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640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docx

乔布斯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

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全文:

尘封16年的预见

2013年05月08日 07:

38  创事记微博作者:

雅楠  我有话说(235人参与)

1995年,40岁的乔布斯:

“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

  感谢@七印部落,全文经@创事记编辑并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乔布斯说他1995年时想推广网络办公,然后记者提醒他说,错了,你那么做的时候是1985年。

那一年,乔布斯被他亲自从百事可乐请来的CEO逐出苹果。

  1995年,美国知名科技记者罗伯特·科林利(文中称Bob)对乔布斯进行了采访。

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一年后乔布斯将重返摇摇欲坠的苹果公司。

  在采访中他提及,最幸运的是活在这个时代,活在硅谷,当人类回顾自己的历史时,会发现计算机几乎是最伟大的发明,而自己有幸参与了它。

  他当时还提到,网络将成为最直接的销售渠道,小公司与大公司在网上看起来将没有区别。

同年eBay与亚马逊成立。

那时他们也不知道,1995年的中国,还有一个叫马云的人开始了互联网生涯。

后者不久前宣布将要退休,并在演讲中说起“感恩这个时代,感恩互联网,感恩朋友,但特别感恩的是硅谷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次著名的采访(乔布斯很少接受电视采访),多年来被误认为母带已经遗失,直到2011年乔布斯逝世后才重新播出,在尘封16年后鲜活重现了这位苹果公司创始人的思想与预见:

计算机是最伟大的发明,是我们传递情感的介质。

图形化界面将是必然,而不管谁去实现。

偷师施乐?

拙工抄,巧匠盗,我从来不觉得借鉴别人的创意可耻,他们死去是因为产品人员不再当道。

微软?

难过不是因为他们超过苹果,而是他们就像另一个麦当劳。

工作的激情来自何处?

需要利润,但不是因为钱才去做这一切,追求极致,分享给同类,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

  没有互联网,许多信息依然散落在黑洞里;没有电子商务,货比三家将限于步行的距离;没有社交网络,天涯咫尺谈何容易;没有智能手机,“身体的延伸”无从说起。

乔布斯,马云,以及更多的他们,用科技改变了世界,也许你我还不曾改变什么,却永远活在这改变中,并担任了一部分。

  访谈本身大体连贯,为便于阅读,将全文分为六段:

  一、结缘计算机与创业搭档

  二、如何学会“做生意”:

多问为什么

  三、科技公司衰落的原因:

产品不再主导,人才因循守旧

  四、什么对产品最重要:

创意的具体实现、团队人才碰撞

  五、被逐出苹果的往事

  六、工作的动力:

追求极致,人类才能共同进步

  精华摘录(或许并非所有都值得赞同,但这是如实的体现):

  1、我们做出了这个称为“蓝盒子”的免费打电话装置……你也许会问这样做有意思吗?

它的意义在于虽然我们年纪还小,但已经意识到我们有能力做出控制庞大系统的工具,这就是我们得到的启发。

我们两个人尽管懂得不多,但我们制造的小玩意可以控制庞然大物,这是不可思议的经历,没有“蓝盒子”就不会有苹果电脑。

  2、在生意场多年,我发现一个现象。

我做事前总问为什么,可得到答案永远是“我们向来这样做”,没人反思为什么这么做。

生意场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定,我称为陈规陋习,因为以前这样做,所以就一直这样做下去。

所以只要你多提问多思考,脚踏实地工作,你很快就能的学会经商,这不是什么难事。

  3、所有美国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学习编程教你如何思考,就像学法律一样。

学法律的人未必都成为律师,但法律教你一种思考方式。

同样,编程教你另一种思考方式,所以我把计算机科学看成基础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花一年时间学习的课程。

  4、营销部门的人很容易升职从而掌管公司,即便产品经理能做出更棒的产品,那又怎么样?

