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750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docx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

最新高考文综世界地理全部考点知识点复习汇总

第一章

考点1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2.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

3.洋脊贯通四大洋

考点2板块边界,板块运动,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

板块边界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3)平错型板块边界

板块运动一幅现代板块运动的全球图像,就是由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和错动构成的,它们相互协调,彼此关联。

环太平洋的汇聚边界大致把全球地表分成不对称的两大部分,即太平洋部分和地表的其他部分。

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

1.大洋的发展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

2.大陆的分合

考点3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伟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

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

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热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

全年高温多雨

茂密的热带雨林

热带海洋性气候

信风带的大陆东岸、热带海洋中的岛屿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干湿季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

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

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温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中纬大陆东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

与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不如其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有对流雨,雨量不集中

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

温带季风气候

中纬亚欧大陆东部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

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

暖热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中纬大陆西岸

终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

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中纬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

草原、沙漠

2.陆地亚热带气候

温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亚热带湿润气候

中低纬大陆东部

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年内降水分配也均匀

亚热带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低纬亚洲东部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

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夏干气候

中低纬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中低纬大陆内部

冬温夏热,降水少

草原、沙漠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

在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的控制下,气温极低。

主要气候类型为:

寒带、高山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极圈附近中高纬地区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和

亚寒带针叶林

极地长寒气候

亚欧、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长冬无夏,降水稀少

苔藓、地衣

极地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北冰洋岛屿

终年严寒

冰雪覆盖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各大山地,由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结构。

以“温”定带

以“水”定型

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2)非纬向地带性(3)垂直地带性。

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考点4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所谓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它的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

它的出现无确定的周期,一般为2~7年。

拉尼娜现象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也是来自海洋的作用,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

第二章

考点1自然带的定义

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

考点2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1.热带雨林带:

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

特征:

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

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

土壤为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

分布:

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为局部分布。

特征:

由禾本科蒿草植物构成,并零星地分布着成片乔木或独株乔木,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季相非常明显。

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3.热带荒漠带:

分布:

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洲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南非等地区。

特征:

植被贫乏,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

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

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4.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分布:

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

特征:

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

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5.亚热带森林带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

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

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

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6.温带荒漠带:

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

特征:

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

主要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在它们中间还有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及盐土。

7.温带草原带:

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

特征:

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布的碱土及盐土。

草原带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覆盖的平坦开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8.温带阔叶林带:

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

特征:

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

这里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

9.亚寒带针叶林带:

分布:

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

特征:

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

动物界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

10.苔原带:

分布:

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

特征:

以苔鲜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苔原带。

土壤属于冰沼土。

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在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有一个比较狭窄的过渡带——森林苔原带。

11.冰原带:

分布:

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

特征:

全年皆被冰雪覆盖,最暖月均温仅在某些地区可以高至0℃。

这样,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可以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

原带动物界很贫乏,在南极大陆上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可以看到白熊和北极狐。

无论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冰原带的沿岸海水中,都栖息着鲸和海豹。

第三章

考点1海洋的划分及其特征

大洋——远离大陆、深邃而广袤的水域;

海——靠近大陆、或受大陆包围,位于大洋边缘的水域。

海的形态据其海陆相关位置,可进一步划分为:

边缘海:

一边以大陆为界,一边以岛屿、半岛为界与大洋分开。

陆间海:

界于大陆之间,有海峡与外海或大洋相连。

内陆海:

深入大陆内部的海,海洋状况受大陆影响。

考点2洋流分类及其成因

根据成因不同,洋流可分为:

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

风海流——风对海面摩擦作用而产生

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而形成的海流。

考点3大陆架制度的确立

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中规定: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其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海域大陆边缘的宽度差异较大,为平衡各国的利益,《公约》对大陆架的宽度做出进一步规定:

地理上大陆架外缘宽度不足200海里的,可以将大陆架外部边界扩展到200海里;对于地理上大陆架外缘超过200海里的,则规定其外部边界不得超过350海里或不得超过2500m等深线100海里。

第四章

考点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

(一)人口、资源问题的全球关注

1.人口问题与世界的贫困

人口增长导致的后果:

资源危机资源危机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水平下降教育、就业压力增加

2.资源问题当前资源问题:

不可再生资源衰竭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减少

3.环境问题当前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加剧生存环境变恶劣——生物多样性与人体健康受到威胁

环境影响范围增大环境改善难度加大

(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

(三)已经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气候变化2.臭氧层的耗竭与破坏3.生物多样性锐减

4.对具有全球性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破坏5.土地退化(森林退化、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正在加速

