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33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音乐学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docx

音乐学论文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

StudyontheMusicalImageandPerformanceStyleofZhengMusic-CapriceonWesternRegions

院(部):

音乐学院

专业:

音乐学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年5月

总计:

毕业设计(论文)12页

表格:

0个

插图:

11幅

古筝曲《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与演奏风格之探究

音乐学专业

[摘要]《西域随想》是作曲家王建民以精心设计的人工调式为基础,打破以往筝曲传统的五声音阶而创作的现代筝曲。

乐曲采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素材,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新疆地区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本文从作曲家王建民的简介与《西域随想》的创作背景入手,探讨该乐曲所表现的风沙、驼队等音乐形象,进一步从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结合个人演奏体会,重点阐述该乐曲的演奏风格。

希望使演奏者对该乐曲的音乐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演奏中准确表达西域音乐的风格,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古筝;西域随想;音乐;形象;演奏

 

StudyontheMusicalImageandPerformanceStyleofZhengMusic-CapriceonWesternRegions

MusicologyMajor

Abstract:

CapriceonWesternRegionsisamodernZhengMusiccreatedbycomposerWangJianmintakingthemeticulouslydesignedartificialmusicalmodeasthebasis,whichbreaksthetraditionalpentatonicscaleofpreviousZhengMusic.ThismusicalcompositionhaddepictedthefestivelysinginganddancinghappysceneofpeopleofXinjiangregionfromdifferentanglesbyadoptingthemusicalmaterialofXinjiangminorityarea.ThispaperstartsfromtheintroductiononcomposerWangJianminandthecreationbackgroundofCapriceonWesternRegions,andexploredthemusicalimagessuchassandwindandcamelteamexpressedbysuchmusicalcomposition.Moreover,itfocusedonelaboratingtheperformancestyleofsuchmusicalcompositionfromtheaspectsincludingtempo,dynamicsandtoneandcombiningwithpersonalperformanceexperience.Itishopedthatperformerscanhavemoreprofoundunderstandingonthemusicalconnotationofsuchmusicalcomposition,andaccuratelyexpressthemusicalstyleofwesternregionsintheprocessofperformance,soastopromotetheincessant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Chinesenationalmusic.

Keywords:

Zheng;CapriceonWesternRegions;Music;Image;Performance

前言

古筝作品的种类繁多,从创作时代可划分为传统曲目、现代曲目以及当代筝曲等。

现代筝曲《西域随想》是一首拥有着浓郁西域风情的音乐作品,该曲的音乐创作素材来自于新疆民乐,在音乐风格、演奏技巧、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均借鉴了新疆民乐的特点。

作曲家王建民运用了大量的复合节拍,通过力度、速度、音色、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将西域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西域随想》的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出发,探讨《西域随想》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西域随想》的演奏风格发表个人的见解,从而实现演奏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1《西域随想》与王建民

1.1王建民简介

1.1.1王建民的生平

王建民,男,江苏无锡人。

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常务副校长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

曾在无锡市文艺学校从事长号大提琴演奏,后在南京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担任作曲工作。

王建民是80年代以来在民族管弦乐作品及民族器乐曲创作方面非常有成就的一位作曲家。

他在传统音乐素材的基础上,用不同于传统音乐语言的新语汇,将新颖独特的创作思想,结合近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优秀音乐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民族器乐的演奏曲目,而且对我国民族器乐音乐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2王建民的创作

王建民先生所创作的古筝曲有《西域随想》、《枫桥夜泊》、《长相思》、《莲花谣》及《戏韵》等。

其作品无论在可听性还是在技法方面,都展现出了浑厚的创作功底及其对乐器独特音色的探索和创新。

古筝独奏曲《西域随想》的创作,主要目的是为扩展古筝的音乐语言而写。

西域风格的古筝作品并不多,所以,该作品创作的核心精华所在应该是在“可听性”的基础上加上“创新性”。

1.2《西域随想》的创作背景

古筝曲《西域随想》是作曲家王建民于1996年1月根据新疆地区民间音乐的音乐素材而创作出的一幅异域风情画。

运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复合拍子以及多变的节奏,通过速度、力度、音色以及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反映了西域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1]。

这首筝曲大大丰富了古筝作品中少数民族风格的曲目,在《西域随想》创作之前,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曲目是非常少的,仅有像《伊犁河畔》、《木卡姆散序与舞曲》这些已经较老的曲目,它们的演奏技巧相对于当时而言是很具有特色的。

