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667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docx

安徽地域文化简答题

“简答题”部分

三、简答题

1、何谓文化和地域文化?

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

各有哪些特点?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圈基本特点

(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

(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

(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

(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3、安徽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

(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

(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

(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

4、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的“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物,却是浑然一体之物。

“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尽管它的存在是恍惚的,但却是真实可信的。

第二,道是万物的根本。

在老子看来,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所言“道生一”,既有指万物形成之前的状态,也表示道成为万物得以统一的原则,有了这样的状态和原则,分化为天、地,并通过阴阳变化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第三,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

万物的生长衰亡,皆由道支配,尽管道作为规律并非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宰,但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又莫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这就是“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5、如何正确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它立足个人生存的困境并试图超脱出来,这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受到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限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有待”和“有己”。

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即“无待”,同样,也要摆脱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以达到“无己”。

庄子在对生命短暂的慨叹中蕴涵着对现世生活、生命的积极肯定,并强烈希望从这种人生的根本困境中超脱出来。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其最基本的人生实践就是个人的修养。

庄子认为恬淡无欲的精神修养,是形成安宁、恬静的精神境界的基础,一个恬淡去欲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能与世无争,超脱形体和功利的束缚。

与庄子的人生理想相对应,其人生实践一方面表现为自我的精神修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他对于世俗生活的态度——超世、遁世和顺世。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沉沦的时代,庄子深刻理解并怜悯时代的痛苦,因此,如何从怜悯世人的苦难与罪恶的精神重压下求得解脱,就成为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取法老子的“道”和“无为”,强调个体生命对痛苦的解脱,但由于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只能作精神上的无为和逍遥,在虚静的心灵世界幻想与自然冥合为一,获得精神自由。

6、老庄哲学对于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恢弘,其中尤其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为早期学术思想的代表。

如果将中华文化之树的主干看成儒家文化及其繁衍的话,那么其根则是道家文化,老庄哲学成为这一文化的初创,老子和庄子也成为道家哲学的代表。

老庄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

通天下一气的宇宙论;逍遥、齐物的自由境界;至仁无亲、贵真的伦理主张;虚静无为的社会管理;共利共给的经济主张。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老子开辟了一条从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根源探寻人类社会的依据、准则、行为方式和理想状态之路,这与同时代的儒家从文化传统和现世伦理中寻求人生、社会法则、规范、价值和理想状态的探索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思想家,他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挥,成为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并使道教文化真正得以流行并产生巨大影响,庄子前承老子之学,后启玄学之风,在道教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7、为什么朱熹被看作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作为二程的嫡传弟子,继承程颢、程颐的天理论思想,同时吸收了周敦颐关于太极的学说和张载关于气的理论,朱熹将这三者糅合在一起,并综合北宋理学诸家学说,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系,将传统儒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哲理化高度,成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并进说等各方面内容。

8、如何正确认识朱子之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人性论思想,认为“理”表现在人这方面就叫作性。

他将人性作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前者来自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后者得之于人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构成身体的“气”。

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由于理是至善的,因此天命之性也是无有不善的,至于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

他一方面把道德看成为人人固有的天赋本性,另一方面又以所谓气禀的清浊不同来解释天生的贤愚差别和富贵贫贱的根源,并肯定了后天的教化对于人复归善性的意义。

人心和道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来说,就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是“道心”。

朱熹肯定了正当的饮食之类的欲望乃人之本能需要,也认为人人都有道心,所谓圣人就是精察道心,不杂耳目私心杂念,专一于天理的人,一般人通过“去人欲,存天理”的修养方式可以达到,前提是要求人们的一切思虑,一切动机,都必须符合道德标准,一切有违“天理”的要求都必须消除干净。

9、徽州的理学家对于新安理学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南宋既是理学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新安理学崛起的时代。

除了朱熹以外,新安还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理学家,如:

程洵(字允夫,婺源人)、程大昌(字泰之,休宁人)、吴儆(字益恭,休宁人)、程永奇(字次卿,休宁人)等等。

他们大多是朱熹的学生和学术酬唱之友,在学派上以朱熹为中心,学术上以朱子之学为宗旨,因而形成了以朱熹为核心的学派。

宋元两代,徽州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具有影响力的理学家,将新安理学推向了顶峰。

明代是新安理学由盛转衰时期,明代新安理学的“三大家”——朱升、郑玉和赵汸,提出了求“本领”、求“真知”、求“实理”的新的治经主张,形成了元明之交及在明初新安理学中,反对元代先儒盲目迷信、循途守辙的思潮。

明末清初,随着新安理学内容人才的凋零和学术界风气由“宋学”向“汉学”的转移,理学的发展已到了穷途末路,尽管新安理学家仍有不少人以弘扬朱子之学为己任,但无法改变新安理学走向终结的命运。

10、什么是圩田?

