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856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0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docx

高考化学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doc

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

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

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

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

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

晶体结构:

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

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

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

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

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

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

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

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如:

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三、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

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四、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

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

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煌剧烈程度;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五、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

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其他,例:

2Cu+S

Cu2SCu+Cl2

CuCl2所以,Cl的非金属性强于S。

六、“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

(一)“10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0电子的

Ne

N3−、O2−、F−、Na+、Mg2+、Al3+

二核10电子的

HF

OH−、

三核10电子的

H2O

NH2−

四核10电子的

NH3

H3O+

五核10电子的

CH4

NH4+

(二)“18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8电子的

Ar

K+、Ca2+、Cl‾、S2−

二核18电子的

F2、HCl

HS−

三核18电子的

H2S

四核18电子的

PH3、H2O2

五核18电子的

SiH4、CH3F

六核18电子的

N2H4、CH3OH

注:

其它诸如C2H6、N2H5+、N2H62+等亦为18电子的微粒。

七、微粒半径的比较:

1、判断的依据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具体规律: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

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

Li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

F--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如:

F->Na+>Mg2+>Al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如Fe>Fe2+>Fe3+

八、物质溶沸点的比较

(1)不同类晶体:

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

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

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HF、H2O、NH3等物质分子间存在氢键。

③原子晶体:

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

①熔点:

固态物质>液态物质

②沸点:

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九、分子间作用力及分子极性

定义: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

影响因素:

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作用:

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

①、定义:

分子之间的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②、形成条件:

第二周期的吸引电子能力强的N、O、F与H之间(NH3、H2O)

③、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④、氢键的形成及表示方式:

F-—H···F-—H···F-—H···←代表氢键。

氢键OO

HHHH

O

HH

⑤、说明:

氢键是一种分子间静电作用;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定义:

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双原子分子:

只含非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

O2、H2、Cl2等。

举例:

只含非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如:

O3、P4等

分子极性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

如:

CO2、CS2(直线型)、CH4、CCl4(正四面体型)

极性分子:

定义:

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

举例双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

HCl、NO、CO等

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

如:

NH3(三角锥型)、H2O(折线型或V型)、H2O2

 

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定义: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符号:

△H

单位:

一般采用KJ·mol-1

测量:

可用量热计测量

研究对象:

一定压强下在敞开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反应热:

表示方法:

放热反应△H<0,用“-”表示;吸热反应△H>0,用“+”表示。

燃烧热:

在101KPa下,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定义: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反应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

中和热:

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H+(aq)+OH-(aq)=H2O(l);△H=-57.3KJ·mol-

弱酸弱碱电离要消耗能量,中和热|△H|<57.3KJ·mol-1

原理:

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反应热的微观解释:

反应热=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

定义:

表明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意义:

既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热化学①、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反应是在298K,1atm可不注明;

方程式②、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或晶型;

书写方法③、△H与方程式计量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H对应,△H以KJ·mol-1单位,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④、在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写下△H的“+”或“-”数值和单位,方程式与△H之间用“;”分开。

盖斯定律:

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总热效应相同。

十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结果

内因:

反应物的性质

外因浓度↗v↗压强↗v↗(气体)

温度↗v↗催化剂v↗(正催化剂)

其它(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扩散速率,溶剂等)

十二、影响化学平衡的的条件:

(1)浓度: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注意:

①对于气体体积相同的反应来说,增减压强平衡不移动;②若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增减压强平衡也不移动;③压强变化必须改变了浓度才有可能使平衡移动.

(3)温度:

在其它条件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改变时,平衡一般都要移动)注意:

催化剂同等倍数加快或减慢正逆反应的速率,故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但可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十三、勒沙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十四、充入稀有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恒压下通稀有气体,平衡移动方向相当于直接减压(也同于稀释对溶液中反应的影响);

(2)恒容下通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注意:

只要与平衡混合物的物质不反应的气体都可称”稀有”气体

 

Ⅱ、元素及其化合物

1、各种“水”汇集

(一)纯净物:

重水D2O;超重水T2O;蒸馏水H2O;双氧水H2O2;水银Hg;水晶SiO2。

(二)混合物:

氨水(分子:

NH3、H2O、NH3·H2O;离子:

NH4+、OH‾、H+)

氯水(分子:

Cl2、H2O、HClO;离子:

H+、Cl‾、ClO‾、OH‾)

苏打水(Na2CO3的溶液)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

水玻璃(Na2SiO3水溶液)卤水(MgCl2、NaCl及少量MgSO4)