这些已经垄断市场的公司很难再提高业绩,要想提高业绩还得依靠营销部门,于是他们逐渐控制公司,而产品部门的人被边缘化,公司就丧失了打造优秀的产品热情和能力。

  5、优秀的创意与产品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实现创意的过程中,想法会变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因为……总有些问题是电子设备解决不了的,是塑料、玻璃材料无法实现的,或者是工厂和机器人做不到的。

设计一款产品,你得把五千多个问题装进脑子里,必须仔细梳理,尝试各种组合,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6、我以前在苹果就发现一种现象,很难表达出来,更像是一种感觉:

生活中多数东西,最好与普通之间的差距不超过两倍。

好比说纽约的出租车司机,最棒的司机与普通司机之间的差距大概是30%。

但是在软件行业,还有硬件行业,这种差距有可能超过15倍,甚至100倍。

  7、与优秀自信的人合作,不用太在乎他们的自尊。

大家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如果他们的工作不合格,你要做的无非是提醒他们,清晰明了地提醒他们恢复工作状态,同时不能让对方怀疑你的权威性。

要用无可置疑的方式告诉他们工作不合格,这很不容易,所以我总是采取最直截了当的方式。

有些同事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但有些人接受不了。

  8、我是那种只想成功,不在乎是非的人,所以无论我原来的想法多么顽固,只要反驳的人拿出可信的事实,五分钟内我就会改变观点。

我就是这样,不怕犯错。

我经常承认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只在乎结果。

  9、让我难过的并非微软的成功,我一点不嫉妒他们,他们的成功基本上是靠勤奋工作换来的。

我难过的是他们做的是三流产品,他们的产品没有灵魂和魅力,太平庸,更让人难过的是用户居然毫无察觉。

但人活着是要追求极致,并分享给同类的,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学会欣赏更美的东西。

  10、我坚信如果将来回顾人类历史,计算机将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硅谷参与这项发明。

最终方向得由你的品味来决定。

你要熟悉人类在各种领域的优秀成果,尝试把它们运用到你的工作里。

毕加索说过:

拙工抄,巧匠盗。

我从来不觉得借鉴别人的创意可耻。

如果没有计算机,Macintosh团队的人们也会在其他领域造创奇迹。

我觉得优秀的同事都不是为了计算机而工作,而是因为计算机是传达某种情感的最佳媒介。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全文:

  我是BobCringely。

16年前(1995年),我制作《书呆子的胜利》节目时采访了乔布斯。

1985年乔布斯被他自己引荐的CEOJohnSculley排挤出苹果,接受采访时,乔布斯正在经营他创办的NeXT公司。

18个月后苹果收购了NeXT,又过了半年乔布斯重新掌管苹果。

  当年的节目只用了一小段采访,九十年代末采访母带从伦敦运往美国途中遗失。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再也看不到完整的采访,然而几天前导演PaulSen在车库里发现了一份VHS拷贝。

乔布斯生前很少接受电视采访,如此精彩的访谈更是罕见,它记录了乔布斯的坦率、非凡的魅力和独特的视野。

为了向这位奇人致敬,我们几乎一刀未剪,大部分内容是首次公布于众。

  

  一、结缘计算机与创业搭档

  Bob:

你是怎么与个人计算机结缘的?

  乔布斯:

我第一次见到计算机是10或11岁,很难回忆当年的情景,我可不是故作老成……大约30多年前,见过电脑的人不多,即使见到,也是在电影里。

电影里的计算机都是装有开盘机的大柜子,闪闪发光,真正了解计算机功能和原理的人不多,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我有幸在NASAAmes研究中心见到一台,那不是一台完整的计算机,只是一台分时共享的终端机。

设备非常简陋,连显示器都没有,只是一台带键盘的电传打印机:

你在键盘上输入指令耐心等待,然后它会哒哒哒地输出结果。

  即便如此这玩意也太奇妙了,尤其是对十岁的男孩而言。

你可以用Basic语言或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机器接受并执行你的设想,然后把结果告诉你,如果结果和设想的一样,说明程序见效了。

