相比较学生在写作方法上的缺乏,我觉得类似“借景抒情“的方法在教材具体的例子中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明白,并且学习。

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健步(教学内容9:

细节之处见真情!

像这样的词语可以带着学生揣测体会人物此刻的心情,也在此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从而培养学生在了解人物形象方面的能力。

)上礼台。

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

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教学内容10:

成语,学习并且积累。

)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教学内容11:

这是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在语言表达中很常见,这里又是连续性的动作,因此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做仿句练习。

教学价值:

基本的词汇掌握运用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

因此语文课堂中不能忽视对于这些词语的讲解和训练。

)(教学内容12:

这也是一个细节性很强的动词。

学习到这句话,可以设置比较的教学情境,问问学生能不能换成其他的动词?

为什么不可以换。

)(教学价值:

有的时候,语文课堂需要“咬文嚼字“。

因为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这种能力。

因此这里的教学点是一个很好的体会范例。

在体会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人物在销烟时的心情:

对鸦片的憎恨,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

)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教学内容13:

拟声词。

作用是让所描述的场面更加逼真形象。

仿写。

)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教学内容14:

这是销烟的具体过程。

除了上文分析中的字词句,在学习完本段之后,在写作方法上,值得我们继续推敲的是本段话中关于销烟场面的描写。

延伸开来,我觉得可以教给学生场面描写的方法。

结合这段话,在写到具体的场面时,抓住了哪些方面在写?

人物、事物。

什么顺序:

整体、部分。

具体方法?

广角、聚焦。

当然,单纯地讲解比较困难,要具体到文字之中,用想象与体会的方式理解这种写作方法。

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教学内容15:

生字,chè音。

)虎门上空。

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教学内容16:

这是销烟后的描写。

描述较为简单。

学习到这里,再回到文章的谋篇话局:

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做到有详有略,要告诉学生一只笔墨写下来会让人觉得繁冗拖沓,失去阅读的兴趣。

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馅。

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教学内容17:

虎门销烟的意义!

学习的时候要再结合到课文学习开始的历史背景,在讨论和讲述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而对于课文的主人公——林则徐,也树立起深深地敬仰之情!

经过分析,我发现本文可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知识均有:

陈述性知识: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本课生词的意思。

3.了解本课写作背景

4.了解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5.知道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表达方法?

程序性知识:

1.怎样联系上下文,了解“壮举”等词意

2.会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3、会用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开头、结尾。

策略性知识:

1.知道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虎门硝烟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3.知道语文课堂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方法。

当然,以上提及的知识点,并不是要面面俱到,要我们有智慧地选择运用,在每一节课堂上点点滴滴的滋润着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

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

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

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

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

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

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