试述它在安徽的产生和发展的情况。

圩田,也叫围田,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

地势低洼,地面低于汛期水位,甚或低于常年水位。

圩田的出现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安徽农田水利建设的突出成就,而到了唐宋时期,安徽的圩田有了重大发展并迅速走向高峰期。

唐宋两代特别是宋代,安徽兴建的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兴建圩田的理论,对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宋时期,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的充实,加上先进农具的推广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大江南北已大量修筑圩田并日趋完善。

如宣城,早在孙吴割据江东时就在其境内修建了最大的圩田金宝圩,至宋,宣城化成圩更是“水陆地八百八十余顷,岁租米三万四千余硕”,至宋乾道二年的统计,境内共有179圩,由此可见圩田兴盛之一斑。

宋代安徽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结构合理,修筑技术已相当完善。

一般圩田均高筑圩埂,坚实牢固,堤上栽植桑柳,圩内大道相贯,河渠交错,车舟往来便利,同时兼顾排水和灌溉。

尤其在宋代安徽境内,由于圩田多,往往圩圩相接,形成了辽阔的圩区,水系相通,连成一片。

圩田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大发展。

由于圩田兼能防旱排涝,可以旱涝保收,加以引进早熟的占城稻种,使圩区稻米产量显著增加,“田地之入,倍于他郡,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给”,以至宋京十大粮仓皆受江淮所运。

因此圩田的修筑被后人评为“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

11、在青铜冶炼和铁器制作方面安徽有哪些突出技术成就?

安徽冶炼青铜和制作使用青铜器的历史是很古老悠久的。

春秋战国时期,安徽青铜器的铸造、纹饰技术的进步更是突出。

在铸造技术上,不仅过去使用的浑铸、分铸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新的焊接技术。

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名为“铸客鼎”的大鼎,造型优美,纹饰繁丽,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400多公斤,仅次于河南安阳出土的著名司母戊鼎,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铜鼎,这一重鼎的铸造就表明了当时安徽浑铸技术的发展。

西汉前期,皖南的工匠们就已掌握了铜镜的抛光技术,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记录了这一工艺过程:

铜镜铸就后,抹上锡汞剂,再用白毡布在镜面上反复研磨,直至达到平整光亮、纤毫毕现的程度。

这种抛光技术一起沿用到近代。

丹阳铜镜行销全国,在各地出土的铜镜中,多次发现其上有“汉有善铜(或嘉铜)出丹阳”之类的赞誉字句。

安徽战国时代江淮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铁器。

在灵壁县城关七里乡,曾出土战国时期的铁犁两把,犁铧呈“V”形,前锐后阔,外侧为刃,锐端起脊,套在木制犁床上使用,构造虽比较原始,但已具备后来铁铧犁的基本形态。

1933年,寿县楚王墓相映成趣出土有铁镊、铁弩矢等器物。

汉代庐江郡的皖县(今潜山)是全国铁器生产基地之一。

武帝在全国设置了40多处管理铁业的“铁官”机构,其中之一就设在皖县。

在寿安丰塘、寿春城遗址和淮南的东汉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犁、锄、镰、锸、斧、锯、凿、叉等铁工具。

它们是皖县铁工业发展的证明。

皖县铁器还销往周边地区,在湖北黄石铜绿山铜矿中,就出土了皖县铁器作坊的铁器。

以芜钢为原材料打制出来的剪刀、菜刀、剃刀和错刀,合称“芜湖四刀”,是闻名全国的安徽手工特产,其中又以剪刀最为著名。

芜湖铁画则是这些生活用具之外的艺术品。

12、梅文鼎有哪些科技成就?

梅文鼎一生活了89岁,著书88种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

梅文鼎历法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其一,对中国古代历法的考证、补订和研究;其二,对西洋新法的疏解,并融会中西;其三,回答别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其四,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其五,方志中的天文部分。

其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解释《授时历》、《大统历》中未载的计算原理、校补一些计算用表,就给后人阅读原历本带来很大便利。

如平立定三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就是由于梅文鼎等人的阐发才使后人得明其真谛的。

梅文鼎还对当时已经传入中国的西方天文学知识,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撰述多部著作,并参照中西星表,绘制了较为完备的星图。

新的星图的绘制是他会通中西天文学方面一项较大的工作,主要是将托勒密的星表、《崇祯历书》的星表、Bayes的星表以及《天文实用》、《天学会通》等记录进行系统整理,统一名称,并有所增补,对研究我国关于恒星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他还创制了月道仪等天文仪器。