这太让人激动了,我完全给计算机迷住了,当然计算机对我而言仍然有些神秘,因为真正的计算机藏在电缆的另一端,而我从未见过。

  打那以后我总想着计算机,后来我参加了在惠普组织的兴趣小组,12岁时我打电话给BillHewlett(惠普创始人比尔·休利特),他当时住在惠普。

当时所有电话号码都印在号码簿里,只要翻电话号码簿,就能查到他的电话。

他接了电话,我说我叫SteveJobs,你不认识我,我12岁,打算做频率计数器,需要些零件。

我们聊了大概20分钟,我永远记得他不但给了零件,还邀请我夏天去惠普打工。

  我才12岁,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影响。

惠普是我见过的第一家公司,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公司,如何善待员工。

那时还没有胆固醇偏高一说,每天上午十点公司拖来满满一卡车的甜面圈和咖啡,大家停下工作喝杯咖啡,品尝甜面圈,很明显惠普明白公司真正的价值在于员工。

  之后我每周二晚都去惠普的PaloAlto实验室,与一些研究人员见面。

我见到了第一台台式计算机——HP9100,大概有行李箱那么大,装着小小的CRT显示器。

它是一台可以独立工作的一体机,我很喜欢。

它使用Basic或APL编程,我常常数小时地守着它编程。

  差不多也是在那时我认识了Steve(Woz,苹果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我大约十四五岁,可能还要小些,我俩很投缘。

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比我更懂电子知识的人,他大概比我大五岁,我很喜欢他。

他因为制造恶作剧被大学开除,刚刚回到父母家,正在修大专的结业课程,我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开始一起做项目。

  当时《Esquire》杂志报道有个叫CaptainCrunch的人,据说他有办法打免费电话,你肯定也听说过,我们很好奇,怎么可能做到呢?

多半是吹牛。

我们开始泡图书馆,寻找打免费电话的秘密。

一天晚上我们去了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在科技图书馆角落的最后一排书架上,我们找到一份AT&T技术手册,揭开了所有的秘密。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我们看着这份手册,心想老天这一切都是真的,于是我们着手制作能够发出这种音频的装置。

原理是这样的:

我们打长途电话时会听到嘟嘟的声音,听起来像拨电话的按键音,只是频率不同,但可以模拟,实际上那是从一台计算机传到另一台计算机的信号,它可以控制交换机的工作。

AT&T公司设计的数字电话网络有严重漏洞,他们使用与声音相同的频段来发送控制信号,也就是说只要你模拟出相同的音频信号,通过听筒发送出去,整个AT&T国际电话网就会把你当成一台AT&T计算机。

  三周后我们做出了这样的一个装置,真的管用。

我记得第一个电话想打给Woz住在洛杉矶的亲戚,我们拨错了号码,大半夜把某个家伙吵醒了,我们兴奋地冲他嚷嚷:

打这个电话是免费的,对方一点也不感激我们,但这已经是奇迹了。

  我们做出了这个称为“蓝盒子”的装置,盒底部贴着我们的logo,写着“世界握在手中”。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蓝盒子”,全数字化、简便易用。

你可以拿着它去电话亭轻松拨打长途电话,打卫星电话去欧洲去土耳其,然后接有线电话打回亚特兰大;你可以满世界跑,跑五六趟,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交换密码;你可以给家门口的电话亭打电话,在家喊话,隔一会电话亭就能听到,真是奇妙。

  你也许会问这样做有意思吗?

它的意义在于虽然我们年纪还小,但已经意识到我们有能力做出控制庞大系统的工具,这就是我们得到的启发。

我们两个人尽管懂得不多,但我们制造的小玩意可以控制庞然大物,这是不可思议的经历,没有“蓝盒子”就不会有苹果电脑。

  Bob:

Woz说你们给教皇打了电话?

  乔布斯:

没错,他冒充亨利·基辛格给教皇打电话。

我们弄到梵蒂冈的电话号码,打电话给教皇,教会的重要人物逐个被叫醒,最后终于派人把教皇叫起来,要不是我们憋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还真以为是基辛格。

虽然没跟教皇通上话,但实在是搞笑。

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全文:

尘封16年的预见

(2)

2013年05月08日 07:

38  创事记微博作者:

雅楠  我有话说(356人参与)

  Bob:

你们是怎么从‘蓝盒子’想到做个人电脑的?

