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76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

2010年度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城市规划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B.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C.社会职能的差异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

  答案:

D,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6点:

集聚规模的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资形态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差异。

  2.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B.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C.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D.随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将很快得以根本消除

  答案:

D,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4个现象:

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3.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在农业社会中,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心

  B.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

  C.在工业社会中,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D.在后工业社会,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将逐步得以强化

  答案:

A,城市发展的3个阶段特征为:

1、农业社会,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2、工业城市,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3、后工业社会,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向“生态时代”迈进。

  4.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B.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

  C.村镇环境整治D.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答案:

C,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

人口的集中(城镇密度的加大与规模的扩大)、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无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

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5.关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B.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C.城市腹地的大小与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并无直接的关联

  D.城市的功能与地位直接制约区域的发展水平

  答案:

C,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城市通过对外围腹地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成为区域的中心,外围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6.下列哪项不属于欧洲古代经典城市?

()

  A.希腊的米利都城B.罗马的营寨城

  C.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D.法国的“协和村”

  答案:

D,欧洲古代经典城市有5类:

  

(1)古希腊城邦:

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希波丹姆模式----米利都城,雅典局部)。

  

(2)古罗马城市:

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管道等城市设施齐备(古罗马城、营寨城----巴黎、伦敦由营寨城发展而来)。

  (3)中世纪城堡:

教堂成为城市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

  (4)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5)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巴黎的城市改建----香榭丽舍大道、凡尔赛宫、协和广场)。

  “协和村”为1817欧文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方案。

  7.现代城市美化运动源于()。

  A.法国巴黎城的改建实践B.英国的《住房城镇规划等法》

  C.1893年芝加哥的世博会D.英国的公司城建设

  答案:

C,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城市美化由英国公园运动兴起,由西谛深化,在奥姆斯特德的纽约中央公园设计中体现,以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中推广,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为伯汉姆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

  8.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源于()。

  A.玛塔的带形城市理论B.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C.欧文、傅里叶等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D.戈涅的工业城市方案

  答案:

C,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5个基础:

  

(1)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的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为欧文、傅里叶,实践有1817年欧文的协和村方案、1829年傅里叶的法郎吉社区概念、1859-1870戈定在法国Guise工厂相邻处的实践。

  

(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1909年英国《住房、城镇规划等法》的通过,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确立。

  (3)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豪斯曼的法国巴黎改建。

  (4)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城市美化由英国公园运动兴起,由西谛深化,在奥姆斯特德的纽约中央公园设计中体现,以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中推广,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为伯汉姆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

  (5)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实例有凯伯里1879年在伯明翰建造的Bournville,莱佛1888年在利物浦附近建筑的PortSunlight,普尔曼1881年在芝加哥南部城镇(最典型)。

  9.现代城市规划中,最早引入城市立体交通体系主张的代表人物是()。

  A.霍华德(EbenezerHoward)B.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

  C.索里亚·玛塔(SofiaYMata)D.西谛(CamilloSitte)

  答案:

B,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2+4):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第一座田园城市----恩温和帕克设计的莱彻沃斯。

  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主要规划方案有明天城市、光辉城市。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2)戈涅的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组织功能、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3)卡米洛·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对当今城市设计产生影响;

  (4)格迪斯的学说: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提出城市--区域研究;强调“先诊断后治疗”,形成了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示:

调查--分析--规划。

这一思想经芒福德等人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10.关于我国古代城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夏代的一些城市已经有了一定的排水系统

  B.战国时期的都城形成了大小套城的布局模式

  C.宋开封城居住用地布局采用的是里坊制

  D.元大都基本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

  答案:

C,我国古代典型城市:

  

(1)夏商周三代时期:

夏代已经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及采用夯打土坯筑台技术;商代城市建设已相当成熟,如早期河南偃师商城、中期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晚期安阳殷墟等;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基本成形,西周洛邑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规划理论有《周礼·考工记》、《管子》、《商君书》等;战国时期的都城基本形成了大小套城的布局模式。

  

(2)秦汉时期:

秦代发展“象天法地”理念,城市出现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西汉(长安)尚未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形制进行,东汉(洛邑)才充分体现。

三国(邺城)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建业(今南京)突出了与自然结合的思想。

  (3)唐宋时期:

隋唐大兴(长安城)、东都洛阳采用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宋代(开封城)开始居住区组织模式的改变,北宋中叶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

  (4)元明清时期: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采用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基本格局。

11.下列中国城市中,哪个城市在近代受帝国主义殖民影响最大?

