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40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民族理论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理论教案.docx

《民族理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理论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族理论教案.docx

民族理论教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第一讲 民族概论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2、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两个共同” 

主要参考书目: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

3、马戎《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张声作《宗教与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5、来仪“也谈我国的“民族”概念及其学术争论”校院网来仪个人主页

一、民族概念:

  民族是“民族理论和政策”课程的研究基本对象。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21世纪之初的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发展极为迅速。

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形形色色,使今天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民族作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们共同体类型,与现实世界存在和发生着各种联系。

(一)定义〈由于分析角度的差异存在着学术上的歧义〉(范文谰与苏联学者的不同观点)

民族概念的四个来源:

  1、西方学术界对于民族的认识。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

此后,尤其是十九世纪以来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民族学家先后给民族一词以各种理解,诸如有民族是“由血统、语言、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广泛的人们共同体”,意大利马奇。

瑞士德国的布伦奇里。

还有的认为它是“生活在同一规律下并为同一立法机关所代表的人们共同体”,有人指出:

“民族首先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而不是政治的实体”,如此等等,众说不一。

英语中与民族相近的词汇主要有这样几个:

nation;nationality;ethnicity;ethnicgroup;Race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概念。

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族”类表述。

  有学者考证,我国“民族”一词为外来词〔有蔡元培介绍西方民族学时引进和由梁启超从日语中引进之说〕,它是我国近代进行民主革命要求的产物,也是外国民族主义思想传人的产物。

  3、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

  4、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该定义有三层含义:

1、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2、具有四个特征(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3、稳定性。

是当今世界最普遍的一种人们共同体类型。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阐述了民族的六要素:

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6+1模式)。

详细解释这六要素。

并且进行个案分析。

民族概念的几种用法:

 1、中华民族:

2、具体的56个民族3、民族=国家:

4、56个民族之内的亚民族集团……

民族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阶级等其它人们共同体的联系和区别。

  关于“少数民族”一词的使用:

少数民族一词在我国是专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种民族,它是一个约定成俗的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汉族人口的数量众多而言的概念,没有任何民族歧视的含义。

少数民族称谓在我国已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最早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主持制定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中使用。

我党最初是在1926年《中共中央关于西北军工作给刘伯承的信》中提出的。

建国后领导层也使用“兄弟民族”的称谓。

这些称谓约定俗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

国外对“少数民族”一词的理解与使用情况:

  国际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这个词的使用是不同的。

国际人权文书中,一直未能就“少数民族”的法律含义取得共识。

前苏联一直沿用少数民族称谓。

罗马尼亚对却境内非罗马尼亚族称为“共居民族”,有时也称少数民族。

美国、西欧等国使用的“少数民族”一词。

(二)我国的民族识别

1.民族识别的原因

2.民族识别的依据

3.民族识别的实践

恢复与更改民族成分的政策要求。

个案分析:

贵州穿青人

二、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一)民族的形成:

  时间是在由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阶级社会初期的过渡阶段。

  形成条件:

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二)民族的发展:

  由于各民族形成的条件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各民族的发展在道路、方式和速度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

在中国,各民族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加速实现现代化。

(三)民族的消亡:

  讲解民族消亡的时间、条件和原因。

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表现形式在此需要区别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概念。

  民族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我国对这方面的认识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付出了代价。

(个案分析我国五、六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的人为刮起的“民族融合风”)。

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充分繁荣发展时期

原因、基本理论、进行个案分析。

四、中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1、中国的民族。

(正视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客观性以及民族问题存在的客观性)

2、民族人口(各民族人口悬殊大。

相对数与绝对数。

重视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利益问题的现实依据)

3、民族的分布: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插花交错。

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多个自治县〉;我国陆地边境线2.1万公里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占1.8万公里,沿边境线分布着我国9个省、自治区的135个县、旗、市、市辖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07个;有30多个民族跨边境居住。

(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

4、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进行个案分析。

思考题:

1、怎样认识民族六要素?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是什么?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第二讲 《民族问题及特点》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对于民族问题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特点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帮助学生对于民族问题能够进行理性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搞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各种民族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5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之论断。

40多年以后,江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数千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又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还提出了“民族宗教无小事”的名言。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1、民族问题的概念:

民族问题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

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992年中央对于民族问题的阐述。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于民族问题概念的重申。