  乔布斯:

这很自然。

当时MountainView有分时共享计算机,我们可以免费上机,但我们需要一个终端,买不起就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这个终端是我们的第们的第一件作品,AppleI是这台终端的扩展。

它用微处理器代替了后台主机,就像是把两个独立的项目整合在一起。

一开始是做终端,然后才是AppleI,自己动手做完全是因为我们买不起。

  我们四处收集零件,全部手工制作,做一台大概要40~80小时,那些小零件太难安装了。

后来周围很多朋友也想要,虽然他们也能弄到零件,但他们不具备制作经验和技能,我们只好替他们做。

这事占用了我们所有时间,于是我们想到制作印刷电路板,就是在镀铜的玻璃纤维板两面腐蚀出铜导线,采用印刷电路板,只要几小时就能做出一台AppleI。

  我们打算把电路板以成本价卖给朋友,把钱赚回来,这样皆大欢喜,我们也可以休息休息。

说干就干,我把大众Microbus卖了,Woz卖了他的计算器,我们凑够了钱,请朋友设计印刷电路板。

电路板做出来后,卖了一部分给朋友,我想把剩下的也卖了,把Microbus和计算器赎回来。

  我去了最早的计算机商店,MountainView的字节商店,那时它藏在一家成人书店里。

我见到了老板Paul,Paul说“我预订50套”,我说“太好了”,“但我要完全组装好的计算机”。

  我们从没想过出售整机,不过还是答应了,何乐而不为呢?

我花了好几天打电话联系电子元件批发商,告诉对方需要哪些零件,我们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打算买100套零件,做好后以两倍的成本价卖给字节商店50台,剩下50台就是我们的利润。

我们说服批发商赊给我们零件,30天后还款,我俩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拿到了零件。

AppleI做好后,卖了50台给字节商店,第29天才收到账款,第30天正好付清赊零件的钱。

  我们就这样做起了生意,不过也碰到利润危机。

我们的利润不是现金,而是堆在角落的50台电脑,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实现利润,我们想继续寻找批发商,是不是还有其他计算机商店?

我们打电话给全国的计算机商店,就这样做起了生意。

  Bob:

苹果的第三位创始人是英特尔前高管Mike(迈克·马库拉,曾任苹果CEO、董事长),他是怎么入伙的?

  乔布斯:

当时我们正在设计AppleII,对它充满了期待,Woz希望增加彩色图形界面,我希望……当时有一大群硬件爱好者,他们自己组装电脑,或者用我们的主板,自己安装电源、键盘等等。

还有许多人是软件爱好者,只想写程序,就像我10岁刚刚接触计算机那样。

所以我希望AppleII成为第一款功能齐备的个人电脑,就算你不懂硬件也能轻松使用,这就是我们对AppleII的基本设想。

  我找到设计师,设计了所有细节,我们还打算使用塑料机身,什么都想好了,可我们资金不足,还缺几万美元,于是我开始寻找风险投资。

我找到DonValentine,他还来参观了我的车库,他说我看起来像人类的叛逆者,这话成了他的名言。

虽然他不打算投资,但推荐了几个人给我,其中就有MikeMarkkula,于是我约了Mike。

  Mike以前是英特尔的产品经理,他大概30岁离开英特尔,手里有英特尔的股票,他靠股票期权赚了一百多万,当时非常富有,他在家投资石油、天然气之类的生意,我感觉他想干一番大事业。

我俩聊得很投机,最后Mike答应投资,我说我们不光要钱,还希望你入伙,于是Mike成了我们的合作伙伴。

他不仅投资,还参与创业,我们就这样起步了。

  我们拿出AppleII的设计,召开新闻发布会,几个月后AppleII首次在西海岸计算机展览会上露面。

——“情况怎么样?

”——妙不可言,当时西海岸展览会规模不大,但我们觉得已经很大了,我们在展台上用投影展示AppleII和图形界面,现在看有些简单,但当时是PC上最先进的图形界面,我们出尽了风头,批发商和经销商蜂拥而至,进展非常顺利。

  

  二、如何学会“做生意”:

多问为什么

  Bob:

当时你多大?

  乔布斯:

21岁。

  Bob:

21岁就这么大成功,可你从来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完全是凭直觉,你是怎么学会管理公司的?