第五章

考点1世界的国家

(一)单一民族的国家有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

(二)多民族的国家

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三)跨国家分布的民族

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

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

(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世界国家划分

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按经济或政治体系分,分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考点2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一)陆地中纬度地带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

1.陆地温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域差异陆地温带形成了主要依水分状况变化的农业生产类型。

2.陆地亚热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区差异

(1)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区

(2)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3)在大陆内部的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

(二)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

1.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主要基础条件

首先,从原料地来看,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世界的主要铁矿、铜矿、铝矿、铅锌矿都集中于此。

此外,这里农业发达,所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这里也较发达。

第二,从燃料与动力来源地来看,全球煤炭、石油、水资源、潮汐能、风能也十分丰富。

所以,从总体上看,该地带的燃料、动力资源已成为工业布局的优势条件。

第三,从消费地来看,人口的众多、经济的发达、城市的繁荣等使这里成为工业品的主要消费地。

第四,从人力资本集中地来看,这里既有科技实力相当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第五,从交通与区位条件来看,这里扼据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交通与区位条件优越。

2.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变

自从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以来,世界工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始终在陆地中纬度地带,它大体经历了以英国一极为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再到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西欧、北美与日本的三足鼎立以至后来的多极化发展时期。

考点3世界经济的中心地系统

(一)欧洲经济中心地英国是这个中心地的核心。

其中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设菲尔德等城市以及它们周围的英格兰是核中之核。

(二)北美经济中心地

美国为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具体表现:

A.美国的经济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已经超过了英国和欧洲任何一个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超过了西欧的全部。

B.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地的最主要特征是它对现代技术创新的贡献。

C.美国在信息的传播,存储,处理和应用等几个领域,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新经济主体,标志着美国经济,乃至引领世界经济进入了信息经济的时代。

D.美国当然也具备欧洲中心地的所有条件。

E.美国强大的航天技术使它拥有世界上最密集和功能最全面的卫星系统。

(三)亚洲经济中心地

后起,包括两个层次,即日本和称为“四小龙”的韩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新加坡。

第六章

考点1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

(一)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

亚洲工业化轨迹1.进口替代工业化2.出口导向型工业化3.新一轮混合型战略

(二)亚洲工业化的地域格局——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形成

1.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的形成

2.资本输出城市(后工业城市)

3.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城市

4.以国际贸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

考点2日本的产业区位与国土结构的变化

1.经济复兴期——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

二战后的经济复兴是从地方圈开始的,先是农村因农地改革而有较大发展;而对煤炭的倾斜生产使北海道、九州等煤炭基地的经济有了起色;东北、中部山地、南九州等地山区发展水力发电和电化学工业。

受朝鲜战争特需的刺激,原有工业地带的工厂设备得到修复和改造,地带内道路、港口等产业关联设施也得到扩充和改善。

2.高速增长前阶段——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

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是工业经济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集聚效益在空间上的投影,而其在日本最为典型的体现形式莫过于一大批临海联合企业的出现。

3.高速增长期后阶段——第一国土轴的形成

4.稳定增长期——工业向内陆和国土两端的扩散

随着主导产业由大规模装置型产业向汽车、电子电气等加工组装型产业升级,工业区位中心也从临海工业地带向首都圈、名古屋圈的内陆地带和南东北及九州岛高速交通体系周边的工业园区转移。

促使工业向内陆和地方扩散的因素主要有:

①对劳动力和用地的需求。

②地方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

③政府的大力支持。

④产品特性的变化。

5.结构调整期——首都圈一极集中型结构的形成

①工业区位向首都圈附近的北关东、甲信越以及南东北地区倾斜,名古屋圈的工业也向首都圈方向扩展,呈现出一种工业向半径达300千米的广义的首都圈集聚的趋势。

②在经济国际化和服务化背景下,生活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中枢管理职能等第三产业不断向东京集中。

考点3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及其问题

1.工业

(1)机械工业

(2)纺织工业(3)化学工业(4)能源工业(5)钢铁工业

2.农业

(1)发展模式。

(2)部门结构。

(3)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印度的农业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可分为四大农业区;一是东北部稻谷、黄麻、茶叶区。

二是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

三是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

四是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

3.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能源短缺。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3)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

第七章

考点1欧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以欧洲大陆而言,大部分地区都位于36°~71°08′N,66°10′E~9°34′W之间。

(二)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

欧洲的地形特征是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

(三)气候特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气候,海洋性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典型。