但是随着筝乐的不断发展,这些曲目已经有一些落伍了,《西域随想》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缺,其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以及优美的旋律,为古筝的演奏领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西域随想》的引子是贯穿整曲的旋律核心,全曲以新疆达卜鼓华丽的鼓点作为伴奏,贯穿于全曲,在听众的音乐经验中,是最具典型的“西域”音乐风格的代表。

作者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定弦手法,以突出音列中的小二度音程关系。

作者为《西域随想》精心设计了以下音列:

谱例1

2《西域随想》的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的本质,并不是音乐本身的内容,而是一种想象、联想的结果,是主体心灵的情感再现。

音乐形象的形成在整个音乐欣赏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古筝语言的情感色彩及程度综合体现了乐曲的基调,在乐曲基调和思想的统领下,注入情感色彩及程度的语调在各乐句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形成各种复杂的语气变化,从而产生具有不同特点的音乐语言。

这些惟妙惟肖的古筝语言遵照一定的范式交融在一起,形成了有机、和谐的整体,从而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最终实现音乐的审美。

音乐形象,是由声音来塑造的情感形象,音乐形象是用情感的涌动让人感受乐曲所传达出来的情绪和情感。

在这首乐曲中,曲子一开头便将人们引入了那美妙的西域画中:

咚咚的达卜鼓有节奏的敲击着,仿佛从那远远地方走过来一般,清脆的鼓声慢慢的把人们从辽阔的戈壁引入了农户的家中,主人起身热情的招呼着远途而来的客人,端来水灵灵的葡萄,敬上香甜可口的美酒,人们趁着酒兴敲起了手鼓,弹起冬不拉,美丽的新疆少女,趁歌起舞;伴随着热烈的鼓点,人们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所有的人都起身舞蹈,欢乐的跳着、笑着;不知不觉,暮色来临,驼队起身赶路,当地热情的人们望着客人向夕阳走去,在心中为他们默默地祈祷,优美的音乐在一幅美好的画面中结束[2]。

2.1风沙的音乐形象

音乐,既不能绘形,也不能确切的表达语意。

所以只能用流动的乐音体系和完美的形式表现某种情绪或是某种意境。

在《西域随想》中,筝曲的开头部分以相隔两个八度的双手同时弹奏,镜头一下拉到了一望无尽的戈壁滩,用空旷的音响效果营造出了飘渺、开阔、遥远的意境。

短小的引子主题音乐音调,却凝聚了“西域”音乐的调式特点,用非常细腻的手法刻画出了风沙的流动的形象。

由弱到强、循序渐进,使听众置身广袤的沙漠。

作者运用转调的作曲手法使风沙的形象具体可感,并奠定了全曲的主旋律。

乐曲开头部分音调以核心音调贯穿全曲,其它材料紧密围绕着这一核心音调,使乐曲既有新的旋律色彩变化,又显现出材料使用集中的特色,加强了音乐的细腻性。

谱例2

2.2驼队行进的音乐形象

在如歌的行板段落中,主题进入之前有四个小节的引奏,以5/4节拍的伴奏音型出现,低音以小指肉指的弹奏方式来完成,以达到浑厚圆润的音色。

作曲家王建民在表现驼队行进这一音乐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对新演奏技法的探索运用,他不仅在已有的演奏技法中发掘乐器新的音响效果,还设计了新的演奏技法。

这些探索体现了作曲家对传统乐器新音色的追求,而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法也为乐曲的表现力增色不少。

为突出驼队行进的音乐形象特点,作曲家加入了右手的拍弦、敲击琴盖。

虽然这只是短短的四小节引奏,但是它的律动却始终伴随着行板的音乐主题中,拖浮着主题旋律的运行,给人一种舒缓的韵律感,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驼队行进在广阔戈壁滩的画面。

谱例3

2.3载歌载舞的音乐形象

这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技法的运用上也是多种技法的杂糅。

在这段乐曲中,分别还运用到指尖轮刮琴盖、拍击琴盖、拍击琴弦和握拳叩击琴盖等技巧,展现出一幅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

谱例4

这些手法都是模仿打击乐的特色演奏效果,在乐曲中段及临近结尾处恰当地使用,生动地模仿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打击乐节奏,增加了一种特有的舞曲风格。

在载歌载舞的音乐形象的刻画中,作曲家运用了3/4拍,并加入了左、右手同时在不同音区进行扫弦这一技巧,使作品极富动感,刻画出粗犷、奔放、热烈的舞蹈画面。

谱例5

在传统古筝演奏中,左手的运用中主要为“以韵补声”,它是指用左手在筝码的左侧吟、揉、滑、按、颤等技巧,而现代筝曲中左手则更多地出现在筝码的右侧区域,其繁复的技巧可谓层出不穷。