  乔布斯:

在生意场多年,我发现一个现象。

我做事前总问为什么,可得到答案永远是“我们向来这样做”,没人反思为什么这么做。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在车库里组装AppleI时,成本算得清清楚楚,可工厂生产AppleII时,财务部门用的是标准成本,每个季度估算标准成本,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于是我不断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一贯的做法,6个月后我发现其实是因为无法精确计算成本,所以只能先估算,然后进行修正,根本原因是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但没人承认这一点。

  后来设计Macintosh的自动化工厂,我们抛开这些陋习,做到了精确控制所有成本。

生意场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定,我称为陈规陋习,因为以前这样做,所以就一直这样做下去。

所以只要你多提问多思考,脚踏实地工作,你很快就能的学会经商,这不是什么难事。

  Bob:

不是什么深奥的技术?

  乔布斯:

不是。

  Bob:

最早接触HP1900时,你谈到自己编程的事,都是些什么样的程序?

用途是什么?

  乔布斯: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设计“蓝盒子”时,写了很多程序,用来处理繁琐的计算工作,计算主频、分频之类的东西,还计算不同频率的差错率和容错性,编程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工作,它没有明确的实用性,重要的是我们把它看作思考的镜子,学习如何思考,我认为学习思考最大的价值在于……

  所有美国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学习编程教你如何思考,就像学法律一样。

学法律的人未必都成为律师,但法律教你一种思考方式。

同样,编程教你另一种思考方式,所以我把计算机科学看成基础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花一年时间学习的课程。

  Bob:

我学了APL,很明显它丰富了我的人生。

  乔布斯:

你有没有觉得它教给你独特的思考方式?

  Bob:

其他语言也许更明显些,我最先学的APL。

显然AppleII很成功,公司飞速发展,成功上市,你们都成了富翁,富有的感觉如何?

  乔布斯:

很有趣,我23岁拥有超过100万美元的财产,24岁超过了一千万,25岁超过了一亿。

但这不重要,我不是冲着钱去的。

钱允许你做想做的事,钱让你实现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创意,但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公司、人才、产品,是产品带给客户的价值。

所以我不太看重金钱,我从不出售苹果的股票,我相信公司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Bob:

1979年乔布斯第一次拜访施乐PaloAlto研究中心,在PC成形之初,PaloAlto研究中心起到了关键作用。

  乔布斯:

同事一直怂恿我去施乐公司,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于是我去了。

对方非常友好地展示了他们的研究,他们展示了三个项目,但我完全被第一个项目吸引了,另两个没怎么看。

我记得有一个项目是面向对象编程,我没怎么看;还有一个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当时他们已经有上百台联网的电脑,可以互发email,也没有吸引我。

  吸引我的是图形用户界面,那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东西,虽然现在看来它还很粗糙,有瑕疵,但是当时我们还看不出来,这个创意太棒了,他们做得很好。

很快我就意识到所有计算机都应该变成这样,我们可以争论要多久后能现实、谁会是最后的赢家,但是没人会质疑图形界面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也会这样想的。

  Bob:

PaulAllen(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也说过同样的话,真有趣。

  乔布斯:

是的,显而易见。

  Bob:

听说你去参观了两次,第二次你带了些人去,对方是不是让你们坐了冷板凳?

  乔布斯:

没有。

  Bob:

她说她负责向你们展示的图形界面,起先她拒绝展示,大约僵持了3个钟头。

这期间对方只好先带你们参观其他的项目。

  乔布斯:

你是说他们不太乐意让我们参观?

这个我一点不知道,没印象了。

  Bob:

看来对方掩饰得很巧妙。

  乔布斯:

是的,不过他们还是让我们参观了,还好他们让我们参观了,因为施乐后来被拖垮了。

  

  三、科技公司衰落的原因:

产品不再主导,人才因循守旧

  Bob:

为什么施乐垮了?

  乔布斯: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认识Sculley以后,我现在有了清晰的答案(编者注:

约翰·斯考利,前百事可乐CEO,被乔布斯那句著名的“想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请到苹果当CEO)。

就像Sculley一样,他以前在百事可乐工作,他们的产品可以数十年不变,顶多更换一下可乐瓶子,所以产品部门的人说话没什么份量。

  在百事公司谁最有发言权?