(四)河流与湖泊

1.河流  欧洲河流众多、水量比较充分,多国际性大河。

欧洲具有河流多、河网密、水量丰富、分水岭不高、通航里程长等特征。

其中,经济意义最大的是莱茵河、多瑙河和伏尔加河。

2.湖泊  欧洲大小湖泊广布,但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地区分布比较集中。

考点2欧洲文化地理特征

1.欧洲的语言及其分布

  欧洲的语言种类众多,主要属于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以及闪-含语系和独立语系,其中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

使用者达6.6亿人,占全洲人口90%以上。

2.欧洲的科技

3.欧洲的宗教及其分布 基督教是欧洲的主要宗教。

 基督教各派在欧洲分布的主要格局是:

天主教徒主要分布在西欧、南欧、中欧;新教徒大多集中在英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东正教徒主要集中在东南欧;俄罗斯则主要分布俄罗斯正教会。

4.欧洲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是欧洲的一些民族语言成为世界性语言,像英语和西班牙语。

B是欧洲近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生产管理技术逐渐扩散到全球,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使人类进入了近现代社会。

C是欧洲不仅产生了资产阶段,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并且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扩散到全世界。

D是欧洲的生活方式、宗教、音乐、美术和竞技体育的许多项目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

考点3欧洲经济一体化

  “欧洲联盟”(即欧盟),是一体化组织中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影响最深远、作用最直接的一个。

它以欧共体1991年12月11日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的建立为标志。

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后,欧共体未就其称谓变更问题做出决定,但欧共体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盟”。

目前“欧共体”和“欧盟”均可使用,法律文件和对外签署协议仍需用“欧共体”。

欧共体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欧盟推动欧洲一体化进展的次序是以内环(目前欧共体15国)为核心,中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作依据,外环(波罗的海三国和东欧)作基础逐渐向外圈层扩大:

首先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余下的成员)纳入,然后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中欧东部国家、最后将东欧国家囊括在内,从而形成统一的“欧洲合众国”。

欧盟是完善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其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是“欧洲合众国”——类似于联邦制的完全的区域经济政治体。

考点4伦敦——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①伦敦在国际贸易、金融方面有长期的经营历史而对许多外国银行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②在长期的金融业务中,伦敦拥有大量的金融结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最完备的通讯网。

③英国政府的金融管制,特别对外国银行的管制,比较适宜。

④英国的国内银行对外国银行也都抱欢迎态度。

⑤金融企业在分布上要求高度聚集以便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反映。

⑥伦敦、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之间大致相隔8个时区,三大金融交易中心在一天里可以实现工作时间的接替(按8小时工作日),这样就保障了全球的金融交易可以在任何时间里进行。

考点5法国的农业和旅游业

1.农业

法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国。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水果、葡萄酒、牛肉、猪肉、牛奶、鸡肉、鸡蛋等。

法国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

(1)劳动生产率高。

 

(2)农业结构合理。

 (3)专业化水平高。

2.旅游业

法国既濒临地中海又濒临大西洋,还拥有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山地景观,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法国其城市建筑、艺术、服饰甚至语言曾长时期代表着欧洲和世界的时尚,历史的丰厚积淀给法国带来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法国因此有了世界上最发达的旅游业。

来自寒冷地区的人们特别钟爱夏季的阳光,所以夏季法国地中海沿岸的阳光、沙滩、大海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著名旅游地有尼斯、戛纳等。

法国西南部的比利牛斯山、中南部中央高地、东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则为冬季的滑雪和夏季的登山提供了胜地。

巴黎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如巴黎圣母院、巴黎歌剧院、爱丽舍宫、凯旋门、艾非尔铁塔、卢浮宫等。

考点6德国的工业及工业区

电子电气、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工业是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工业区:

鲁尔区

优势: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

措施:

①制定规划,统一整治。

②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③调整工业布局。

④拓展和完善交通网。

⑤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⑥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第八章

考点1非洲的地理位置、大陆轮廓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位置:

亚欧大陆西南面,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一)古老的高原大陆非洲平均海拔达750m。

(二)干燥的热带大陆

(三)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非洲的河网分布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也具有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

许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是河流的辐散中心或辐聚中心。

(四)对称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非洲具有较大优势的自然资源是矿产。

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在世界上,南非是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扎伊尔的金刚石、赞比亚的铜矿、南非的铀矿等均居世界前列。

北非和几内亚湾沿岸的石油丰富。

尼日利亚是本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地。

考点2非洲贫困的原因

1.殖民主义掠夺。

2.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3.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

4.非洲人口增长过快。

5.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6.爱滋病病毒的肆虐。

第九章

考点1美国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

美国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其南北两面均以弱国为邻。

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辽阔的海洋虽不能阻碍它和旧大陆的联系,但却避免了旧大陆战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