包括了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国家、与阶级、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

具体解释这“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内涵。

2、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

  民族成员个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民族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以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形式反映出民族关系。

  间接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或其他国家机关的矛盾和问题。

  民族问题的内容可以包括:

政治对立、经济利益冲突、文化碰撞、军事对抗……

3、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有两类:

民族自身的原因和社会原因。

前者主要表现在民族差异方面。

个案分析。

后者重要表现在社会制度和政策、社会环境、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意识、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影响等方面。

比如:

在分析制度原因方面: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曾经精辟地指出私有制是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民族问题的特性:

1、长期性:

民族共同体将长期存在,其消亡是在共产主义实现以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利益的多元性等因素带来了民族问题方面的许多新情况;同时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关系进行破坏……后,各种民族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长期的过程,比如民族意识。

2、复杂性:

其复杂性源于民族种类的众多,彼此的差异和与其他社会问题的交织。

3、敏感性:

因为它与人们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紧密相连。

与群体利益紧密相连,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

4、国际性:

由于民族分布的原因,当一国有某个民族而国外也有这个民族的时候,一国的民族问题往往容易引发国家关注,甚至引起国际干预。

比如科索沃问题。

5、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发言,之后进行课堂讨论)

  目前许多民族问题出现了三个基本动向:

一是“明显的政治化倾向。

二是“国际化倾向。

”:

三是民族问题有明显的暴力倾向:

表现在它与恐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恐怖主义正在日益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用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

在当前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在民族问题上制造事端推行其“西化”和“分化”战略,增加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三、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的内容主要是:

一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低,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因民族差距的存在,在经济权益、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还时常发生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

”换言之,主要是缩小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其特点主要是四个交织:

(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二)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四)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四、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社会主义的性质、制度为各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保证。

  各民族共同繁荣: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发展观。

在1957年青岛民族工作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提出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其含义:

一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得到发展;二是各民族自身都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各民族自身固有的优点和特点得到充分展现。

该原则的目的是要全方位的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各民族不但要有平等的生存权,还要有平等的发展权。

我国在1982年宪法中指出: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当然,强调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并不等于同步繁荣,这也是我们理解该原则的重点。

因为在事实上,各民族的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在我们要承认差距,也要正视差距,更要缩小差距。

因此,在步骤上必然要经历不同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

(一)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

(三)社会主义本质与民族问题

(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

(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

(六)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指导思想与民族问题

思考题:

1、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是否具有现实性?

为什么?

2、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民族问题有什么特点?

3、处理好民族关系在我国有什么重要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第三讲 中国的民族状况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增强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主要参考书目: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89年

2、谷苞《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1989年

3、周锡银《少数民族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4、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一、各民族共同创建了统一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

在以往几千年的民族历史进程中,我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奠定了伟大祖国的千秋基业。

  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56种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片广阔的大陆上。

其四周有天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

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范围。

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中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相交流,政治上互相依赖,甚至血缘上相通。

形成了各种不能割舍的天然联系。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它的主流是由若干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点的多元统一体。

  用史料进行比较分析,以形成一个宏观印象。

  小结:

长期以来,这世界上多少古老的文明衰落了、中断了;多少庞大的帝国分裂了、消失了。

而世界民族之林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虽然历经劫难,屡遭挫折,却千百年来延绵不断,仍然以其丰姿巍然屹立。

这是为什么?

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原因是复杂的。

但是其中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这就是我国各民族——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分子,对于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疆域构成中华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条件。

从很早的古代起,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他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方面对于人类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保持世界上最发达的大国的地位达九百年之久。

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样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三)各民族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中国的历史过程说明:

祖国的统一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完成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不但创造和发展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民族特性,而且通过交流、同化、融合、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

尽管各民族有消长,有兴旺,有的民族消失了,有的被同化了,有的则形成了,壮大了。

但是,各民族共同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却延绵持续,保持了我国可是发展的连续性和推陈出新的创造性,这在世界上实为仅有。

由56种民族组成的这个整体,曾经受过无数次的严峻考验,包括外来的打击、内部的分裂,但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血肉相联、休戚与共的关系,使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各民族关系的总趋势,每次分裂之后都能够形成新的统一和更加长久的密切联系,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突出的事实。