()

  A.大冶B.玉门  C.大连D.唐山

  答案:

C,最典型的有上海、广州等租界地区以及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城市。

  12.下列哪项工作难以体现城市规划的政策性?

()

  A.划定城市空间管制区

  B.规定各地块土地使用的性质

  C.确定居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和标准

  D.确定城市总体布局形态

  答案:

D,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

综合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政策性(城市规划的任何内容都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利益的全面体现)、民主性(公众参与)、实践性(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13.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规划保障社会整体公共利益的主要作用?

()

  A.控制建筑物之间的日照间距B.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C.控制在自然灾害易发生地区D.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答案:

A,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具体包括对各类公共设施进行安排,保证各项公共设施与周边地区的建设相协同,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灾害易发地区进行空间管制予以保护和控制。

  14.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城市规划制度的成果是城市规划实施的依据

  B.各级政府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一部分

  C.城乡规划的组织实施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

  D.城乡规划审批机关应及时公布批准的城乡规划

  答案:

C,城乡规划的实施并不是完全由政府及其部门来承担的,相当数量的建设是由私人部门以及社会各个方面所进行的,政府及其部门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

  15.关于我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表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主干法

  B.《土地管理法》是我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

  C.《城市蓝线管理办法》是我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

  D.《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我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

  答案:

B,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是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有两种划分方式。

一种可以分为主干法(《城乡规划法》)及其从属法、专项法和相关法(如《行政许可法》、《土地管理法》、《文物保护法》等),一种可以分为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如《城乡规划法》)、法规(由国务院批准的行政法规,如《村庄和集镇规划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以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立法权的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法规,如《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章(由国务院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立法权的人民政府制定,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规范性文件(各级政府及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如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标准规范(由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

  16.根据《城乡规划法》有关城乡体系规划编制的规定,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

()

  A.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B.城市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其中,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C.镇规划包括镇域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其中,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D.乡规划包括乡政府所在地集镇规划和本行政区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答案:

D?

,城镇体系规划的类型有3类: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以及其他市级行政单元)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乡规划除自身规划外,还包括本行政区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17.下列哪项表述反映了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征?

()

  A.由一定区域内的城镇群体组成B.中心城市是城镇体系的核心

  C.城镇体系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D.城镇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答案:

D,城镇体系的概念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

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城镇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

  18.在城镇体系规划中,下列哪项是确定其等级规模结构的主要工作?

()

  A.将城镇按其行政地位分为若干等级,调整其规模

  B.调整城镇级别,将规模达到设市标准的城镇升格为市

  C.按人口规模确定中心城市的级别

  D.根据城市地位和人口规模划分等级规模

  答案:

D,城镇体系规划是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19.在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定量分析?

()

  A.空间实体模型分析B.模糊分析法

  C.层次分析法D.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答案:

A,城市规划常用的分析方法有3种: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空间模型分析。

定性分析包括因果分析法、比较法;定量分析包括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线性规划模型、系统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空间模型分析包括实体模型和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主要有几何图形法、等值线法、方格网法、图表法。

  20.在编制城市防洪工程规划时,为了调查历史上洪灾的情况,最可能运用的调查方法的顺序是()。

  A.抽样调查、访谈与座谈、文献查询

  B.现场踏勘、文献查询、抽样调查

  C.文献查询、抽样调查、访谈与座谈

  D.现场踏勘、问卷调查、抽样调查

  答案:

C。

现状调研主要包括5个内容:

现场踏勘、部门访谈、区域调研、资料收集和汇总(其中基础资料汇总包括进行专业调查资料、收集文件与文献资料和座谈及访谈笔记汇总)、现状分析。

21.现场踏勘或观察是城市总体规划调查的重要方法,但较少用于调查此事的()。

  A.土地使用状况B.地形条件C.交通量D.企业生产状况

  答案:

D,现场踏勘是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主要用于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调查,也用于交通量调查等。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开展区域环境调查的范围应该是()。

  A.该城市所在地省域B.与该城市具有密切关系的地域

  C.该城市的市域D.该城市的规划区

  答案:

B,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区域环境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的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

  23.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地下水位过高会影响地基承载力

  B.地下水位下降是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C.潜水的补给主要依靠地下水

  D.地下水变化容易诱发滑坡灾害

  答案:

C,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三类:

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其中能作为城市水源的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

潜水基本上是地表渗水形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承压水指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不易受地面污染,往往作为远离江河城市的主要水源。

  24.两个城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分别为:

甲城市为15:

35:

50,乙城市为15:

45:

40。

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

()

  A.甲城市的产业结构要比乙城市更高级

  B.乙城市的产业结构要比甲城市更高级

  C.甲城市与乙城市在产业结构上有同构性

  D.甲城市与乙城市在产业结构上无法比较

  答案:

A,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包含5个方面内容:

1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

如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逐渐上升,第一产业持续趋低。

产业结构的位序演进将经历一、二、三次产业到二、三、一次产业,再到三、二、一次产业的转变过程;2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3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4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演进;5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25.下列哪些是确定城市性质最主要的依据?

()

  A.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B.城市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C.城市产业性质D.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前景

  答案:

A,城镇体系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

  26.下列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中,哪项是可以单独应用并作为主要预测结果的方法?

()

  A.综合平衡法B.环境容量法C.区域人口分配法D.类比法

  答案:

A,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主要方法有五类:

综合平衡法、时间序列法、相关分析法(间接推算法)、区位法、职工带眷系数法。

另外还有3类方法不宜单独作为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但可以作为校核方法使用:

环境容量法(门槛约束法)、比例分配法、类比法。

  27.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内容?

()

  A.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B.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C.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D.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答案: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九条 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8.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的进程为()。

  A.低水平均衡阶段----扩散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B.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C.极核发展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扩散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D.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答案:

B,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的基本规律:

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

按社会发展阶段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即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相应经历了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从空间演化形态看,一般会经历“点—轴—网”的逐步演化过程。

  29.城镇体系规划中,区域基础设施不涉及下列哪项?

()

  A.防洪设施B.消防设施C.交通设施D.电力设施

  答案:

B,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是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主要包括:

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30.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A.规划区宜以完整的行政管辖区为界限

  B.规划区由规划编制单位划定

  C.规划区要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空间准备

  D.划定规划区时要充分考虑对生态廊道的保护要求

  答案:

B,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中划定划定规划区应遵循4个主要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既要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准备,又要防止引发城乡发展建设的盲目性、无序性;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密切联系的市、镇、乡、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与周边镇、乡、村庄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的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以完整的行政管辖区为界限。

31.关于城市空间结构表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多中心城市应加强各中心之间的交通联系

  B.带形城市中需要完善垂直于交通主轴的道路

  C.小城市适宜采用环形放射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D.特大城市的空间布局适宜采用多中心城市结构形式

  答案:

C。

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城市空间形态一般分为集中型、带型、放射型、星座型、组团型和散点型六个类型。

集中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容易组织市内交通系统,但容易“摊大饼”式蔓延,各项城市问题难以解决;带型城市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放射型城市多位于地形较平坦,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星座型城市通常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组团型城市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影响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散点型城市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主要模式:

分集中和分散两大类,集中式布局可划分为网格状(如洛杉矶、米尔顿凯恩斯)、环形放射状(这种形态一般不适于小城市,如北京、巴黎),分散式布局可划分为组团状、带状(线状、如深圳、兰州)、星状(指状、如哥本哈根)、环状(如新加坡、台州、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卫星状(如伦敦、上海)、多中心与组群城市(如底特律、洛杉矶)。

  32.关于组团式城市总体布局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各组团应根据功能基本完善、居住与工作基本平衡的原则予以组织

  B.组团规模不宜太小,应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C.各组团之间必须要有城市干路以上级别的道路相连

  D.各组团之间应有明确的自然分隔

  答案:

A?

组团型城市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影响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

组团式城市布局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关键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