水泥(2CaO·SiO2、3CaO·SiO2、3CaO·Al2O3)王水(由浓HNO3和浓盐酸以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物)

2、各种“气”汇集

(一)无机的:

爆鸣气(H2与O2);水煤气或煤气(CO与H2);碳酸气(CO2)

(二)有机的:

天然气(又叫沼气、坑气,主要成分为CH4)

液化石油气(以丙烷、丁烷为主)裂解气(以CH2=CH2为主)焦炉气(H2、CH4等)

电石气(CH≡CH,常含有H2S、PH3等)

3、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氧化作用

化合作用

吸附作用

Cl2、O3、Na2O2、浓HNO3

SO2

活性炭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不可逆

可逆

※其中能氧化指示剂而使指示剂褪色的主要有Cl2(HClO)和浓HNO3及Na2O2

4、能升华的物质

I2、干冰(固态CO2)、升华硫、红磷,萘。

(蒽和苯甲酸作一般了解)。

5、Fe3+的颜色变化

1、向FeCl3溶液中加几滴KSCN溶液呈红色;

2、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3、向FeCl3溶液溶液中通入H2S气体,生成淡黄色沉淀;

4、向FeCl3溶液中加入几滴Na2S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

当加入的Na2S溶液过量时,又生成黑色沉淀;

5、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Fe粉时,溶液变浅绿色;

6、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Cu粉,溶液变蓝绿色;

7、将FeCl3溶液滴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变蓝色;

8、向FeCl3溶液中滴入苯酚溶液,溶液变紫色

6、“置换反应”有哪些?

1、较活泼金属单质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间置换

如:

Zn+Cu2+==Zn2++CuCu+2Ag+=2Ag

2、活泼非金属单质与不活泼非金属阴离子间置换

Cl2+2Br‾==2Cl‾+Br2I2+S2−==2I‾+S2F2+2H2O==4HF+O2

3、活泼金属与弱氧化性酸中H+置换

2Al+6H+==2Al3−+3H2↑Zn+2CH3COOH==Zn2++2CH3COO‾+H2↑

4、金属单质与其它化合物间置换

2Mg+CO2

2MgO+C2Mg+SO2

2MgO+S

2Na+2H2O==2Na++2OH‾+H2↑

2Na+2C6H5OH(熔融)→2C6H5ONa+H2↑

2Na+2C2H5OH→2C2H5ONa+H2↑

10Al+3V2O5

5Al2O3+6V8Al+3Fe3O4

4Al2O3+9Fe

2FeBr2+3Cl2==2FeCl3+2Br22FeI2+3Br2==2FeBr3+2I2

Mg+2H2O

Mg(OH)2+H2↑3Fe+4H2O(气)

Fe3O4+4H2↑

5、非金属单质与其它化合物间置换

H2S+X2==S↓+2H++2X‾2H2S+O2(不足)

2S+2H2O

CuO+C

Cu+CO↑CuO+H2

Cu+H2OSiO2+2C

Si+2CO↑

3Cl2+8NH3==6NH4Cl+N2

3Cl2+2NH3==6HCl+N2

7、条件不同,生成物则不同

1、2P+3Cl2

2PCl3(Cl2不足);2P+5Cl2

2PCl5(Cl2充足)

2、2H2S+3O2

2H2O+2SO2(O2充足);2H2S+O2

2H2O+2S(O2不充足)

3、4Na+O2

2Na2O2Na+O2

Na2O2

4、Ca(OH)2+CO2

CaCO3↓+H2O;Ca(OH)2+2CO2(过量)==Ca(HCO3)2↓

5、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6Cl2+6Ca(OH)2

Ca(ClO3)2+5CaCl2+6H2O

6、C+O2

CO2(O2充足);2C+O2

2CO(O2不充足)

7、8HNO3(稀)+3Cu==2NO↑+2Cu(NO3)2+4H2O

4HNO3(浓)+Cu==2NO2↑+Cu(NO3)2+2H2O

10、AlCl3+3NaOH==Al(OH)3↓+3NaCl;

AlCl3+4NaOH(过量)==NaAlO2+2H2O

11、NaAlO2+4HCl(过量)==NaCl+2H2O+AlCl3

NaAlO2+HCl+H2O==NaCl+Al(OH)3↓

12、Fe+6HNO3(热、浓)==Fe(NO3)3+3NO2↑+3H2O

Fe+HNO3(冷、浓)→(钝化)