是营销部门的人,他们很容易升职从而掌管公司。

对百事来说,这不是件坏事,问题是垄断科技公司也有这种情况,比如IBM和施乐,即便IBM和施乐的产品经理能做出更棒的产品,那又怎么样?

这些已经垄断市场的公司很难再提高业绩,要想提高业绩还得依靠营销部门,于是他们逐渐控制公司,而产品部门的人被边缘化,公司就丧失了打造优秀的产品热情和能力。

产品部门的功臣慢慢被不懂产品的人排挤,后者通常缺少研发产品的技术和能力,而且也并非打心底愿意替客户解决问题。

  施乐公司就是这样。

施乐研究院的人私底下把管理层叫做墨粉脑袋,而这些管理人员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被嘲笑。

  Bob:

观众可能不清楚墨粉是什么?

  乔布斯:

就是复印机里用的墨粉。

  Bob:

那种黑色的东西?

  乔布斯:

是的,这些墨粉脑袋压根不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他们不过是碰巧赶上了计算机产业的顺风车。

施乐本来有机会把规模扩大10倍,独占整个行业,就像90年代的IBM或微软,不过都已经过去了,不重要了。

  Bob:

确实,你提到IBM,IBM进入PC市场是不是对苹果构成了威胁?

  乔布斯:

那当然,苹果当时的市值只有10亿,而IBM大约是300亿,确实让人胆寒,尽管IBM的第一款产品十分糟糕,但我们太轻敌了,我们忽略了很多人的利益与IBM捆绑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些帮助,IBM早就输了。

IBM的确很高明,它建立了强大的同盟阵营,终于救了它一命。

  Bob:

你从施乐研究中心找到了灵感,如何付诸行动呢?

  乔布斯:

马上召集身边的骨干来实现这个创意,问题是从惠普跳槽来的几个人不理解图形界面,我跟他们大吵过几次。

他们觉得图形界面就是在屏幕下方加上几个按钮,完全不明白比例字体和鼠标的重要性。

我记得他们和我争执不下,冲我大嚷大叫,说什么研发鼠标至少要5年,成本不会低于300美元,把我搞烦了。

我找到DavidKelly设计公司,对方90天后设计出了质量稳定的鼠标,成本只要15美元。

  我这才发现苹果没有足够人才来实现这个创意,核心团队有这个能力,但是许多从惠普跳槽来的员工不行。

  Bob:

这涉及到职业分工的问题,每个人特长不同,不是吗?

  乔布斯:

不,这不是擅长与否的问题,而是他们犯糊涂,公司在犯糊涂。

公司规模扩大之后,就会变得因循守旧,他们觉得只要遵守流程,就能奇迹般地继续成功,于是开始推行严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员工就把遵守流程和纪律当作工作本身。

  IBM就是这样走下坡路的,IBM的员工是世界上最守纪律的,他们恰恰忽略了产品。

苹果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有很多擅长管理流程的人才,但是他们忽略了产品本身。

  经验告诉我,优秀的人才是那些一心想着产品的人,虽然这些人很难管理,但是我宁愿和他们一起工作,光靠流程和制度做不出好产品。

苹果也有这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Lisa电脑失败。

  Lisa是一款非常超前的产品,但是它过于超前了,以致偏离了产品的宗旨。

在这些从惠普跳槽来的人眼里,1万美元的零售价不贵,但是市场和经销商觉得这个价格太离谱了,Lisa的定位彻底背离了苹果的企业文化,背离了公司的形象,也背离了经销商与消费者的期待,苹果的老顾客根本买不起这么贵的产品,所以它失败了。

  Bob:

就如同你同JohnCouch对领导权的争夺一般?

  乔布斯:

是的,我输了。

  Bob:

为什么会起争执?

  乔布斯:

我认为Lisa当时面临困境,而且越陷越深,我没能争取到大多数高管的支持,所以我也无能为力,只能服从团队的决定。

我失败了,那段时间我很消沉,但我很快意识到如果不振作起来,AppleI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