在世界史上,具有如此内聚力的民族唯我中华民族。

(四)各民族共同创建了新中国

  个案分析。

(五)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共同奋斗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行各业中都有各民族的成员。

为中国的腾飞添砖加瓦。

二、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利益(布置学生主题发言)

(一)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二)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三)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三、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

(一)民族问题与国家主权

(二)民族问题的国际关注与国际干预

(三)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两个方面:

既有矛盾、冲突的方面,又有交流、合作、相互依存的方面。

后者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中国长期统一就是直接表现。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国各民族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我国国家法律的保护、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社会制度的保证、民众的普遍认同都成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条件。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非常现实的需要。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理论”。

这是由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反映了目前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特点。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3.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第四讲 民族平等

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平等的政策

主要参考书:

1、《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读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8年

3、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一、民族政策概述

(一)什么是民族政策?

  政策研究被作为思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民族政策属于社会的公共政策范畴。

民族政策,顾名思义,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实施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政策历来是党和政府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特定的统治集团的民族观和他们的利益要求。

(二)世界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与党和政府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上的政策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说来,可以将其分为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两大类别。

政策原则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思路。

政策措施则是党和国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些具体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着性。

该体系还可以从宏观、微观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二、民族平等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一)民族平等的理论渊源

  民族平等来源于提一般的平等原则。

平等作为一种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关系的概念,作为一种政治口号,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提出来的。

但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出现最早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奴隶制的等级划分;平等最初是针对公民的特权而言的,“人是理性的动物”,作为人都应该拥有相同的权利是平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从人类平等思想的连续性看,它经历了一个将奴隶排除于人之外到承认同一社会等级内部的平等再到由理性所决定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样一个认识上的深化过程;从平等思想的传播看,它由最初个别思想家的一种思想观念逐渐成为公众舆论,再成为一项司法原则。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成为了资产阶级实现自己的社会变革目的的政治口号,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

∙资产阶级提出民族平等的理由:

∙动员和组织民族运动是其必然的手段、

∙民族平等成为实施动员的政治口号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思想,主张在消灭私有制条件下实现民族的真正平等,并且使民族平等成为一种真实的民族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是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一律平等。

因为各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

  二是民族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之分,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和后进之别,而这些发展上的差距不是天生的。

对于发展落后的民族,只要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提供发展的机遇,他们就一定会获得进步。

主张各民族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三是主张民族平等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在法律上、政治上。

  四是主张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

五是主张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甚至不惜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现实生活中实际形成的不平等。

从而实现真正的平等。

  无产阶级要实现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团结各民族人民。

而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

列宁说过:

“没有什么比对待民族不公平、不平等更能够阻挠无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了”。

斯大林认为“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是一切不满和摩擦的根源”。

因此,实现民族平等成为无产阶级极其马克思主义政党民族观中的主要原则。

(三)民族平等的基本含义

  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三、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党的一贯政策。

个案分析

四、维护法律的尊严

(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及其基本含义

  民族平等是以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为前提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基本涵义是:

第一,在我国,法律对于全体公民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并且承担同等的义务。

第二,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够歧视任何公民;第三,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

在刑事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参加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

第四,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同样地追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

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成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必须同样地尊重法律的规定,都必须懂法、守法。

没有拥有特殊权利的公民,也没有拥有特殊权利的民族,

(二)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

  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相辅相成的关系,奠定了民族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基础。

没有只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的民族共同体,也没有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的民族共同体。

在社会生活中,民族的平等往往要通过民族成员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来,并且成为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宝。

比如: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是指:

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任何人都不能够以任何方式分裂国家、接受外国势力支配、割让领土、服从外国势力或者要求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必须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或者危害国家政权统一的行为。

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指:

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维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任何人都不能够以任何形式制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

该法律规定是我国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因此,对各民族公民而言,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就是责无旁贷的义务。

在这个问题上权利与义务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三)各民族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

  个案分析。

1、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维护法律尊严的具体表现,也是任何一个民族公民的义务

2、培育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

3、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民族关系上出现的问题

思考题:

1、民族平等与一般的平等原则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

2、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保障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

3、贯彻和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第五讲 民族区域自治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主要参考书目:

1、王铁志沙伯力主编《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出版社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单行本)民族出版社2001年

3、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读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权学说的一部分,涉及国家的结构形式、政权性质等问题。

民族区域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