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86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十八章 鼻部病证.docx

第三十八章鼻部病证

第三十八章鼻部病证

第一节伤风鼻塞

伤风鼻塞是指风邪犯及鼻窍所致,以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急性鼻病。

相当于急性鼻炎。

[诊断]

1以鼻塞、喷嚏、流清水样或粘液性鼻涕为主要症状。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

2鼻腔检查:

鼻粘膜充血,鼻甲肿大,鼻腔内分泌物增多。

3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易并发耳胀耳闭、脓耳、鼻渊等病。

4应与鼻鼽、鼻渊相鉴别。

[辨证论治]

1风寒外袭

症状:

鼻塞遇寒加重,鼻涕清稀、量多。

伴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鼻粘膜充血轻,但肿胀较甚。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祛风散寒,辛温通窍。

例方:

辛夷散。

2风热外犯

症状:

鼻塞,流涕粘稠,色白或黄,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鼻粘膜充血。

舌质偏红,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例方:

苍耳子散合银翘散。

[其他疗法]

1外治

1.1可选1%麻黄素或其他具有通利鼻窍的制剂滴鼻。

1.2可用辛夷花粉末吹鼻内,或用薄荷锭作鼻嗅吸入。

2针灸疗法

2.1针刺:

辨证选穴,用泻法。

2.2清涕多者可悬灸上星穴。

[疗效标准]

1治愈:

全身和局部症状及体征消失。

2好转:

全身和局部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3未愈:

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第二节鼻窒

鼻窒是因脏腑虚弱,邪滞鼻窍所致,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主要指慢性鼻炎。

[诊断]

1以长期持续鼻塞,或间歇性、交替性鼻塞,鼻涕量多为主要症状。

或伴有头昏、记忆力下降、失眠、耳鸣、耳内闭塞感等症。

2病程较长,疲劳、感寒后症状加重。

易并发耳胀、耳闭。

3鼻腔检查粘膜充血,呈红色或暗红色,鼻粘膜肿胀以下鼻甲为主。

4应与鼻鼽、鼻渊、鼻息肉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肺虚邪滞

症状:

鼻塞多为间歇性,时轻时重,鼻涕白粘、量多,遇寒加重。

或伴气短乏力、大便溏薄

等症。

鼻粘膜肿胀,色淡红。

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益肺气,祛邪通窍。

例方:

温肺止流丹。

2气滞血瘀

症状:

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粘稠,不易擤出,嗅觉迟钝,伴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

鼻粘膜充血,呈暗红或深红色。

鼻甲肿大,表面不平滑,如桑椹样,触之较硬,缺乏弹性。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

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例方:

当归芍药汤。

[其他疗法]

1外治

1.1使用通利鼻窍的制剂滴鼻,塞鼻或吹鼻。

1.2可用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作下鼻甲注射,每周1-2次。

2针灸疗法

2.1针刺,可选迎香、合谷、上星、太阳、印堂等穴,平补平泻,每日一次。

2.2悬灸人中、迎香、风府、百会等穴,或辨证选穴,每日或隔日一次。

3手术疗法

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疗效标准]

1治愈:

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

2好转:

鼻塞、流涕等症状减轻,局部体征明显改善。

3末愈:

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第三节鼻槁

鼻槁是因津液不能上濡鼻窍所致,以鼻中干燥、粘膜萎缩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主要指萎缩性鼻炎。

[诊断]

1以鼻中干燥,鼻塞,无涕或少涕,或鼻腔有脓痂,有恶臭为主要症状。

伴有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嗅觉丧失、鼻衄等症。

2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病程较长。

常易并发慢喉痹、干燥综合征等。

3多见于女性。

气候干燥、寒冷、环境空气污染、体质虚弱等因素容易诱发本病。

4鼻腔检查:

鼻粘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空旷,鼻腔内可有黄绿色痂皮。

[辨证论治]

1燥热外犯

症状:

鼻干无涕,鼻腔痂皮积聚,时作鼻衄。

伴口渴喜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燥。

鼻腔粘膜干燥充血。

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

生津润燥。

例方:

沙参麦冬汤。

2肺阴亏虚

症状:

鼻中干燥,痂皮积聚,鼻塞失嗅,口干不欲多饮,或有午后潮热、盗汗、头晕、手足心热。

鼻甲萎缩,粘膜暗红。

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

养阴润燥,宣肺散邪。

例方:

清燥救肺汤。

3肺脾气虚

症状:

鼻燥少涕,头晕,神疲乏力,语声低弱,食少,便溏。

鼻粘膜干燥萎缩,色淡红。

淡,苔白润,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肺。

例方:

参苓白术散。

[其他疗法]

1外治

1.1可用温生理盐水等冲洗鼻腔。

1.2以苁蓉液、蜂蜜、麻油等滋润之品滴鼻,每日3~4次。

1.3可用鱼脑石散等吹鼻,每日2~3次。

2针灸疗法

2.1针刺:

可取迎香、禾.、足三里、肺俞、脾俞等穴,补法,每日一次。

2.2艾灸:

可取百会、囟门、上星、足三里、绝骨等穴,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3西药疗法

可配合使用维生素类药物。

4手术疗法

久治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鼻中干燥无涕等症状消失,鼻粘膜及鼻甲恢复正常。

2好转:

鼻中干燥症状及鼻甲萎缩减轻。

3未愈:

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第四节鼻鼽

鼻鼽是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变态反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诊断]

1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

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等症。

2起病迅速。

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间歇期无喷嚏及鼻塞。

可并发荨麻疹、哮喘等病。

3常因接触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有时环境温度变化亦可诱发。

4鼻腔检查粘膜多为苍白,少数充血,鼻甲肿胀。

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

5有条件时做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变应原皮试、血清或鼻分泌物IgE检查等有助明确诊断。

6应与伤风鼻塞、鼻窒、血管运动性鼻炎等鉴别。

[辨证论治]

1肺虚感寒

症状:

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

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

温补肺脏,祛风散寒。

例方:

温肺止流丹。

2脾气虚弱

症状:

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

鼻粘膜色淡红。

舌淡,苔白,脉虚缓。

治法:

补脾益气,升阳固表。

例方:

补中益气汤。

3肾阳亏虚

症状:

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鼻粘膜

苍白,鼻甲水肿。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补肾益气,温阳固表。

例方:

右归丸合玉屏风散。

[其他疗法]

1外治

1.1吹鼻:

可用碧云散、鹅不食草干粉等吹鼻内,每日3~4次。

1.2滴鼻:

可选用抗过敏制剂滴鼻。

2针灸疗法

2.1针刺,以肺、脾、肾三经及督脉穴位为主,每日一次,用补法。

2.2艾灸,可悬灸头面部穴位及肺、脾、肾经穴,每日一次。

2.3穴位注射,可选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注入迎香穴或上述穴位,每穴每次0.5~1毫升。

3按摩

以双手鱼际沿鼻根至迎香,上下往返摩擦,至局部发热,每日早晚各一次。

4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脱敏疗法,或肥大细胞稳定剂,抗组胺药物,必要时可选用皮质激素类药物。

[疗效标准]

1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

2好转:

发作时症状、体征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3未愈:

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第五节鼻渊

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

主要指急、慢性鼻窦炎。

[诊断]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急性鼻渊可伴发热及全身不适。

2急性鼻渊发病迅速,病程较短。

若治疗不彻底,则迁延为慢性鼻渊,病程较长。

3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4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急性发作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应与鼻窒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肺经风热

症状:

多见于发病初期,或慢性鼻渊因外感而急性发作。

鼻塞,涕多色白或微黄、头痛、咳嗽、咯痰。

鼻粘膜充血,鼻甲肿大,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祛风散热,宣肺通窍。

例方:

苍耳子散。

2胆经郁热

症状:

多见于急性鼻渊,或慢性鼻渊急性发作。

鼻塞、头痛较甚,涕多色黄而浊,身热,口渴,大便干燥。

鼻粘膜充血明显,且肿胀,鼻腔内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例方:

龙胆泻肝汤。

3脾胃湿热

症状:

多见于急性鼻渊后期,鼻塞,流涕缠绵不愈,伴头昏,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鼻粘膜充血肿胀,鼻腔内有较多黄浊分泌物,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例方:

黄芩滑石汤。

4肺脾气虚

症状:

多见于慢性鼻渊,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肺,祛湿通窍。

例方:

参苓白术散。

[其他疗法]

1外治

1.1滴鼻:

可选用滴鼻液、鱼腥草滴鼻液等,滴入鼻内,每日3次。

1.2吹鼻:

可用冰连散、鱼脑石散等吹入鼻内,每日3次。

1.3上颌窦炎,可行穿刺冲洗,并注入鱼腥草液等。

2针灸疗法

2.1针刺:

选肺、阳明、督脉等经脉穴位及鼻旁穴位为主。

实证用泻法,虚证平外平泻,

每日一次。

2.2耳针:

可选内鼻、额、上颌、肺、胃、脾、肝等穴,针刺,埋针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2.3穴位注射:

可选肺俞或上述穴位,注入鱼腥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每穴0.2-0.5毫升,隔日一次。

2.4艾灸:

虚寒证者可取囟门、上星、迎香等穴,悬灸,每日一次。

3西医疗法

3.1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3.2急、慢性期均可用抗生素滴鼻液。

4手术疗法

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症状消失,X线鼻窦片无异常

2好转:

症状明显改善,鼻腔检查见充血、粘膜肿胀等表现减轻。

X线鼻窦摄片有明显改善。

3未愈:

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第六节鼻衄

鼻衄是由内热上蒸,逼血逆行,或燥气外袭所致,以鼻腔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为耳鼻喉科常见急症。

[诊断]

1以鼻腔出血为主要症状。

一般发病较急,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

2气候干燥、恼怒、饮酒、鼻部外伤等可致或诱发本病。

3鼻腔检查有出血病灶。

4尽可能作引起鼻衄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

5应与出血性疾病、肿瘤引起鼻衄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肺经热盛

症状:

鼻衄点滴渗出,血色鲜红,伴鼻塞,咳嗽,或有发热。

舌质偏红,脉数。

治法:

清宣肺热,凉血止血。

例方:

黄芩汤。

2胃炎炽盛

症状:

鼻中出血量多,血色深红。

身热,口渴,便秘。

鼻腔粘膜充血。

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凉血止血。

例方:

犀角地黄汤。

3肝火上炎

症状:

鼻衄起于恼怒之后,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例方:

龙胆泻肝汤。

4阴虚火旺

症状:

鼻衄量少,口干咽燥,头显眼花,手足心热。

舌红,苔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例方:

知柏地黄汤。

5脾不统血

症状:

鼻衄量少,面白肢冷,大便溏薄,鼻粘膜色淡。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养血止血。

例方:

归脾汤。

[其他疗法]

1外治

1.1用1%麻黄素等滴入鼻腔。

1.2用血余炭、田七粉等吹入鼻腔。

1.3出血量多不止者,可行鼻腔填塞。

2冷敷法

用冷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前额或颈部。

3压迫法

揉按患者人前发际正中1-2寸处,或按紧鼻翼。

4导引法

令患者双足浸温水中,或捣蒜泥敷涌泉穴。

5西医疗法

可用镇静剂,止血药、维生素类。

6手术疗法

严重出血难止者,可行血管结扎术。

[疗效标准]

1治愈:

鼻衄停止,鼻腔内出血点或溃疡、糜烂愈合。

2好转:

鼻衄量及发作次数减少。

3未愈:

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