梅文鼎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

江永曾称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梁启超说他是清代天文算学的“开山之祖”。

天文、历法的推算与研究,需要数学作为工具,梅文鼎身为清初著名的历算大家,对清代数学的贡献也很大。

梅文鼎数学著作据记载有26种,从种数来说不如其天文、历法著作多,但其卷数和篇幅却大有超过,其内容遍及遍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门类——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和球面三角等。

梅文鼎将他的26种数学著作总其名为《中西算学通》,充分表达了他会通中国数学的思想。

13、明清时期安徽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

(一)数学、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徽商对数学的重视,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徽商编了不少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如《铜陵算法》、《算林拔萃》、《庸章算法》、《算法纂要》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位的《算法统宗》。

该书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数学书。

程大位在书中将珠算的加、减、乘、除、开方运算的口诀系统化、完整化,使珠算成为一种完全成熟的计算方法。

清代安徽的天文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

梅文鼎一生活了89岁,著书88种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

梅文鼎历法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其一,对中国古代历法的考证、补订和研究;其二,对西洋新法的疏解,并融会中西;其三,回答别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其四,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其五,方志中的天文部分。

其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解释《授时历》、《大统历》中未载的计算原理、校补一些计算用表,就给后人阅读原历本带来很大便利。

如平立定三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就是由于梅文鼎等人的阐发才使后人得明其真谛的。

梅文鼎还对当时已经传入中国的西方天文学知识,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撰述多部著作,并参照中西星表,绘制了较为完备的星图。

新的星图的绘制是他会通中西天文学方面一项较大的工作,主要是将托勒密的星表、《崇祯历书》的星表、Bayes的星表以及《天文实用》、《天学会通》等记录进行系统整理,统一名称,并有所增补,对研究我国关于恒星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他还创制了月道仪等天文仪器。

梅文鼎对清代数学的贡献也很大。

梅文鼎数学著作据记载有26种,从种数来说不如其天文、历法著作多,但其卷数和篇幅却大有超过,其内容遍及遍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门类——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和球面三角等。

(二)医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两代是安徽古代医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医学人才济济,医著宏富,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诸多发明,为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新安医学在全国独树一帜,令人瞩目。

就医学人才而言,出现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医家,如汪机、孙一奎、汪昂、吴谦,等。

就医学著作而言,初步统计明清两代安徽医著约六百多种,约占清以前安徽医籍总数87.7%,新安一隅约四百余种,亦居全省之首。

其内容涉及医学理论、临床实践、方书、本草、医案、丛书等各个方面,从通论到分科,从提高到普及,几乎应有尽有。

其中吴昆的《医方考》是现存第一部注释医方专著,江昇的《医学类聚》则是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

而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和吴谦等著《医宗金鉴》还被有关学者列为我国十大古医著之列。

另外,吴勉学汇刻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痘疹大全八种》,顺琯辑刊的《薛氏医案二十四种》等,都是大型医学丛书。

这些书籍对汇集和保存古代重要医学文献、促进祖国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新安医家们已形成系统的医药学知识,实践中重视调养脾胃、肝肾与气血,用药平正中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流派。

对于中国独特的传染病学——“温病学”,新安医家如汪机、叶桂、郑康宸等人也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对于古代一种流传极广的传染病——天花,我国医家曾探索用种痘的方式来预防,而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据典籍记载于16世纪中叶发明于宁国府太平县。

(三)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两代,随着安徽科技的空前繁荣,物理学领域随之出现著名学者及重要成就,较突出的是朱载堉和他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撰述《物理小识》,以及郑复光《镜镜詅痴》。

在物理学方面,朱载堉的最大贡献是他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

朱载堉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

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相邻各律间的等程性,使新的乐律对任何曲调都能应用,转调自如,彻底解决了旋宫变调的问题,有利于曲调的创作和乐器的制造,有很高的的实用价值。

方以智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物理小识》中。

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

郑复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光学家,他最杰出的贡献则是光学成就。

1935年,郑复光写成《镜镜詅痴》一书。

《镜镜詅痴》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发明:

在研究透明柱体时,发现了全反射现象;在讨论发光体的光学性质时,使用了“光面”概念;提出和讨论了小孔成像的理论;至于光量参数的提出,更是当时光学研究的先进成果。

《镜镜詅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光学专著,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当时已有的各种光学知识,形成了一个融合中西的独特的光学体系。

14、什么是书院制度?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独立于官学制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

它发轫于唐,至宋形成制度,南宋时大盛,迄明、清发达完备,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制度。

书院制度对于传递我国古代文化,传播学术思想,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学术人才,丰富教育理论与经验。

15、书院制度在安徽发达的原因及表现如何?