为了刻画这一段载歌载舞的音乐形象,作曲家运用了左手的技法充实了古筝音乐旋律多层次发展的需求,使旋律织体更为丰富,如该曲第83-114小节中左手分解和弦的运用。

在这段乐曲中,左手的分解和弦与右手的主旋律相配合,营造出一种唯美梦幻的景象,左手的分解和弦把主旋律托衬得十分柔美动听。

这种和弦分解的手法,是运用了西方的和声手法。

这种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极大的充实了音乐的表现力,丰富了乐曲的织体,使这一段音乐更加优美而且具有抒情性。

谱例6

在古筝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创新与改革。

左手从单一做韵开发到与右手同步演奏;从双食点技法到摇指再到轮指等等,每一次的进步都带来新的惊喜,发展到当今的古筝演奏,对手指的机能、音色变化、张力幅度等均有了较为细化的更高要求,演奏者对乐器属性的合理运用,作品结构的二度创作均体现了个人的能动作用,是对筝乐作品演奏实际操作的理性思维的结果。

这一系列技巧的创新与改革,在《西域随想》中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例如,王建民先生在对载歌载舞音乐形象的刻画中,巧妙地运用了双食点技法,并通过音色对比、强弱对比以及速度的对比来进一步展现热闹的舞蹈画面。

谱例7

3《西域随想》的演奏风格

3.1体现韵律的弹性速度

在古筝的弹奏中,会较多地运用到弹性速度。

弹性速度是指将一个乐句中的一部分速度慢下来,而后面的音乐加速弹奏,以弥补慢下来的部分,使整个音乐保持原来的速度。

但是过度地运用会掩盖演奏者在节奏稳定上的发展,甚至妨碍音乐的正确表达。

在《西域随想》第41-44小节中,弹性速度的运用极为突出。

其中第41-42小节的音乐要求慢速行进,而第43-44小节的音乐作加速处理。

旋律由低到高的走向,由远至近、由弱到强的音乐处理,巧妙地运用了左手在低音部分拍击琴弦的技巧,使乐曲具有一种强烈的号召力,自由却不失韵味。

虽然在演奏风格上允许高层次的弹性速度,但不能过早或过晚放置拍子,要创造步调的持续度和音乐的感性,让节奏如同橡皮筋般伸缩自如。

弹性速度的目的是在演奏上增加即兴式的自由感受,不能预先计划,而是跟随先天的感觉走。

在对《西域随想》的每一次演奏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运用同样形式的弹性速度。

因为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演奏,就会制造出可预期的单调感受而违反先前的目的。

弹性速度若演变成一种有规律的形式,就成了照本宣科,毫无创造力的演奏。

弹性速度主要影响旋律,而稳定的伴奏并不受影响。

谱例8

3.2丰富的力度层次

器乐演奏的音响强度和音响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演奏时的用力大小。

音响强度表现为音量上强弱的概念,音响力度表现为音质上刚柔、粗细的概念,二者在演奏中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但又具有某些密不可分的联系。

音响强度取决于听觉感受上力量释放的大小,通过手指由身体内部向外发出的力。

而音响力度不仅取决于力量释放的大小,还与手指的触弦速度和用力方式有关,通过手指控制产生的聚合力表现出刚柔、粗细的音质听觉感受。

演奏中,手指主要发力部位、各关节支撑的松紧度以及各部位力量的分配与控制,决定了古筝音乐语言的音响力度。

力量控制的运用应归为演奏技术范畴,是古筝演奏者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在乐曲第43-46小节这四个小节的节奏型作为引奏,力度为“f”,并运用强音记号“>”,目的是突出这四个小节的力度,要演奏得坚定有力。

随后的八个小节为快板段落的主题音乐,表现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力度上要求比第43-46小节的力度稍弱,演奏出轻巧的感觉。

谱例9

如果忽略了这方面的技术运用,会造成演奏中只能听见音量大小变化,而缺乏音质的立体感官体会,音乐语言的内在张力和感染力会大打折扣。

力量控制的技术运用离不开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否则在演奏中将难以达到熟练驾驭和合理运用。

音乐语言的语气如同文字语言的语气一样,能构建出情感意义。

古筝音乐语言的语气表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古筝语言的音响形态和古筝语言的情感色彩及程度。

前者是物质基础,后者是精神与灵魂。

在情感色彩及程度的支配下,音响形态可以表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

旋律的动听性与色彩性的统一,旋律的呈现性与展开性的统一在《西域随想》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首古筝曲中透出了我国戏曲音乐,西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和西域歌舞音乐的旋律音调。