13、Fe+6HNO3(热、浓)

Fe(NO3)3+3NO2↑+3H2O

Fe+4HNO3(热、浓)

Fe(NO3)2+2NO2↑+2H2O

14、Fe+4HNO3(稀)

Fe(NO3)3+NO↑+2H2O

浓H2SO4

3Fe+8HNO3(稀)

3Fe(NO3)3+2NO↑+4H2O

170℃

15、C2H5OH

CH2=CH2↑+H2O

浓H2SO4

140℃

C2H5-OH+HO-C2H5

C2H5-O-C2H5+H2O

16、+Cl2

+HCl

+3Cl2

(六氯环已烷)

17、C2H5Cl+NaOH

C2H5OH+NaClC2H5Cl+NaOH

CH2=CH2↑+NaCl+H2O

18、6FeBr2+3Cl2(不足)==4FeBr3+2FeCl32FeBr2+3Cl2(过量)==2Br2+2FeCl3

8、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1、AgNO3与NH3·H2O:

AgNO3向NH3·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NH3·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2、Ca(OH)2与H3PO4(多元弱酸与强碱反应均有此情况):

Ca(OH)2向H3PO4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H3PO4向Ca(OH)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3、NaOH与AlCl3:

NaOH向AlCl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AlCl3向NaOH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4、HCl与NaAlO2:

HCl向NaAlO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NaAlO2向HCl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5、Na2CO3与盐酸:

Na2CO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

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9、常用反应

Al3++4OH-=AlO2-+2H2O

3AlO2-+Al3++6H2O=4Al(OH)3

2CO2+2Na2O2=2Na2CO3+O2△m=56g

2H2O+2Na2O2=4NaOH+O2△m=4g

AlO2-+CO2+2H2O=Al(OH)3↓+HCO3-

2NaCl+MnO2+3H2SO42NaHSO4+MnSO4+Cl2↑+2H2O

10、特殊反应

2F2+2H2O=4HF+O2

Si+2NaOH+H2O=Na2SiO3+2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二、(A:

NaHCO3、(NH4)2CO3、NH4HCO3、NaCl(aq))

 

A↓(白)+↑(无色)(A:

CaC2、Al2S3、Mg3N2)

(A:

S、H2S、N2、Na、醇)

(A:

铵盐、Al、Si、CH3COONa)

(A:

氯化物)

(A:

Al、(NH4)2CO3、NH4HCO3、NaHCO3、NaHS、(NH4)2S、NH4HS、氨基酸)

中学化学常见气体单质:

H2、O2、N2、Cl2、(F2)

固体单质:

S、Na、Mg、Al、Fe、Cu

液体单质:

Br2

中学化学常见化合物:

NaCl、NaOH、Na2CO3、NaHCO3、FeCl2、FeCl3、H2SO4、

HCl、CaCO3、SO2、H2O、NO、NO2、HNO3

 

化学工业

制备的物质

反应原理

设备

分离液态空气

漂白粉和漂粉精

玻璃

玻璃熔炉

合成氨

合成塔

 

氧化炉、吸收塔

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

炼铁

高炉

氯碱工业

电解槽

炼铝

电解槽

精炼铜

阳极

阴极

电镀铜

阳极

阴极

Ⅲ、有机化学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

C2H2和C6H6

2.CH2:

烯烃和环烷烃

3.CH2O:

甲醛、乙酸、甲酸甲酯

4.CnH2nO:

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

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同分异构体

1、醇——醚CnH2n+2Ox

2、醛—酮—环氧烷(环醚)CnH2nO

3、羧酸—酯—羟基醛CnH2nO2

4、氨基酸—硝基烷

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及反应条件

1.烷烃与卤素单质:

卤素蒸汽、光照;

2.苯及苯的同系物与①卤素单质:

Fe作催化剂;

②浓硝酸:

50~60℃水浴;浓硫酸作催化剂

③浓硫酸:

70~80℃水浴;

3.卤代烃水解:

NaOH的水溶液;

4.醇与氢卤酸的反应:

新制的氢卤酸;

5.酯类的水解:

无机酸或碱催化;

6.酚与浓溴水或浓硝酸:

(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事实上也是取代反应。

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

1.烯烃的加成:

卤素、H2、卤化氢、水

2.炔烃的加成:

卤素、H2、卤化氢、水

3.二烯烃的加成:

卤素、H2、卤化氢、水

4.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加成:

H2、Cl2

5.苯乙烯的加成:

H2、卤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