安徽在全国是书院产生最早,也是最发达的一个省区。

宋时,书院兴起并形成制度,安徽书院数量随之大增。

宋代安徽书院约有34所,在全国所占位次,仅低于江西、浙江和湖南三省,居第四位。

安徽不少书院由硕师名儒主持讲学,如宋儒侱大昌主讲休宁西山学院,硕儒汪莘主讲休宁柳溪书院,曹泾等主讲合肥西畴书院,文澄源主讲峨岱书院等。

因此,书院教学质量很高,为书院赢得了社会声誉。

有元一代安徽书院与全国同步继续发展。

元代安徽新建35所,保留、修复或重建前代书院9所,共计44所。

绝大多数书院由名儒名师主持和主讲,如胡炳文主讲明经书院,郑玉、鲍元康主讲师山书院,曹泾主讲西畴、初山书院,汪一龙主讲晦庵书院,胡一桂主讲湖山书院,等等,其中很多人是南宋具有民族气节的名儒学者,入元不仕,退而讲学的,这是当时安徽书院发达的重要原因。

元代安徽书院的分布仍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徽州及沿江地区,便也开始向皖中、北地区发展,如合肥、舒、宿等地开始陆续创建书院。

明清时期,在我国封建教育制度走向衰落、消亡和西学东渐、实学兴起的背景下,安徽书院却在宋元发展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并盛极一时。

考究其原因,这与安徽素以“文化之地”、“仪礼之乡”著称,历来就有社会与私人办学的优良传统,且皖地学派盛行,朱学、王学、湛学及清代朴学与桐城文派等学者在皖地进行着积极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亟欲拯治时弊,传道授业,振兴文教,培育人才等,无不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有关材料统计,明代安徽书院至少在138所以上,大多兴建于明中叶以后。

此时,书院的分布仍以皖南为主,但呈向皖中、皖东、皖西发展的态势。

清代安徽书院总数在203所,此时,政府官员开始掌管书院诸如择山长、选教育、收学生到课业、课考、廪养、俸禄,以及参加科考、取任等方面事务,官办书院成为清朝安徽书院的最重要特色,书院实际蜕变为官学的附庸,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

16、试述近代安徽教育变革的背景及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安徽封建教育事业同全国一样,呈现衰落现象。

甲午战争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要求创办新式教育的吃亏日益高涨。

安徽近代教育也在这一背景下兴起。

在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

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有尚文小学堂;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

1901年,清政府重申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之后安徽各地先后建起了一大批中小学堂。

从新式学堂的创办到辛亥革命的十几年间,乃是安徽新教育的草创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各类近代学堂,已开始用资本主义教育方法施教。

课程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和实业教育,各级学堂都有具体的学习年限与培养目标,因此,较之封建教育大大前进了一步。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的新学思想。

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发展,毕竟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启迪民主自由、开通民智,和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条件,也为安徽新式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7、比较“三曹”诗歌的异同。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曹”指汉魏时期的曹操、曹丕与曹植父子,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

曹操的诗歌今存约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

曹操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带有明显政治家的气魄。

如《步出夏门行》中《观沧海》一诗,气势磅礴,格调雄放,寥寥数笔,不加润饰,即能状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了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

曹操还有一些诗歌把汉末动乱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深刻地反映出来,因而被称为“汉末实录”。

例如他的《薤露行》、《蒿里行》等。

他的诗作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这一时期诗歌慷慨悲凉的特色,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曹丕的诗歌今存约40首,绝大多数是乐府。

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夏日诗》、《黎阳作》《燕歌行》、《杂诗》等。

曹丕的诗歌多模仿民歌来叙事抒情,善于取材闾间小事。

他的诗歌笔致细腻,语言流畅,偏重抒情,格调清新。

特别是一些以游子、思妇为题材的作品,一般都写得凄婉动人。

如他的《燕歌行》,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写景与抒情巧妙交融。

曹丕诗语言平白,倾向民歌化,具有与《古诗十九首》类似的风格与艺术境界。

曹植现存诗80多首,他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登基)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主要有三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再者就是表现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如《斗鸡》、《公宴》等。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

他的诗歌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他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往往在诗歌开篇就能传达出某种浓郁的情绪,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曹植除了民歌体的作品外,还有大量辞藻考究的文人诗,例如《赠白马王彪》等。

可以说曹植的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备文质的文人诗转变。

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8、唐代安徽两大诗人群体各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

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一带则相对安定,文化也趋于繁荣。

在皖南的池州地区涌现出众多诗人。

代表人物有杜荀鹤、费冠卿、张乔、殷文圭等,主要活动时期为唐宪宗~唐哀宗年间(805~907)。

杜荀鹤,池州石台人,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语言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