例如在乐曲第114-122小节中,通过左手“扫弦”、“按”音”等技巧将我国戏曲音乐融入乐曲当中,将这些个性鲜明的特性音调作为筝曲的细胞,在筝曲中充分的集合展示。

这种展现在旋律优美动听的基础之上,更富有创作弹性和表现力。

曲调层次分明,给听众无限遐想的空间。

 

谱例10

3.3打击乐式的演奏技法

乐曲中除了独特的节拍、节奏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以外,“叩、击、拍”等敲击琴板(琴弦)的特殊技法产生的音响效果,也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3]。

《西域随想》中多处运用了敲击琴弦或琴板的技法,用以模仿新疆少数民族大型乐舞中特有的乐器——手鼓。

这一音响效果的体现,更好的表现了乐曲的少数民族地域风情,同时,也赋予了古筝艺术鲜活的生命力。

演奏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认真识谱,分清所要运用的技巧,如掌根敲击琴盖、握拳叩击琴盖、拍击琴弦等等。

这些技巧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富有不同的寓意。

同时特殊技巧与旋律演奏的融会贯通,也是练习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乐曲《西域随想》乐曲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古筝演奏的技巧。

作为一首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特点的古筝典型曲目,全曲共分五个段落,即引子---慢板---中板---散板---快板,曲内有模仿新疆的手鼓,节奏感很强,主要表现少数民族人们载歌载舞的欢快喜悦气氛。

利用琴身的木质结构部位或借助其它乐器的音响特点来演奏出来的非乐音,从而表达出来我们需要的音色和思想感情[4]。

谱例11

3.4对比鲜明的音色

音色即“音响色彩”,在古筝音乐语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音乐表现作用,可以使听众对音乐语言产生较直接和生动的联想空间。

古筝音色的表现作用主要体现在乐器自身的特殊音响及丰富的音色变化。

古筝音域从D1至d3横跨4个八度,从低音到高音可以表现似深沉钟声到清脆鸟鸣的音色转变,其刮奏似流水,点弹如马蹄的鲜明个性音色,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3.4.1旋律上下句之间的音色对比

在王建民创作的古筝独奏曲《西域随想》中,大量的上下句写法为采用音色对比的演奏技巧提供了契机,使得音色丰富而多变,富有活力。

音色对比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在上下句中,可以将上句演奏得较为明亮,双手靠近前岳山位置;下句进行音色对比,双手移至中间处演奏使音色浑厚。

也可以反向处理,将上句在中间处演奏,以获得较为浑厚的声音;下句在靠近前岳山处弹奏,来凸显音色的变化。

3.4.2不同触弦方式造成的音色对比

作品演奏中,丰富多彩的音乐控制极大地增加了古筝音乐的表现力。

其音色变化主要表现在触弦方式、速度与入弦角度的变化。

例如,在乐曲第42小节应采用的“夹弹法”的触弦方式进行演奏,其特点是力度较大,音色粗犷厚实,琴弦从发音到停止震动衰减较均匀,音色显得柔和且余音较长。

而在乐曲快板部分应该选择使用“提弹法”。

提弹法的特点是指尖离弦直接弹奏,指甲在触弦时有较明显的撞击力,发音颗粒感较强,快速触弦是冲击力较强的敏捷弹法,这种弹法音头明显、音色铿锵明亮且余音显得短小;

3.4.3不同触弦位置造成的音色对比

古筝的乐器特性决定了音色的差异性,靠近前岳山位置的音色较为清脆,而弦中间区域的音色显得较为浑厚。

同时,越偏向前岳山声音的弹性会越小,反之则弹性加大。

清楚了乐器基本的音色规律,对触弦位置的选择便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音色对比是指在横向不同区域中进行声音音色的比较,选择外和内的音色进行直接对比。

在作品的演奏中,巧妙运用音色对比会给音乐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

3.5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5.1音乐表达中虚实结合的概念

音乐表达中,有着对音乐三境的表述,即实境、幻境、虚境。

实境是对音乐形象的直接表述,真实之境栩栩如生。

若在眼前,幻境则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般,虚虚实实,但闻其声而不见其影虚境为音乐的最高境界,乃无境之境,如心平似水水平如镜一般,或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悟道时渴子所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虚境之高,在于沉溺于纯粹自我陶醉与内心感受之中,追求于更高尚,更纯净的精神境界之颠。

老子的“大音希声”说含有音乐虚实相生的哲理,从不同方面对后世的音乐美学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认为最完美的音乐——“大音希声”,是听不见声音的。

老子的本意并非是对音乐审美特点的解说,只是对“道”存在状态的形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似有似无、恍惚缥缈、虚虚实实。

3.5.2演奏《西域随想》时对虚实结合的运用

随着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理性思维的写作方法,音乐演奏者要善于发现和体现这种思维的传递和表述。

在乐曲开头部分,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延长音及附点音符。

在弹奏此段时,要求力度弱,在泛音点进行弹奏,给人飘渺、虚幻的音乐感觉。

作为二度创作者,演奏者还需经过个人经验和实践,在练习中同样进行着对音乐的理性思维:

如作品的材料如何展开,如何表现音乐的张力,如何运用适当的力度,如何设计控制速度及音色的变化。

在乐曲中,作曲家巧妙的运用了留白的创作手法。

例如在作品第187小节之前,载歌载舞的壮观场面后音乐突然戛然而止,独特的留白设计给作品演奏带来无限的瞎想空间。

在二度创作中,演奏者对于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自由裁量(演奏者的心境及其对乐曲的理解,受众的反应以及现场的环境等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谱例12

3.5.3运用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意义

作品中的理性价值,正是在音乐中寻求虚实间的意境描绘,探寻音乐的文化哲理意义,追求纯粹的精神内涵,将中国哲学与理性表达融汇于筝乐语汇之间。

在《西域随想》中,刻画出了不同的形象,用简单的音符就能给人带来丰富的信息,展现出一幅有血有肉的画面,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虚实结合中,给人全方位的听觉盛宴。

我们期待现代筝曲创作能够带来更为丰富的信息,从理性思维的结构中感悟音乐的思维,从生命的勃发中寻找音乐的意义,从心灵的搏动中寻求音乐的理性精神,从逻辑的思索中追求音乐的哲理意蕴。

作曲家创作的旋律虽取之于生活,但除了反映生活以外,更勾画出一种抽象的美,给人带来一种虚化了的不确定感。

3.6具有个性化的段落衔接处理

3.6.1音乐创作角度的段落衔接

段落的衔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前一段落的尾处直接接下一段开头;或是段落间留有空白,不急于进入下一段的陈述[5]。

两者在现代筝乐的演奏中均有运用,对二者的应用特点各有千秋,直接接入下一段的处理方法使乐段间的衔接更为紧凑,乐思也更加连贯,布局显得更完整。

在《西域随想》中,就有着很明显的体现。

作为王建民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曲在段落衔接的处理上,是非常有特色的。

由引子缓慢悠扬的曲调引入,衔接处理得特别自然,给人引人入胜感觉,让听众慢慢地融入乐曲当中,使其能向作曲家的音乐思想靠近。

而后,快板的突然进入,掀起音乐的高潮,使演奏者能与听众产生共鸣,在衔接的处理上,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乐曲所刻画的载歌载舞的形象具有突出的作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6.2演奏者对段落衔接的个性化处理

在作品演奏中的理性思维运用为流畅自然,处理的痕迹比较少,有一气呵成之感。

而乐段间留有间隙的处理不仅突出了前一段的结束音,在静态中余音缓缓消失带来宁静之感,同时为下一段的闯入做了铺垫,恰似换了一组镜头的再描写,预示着一个重点陈述段落的到来。

同是两个段落的衔接,演奏者应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喜好来选择自己对作品的处理方式,这也在某方面说明了二度创作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

无论是作品本身属于隐含理性思维的创作,需要演奏者来发扬这种理性价值的精神,还是在二度创作中对筝乐作品的理性思考,合理设计布局张力、框架和音乐的基本结构元素,二者都是统一的概念,即贯穿筝乐艺术的理性思维的存在。

在追求音乐的文化意义的现阶段,研究探索理性思维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音乐,理解作品,打开我们对于音乐的认识层面,同时对发展筝乐艺术表演,寻求筝乐发展方向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结束语

《西域随想》这首筝曲,无论是从其技术技巧还是其可听性上,都能满足了大众和专业人士的欣赏口味,可谓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其在美学和艺术学上都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6]。

它开发了旋律重复的写作技法,在带来新的视听效果的同时,凝聚着作曲家以及演奏者对音乐形象和精神追求的无限力量,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古筝作品的表现力。

作曲家们在继承古筝传统精华的过程中,不断地为新作品的创作注入新鲜元素。

正因为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的出现,才使得我国的器乐作品形式各异、个性鲜明。

相信在这些革新者的带领下,我们的古筝音乐的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姚宁馨,季媛媛.评析筝曲《西域随想》的继承与创新[J].音乐天地,2008,(7).

[2]张珊.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